本實用新型涉及水龍頭安裝技術領域,尤其涉及龍頭管路固定組件及龍頭組件。
背景技術:
龍頭組件中含有的銅材料容易對液體造成鉛污染,且銅材料一般加工較為困難、價格昂貴。為了克服這些問題,2013年6月19日公開的公開號為CN203009956U的中國專利“分離式水龍頭本體組件”涉及一種雙聯式水龍頭,包括塑料制成的閥座和銅管組。塑料閥座具有定位柱。銅管組包括銅制基座以及焊接至該基座的兩根進出水用銅管,銅制基座具有分別與兩根銅管流體連通的通水孔,還具有與定位柱插接配合的定位孔,使銅制基座能夠與塑料閥座插接固定,并實現閥座內腔與兩根銅管的流體連通。該方案通過由塑料制成閥座來替代原有的銅制閥座而減少銅材料的應用。
但是,銅管組與塑料閥座的結構較為復雜且插接后容易造成軸向脫離。銅制材料也容易造成鉛污染。
因此,行業內存在著對龍頭組件進行改進以進一步簡化結構和提高穩定性的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且連接穩定性較好的龍頭管路固定組件。
本實用新型還旨在提供一種應用上述改進的龍頭管路固定組件的龍頭組件。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龍頭管路固定組件,包括:塑料閥座,其具有內腔以及與所述內腔流體連通的兩個接口,塑料閥座具有接合底面和背向于接合底面的閥座夾持面;管組件,其包括分別與所述兩個接口流體連通的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以及與所述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 成整體的塑料接頭基座,接頭基座具有接合頂面和背向于接合頂面的接頭夾持底面;以及夾持件,其接合并夾持所述閥座夾持面和接頭夾持底面,以軸向防脫開地連接所述塑料閥座和接頭基座。
在本發明的方案中,提供了一種特別簡單的閥座和管的連接方式。特別是,本發明的方案為夾持件提供了穩定的結接合面,以可很容易將塑料閥座和管組件連接固定在一起,工藝難度較低且基本不會增加成本。而且,塑料閥座與形成為整體件式的塑料接頭基座減少了銅造成的鉛污染。而且塑料材質成型工藝較為簡單,成本也較低。由此,所形成的龍頭管路固定組件成本低、結構簡單、易于加工,且能夠減少鉛污染。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接頭基座包括:座體,其限定出所述接合頂面和接頭夾持底面;以及從座體的接合頂面突伸出的兩個塑料接頭,所述兩個塑料接頭分別適于插入塑料閥座的所述兩個接口中。這樣限定出一種結構簡單且易于加工的接頭基座。
優選地,所述兩個塑料接頭的外周分別形成有用于安裝密封件的環槽。這樣能夠防止管組件和塑料閥座的連接部位發生滲漏,提高產品的質量。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塑料閥座在設有所述兩個接口的一端形成有縮窄部和從縮窄部徑向向外延伸的凸緣,所述閥座夾持面至少部分由背向所述管組件的凸緣頂面形成。這樣形成了一種結構簡單易于加工的塑料閥座。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塑料閥座具有卡接凹窩,所述凹窩的底面形成所述閥座夾持面。這樣形成了另一種結構簡單易于加工的塑料閥座。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所述夾持件包括豎向延伸部和連接至豎向延伸部的兩端的第一橫向延伸部和第二橫向延伸部。通過兩個橫向延伸部分別與閥座夾持面和接頭夾持面形成軸向止擋,而豎向延伸部起到了限制軸向位移的作用,如此形成的夾持部結構簡單且易于與塑料閥座和管組件形成軸向止擋配合。
優選地,所述夾持件還包括:底板部,其限定所述第一橫向延伸部;以及/或者頂板部,其限定出所述第二橫向延伸部。底板部可以與接頭夾持面形成面接觸,而頂板部可以與閥座夾持面形成面接觸,這樣可以提高夾持的穩定性。
優選地,所述夾持件包括限定所述第一橫向延伸部的底板部,所述底板部具有U形以形成接納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接納口,兩個豎向延伸部 分別設于底板部的相對兩端;以及/或者所述夾持件包括限定所述第二橫向延伸部的頂板部,所述頂板部具有U形以形成接納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接納口,兩個豎向延伸部分別設于頂板部的相對兩端。這樣便于將夾持件安裝在管組件上。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第一管路、第二管路以及接頭基座構成整體的塑料件。這樣可以杜絕銅材料造成的鉛污染。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個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龍頭組件,包括前述的龍頭管路固定組件。
根據一個優選的實施方式,龍頭組件還包括:套筒,其套設在所述龍頭管路固定組件上,塑料閥座的與所述兩個接口相反的端部伸出所述套筒;蓋件,其套設在塑料閥座的所述端部并與套筒螺紋連接;被支承在所述塑料閥座上的閥芯,閥芯包括閥軸;以及壓緊套,其與塑料閥座的伸出端連接并緊壓所述閥芯。
優選地,所述壓緊套具有在內周側上的避讓部和引導部,套筒頂部具有配合的引導部和避讓部,避讓部包括水平延伸的平行凸棱和在凸棱之間限定的溝槽,避讓部由無溝槽和/或無凸棱的表面限定。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優點的一部分將會是本領域技術人員在閱讀本申請后顯見的,另一部分將在下文的具體實施方式中結合附圖描述。
附圖說明
以下,結合附圖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其中:
圖1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龍頭組件的分解示意圖;
圖2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龍頭組件的剖視圖;
圖3是圖2的A處放大圖;
圖4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龍頭組件的另一個角度的剖視圖;
圖5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塑料閥座的示意圖;
圖6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管組件的示意圖;
圖7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夾持件的示意圖;
圖8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管組件的示意圖,具體示出了接頭基座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連接關系;
圖9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夾持件將管組件和塑料閥座夾持在一起的示意圖;
圖10是根據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套筒和卡套的示意圖;
圖11是從圖10的相對側看的示意圖;
圖12是圖10的A處放大圖;
圖13是圖11的B處放大圖;
圖14是圖10的C處放大圖。
在本實用新型中,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記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特征。
附圖標記說明:
1.壓緊套;11.內螺紋;2.閥芯;21.閥軸;3.蓋件;31.第四導向結構;4.塑料閥座;41.內腔;42.縮窄部;43.凸緣;44.外螺紋段;45.周向凸臺;46.閥座夾持面;51.密封件;52.密封件;6.管組件;61.第一管路;62.第二管路;63.接頭基座;631.座體;632.塑料接頭;633.塑料接頭;634.環槽;635.環槽;636.空缺或無材料部;637.接合頂面;638.接頭夾持面;64.管接頭;65.管接頭;66.銅件;7.套筒;71.缺口;73.第一避讓部;74.第三導向結構;75.結合部;76.第三避讓部;77.凸棱;78.溝槽;8.卡套;80.導入口;81.第二導向結構;82.第二避讓部;83.凸臺;84.鎖緊螺孔;85.凸棱;86.溝槽;87.螺釘;88.止擋凸起;89.周向凸緣;891.頂面;9.夾持件;91.接納口;92.豎向延伸部;93.底板部;94.夾持空間。
具體實施方式
現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公開的龍頭管路固定組件及龍頭組件的示意性方案。盡管提供附圖是為了呈現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但附圖不必按具體實施方案的尺寸繪制,并且某些特征可被放大、移除或局剖以更好地示出和解釋本實用新型的公開內容。附圖中的部分構件可在不影響技術效果的前提下根據實際需求進行位置調整。在說明書中出現的短語“在附圖中”或類似用語不必參考所有附圖或示例。
在下文中被用于描述附圖的某些方向性術語,例如“內”、“外”、“上方”、“下方”和其它方向性術語,將被理解為具有其正常含義并且指正常看附圖時所涉及的那些方向。除另有指明,本說明書所述方向性術語基本按照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常規方向。
本實用新型中所使用的術語“第一”、“第二”及其類似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并不表示任何順序、數量或重要性,而是用于將一個部件與其它 部件進行區分。
參見圖1至圖4,示出了根據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的龍頭組件,包括壓緊套1、閥芯2、蓋件3、塑料閥座4、管組件6、套筒7、卡套8以及夾持件9。塑料閥座4和管組件6由夾持件9加以固定以防止兩者軸向脫開。用于加強塑料閥座4的強度的套筒7套設在塑料閥座4和管組件6外并與卡在塑料閥座4上的蓋件3旋擰接合。閥芯2安裝在塑料閥座4內并通過與塑料閥座4旋擰接合的壓緊套1固定。閥芯2的伸出壓緊套1的閥軸21可連接控制開關和調節流量的把手(圖中未示出)。在一個未示出的實施例中,閥芯2與塑料閥座4為一體式結構。
塑料閥座4的具體結構更清楚地示出在圖5中。如圖所示,塑料閥座4為注塑工藝制成的整體件,具有用于容納閥芯2的內腔41以及與內腔41流體連通的兩個接口。塑料閥座4的一端設有用于與壓緊套1的內螺紋11接合的外螺紋段44,另一端形成有縮窄部42和接合底面。縮窄部42的遠離外螺紋段44的端部設有從縮窄部42徑向向外延伸的凸緣43,且兩個凸緣43在縮窄部42的相對兩側相對設置。兩個凸緣43的徑向最外側邊緣之間的距離小于塑料閥座4的外徑。凸緣43的背向管組件6的頂面形成閥座夾持面46。優選地,在塑料閥座4的外周且與外螺紋段44軸向相鄰處設有周向凸臺45,用于軸向定位蓋件3,這將在后面詳細描述。
圖6和圖8示出了管組件6的結構。如圖所示,管組件6包括塑料制成的第一管路61、第二管路62以及連接至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的接頭基座63。第一管路61例如可以是進水管路,而第二管路62例如可以是出水管路。第一管路61、第二管路62和接頭基座63可構造成全部由塑料制成的整體件,其例如可以通過注塑來形成。
如圖8所示,接頭基座63包括包圍在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端部外周并徑向突出于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的座體631以及一體形成在座體631上并環繞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的兩個塑料接頭632、633。座體631的兩個相對側分別限定出接合頂面637和接頭夾持面638。在塑料閥座4與管接頭6相連接的狀態下,接合頂面637對應于塑料閥座4的接合底面。在兩個塑料接頭632、633的外周分別設有環槽634、635,用于容納密封件51、52。兩個塑料接頭632、633分別對應插入塑料閥座4的兩個接口中,從而使管組件6與塑料閥座4連接在一起,且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分別與塑料閥座4的內腔41流體連通。在一個未示出的 實施例中,也可以是塑料閥座4設有帶兩個接口的接頭,而管組件6的接頭基座63設有接口,將塑料閥座4的接頭插入接頭基座63的接口中,同樣可以實現管組件6與塑料閥座4的連接以及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分別與塑料閥座4的內腔41的流體連通。
優選地,接頭基座63的周向上形成有多個空缺或無材料部636,從而減輕接頭基座63的重量并減少材料消耗。
下面以示例的方式描述管組件6的加工工藝:
首先在擠出機上生產兩根注塑管,然后分別在這兩根注塑管的一端通過二次注塑形成管接頭64、65,接著在其中一根注塑管上套裝銅件66以形成第一管路61,另一根注塑管形成第二管路62。最后將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放入模具中通過二次注塑在它們的另一端形成接頭基座63,其中接頭基座63與兩根注塑管的連接是通過二次注塑的熱熔連接的。
夾持件9的具體結構示出在圖7中。如圖所示,夾持件9包括形成有接納口91的底板部93和分別從板部分93的相對兩端突伸出的豎向延伸部92。每個豎向延伸部92的兩端向內彎折,從而在底板部93和兩個豎向延伸部92之間限定出夾持空間94。如圖9所示,在將兩個塑料接頭632、633插入塑料閥座4的兩個接口之后,將夾持件9的底板部93沿接頭夾持底面638移動并徑向插接在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上。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穿過底板部93的接納口91,同時底板部93貼靠座體631的接頭夾持底面638,而豎向延伸部92的上側彎折段貼靠塑料閥座4的凸緣43的上端面,從而將凸緣43和座體631夾持在夾持空間94中以防止塑料閥座4與管組件6軸向脫開。由于凸緣42的最外側邊緣相對于塑料閥座4的最外側邊緣內縮,所以夾持件9不會與隨后要套設在其外部的套筒7發生干涉。塑料閥座4與管組件6的連接無需使用焊接、螺栓連接等容易造成鉛污染或過程繁瑣的連接手段,且在夾持件9沒有以粘接等方式固定的情況下管組件6與塑料閥座4可以反復拆裝。
雖然上述實施例和附圖描述了特定結構的夾持件9,但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想到其它替代結構以實現對凸緣63和座體631的夾持固定。例如,在一個未示出的實施例中,夾持件9僅在底板部93的一端設有一個或多個豎向延伸部92。在另一個未示出的實施例中,夾持件9僅包括一個或多個兩端彎折的豎向延伸部92(即不含有底板部93)。在又一個未示出的實施例中,夾持件9包括頂板部和安裝在頂板部相對兩側的豎向延伸部92, 頂板部形成有供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通過的接納口。在又一個未示出的實施例中,包括分別具有接納口的頂板部和底板部兩者,且頂板部和底板部之間連接有豎向延伸部。這些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此外,雖然在上述的實施例和附圖中借助凸緣43的上端面作為閥座夾持面46和借助座體631的下端面作為接頭夾持底面638實現與夾持件9形成軸向止擋配合,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以想到其它的形成閥座夾持面和接頭夾持底面的方式,例如在一個未示出的實施例中,塑料閥座4的外周形成有凹窩,凹窩的底面形成閥座夾持面以卡接夾持件9。而在又一個未示出的實施例中,第一管路61和第二管路62的外周形成有周向環槽,周向環槽的上端面接頭夾持面與夾持件9軸向止擋配合。
套筒7和卡套8的結構示出在圖10至圖14中。如圖所示,卡套8可拆卸地旋擰在套筒7外,螺釘87用于將卡套8固定于其它安裝基礎(例如通過頂緊固定至臺板)上。
在所示的優選實施例中,套筒7包括設于外周面上的第一導向結構71和第一避讓部73。第一導向結構71沿周向延伸并與第一避讓部73在周向上相鄰。第一導向結構71包括沿軸向間隔布置的多個平行的凸棱77。如圖所示,每個凸棱77沿套筒7外周延伸以形成導軌,相鄰兩個凸棱77之間限定出周向延伸的溝槽78。各溝槽79之間相互平行。這里的凸棱77和溝槽79都是呈水平方向的,它們與第一避讓部73聯合用于與后面將詳細描述的卡套8的第二導向結構81和第二避讓部82相配合。
圖12和圖13優選地示出了第一導向結構71的平行凸棱77和平行溝槽78的結構。圖12示出的是凸棱77第一導入端和相應的溝槽78的第一導入端的示意圖,其中凸棱77在第一端是朝外漸縮的,從而在溝槽78的第一導入端形成朝外擴張的擴口狀導入口80。圖13示出的是凸棱77和溝槽78的第二末端的示意圖,其中在溝槽78的第二末端設有止擋凸起88。在另一個未示出的實施例中,溝槽78的第二末端為封閉結構。第一避讓部73由無溝槽和/或無凸棱的表面限定出。
在所示的優選實施例中,套筒7的頂部設有位于第一導向結構71上方的接合部75。接合部75包括沿軸向中截面對稱且頂端敞開的兩個缺口72。接合部75的外周設有沿周向相鄰設置的第三導向結構74和第三避讓部76。其中第三導向結構74包括沿軸向間隔布置的多個平行凸棱,且每個凸棱沿周向延伸以形成導軌,相鄰兩個凸棱之間限定出周向延伸的溝槽, 各溝槽之間相互平行。第三避讓部76由截平面限定出,且該截平面優選與第一避讓部73在軸向上相鄰并延伸到第一避讓部73中。這里的凸棱和溝槽都是呈水平方向的,它們與第三避讓部76聯合用于與蓋件3旋擰接合。
雖然圖10和圖11示出了兩個缺口72之間設有兩個第三導向結構74和形成在兩個第三導向結構74之間的一個第三避讓部76,但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能夠想到其它布置方式,例如兩個缺口72之間設有兩個第三避讓部76和形成在兩個第三避讓部76之間的一個第三導向結構74,或者兩個缺口72之間設有一個第三導向結構74和一個第三避讓部76,這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類似地,第三導向結構74的凸棱和溝槽也可在其第一導入端和第二末端限定出與第一導向結構71的導入口80和止擋凸起88類似的結構,或者替代止擋凸起88而使得第三導向結構74的溝槽的第二末端封閉。
卡套8包括設于其內周面上的第二導向結構81和與第二導向結構81在周向上相鄰的第二避讓部82,第二導向結構81沿周向延伸。第二導向結構81包括沿軸向間隔布置的多個平行凸棱85,如圖所示,每個凸棱85沿周向延伸以形成導軌,相鄰兩個凸棱85之間形成周向延伸的平行溝槽86,各溝槽86之間相互平行,且溝槽86與凸棱85都是呈水平方向的。優選,與第一導向結構71類似地,第二導向結構81的溝槽86的第二末端設有止擋突部或封閉,盡管未示出。此外,例如圖5所示,第二導向結構81的凸棱85在第一導入端是朝外漸縮的,從而在第二導向結構81的溝槽86的第一導入端形成向靠近其中部的方向漸縮的擴口狀的導入口。
卡套8的頂部設有周向凸緣89,以形成較寬的頂面891,便于與龍頭組件的其它安裝基礎(如臺板)穩定接合。兩個軸向凸臺83從周向凸緣89向下延伸。此外,該卡套8還具有在周向凸緣89中形成的貫穿卡套厚度的鎖緊螺孔84,用于向其中旋擰螺釘87。如圖所示,該鎖緊螺孔84還位于軸向凸臺83中。優選,兩個軸向凸臺83相對于卡套8的軸向中截面對稱布置。
下面以示例的方式描述卡套8與套筒7的接合方式。
首先將套筒7的第一導向結構71對準卡套8的第二避讓部82,而使套筒7的第一避讓部73對準卡套8的第二導向結構81,從而卡套8軸向運動套設在套筒7上且第一導向結構71容納在第二避讓部82中,同時第 二導向結構81容納在第一避讓部73中。當卡套8到達合適高度后,對準第一導向結構71和第二導向結構81,然后周向旋擰卡套8,使第一導向結構71的凸棱77沿第二導向結構81的溝槽86、第二導向結構81的凸棱85沿第一導向結構71的溝槽78周向轉動,直至凸棱77和/或凸棱85接觸止擋凸起88,從而防止卡套8與套筒7相對軸向運動,以使卡套8能夠保持在所需高度。在進行上述所有動作之前或之后,可以將螺釘87旋擰進鎖緊螺孔84中。
在所示的優選實施例中,蓋件3與套筒7可以類似地連接。蓋件3的內周設有周向上相鄰的第四導向結構31和第四避讓部(未示出),第四導向結構31具有軸向間隔設置的多個水平凸棱以及形成在凸棱之間的水平溝槽。接合時,將套筒7的接合部75的第三導向結構74對蓋件3的第四避讓部,而接合部75的第三避讓部76對蓋件3的第四導向結構31,并使套筒7與蓋件3相對軸向運動至所需位置,然后周向旋擰套筒7或蓋件3使套筒7與蓋件3相對旋轉,其中接合部75的凸棱被導入蓋件3的溝槽中,而蓋件3的凸棱亦被導入接合部75的溝槽中,以防止套筒7與蓋件3軸向相對運動。
在另一個實施例中,套筒7和卡套8之間的連接和/或套筒7和蓋件3之間的連接也可以借助普通的螺紋或者其他合適的方式來實現。
下面以示例的方式描述本實用新型的龍頭組件的組裝方式:
首先將密封件51、52分別安裝在管組件6的第一接頭632和第二接頭633的環槽634、635中,然后將第一接頭632和第二接頭633分別插入塑料閥座4的兩個接口中。接著徑向插裝夾持件9,將塑料閥座4的凸緣43和管組件6的座體631夾持在夾持空間94中,使管組件6與塑料閥座4軸向相對固定。將蓋件3套在塑料閥座4上并卡在周向凸臺45上,并在管組件6和塑料閥座4外套設套筒7,使蓋件3與套筒7旋擰接合。接著將閥芯2安裝在塑料閥座4的內腔41中,再將壓緊套1旋擰接合在塑料閥座4的外螺紋段44上以固定閥芯2。閥芯2的閥軸21伸出壓緊套1。最終形成如圖2至圖4所示的龍頭組件。其中圖3中空心箭頭表示的是進水方向,而實心箭頭表示的是出水方向。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是按照各個實施例描述的,但并非每個實施例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 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它實施方式。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的等同變化、修改與結合,均應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