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齒輪箱機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行星齒輪箱機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用戶使用的減速機,一般都是原動機直接連接減速機,然后減速機通過聯軸器等連接件直接傳遞至工作端,輸出轉速完全由電機控制,啟動時對整個系統與電網都具有沖擊。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行星齒輪箱機構。
[0004]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行星齒輪箱機構,包括機箱、第一輸入軸、輸出軸、第二齒輪軸、軸承座、行星輪傳動機構以及差動輪傳動機構;
[0005]所述軸承座固定設置在機箱內,所述第二齒輪軸設置在軸承座上,所述第二齒輪軸一端與第一輸入軸通過第一傳動機構連接,所述第二齒輪軸的另一端與差動輪傳動機構傳動連接,所述差動輪傳動機構傳動與行星輪傳動機構連接,所述行星輪傳動機構與輸出軸連接;
[0006]所述的差動輪傳動機構包括第一內齒圈、第一太陽輪以及第一行星輪,所述第一太陽輪帶動第一行星輪在第一內齒圈中轉動,所述第一太陽輪與第二齒輪軸連接,所述第一行星輪與行星輪傳動機構連接;
[0007]所述的第一內齒圈與軸承座外壁形成轉動配合,所述第一內齒圈的外部固定設置有大齒圈,所述機箱上還設置有用于與阻力器連接的第二輸入軸,所述的第二輸入軸與大齒圈之間形成傳動配合。
[0008]進一步的,所述的行星輪傳動機構包括第一行星架、第二太陽輪、多個第二行星輪、第二內齒圈以及第二行星架;
[0009]所述第二內齒圈固定設置在機箱內,所述第二太陽輪和各第二行星輪設置在第二內齒圈中,各第二行星輪圍繞第二太陽輪設置,所述第一行星架和第二行星架分別位于第二內齒圈的兩側,所述第一行星架與第一行星輪傳動連接,所述第一行星架與第二太陽輪傳動連接,所述第二行星架與各第二行星輪連接,所述第二行星輪與輸出軸連接。
[0010]進一步的,所述的第一傳動機構包括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以及第一齒輪軸,所述第一輸入軸與第一錐齒輪連接,所述第一錐齒輪與第二錐齒輪連接,所述第二錐齒輪與第一齒輪軸連接,所述第一齒輪軸與第一齒輪軸連接。
[0011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內齒圈和軸承座外壁設置有雙列滾珠軸承。
[0012]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將設計兩個輸入軸,一個輸出軸,一個輸入軸完整輸入轉速,另一個輸入軸通過阻力裝置來控制輸出軸上的轉速,這樣只需控制阻力器便可實現平穩的啟動與停車。
[0013]差動輪系有兩個自由度,可實現速度的合成與分解,正好對應由兩個輸入軸控制。
【附圖說明】
[0014]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0015]圖1是行星齒輪箱機構的示意圖;
[0016]圖2是圖1中A-A向剖視圖;
[0017]其中,1、第一輸入軸,2、第一錐齒輪,3、第二錐齒輪,4、第一齒輪軸,5、第二齒輪軸,6、第一太陽輪,7、第一行星輪,8、第一內齒圈,9、第一行星架,10、第二太陽輪,11、第二行星輪,12、第二內齒圈,13、第二行星架,14、第二輸入軸,15、大齒圈,16、軸承座,17、輸出軸。
【具體實施方式】
[0018]現在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這些附圖均為簡化的示意圖僅以示意方式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基本結構,因此其僅顯示與本實用新型有關的構成。
[0019]如圖1圖2所示,一種行星齒輪箱機構,包括機箱、第一輸入軸1、輸出軸17、第二齒輪軸5、軸承座16、行星輪傳動機構以及差動輪傳動機構。
[0020]軸承座16固定設置在機箱內,第二齒輪軸5設置在軸承座16上,第二齒輪軸5—端與第一輸入軸I通過第一傳動機構連接,第二齒輪軸5的另一端與差動輪傳動機構傳動連接,差動輪傳動機構傳動與行星輪傳動機構連接,行星輪傳動機構與輸出軸17連接。
[0021 ]差動輪傳動機構包括第一內齒圈8、第一太陽輪6以及第一行星輪7,第一太陽輪6帶動第一行星輪7在第一內齒圈8中轉動,第一太陽輪6與第二齒輪軸5連接,第一行星輪7與行星輪傳動機構連接。
[0022]第一內齒圈8與軸承座16外壁形成轉動配合,具體的,第一內齒圈8和軸承座16外壁設置有雙列滾珠軸承。第一內齒圈8的外部固定設置有大齒圈15,機箱上還設置有用于與阻力器連接的第二輸入軸14,第二輸入軸14與大齒圈15之間形成傳動配合。
[0023]行星輪傳動機構包括第一行星架9、第二太陽輪10、多個第二行星輪11、第二內齒圈12以及第二行星架13;第二內齒圈12固定設置在機箱內,第二太陽輪10和各第二行星輪11設置在第二內齒圈12中,各第二行星輪11圍繞第二太陽輪10設置,第一行星架9和第二行星架13分別位于第二內齒圈12的兩側,第一行星架9與第一行星輪7傳動連接,第一行星架9與第二太陽輪10傳動連接,第二行星架13與各第二行星輪11連接,第二行星輪11與輸出軸17連接。
[0024]第一傳動連接機構包括第一錐齒輪2、第二錐齒輪3以及第一齒輪軸4,第一輸入軸I與第一錐齒輪2連接,第一錐齒輪2與第二錐齒輪3連接,第二錐齒輪3與第一齒輪軸4連接,第一齒輪軸4與第一齒輪軸4連接。
[0025]工作時,第一輸入軸I經第一錐齒輪2、第二錐齒輪3以及第一齒輪軸4帶動第二齒輪軸5轉動,第二齒輪軸5帶動第一太陽輪6轉動,第一太陽輪6帶動第一行星輪7在第一內齒圈8中轉動,第一行星輪7帶動第一行星架9轉動,第一行星架9帶動第二太陽輪10轉動,第二太陽輪10帶動第二行星輪11轉動,第二行星輪11帶動第二行星架13轉動,第二行星架13帶動輸出軸17轉動。
[0026]如果在第二輸出軸17處不施加任何阻力,因第二行星架13(即輸出軸17)的阻力遠遠大于第二輸入軸14,第二行星架13(即輸出軸17)的阻力通過行星輪系帶動作用到第一行星架9上,利用差動行星傳動系統的功率分流功能,傳動系統實際上成為了一個行星架固定的定軸輪系。因此,啟動電機時,來自電動機的動力將直接驅動第一內齒圈8在軸承座16上轉動,通過帶動大齒圈15再帶動第二輸入軸14空轉,使得傳動系統成為一個行星架(即輸出軸17)轉速為零的,差動行星輪系。
[0027]工作時,逐漸增加第二輸入軸14上的阻力,輸出軸17轉速則由零逐漸增加至工作需要。
[0028]以上述依據本實用新型的理想實施例為啟示,通過上述的說明內容,相關工作人員完全可以在不偏離本項實用新型技術思想的范圍內,進行多樣的變更以及修改。本項實用新型的技術性范圍并不局限于說明書上的內容,必須要根據權利要求范圍來確定其技術性范圍。
【主權項】
1.一種行星齒輪箱機構,其特征是,包括機箱、第一輸入軸(I)、輸出軸(17)、第二齒輪軸(5)、軸承座(16)、行星輪傳動機構以及差動輪傳動機構; 所述軸承座(16)固定設置在機箱內,所述第二齒輪軸(5)設置在軸承座(16)上,所述第二齒輪軸(5) 一端與第一輸入軸(I)通過第一傳動機構連接,所述第二齒輪軸(5)的另一端與差動輪傳動機構傳動連接,所述差動輪傳動機構傳動與行星輪傳動機構連接,所述行星輪傳動機構與輸出軸(17)連接; 所述的差動輪傳動機構包括第一內齒圈(8)、第一太陽輪(6)以及第一行星輪(7),所述第一太陽輪(6)帶動第一行星輪(7)在第一內齒圈(8)中轉動,所述第一太陽輪(6)與第二齒輪軸(5)連接,所述第一行星輪(7)與行星輪傳動機構連接; 所述的第一內齒圈(8)與軸承座(16)外壁形成轉動配合,所述第一內齒圈(8)的外部固定設置有大齒圈(15),所述機箱上還設置有用于與阻力器連接的第二輸入軸(14),所述的第二輸入軸(14)與大齒圈(15)之間形成傳動配合。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齒輪箱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行星輪傳動機構包括第一行星架(9)、第二太陽輪(10)、多個第二行星輪(11)、第二內齒圈(12)以及第二行星架(13); 所述第二內齒圈(12)固定設置在機箱內,所述第二太陽輪(10)和各第二行星輪(11)設置在第二內齒圈(12)中,各第二行星輪(11)圍繞第二太陽輪(10)設置,所述第一行星架(9)和第二行星架(13)分別位于第二內齒圈(12)的兩側,所述第一行星架(9)與第一行星輪(7)傳動連接,所述第一行星架(9)與第二太陽輪(10)傳動連接,所述第二行星架(13)與各第二行星輪(11)連接,所述第二行星輪(11)與輸出軸(17)連接。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齒輪箱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的第一傳動機構包括第一錐齒輪(2)、第二錐齒輪(3)以及第一齒輪軸(4),所述第一輸入軸(I)與第一錐齒輪(2)連接,所述第一錐齒輪(2)與第二錐齒輪(3)連接,所述第二錐齒輪(3)與第一齒輪軸(4)連接,所述第一齒輪軸(4)與第一齒輪軸(4)連接。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齒輪箱機構,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內齒圈(8)和軸承座(16)外壁設置有雙列滾珠軸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行星齒輪箱機構,包括機箱、第一輸入軸、輸出軸、第二齒輪軸、軸承座、行星輪傳動機構以及差動輪傳動機構;第二齒輪軸一端與第一輸入軸通過第一傳動機構連接,第二齒輪軸的另一端與差動輪傳動機構傳動連接,差動輪傳動機構傳動與行星輪傳動機構連接,行星輪傳動機構與輸出軸連接;第一太陽輪帶動第一行星輪在第一內齒圈中轉動,第一太陽輪與第二齒輪軸連接,第一行星輪與行星輪傳動機構連接;第一內齒圈與軸承座外壁形成轉動配合,第一內齒圈的外部固定設置有大齒圈。本實用新型的一個輸入軸完整輸入轉速,另一個輸入軸通過阻力裝置來控制輸出軸上的轉速,這樣只需控制阻力器便可實現平穩的啟動與停車。
【IPC分類】F16H37/08
【公開號】CN205331346
【申請號】CN201620006496
【發明人】錢江, 宋廷, 王福龍
【申請人】江蘇赫夫特齒輪制造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6年6月22日
【申請日】2016年1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