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制粒機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的制粒機主軸。
背景技術:
制粒機的主軸與空心軸是制粒機重要的部件,請參見圖1,現在有的制粒機主軸裝配時,主軸本體10’套裝在空心軸20’內空中,主軸本體10’與空心軸20’內孔之間安裝有主軸軸承30’,主軸軸承30內圈裝在主軸本體10’上,外圈裝在空心軸20’內孔中;制粒機正常工作時,主軸本體10’靜止,空心軸20’繞著主軸本體10’旋轉。普通制粒機的主軸軸承的潤滑脂加注方式,通常是在主軸本體10’的尾部沿著軸向方向打孔形成注油孔13’,并從主軸主軸本體10’上安裝軸承的位置處徑向打通,從而向主軸軸承30’加注潤滑脂,但是,這種加注方式的弊端在于:油路過長容易堵塞、潤滑脂更容易往壓力小的主軸與空心軸內孔之間的間隙流走,從而使得主軸軸承得不到充分的潤滑脂,由于潤滑脂的加注方式與軸承密封防塵結構欠科學,在實際生產中,主軸軸承十分容易燒壞,一旦燒壞更換麻煩,維修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的制粒機主軸。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新型的制粒機主軸,其包括一空心軸,從所述空心軸的前端向尾端方向可插入一個主軸本體,所述主軸本體套裝在空心軸的內空中,所述主軸本體的外側壁上套裝有一主軸軸承,所述主軸軸承安裝在所述主軸本體的外側壁與所述空心軸的內側壁之間,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軸本體的前端設置有第一主軸三角柱和第二主軸三角柱,所述第一主軸三角柱的前端形成有一貫通主軸本體內部的進油孔,所述第二主軸三角柱的前端形成有一貫通主軸本體內部的回油孔,所述主軸本體的外側壁上形成有一個與所述進油孔相通的第一輸油孔、以及一個與所述回油孔相通的第二輸油孔,所述第一輸油孔位于所述主軸軸承的前端,所述第二輸油孔位于所述主軸軸承的后端。
在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軸本體的前端端部形成有一大于其外徑的主軸大盤,所述主軸大盤的外側壁與所述空心軸的內側壁相抵觸,所述第一主軸三角柱和第二主軸三角柱分別形成在所述主軸大盤前端的端部平面上;所述主軸本體的外側壁且與所述主軸大盤的連接處環繞形成有一凸起的軸肩位,所述主軸本體的外側壁且與所述軸肩位的連接處形成軸承位,所述軸承位的外徑小于所述軸肩位的外徑;所述主軸軸承套裝在所述軸承位上、且其前端可抵靠在所述軸肩位上。
在優選的實施例中,所述主軸本體的外側壁上由前至后還依序套裝有端蓋、兩個外油封和內油封,所述內油封設置在所述第二輸油孔的后方,兩個所述外油封套裝在軸肩位的外側壁上、且設置在所述第一輸油孔的前方,所述端蓋環包設置在所述外油封的外側壁以及前側壁上處,所述端蓋的外側壁與所述空心軸的內側壁密封連接,所述內油封的外側壁以及尾端均與所述空心軸的內側壁密封連接。
本實用新型新型的制粒機主軸的有益效果在于:通過在主軸本體的前端設置第一主軸三角柱和第二主軸三角柱,再在第一主軸三角柱的前端形成有一貫通主軸本體內部的進油孔,在第二主軸三角柱的前端形成有一貫通主軸本體內部的回油孔,在主軸本體的外側壁上形成有一個與進油孔相通的第一輸油孔、以及一個與回油孔相通的第二輸油孔,并且第一輸油孔通至主軸軸承的前端,第二輸油孔通至主軸軸承的后端,潤滑脂從進油孔加注,穿過主軸軸承后,再流經回油孔,實際操作時,看到有潤滑脂從回油孔的出口冒出,則判斷主軸軸承已充分加注了潤滑脂,從而避免主軸軸承因缺油而燒壞,大大提高主軸軸承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的制粒機主軸,在主軸軸承的后端,加裝一個內油封,可防止高溫液化的潤滑脂流走,同時,在主軸與空心軸的前端安裝了兩個外油封,可有效防止外面的木屑與灰塵進入軸承內部,如此雙保險的密封保護作用,大大提高主軸軸承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背景技術中制粒機主軸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為一實施例中新型的制粒機主軸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主軸本體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具體實施例及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新型的制粒機主軸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請參見圖2,一種新型的制粒機主軸,其包括一空心軸20,從空心軸20的前端向尾端方向可插入一個主軸本體10,主軸本體10套裝在空心軸20的內空中,主軸本體10的外側壁上套裝有一主軸軸承30,主軸軸承30安裝在主軸本體10的外側壁與空心軸20的內側壁之間。
優選的,請同時參見圖3,主軸本體10的前端設置有第一主軸三角柱12和第二主軸三角柱13,第一主軸三角柱12的前端形成有一貫通主軸本體10內部的進油孔121,第二主軸三角柱13的前端形成有一貫通主軸本體10內部的回油孔131,主軸本體10的外側壁上形成有一個與進油孔121相通的第一輸油孔122、以及一個與回油孔131相通的第二輸油孔132,第一輸油孔122位于主軸軸承30的前端,第二輸油孔122位于主軸軸承30的后端。
主軸本體10的前端端部形成有一大于其外徑的主軸大盤11,主軸大盤11的外側壁可與空心軸20的內側壁相抵觸,第一主軸三角柱12和第二主軸三角柱13分別形成在主軸大盤11前端的端部平面上。
主軸本體10的外側壁且與主軸大盤11的連接處環繞形成有一凸起的軸肩位102,主軸本體10的外側壁且與軸肩位102的連接處形成軸承位101,并且,軸承位101的外徑小于軸肩位102的外徑;主軸軸承30套裝在軸承位101處、且其前端可抵靠在軸肩位101上。
主軸本體10的外側壁上由前至后還依序套裝有端蓋40、兩個外油封50和內油封60,內油封60設置在第二輸油孔132的后方,兩個外油封50套裝在軸肩位102的外側壁上、且設置在第一輸油孔122的前方,端蓋40設置在外油封50的前方,且其可環包在外油封50的外側壁以及前側壁上處,端蓋40的外側壁與空心軸20的內側壁密封連接,內油封60的外側壁以及尾端均與空心軸20的內側壁密封連接。
實際裝配時,將內油封60套裝在主軸本體10的外側壁且位于第二輸油孔132的后方,將外油封50套裝在軸肩位102的外側壁上、且位于第一輸油孔122的前方,端蓋40套裝在外油封50的前方,此時,第二輸油孔132、主軸軸承30和第一輸油孔122均位于內油封60和外油封50之間,外油封50、內油封60與空心軸20的內壁之間形成一油腔,主軸軸承在此油腔中。實際向內注入潤滑脂時,從進油孔121注入,潤滑脂從第一輸油孔122流出進入油腔中,當潤滑脂充滿整個油腔時,潤滑脂則從第二輸油孔132流出再從回油孔131處冒出,由此可判斷油腔內是否注滿了潤滑脂。
綜上,本實用新型新型的制粒機主軸,其通過在主軸本體的前端設置第一主軸三角柱和第二主軸三角柱,再在第一主軸三角柱的前端形成有一貫通主軸本體內部的進油孔,在第二主軸三角柱的前端形成有一貫通主軸本體內部的回油孔,在主軸本體的外側壁上形成有一個與進油孔相通的第一輸油孔、以及一個與回油孔相通的第二輸油孔,并且第一輸油孔通至主軸軸承的前端,第二輸油孔通至主軸軸承的后端,潤滑脂從進油孔加注,穿過主軸軸承后,再流經回油孔,實際操作時,看到有潤滑脂從回油孔的出口冒出,則判斷主軸軸承已充分加注了潤滑脂,從而避免主軸軸承因缺油而燒壞,大大提高主軸軸承的使用壽命。本實用新型的制粒機主軸,在主軸軸承的后端,加裝一個內油封,可防止高溫液化的潤滑脂流走,同時,在主軸與空心軸的前端安裝了兩個外油封,可有效防止外面的木屑與灰塵進入軸承內部,如此雙保險的密封保護作用,大大提高主軸軸承的使用壽命。
雖然對本實用新型的描述是結合以上具體實施例進行的,但是,熟悉本技術領域的人員能夠根據上述的內容進行許多替換、修改和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所有這樣的替代、改進和變化都包括在附后的權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