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鉸鏈及具備該鉸鏈的辦公機器,鉸鏈連接復印機或復合機(在復印機上搭載傳真功能或打印功能的機器)等辦公機器的原稿壓合板及裝置本體,使原稿壓合板可對裝置本體開合。
背景技術:
在公知技術中,上述辦公機器中,特別是復印機或復合機中通常不大會使用卡合式的鉸鏈。通常來說,裝設有原稿自動傳送裝置的重型原稿壓合板開合鉸鏈的結構較復雜,且需使用彈力較強的壓縮線圈彈簧,但是,沒有裝設原稿自動傳送裝置的較輕型的原稿壓合板開合鉸鏈,其不一定需采用如上所述的結構設計。因此,現今對輕型原稿壓合板開合鉸鏈的需求主要是著重在提供一種構造簡單、可在幾個開合角度下產生卡合停止作用且價格低廉的鉸鏈。
一般來說,可產生卡合停止作用的鉸鏈以日本專利公開2004-229106號公報(專利文獻1)或日本專利公開平11-272187號公報(專利文獻2)所記載的較為常見,通常是電視屏幕的支撐裝置或是攝影機的顯示設備的鉸鏈。
上述專利文獻1或2記載的鉸鏈的開合頻率不高,因此以其本身的構造也能夠充分產生運作。但是,使用于復印機或復合機等辦公機器的鉸鏈,其開合頻率舉例來說大約是10萬次,相較于專利文獻1或2記載的電視屏幕或攝影機的情況,辦公機器的開合頻率不僅遠高于電視屏幕和攝影機,且辦公機器的原稿壓合板在閉合狀態時,需對結構另做設計,使原稿壓合板在搬運時或設置后不會突然開啟。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上述課題,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價格低廉的鉸鏈及使用該鉸鏈的辦公機器,其具有小型且構造簡單的優點,不僅能夠承受高開合頻率,還能夠使原稿壓合板在閉合角度下穩定地保持閉合狀態。
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鉸鏈連接裝置本體與原稿壓合板,使原稿壓合板對裝置本體開合。其中,鉸鏈包含:組裝元件,其組裝于裝置本體的一側;支撐元件,其組裝至原稿壓合板的一側;鉸鏈桿,其被限制轉動地組裝至組裝元件,鉸鏈桿可轉動地軸樞并支撐支撐元件;以及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其使支撐元件對組裝元件轉動時,以原稿壓合板的閉合狀態為基準在特定的轉動角度位置下產生卡合停止作用。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包含:第一卡合元件,其軸樞支撐于鉸鏈桿并與支撐元件共同轉動,第一卡合元件的軸心的特定角度位置上具有多個凹部或凸部,且第一卡合元件是由耐磨損性良好的金屬材料所構成;第二卡合元件,其鄰接第一卡合元件而被限制轉動地組裝于鉸鏈桿,第二卡合元件具有一對凸部或凹部,第二卡合元件的凸部或凹部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的凹部或凸部,且第二卡合元件是由耐磨損性良好的金屬材料所構成;以及彈性手段,其裝設于鉸鏈桿,并使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相互壓接。其中,在原稿壓合板相對于裝置本體的特定開合角度下,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其中一方所設的凹部在特定的閉合角度范圍內承受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另一方所設的凸部,由此形成無力矩狀態。
另外,本發明的另一種鉸鏈連接裝置本體與原稿壓合板,使原稿壓合板對裝置本體開合。其中,鉸鏈包含:組裝元件,其組裝于裝置本體的一側;支撐元件,其組裝至原稿壓合板的一側;鉸鏈桿,其被限制轉動地組裝至組裝元件,鉸鏈桿可轉動地軸樞并支撐支撐元件;以及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其使支撐元件對組裝元件轉動時,以原稿壓合板的閉合狀態為基準在特定的轉動角度位置下產生卡合停止作用。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包含:第一卡合元件,其軸樞支撐于鉸鏈桿并與支撐元件共同轉動,第一卡合元件其軸心的特定角度位置上具有一對凸部或凹部,且第一卡合元件是由耐磨損性良好的金屬材料所構成;第二卡合元件,其抵接第一卡合元件并軸樞支撐于鉸鏈桿,使第二卡合元件不可對組裝元件轉動,第二卡合元件具有多個凹部或凸部,第二卡合元件的凹部或凸部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的凸部或凹部,且第二卡合元件是由耐磨損性良好的金屬材料所構成;以及彈性手段,其裝設于鉸鏈桿,并使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相互壓接。其中,在原稿壓合板對裝置本體閉合時,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其中一方所設的凹部或凸部在特定的開合角度范圍內承受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另一方所設的凸部或凹部,由此形成無力矩狀態。
另外,本發明的另一種鉸鏈連接裝置本體與原稿壓合板,使原稿壓合板對裝置本體開合。其中,鉸鏈包含:組裝元件,其組裝于裝置本體的一側;支撐元件,其組裝至原稿壓合板的一側;鉸鏈桿,其被限制轉動地組裝至組裝元件,鉸鏈桿可轉動地軸樞并支撐支撐元件;以及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其使支撐元件對組裝元件轉動時,以原稿壓合板的閉合狀態為基準在特定的轉動角度位置下產生卡合停止作用。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包含:第一卡合元件,其軸樞支撐于鉸鏈桿并與支撐元件共同轉動,第一卡合元件其軸心的特定角度位置上設有第一凸輪部,第一凸輪部是由多個凹條部或凸條部所構成,且第一卡合元件是由耐磨損性良好的金屬材料所構成;第二卡合元件,其與第一卡合元件相對設置并軸樞支撐于鉸鏈桿,使第二卡合元件不可對組裝元件轉動,第二卡合元件具有第二凸輪部,第二凸輪部與該第一卡合元件的第一凸輪部對應而產生作用,第二凸輪部是由一對凸條部或凹條部所構成,且第二卡合元件是由耐磨損性良好的金屬材料所構成;以及彈性手段,其裝設于鉸鏈桿,并使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相互壓接。其中,在原稿壓合板對裝置本體閉合時,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其中一方所設的凹條部或凸條部在特定的開合角度范圍內承受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另一方所設的凸條部或凹條部,由此形成無力矩狀態。
在優選實施例中,卡合停止作用是在原稿壓合板相對于裝置本體的開啟位置為0度、30度、45度、60度或90度的其中至少兩處產生。
在優選實施例中,組裝元件上設有組裝腳部,組裝腳部可往上下方向移動地插入于裝置本體所設的組裝孔。
在優選實施例中,鉸鏈構成為可調節彈性手段的彈力。
另外,為達上述目的,本發明的一種辦公機器包含上述任一實施例所記載的鉸鏈。
本發明通過以上構成提供一種鉸鏈,其所需零件數量少且構造簡單,不僅能夠輕易地達成小型化,還能夠輕易地制造而以低價供應。除此之外,本發明提供的鉸鏈能夠使原稿壓合板在閉合狀態時不會開啟,且即使開合頻率高,轉動力矩隨時間經過產生的變化也低,因此能夠長期穩定地使用。
附圖說明
圖1為辦公機器其中之一的復印機的簡略外觀示意圖,其使用本發明實施例1的鉸鏈。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的鉸鏈的說明示意圖,其中(a)為斜視圖,(b)為從另一方向觀看的斜視圖,(c)為前視圖。
圖3為圖2所示的實施例1的分解斜視圖。
圖4為圖3的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詳細構造斜視圖。
圖5為圖2所示的實施例1在開合操作時的卡合動作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2的鉸鏈的說明示意圖,其中(a)為斜視圖,(b)為從另一方向觀看的斜視圖,(c)為前視圖。
圖7為圖6所示的實施例2的分解斜視圖。
圖8為圖7的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詳細構造斜視圖。
圖9為圖6所示的實施例2在開合操作時的卡合動作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3的鉸鏈的說明示意圖,其中(a)為斜視圖,(b)為從另一方向觀看的斜視圖,(c)為前視圖。
圖11為圖10所示的實施例3的分解斜視圖。
圖12為圖11的第一卡合元件與第二卡合元件的詳細構造斜視圖。
圖13為圖10所示的實施例3在開合操作時的卡合動作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在以下說明中,本發明的鉸鏈連接復印機或復合機等辦公機器的裝置本體的裝置本體與原稿壓合板,使原稿壓合板可對裝置本體開合。不過,本發明的鉸鏈不為此所限,其也可應用于打印機、傳真機或掃描機等具有原稿壓合板的辦公機器,或是應用于各種具有門的家具、展示櫥窗等包含開合部分的設備。接下來參照相關附圖,具體說明本發明的鉸鏈的優選實施例,其中構造及功能相同的元件以相同的元件標記表示。另外,本發明不為圖中的實施例方式所限,只要在申請專利范圍的記載范圍內,各種變化實施例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圖1至圖5顯示本發明實施例1的鉸鏈1a。其中,圖1所示的復印機30包含裝置本體31、原稿壓合板32、接觸玻璃33、操作部34等元件。圖1所示的實施例是使用一對本發明的鉸鏈1a、1a,以鏈接復印機30的裝置本體31與原稿壓合板32,使原稿壓合板32對裝置本體31開合。在此,復印機30的原稿壓合板32是使用未裝設原稿自動傳送裝置的類型,因此是將本發明的較小型且同型的兩個鉸鏈1a、1a左右成對地設置。不過,原稿壓合板上裝設有原稿自動傳送裝置時(通常設置在正面左側),也可在正面左側使用其他類型的大型鉸鏈,而只在右側使用本發明的較小型的鉸鏈1a。如上所述,圖示實施例中左右成對的鉸鏈1a、1a構造是相同的,因此,以下只對其中一個鉸鏈1a的構造加以說明。
鉸鏈1a包含組裝元件11、支撐元件13、鉸鏈桿14以及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16a。組裝元件11組裝于復印機30的裝置本體31一側,并例如是由sus不銹鋼等材料制成,支撐元件13組裝至復印機30的原稿壓合板32一側,并同樣例如是由sus不銹鋼等材料制成。鉸鏈桿14軸樞并支撐支撐元件13,使支撐元件13可對組裝元件11轉動,且鉸鏈桿14例如是由sus不銹鋼等材料制成。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16a使支撐元件13對組裝元件11轉動時,在支撐元件13的轉動角度(開啟角度)為0度、30度、60度及90度的位置下產生卡合停止作用。
在圖示實施例中,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16a是由第一卡合元件17a、第二卡合元件18a及彈性手段19構成。第一卡合元件17a軸樞支撐于鉸鏈桿14并與支撐元件13共同轉動,鉸鏈桿14的軸心的同一半徑方向上具有分別設置在0度、30度、60度及90度位置上并相互面對的一對凹部(包含洞或孔)174a(~177a)與174b(~177b),此外,第一卡合元件17a舉例來說是由可淬火和退火的sk工具鋼制成。第二卡合元件18a軸樞支撐于鉸鏈桿14,第二卡合元件18a與第一卡合元件17a相互面對,且不可透過鉸鏈桿14對組裝元件11轉動。第二卡合元件18a具有一對凸部184a與184b(參照圖4),凸部184a與184b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17a的上述凹部(孔)174a與174b等,且第二卡合元件18a舉例來說,同樣是由sk工具鋼制成。彈性手段19是由六個例如為彈簧鋼制成的碟型彈簧191~196所構成,彈性手段19裝設于鉸鏈桿14,并使第一卡合元件17a與第二卡合元件18a相互壓接。以下將針對上述各元件的構造進行更具體的說明。
組裝元件11具有底板11a及支撐軸承部11b,支撐軸承部11b從底板11a垂直立起而形成。底板11a上開設有密合孔11c,其供組裝腳部12的密合部12b插入而密合。另外,支撐軸承部11b上開設有約略呈橢圓形的變形軸孔11d,其供鉸鏈桿14插入貫通。如圖5所示,組裝元件11是將組裝腳部12的支柱部12a插入至復印機30其裝置本體31的后方上表面所設的組裝孔35,而組裝于復印機30的裝置本體31。
鉸鏈桿14具有頭部14a及軸部14b。軸部14b具有第一變形軸部14c,且具有圓形軸部14d與第二變形軸部14e。第一變形軸部14c的軸部垂直剖面形狀與組裝元件11的變形軸孔11d的形狀相同,圓形軸部14d與第二變形軸部14e是從第一變形軸部14c往前端側設置而形成,此外,軸部14b的前端附近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外螺紋部14f。上述組裝元件11、第一墊圈15、支撐元件13、第一卡合元件17a、第二卡合元件18a、碟型彈簧191~196及第二墊圈20依序裝設在鉸鏈桿14的軸部14b上,且螺帽21螺紋接合于外螺紋部14f,以由此將上述各元件組裝為圖2所示的狀態。此時,鉸鏈桿14的第一變形軸部14c插入于組裝元件11的變形軸孔11d與第一墊圈15的變形軸孔15a,因此,組裝元件11與第一墊圈15不可轉動地裝設于鉸鏈桿14。
第一墊圈15除了具有上述的變形軸孔15a以外,還具有儲油孔15b、15b。變形軸孔15a的形狀與組裝元件11的變形軸孔11d的形狀相同。儲油孔15b、15b用于儲藏涂布在第一墊圈15與支撐元件13之間的潤滑油,以防止潤滑油用盡。潤滑油用于降低第一墊圈15與支撐元件13之間的接觸摩擦力。
支撐元件13具有樞合部13a、圓形軸孔13b、原稿壓合板組裝部13c、螺孔13d、13d以及切削部13e、13f。鉸鏈桿14的圓形軸部14d插入貫通于圓形軸孔13b,由此使支撐元件13可轉動地組裝于鉸鏈桿14。復印機30的原稿壓合板32通過螺孔13d、13d而螺紋接合組裝于原稿壓合板組裝部13c。
第一卡合元件17a是由可淬火的硬質sk工具鋼所制成,并具有圓盤部171、彎折部172a、172b(參照圖4)、圓形孔173以及凹部(在圖示實施例中是作為凹部的孔)174a與174b、175a與175b、176a與176b、177a與177b。彎折部172a、172b設置在圓盤部171的外周緣的相對位置上,圓形孔173設置在圓盤部171的中心。凹部174a與174b、175a與175b、176a與176b、177a與177b分別成對并相互面對地形成在圓盤部171其軸心的同一半徑方向的0度、30度、60度及90度位置上。將第一卡合元件17a裝設在鉸鏈桿14的軸部14b上時,鉸鏈桿14的圓形軸部14d插入貫通于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圓形孔173,且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彎折部172a與172b分別容納在支撐元件13的切削部13e與13f之內,因此,第一卡合元件17a不可對支撐元件13轉動,且支撐元件13與第一卡合元件17a可對鉸鏈桿14共同轉動。另外,當原稿壓合板32閉合時,對應于上述0度位置的凹部174a、174b可例如在原稿壓合板32的-5度~+5度的角度范圍內形成無力矩狀態,因此,原稿壓合板32受本身重量影響而能夠保持在閉合狀態,使原稿壓合板32在搬運時或是設置場所產生搖擺、振蕩時不會自然而然地開啟。
第二卡合元件18a同樣是由sk工具鋼所制成,第二卡合元件18a具有圓盤部181、變形軸孔182、擴張部183a、183b以及凸部184a、184b(參照圖4),并與第一卡合元件17a相互面對地組裝。擴張部183a、183b設置在圓盤部181的外周緣的相對位置上。凸部184a與184b分別設置在擴張部183a與183b上,并往第一卡合元件17a一側突出。第二卡合元件18a的變形軸孔182的軸部垂直剖面形狀與鉸鏈桿14的第二變形軸部14e的軸部垂直剖面形狀相同。將第二卡合元件18a裝設在鉸鏈桿14的軸部14b上時,鉸鏈桿14的第二變形軸部14e的部分插入貫通于第二卡合元件18a的變形軸孔182,因此,第二卡合元件18a不可在鉸鏈桿14上轉動,即不可對組裝元件11轉動。第二卡合元件18a的凸部184a與184b可依據第二卡合元件18a與第一卡合元件17a之間的相對轉動角度位置,而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凹部174a與174b、175a與175b、176a與176b、177a與177b的其中一對,嵌合時將產生卡合停止作用。另外,第一卡合元件17a所設的凹部174a與174b、175a與175b、176a與176b、177a與177b以及第二卡合元件18a所設的凸部184a與184b也可設置在相反位置上。此設置方式也可以應用在以下說明的各實施例中。
彈性手段19是由六個彈簧鋼制成的碟型彈簧191~196構成,碟型彈簧191~196用于使第一卡合元件17a與第二卡合元件18a相互壓接,彈性手段19通過碟型彈簧191~196的圓形軸孔191a~196a而可任意轉動地裝設于鉸鏈桿14的第二變形軸部14e。在圖示實施例的情況下,各碟型彈簧191~196的設置方向如下所述:其中兩個碟型彈簧193、194是將凸面排列于面向第二卡合元件18a的一側,其他四個碟型彈簧則是將凸面排列于面向螺帽21的一側。不過,碟型彈簧的設置方向或個數可因應需求任意改變。通過增減碟型彈簧的個數,將能夠調節彈性手段19的彈力。
在彈性元件19之前的前端側上,螺帽21通過第二墊圈20而螺紋接合于鉸鏈桿14的外螺紋部14f。第二墊圈20的變形軸孔20a的形狀與鉸鏈桿14的第二變形軸部14e的軸部垂直剖面形狀相同,第二墊圈20不可轉動地組裝于鉸鏈桿14,以防止螺帽21松脫。進一步地,也可以在螺帽21的螺紋面或鉸鏈桿14的外螺紋部14f上涂布松脫防止劑。除此之外,通過增減螺帽21的鎖合度,將能夠調節彈性手段19的彈力。
接下來參照圖5,對上述鉸鏈1a的運作加以說明。在對復印機30的裝置本體31合上原稿壓合板32的狀態下,組裝于原稿壓合板32的鉸鏈1a其支撐元件13中的原稿壓合板組裝部13c將與原稿壓合板32一同平行于復印機的接觸玻璃33。此時,鉸鏈1a的第二卡合元件18a的凸部184a、184b(同時參照圖3及圖4)分別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凹部174a、174b而形成穩定的狀態。但是,如前所述,在此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凹部174a、174b略比其他凹部長且呈圓弧長孔狀,因此,原稿壓合板32閉合時可例如在原稿壓合板32的-5度~+5度的角度范圍內形成無力矩狀態。由此,原稿壓合板32受本身重量影響而能夠穩定地保持在閉合狀態,防止原稿壓合板32在使用時或搬運時因振動等因素而開啟。另外,第一卡合元件17a所設的凹部174a、174b與第二卡合元件18a所設的凸部184a、184b也可設置在相反位置上。
接著,當抬起原稿壓合板32使支撐元件13往上方轉動時,不可對支撐元件13轉動的第一卡合元件17a也將一同在鉸鏈桿14的圓形軸部11d上轉動。此時,裝設于鉸鏈桿14的圓形軸部11d上的第二卡合元件18a不會對鉸鏈桿14轉動,因此,在第一卡合元件17a(原稿壓合板32)轉動30度時,第二卡合元件18a的凸部184a、184b將分別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凹部174a、174b而產生卡合停止作用,即使操作者放手,原稿壓合板32也不會下降,由此確保原稿壓合板32在30度開啟位置下的停止狀態。
接著,同樣地,在原稿壓合板32開啟60度的狀態下,第二卡合元件18a的凸部184a、184b將分別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凹部176a、176b而產生卡合停止作用,由此確保原稿壓合板32在60度開啟位置下的停止狀態。在原稿壓合板32開啟90度的狀態下,第二卡合元件18a的凸部184a、184b則分別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凹部177a、177b而產生卡合停止作用,由此確保原稿壓合板32在90度開啟位置下的停止狀態。閉合原稿壓合板32的過程也一樣,在60度和30度的位置下將產生相同的卡合停止作用,因此能夠使原稿壓合板在各位置下保持于停止狀態。另外,原稿壓合板32在90度以上的開啟操作會因為支撐元件13的樞合部13a上所設的突起部13g抵接于組裝元件11的底板11a而被制止。這點在以下所述的實施例2和實施例3也相同。
接下來參照圖6至圖9,對本發明實施例2的鉸鏈1b加以說明。本實施例2的鉸鏈1b與上述實施例1的鉸鏈1a的不同點在于卡合元件的構造。實施例2的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16b的第一卡合元件17b及第二卡合元件18b的構造,與上述實施例1的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16a的第一卡合元件17a及第二卡合元件18a的構造并不相同。實施例2除此之外的構成要件都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因此,相同的構成要件會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元件標記表示,并省略其說明。另外,本實施例2的第一卡合元件17b與第二卡合元件18b也是由sk工具鋼制成。
圖6至圖9所示的實施例2的第一卡合元件17b及第二卡合元件18b與上述實施例1的第一卡合元件17a及第二卡合元件18a的主要不同點如下所述:在實施例1中,各自成對的凹部174a與174b、175a與175b、176a與176b、177a與177b是設置在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多個轉動角度位置上,但在實施例2中,相當于凹部的結構是設置在第二卡合元件18b一側,此外,在實施例1中,成對的凸部184a與184b是設置在第二卡合元件18a上,但在實施例2中,相當于凸部的結構是設置在第一卡合元件17b一側。換句話說,圖6至圖9所示的實施例2的鉸鏈1b中的第一卡合元件17b具有彎折部1702a、1702b及圓形孔1703,鉸鏈桿14的圓形軸部14d插入至圓形孔1703,彎折部1702a與1702b分別插入至支撐元件13的切削部13e與13f。由此,第一卡合元件17b不可對支撐元件13轉動,而會在復印機30的原稿壓合板32進行開合操作時,隨著支撐元件13轉動而在鉸鏈桿14的圓形軸部14d上轉動。第一卡合元件17b的圓盤部1701上設置有一對凸部1704a、1704b。另外,圖6至圖9所示的實施例2的鉸鏈1b的第二卡合元件18b具有圓盤部1801,鉸鏈桿14的第二變形軸部14e插入貫通于圓盤部1801所設的變形軸孔1802,使第二卡合元件18b裝設于組裝元件11,且不可通過鉸鏈桿14對組裝元件11轉動。第二卡合元件18b的軸心的同一半徑方向上具有分別設置在0度、30度、60度及90度位置上并相互面對的一對凹部(在圖示實施例中是作為凹部的孔)1803a與1803b、1804a與1804b、1805a與1805b、1806a與1806b。其中,凹部1803a、1803b與上述實施例1中的凹部174a、174b同樣是形成為長孔狀。另外,第一卡合元件17b所設的凸部1704a、1704b以及第二卡合元件18b所設的凹部1803a與1803b、1804a與1804b、1805a與1805b、1806a與1806b也可設置在相反位置上。
因此,對復印機30的原稿壓合板32進行開合操作,使支撐元件13轉動時,第一卡合元件17b將與支撐元件13共同轉動,此時,第一卡合元件17b上的凸部1704a、1704b將依據第一卡合元件17b的轉動角度位置,依序轉移并嵌合于第二卡合元件18b所設的各自成對的凹部1803a與1803b、1804a與1804b、1805a與1805b、1806a與1806b而產生卡合停止作用,使原稿壓合板32在各角度位置下保持在停止狀態(參照圖9)。另外,由于凹部1803a、1803b呈長孔狀,因此,在原稿壓合板32的-5度~+5度的開合角度范圍內,凸部1704a、1704b落入至凹部1803a、1803b內而形成無力矩狀態。由此,原稿壓合板32受本身重量影響而能夠穩定地保持在閉合狀態,防止原稿壓合板32在使用時或搬運時因振動等因素而開啟。其他的運作方式都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故在此省略具體說明。
接下來參照圖10至圖13,對本發明實施例3的鉸鏈1c加以說明。本實施例3的鉸鏈1c與上述實施例1的鉸鏈1a的不同點在于卡合元件的材料和構造。實施例3的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16c的第一卡合元件17c及第二卡合元件18c的材料和構造,與上述實施例1的具卡合機構的摩擦力矩產生手段16a的第一卡合元件17a及第二卡合元件18a的材料和構造并不相同。實施例3除此之外的構成要件都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因此,相同的構成要件會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元件標記表示,并省略其說明。另外,本實施例3的第一卡合元件17c與第二卡合元件18c可例如是由鉻鉬鋼(scm)所制成,其淬火和退火狀況良好,且具備良好的機械性質。
圖10至圖13所示的實施例3的第一卡合元件17c及第二卡合元件18c與上述實施例1的第一卡合元件17a及第二卡合元件18a的主要不同點如下所述:在實施例1中,各自成對的凹部174a與174b、175a與175b、176a與176b、177a與177b是設置在第一卡合元件17a的多個轉動角度位置上,但在實施例3中,相當于凹部的結構取代為第一凸輪部1712,第一凸輪部1712形成在第一卡合元件17c(參照圖12)的圓盤部1705上。第一凸輪部1712具有從圓形孔1707往外周緣呈放射狀延伸并各自成對的凹條部1708a與1708b、1709a與1709b、1710a與1710b、1711a與1711b。另外,在實施例1中,成對的凸部184a與184b是設置在第二卡合元件18a上,但在實施例3中,相當于凸部的結構取代為第二凸輪部1810,第二凸輪部1810是由一對凸條部1809a與1809b構成,凸條部1809a與1809b是從第二卡合元件18c的變形軸孔1808沿對角位置往外周緣方向延伸而設置。另外,第一卡合元件17c所設的凹條部1708a與1708b、1709a與1709b、1710a與1710b、1711a與1711b以及第二卡合元件18c所設的凸條部1809a與1809b也可設置在相反位置上。換句話說,圖10至圖13所示的實施例3的鉸鏈1c中的第一卡合元件17c具有彎折部1706a、1706b及圓形孔1707,鉸鏈桿14的圓形軸部14d插入至圓形孔1707,彎折部1706a與1706b分別插入至支撐元件13的切削部13e與13f。由此,第一卡合元件17c不可對支撐元件13轉動,而會在復印機30的原稿壓合板32進行開合操作時,隨著支撐元件13轉動而在鉸鏈桿14的圓形軸部14d上轉動。第一卡合元件17c的圓盤部1705上設置有第一凸輪部1712,第一凸輪部1712具有同在0度、30度、60度及90度位置上形成為扇形放射狀且各自成對的凹條部1708a與1708b、1709a與1709b、1710a與1710b、1711a與1711b。其中,上述實施例1中的凹部174a與174b呈長孔狀,相對應地,本實施例中的凹條部1708a與1708b的寬度大于其他凹條部1709a與1709b、1710a與1710b、1711a與1711b的寬度,因此可在原稿壓合板32的-5度~+5度的范圍內形成無力矩狀態。由此,原稿壓合板32受本身重量影響而能夠穩定地保持在閉合狀態,防止原稿壓合板32在使用時或搬運時因振動等因素而開啟。另外,圖10至圖13所示的實施例3的鉸鏈1c中的第二卡合元件18c具有圓盤部1807,鉸鏈桿14的第二變形軸部14e插入貫通于圓盤部1807所設的變形軸孔1808,使第二卡合元件18c裝設于組裝元件11,且不可通過鉸鏈桿14對組裝元件11轉動。另外,如前所述,第二卡合元件18c上形成有第二凸輪部1810,且第二凸輪部1810是由一對凸條部1809a與1809b構成。
因此,對復印機30的原稿壓合板32進行開合操作,使支撐元件13轉動時,第一卡合元件17c將與支撐元件13共同轉動,此時,第二卡合元件18c上由一對凸條部1809a、1809b構成的第二凸輪部1810將依據第一卡合元件17c的轉動角度位置,依序轉移并嵌合于第一卡合元件17c所設的第一凸輪部1712中各自成對的凹條部1708a與1708b、1709a與1709b、1710a與1710b、1711a與1711b而產生卡合停止作用,使原稿壓合板32在各角度位置下保持在停止狀態(參照圖13)。其他的運作方式都與上述實施例1相同,故在此省略具體說明。
另外,本發明不為上述各實施例的構造所限。舉例來說,在上述實施例1~3中,第一卡合元件組裝后可與支撐元件共同轉動,第二卡合元件組裝后不可對組裝元件轉動,但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用相反的方式來設置。第二卡合元件組裝后也可與支撐元件共同轉動,且第一卡合元件組裝后也可設置為不可對組裝元件轉動。另外,第一卡合元件或第二卡合元件上形成的凹部、凸部或是凹條部、凸條部也可設置在0度、30度、60度及90度以外的角度位置上。另外,上述多個凹部、凸部或是凹條部、凸條部不一定要設置在同一半徑方向上,也可以在不同半徑方向上設置多個凹部或凹條部,并在另一不同半徑方向上設置多個凸部或凸條部以對應于上述的凹部或凹條部。另外,彈性手段不一定要使用碟型彈簧,也可以使用壓縮線圈彈簧來取代。因此,只要是本領域技術人員能依據以上說明而輕易想到的變化實施例,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通過上述構成,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鉸鏈,其所需零件數量少且構造簡單,不僅能夠輕易地達成小型化,還能夠輕易地制造而以低價供應。除此之外,在原稿壓合板相對裝置本體處于閉合狀態時,本發明的鉸鏈能夠使原稿壓合板在其搬運時或使用時不會開啟,因此能夠長期穩定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