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管道連接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快速接頭。
背景技術:
如圖1所示,現階段在使用的美式快速接頭由后座1、外環2、中座3、氣閥4、墊圈5、第一彈簧6、第二彈簧7、第一O型圈8、第二O型圈9、第三O型圈10、后閥套11、前閥套12、鋼珠13共13個零部件組成,
其大致工作過程:拆出公頭時,用手掰外環2朝后座1靠近,第二彈簧7壓縮,第一彈簧6伸展,推動氣閥4、墊圈5、后閥套11向左運動,后閥套11使鋼珠13朝外(圖中,上鋼珠朝上、下鋼珠朝下)運動,后閥套抵持中座3,氣閥4的頭部與前閥套12的中空部內壁抵持,快速接頭封閉;插入公頭時,公頭抵持后閥套11,推動后閥套11、墊圈5、氣閥4向左運動,第二彈簧7恢復彈性形變,推動外環2向左運動,鋼珠13朝內(圖中,上鋼珠朝下、下鋼珠朝上)運動,鋼珠13抵持公頭上的凸環,將公頭卡住,氣閥4的頭部與前閥套12的中空部內壁分離,快速接頭接通。
一方面,快速接頭內部需要配備的O型圈較多,裝配過程繁瑣、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因本身結構需求,氣閥本身的體積相對較大,且氣閥的主要材料為振金,成本略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裝配效率高的低成本快速接頭。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快速接頭,包括后座、氣閥、中座,所述后座頭部設有一后座外螺紋部,所述中座設有與所述后座外螺紋部配合的中座內螺紋部;所述后座和所述中座之間還設有一O型圈;所述后座內部設有一圈后座環形凸塊,所述氣閥的頂部與所述后座環形凸塊的內壁配合。
進一步的,所述后座具有一后座環形凹槽結構,所述O型圈收容在所述后座環形凹槽里。
進一步的,所述氣閥包括一圓柱形氣閥主體,所述氣閥主體底部區域設有一氣閥裙邊,頂部區域設有氣閥環形凹槽以及至少一個氣閥通孔,所述氣閥環形凹槽較所述氣閥通孔靠近所述氣閥的頂部,所述氣閥主體的底面開設有一盲孔,所述盲孔與所述氣閥通孔相通。
進一步的,所述氣閥主體開設有四個均布的氣閥通孔。
進一步的,所述后座環形凸塊與所述氣閥裙邊之間設有一彈簧,所述彈簧圍繞所述氣閥主體。
進一步的,所述中座是一中空圓柱體,其內部中空區域依次有中座第一臺階部、中座第二臺階部、中座第三臺階部,所述中座第一臺階部與所述后座環形凹槽對應,共同收納所述O型圈;所述中座第二臺階部設有中座螺紋部;所述中座底部靠近中部的區域還設有至少兩個鋼珠孔,所述中座第三臺階部較所述鋼珠孔靠近所述中空圓柱體的底部;所述中座底部還設有中座裙邊。
進一步的,所述中座開設有四個均布的鋼珠孔。
進一步的,還包括一外環,所述外環內部靠近頂端的頂部區域設有一環形外環凸塊,所述外環凸塊靠近外環頂端的一側還設有一傾斜的過渡帶。
進一步的,所述外環的外表面設有滾花或/和至少一道外環凹槽。
進一步的,所述快速接頭內部各棱邊倒頓或倒圓角。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現有技術的快速接頭減少了前套閥及與前套閥配套使用的O型圈,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裝配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現有技術快速接頭的剖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快速接頭剖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后座半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后座右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氣閥剖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氣閥通孔剖視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墊圈剖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后閥套剖視圖;
圖9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座剖視圖;
圖10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鋼珠孔剖視圖;
圖1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外環半剖圖;
標號說明:
1、后座;2、氣閥;3、第一O型圈;4、第二O型圈;5、第一彈簧;6、第二彈簧;7、墊圈;8、后閥套;9、鋼珠;10、外環;11、中座;12、后座主體;13、后座圓角;14、后座第一凸臺;15、后座第二凸臺;16、后座圓柱體;17、后座第一螺紋部;18、后座第二螺紋部;19、后座第一臺階部;20、后座斜面部;21、后座環形凸塊;22、后座第二臺階部;23、氣閥主體;24、氣閥第一臺階部;25、氣閥第二臺階部;26、氣閥盲孔;27、氣閥環形凹槽;28、氣閥通孔;29、氣閥裙邊;30、氣閥直伸部;31、墊圈凹槽;32、后閥套凸塊;33、中座第一臺階部;34、中座第二臺階部;35、中座第三臺階部;36、中座螺紋部;37、中座裙邊;38、鋼珠孔;39、外環凸塊;40、過渡帶;41、外環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本實用新型最關鍵的構思在于:后座能夠取代前閥套與氣閥頂部配合,從而,前閥套與中座之間的O型圈也可以取消掉。在裝配過程中,減少了裝前閥套以及一次裝O型圈的步驟,提升了裝配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
請參照圖2至圖11,一種快速接頭,包括后座、氣閥、中座,所述后座頭部設有一后座外螺紋部,所述中座設有與所述后座外螺紋部配合的中座內螺紋部;所述后座和所述中座之間還設有一O型圈;所述后座內部設有一圈后座環形凸塊,所述氣閥的頂部與所述后座環形凸塊的內壁配合。
從上述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相比現有技術的快速接頭減少了前套閥及與前套閥配套使用的O型圈,降低了制造成本,提高了裝配效率。
進一步的,所述后座具有一后座環形凹槽結構,所述O型圈收容在所述后座環形凹槽里。
由上述描述可知,后座收容O型圈對中座和后座的連接處進行密封。
進一步的,所述氣閥包括一圓柱形氣閥主體,所述氣閥主體底部區域設有一氣閥裙邊,頂部區域設有氣閥環形凹槽以及至少一個氣閥通孔,所述氣閥環形凹槽較所述氣閥通孔靠近所述氣閥的頂部,所述氣閥主體的底面開設有一盲孔,所述盲孔與所述氣閥通孔相通。
由上述描述可知,對氣閥作出改進進一步減少生產成本。
進一步的,所述氣閥主體開設有四個均布的氣閥通孔。
由上述描述可知,均布的氣閥通孔有利于氣體或液體在快速接頭內的流通。
進一步的,所述后座環形凸塊與所述氣閥裙邊之間設有一彈簧,所述彈簧圍繞所述氣閥主體。
由上述描述可知,彈簧可使氣閥復位。
進一步的,所述中座是一中空圓柱體,其內部中空區域依次有中座第一臺階部、中座第二臺階部、中座第三臺階部,所述中座第一臺階部與所述后座環形凹槽對應,共同收納所述O型圈;所述中座第二臺階部設有中座螺紋部;所述中座底部靠近中部的區域還設有至少兩個鋼珠孔,所述中座第三臺階部較所述鋼珠孔靠近所述中空圓柱體的底部;所述中座底部還設有中座裙邊。
進一步的,所述中座開設有四個均布的鋼珠孔。
由上述描述可知,均布的鋼珠孔裝上鋼珠后,可使外環更穩定、受力更均衡。
進一步的,還包括一外環,所述外環內部靠近頂端的頂部區域設有一環形外環凸塊,所述外環凸塊靠近外環頂端的一側還設有一傾斜的過渡帶。
進一步的,所述外環的外表面設有滾花或/和至少一道外環凹槽。
由上述描述可知,外環設環形凹槽或滾花能起到防滑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快速接頭內部各棱邊倒頓或倒圓角。
由上述描述可知,棱邊倒頓或倒圓角,避免裝配時刮傷工作人員。
實施例一
請參照圖2至圖11,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一為:一種快速接頭,如圖2所示,包括后座1、氣閥2、第一O型圈3、第二O型圈4、第一彈簧5、第二彈簧6、墊圈7、后閥套8、鋼珠9、外環10、中座11。
如圖3、4所示,后座1包括一六角柱形的后座主體12,所述后座主體12頂端的側面的六條棱邊倒圓角得到六個后座圓角13,所述六個后座圓角13位于同一個虛擬的圓柱體上,且該虛擬的圓柱體的中心軸與所述后座主體12的中心線重合。所述后座主體12頂端端面設有一圓柱形的后座第一凸臺14,所述后座第一凸臺14的頂面設有一圓柱形的后座第二凸臺15,所述后座第二凸臺15的頂面設有一外徑大于后座第二凸臺15外徑的后座圓柱體16,即后座第一凸臺14、后座第二凸臺15和后座圓柱體16三個部分形成了后座環形凹槽結構,可以理解的,后座第一凸臺14是可以取消的,取消后,后座主體12、后座第二凸臺15和后座圓柱體16還是形成一后座環形凹槽結構;所述后座圓柱體16(即后座頭部)外表面設有后座第一螺紋部17,所述后座第一螺紋部17是后座外螺紋部。所述后座1是中空的,后座1內部設有后座第二螺紋部18,所述后座第二螺紋部18的一端設有后座第一臺階部19,所述后座第一臺階部19的一端設有后座斜面部20,所述后座斜面部20的一端設有后座環形凸塊21,所述后座環形凸塊21的一端設有后座第二臺階部22,所述后座第二臺階部22與所述后座圓柱體16的頂面相通。所述后座環形凸塊21與所述后座第二臺階部22的連接處倒圓角。
如圖5、6所示,氣閥2包括一圓柱形氣閥主體23,氣閥主體23底端底面設有掏空的圓柱形的氣閥第一臺階部24和氣閥第二臺階部25以及氣閥盲孔26,氣閥主體23頂部區域設有一氣閥環形凹槽27以及至少一個氣閥通孔28,本實施例中設有均布的四個氣閥通孔28,所述氣閥通孔28與所述盲孔26相通,所述氣閥環形凹槽27較所述氣閥通孔28靠近所述氣閥主體23的頂端,所述氣閥主體23的底部區域設有一氣閥裙邊29,所述氣閥裙邊29的一端還設有一氣閥直伸部30。所述氣閥裙邊29與所述氣閥直伸部30連接處倒角。請參照圖2,所述氣閥2的頂部與所述后座環形凸塊21的內壁配合,所述氣閥環形凹槽27用來承載第一O型圈3,所述氣閥裙邊29與所述后座環形凸塊21之間設置有第一彈簧5,所述第一彈簧5圍繞所述氣閥主體23。
如圖7所示,墊圈7是一L形中空圓柱體,所述中空圓柱體L形短邊的底面開有一環形的墊圈凹槽31,所述墊圈環形凹槽與所述氣閥直伸部30配合。
如圖8所示,后閥套8是一中空圓柱體,所述中空圓柱體的中空部底部設有一環形后閥套凸塊32,所述后閥套8與所述墊圈7配合。
如圖9、10所示,所述中座11是一較大的中空圓柱體,其內部中空區域依次有中座第一臺階部33、中座第二臺階部34、中座第三臺階部35,所述第二臺階部34還設有中座螺紋部36,所述中座螺紋部36是內螺紋,所述中座底部還設有中座裙邊37,所述中座11底部靠近中部的區域還設有至少兩個鋼珠孔38,本實施例中設有四個均布的鋼珠孔38,所述中座第三臺階部35較所述鋼珠孔38靠近所述中空圓柱體的底部。請參照圖2,所述中座螺紋部36與所述后座第一螺紋部17配合,所述中座第一臺階部33與所述后座第二凸臺15之間設置所述第二O型圈4,所述鋼珠孔38用于容納鋼珠9。
如圖11所示,所述外環10內部靠近頂端的頂部區域設有一環形外環凸塊39,所述外環凸塊39靠近外環頂端的一側還設有一傾斜的過渡帶40,所述外環10的外表面可以設置至少一道環形外環凹槽41,本實施例設有三道外環凹槽41;當然,外環10的外表面也可以設置滾花,所述滾花可以是棱形滾花、條形滾花、斜滾花等,外環10的外表面甚至可以同時設置滾花和外環凹槽,可以起到防滑的作用。請參照圖2,所述外環10套設于所述中座11上,所述外環10、中座11、后座1這三者之間形成的空腔里設置有所述第二彈簧6;所述外環10可部分與所述后座圓角13配合從而使第二彈簧6被壓縮后外環10有足夠的移動空間;所述鋼珠9在所述外環凸塊39、過渡帶40、外環頂部區域內側壁上滾動。
在本實施例中,快速接頭內部各棱邊倒頓或倒圓角。
現有技術中,后座與中座的連接處,后座設內螺紋、中座設外螺紋,中座擰入后座;本實施例中,后座與中座的連接處,后座設外螺紋、中座設內螺紋,后座擰入中座。本實施例中這種后座與中座的連接方式有一個巨大的好處:后座能夠取代前閥套(圖1標號12)與氣閥頂部配合,從而,前閥套與中座之間的O型圈(圖1中,第一O型圈8)也可以取消掉。在裝配過程中,減少了裝前閥套以及一次裝O型圈的步驟,提升了裝配效率,降低了生產成本;對氣閥進行改進,減小了氣閥頭部的體積,節約了制造氣閥的材料,降低了制造成本。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快速接頭裝配效率高,制造成本低;能夠防滑、使用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