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醫用檢驗輔助器具,具體是一種新型中段尿標本采集器。
背景技術:
目前用于醫院檢驗的醫用尿液取樣器具大多為一次性杯子,或者是一次性杯子加一個試管,在實際使用時存在如下缺陷:現有的尿液取樣器直接將尿液通過導管導入試管,但是實際上小便開始的部分尿液為前端尿液,并不適合進行尿樣檢驗,即有部分前端尿液也被導入試管送去檢驗,導致檢驗結構不是很準確。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新型中段尿標本采集器,可以將初始階段的前端尿液剔除,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一種新型中段尿標本采集器,包括上端開口的尿杯及與尿杯連通的導管,尿杯內腔通過隔板分隔為下部的廢液腔和上部的中段尿液腔,隔板或隔板與尿杯側壁邊緣連接處設置向下延伸且不與尿杯底壁接觸的導液管,中段尿液腔通過導液管與下部的廢液腔連通,導液管中填充有液體吸附材料,中段尿液腔與導管連通。
進一步的,所述液體吸附材料將整個導液管充滿或者粘附在導液管的內壁。
進一步的,隔板上鋪設一層液體吸附材料。
進一步的,所述液體吸附材料為海綿。
進一步的,導液管的直徑為0.1cm—3cm。
進一步的,導液管的開口設置與開口形狀相適應的自閉式密封件。
進一步的,所述自閉式密封件為軟質材料制成的片狀或板狀結 構,通過切口將自閉式密封件分割成至少兩個瓣膜。
進一步的,所述軟質材料為硅膠或PET塑料。
進一步的,所述切口為十字形。
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尿杯中設置隔板,將尿杯分隔為下部的廢液腔和上部的中段尿液腔,且在隔板上設置用于導通中段尿液腔和廢液腔的導液管,導液管中液體吸附材料的設置可加速尿液導入廢液腔,真正需要采集的中段尿液通過與中段廢液腔連通的導管進入試管,從而將初始階段的前端尿液剔除,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新型中段尿標本采集器實施例一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的導液體腔裝入液體吸附材料后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的俯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新型中自閉式密封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尿杯,2—隔板,3—廢液腔,4—中段廢液腔,5—導液管,6—導管,7、8—液體吸附材料,9—自閉式密封件,91—切口,92—瓣膜。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請參考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新型中段尿標本采集器實施例一包括上端開口的尿杯1及與尿杯1連通的導管6,尿杯1內腔通過隔板2分隔為下部的廢液腔3和上部的中段廢液腔4,廢液腔的容積為2ml—50ml,隔板2可為平面或斜面。隔板2或隔板2與尿杯1側壁邊緣連接處設置向下延伸且不與尿杯1底壁接觸的導液管5,導液管5的直徑為0.1cm—3cm。中段廢液腔4通過導液管5與下部的廢液腔3連通。中段廢液腔4與導管6連通,即導管6的進口位于隔板2 上方。
請參考圖2,導液管5中填充有液體吸附材料7,所述液體吸附材料3可為海綿,所述液體吸附材料3可將整個導液管5充滿或者粘附在導液管5的內壁,液體吸附材料7的使用可加速尿液的流入。
采集尿液時,前端尿液落到隔板2上后會通過導液管5直接流入底部的廢液腔3,廢液腔3集滿后,后期的中段尿液會通過位于隔板2上方的導管6流入試管。
導液管5的直徑為0.1cm—3cm,當其直徑夠小時,導液管5形成封閉端,廢液腔3中的尿液不容易經過導液管5回流至中段廢液腔4,有效防止廢液回流,保證檢驗結果的準確性。
請繼續參考圖3和圖4,在另一實施例中,在隔板2上鋪設一層液體吸附材料8,其與液體吸附材料7的材質相同,例如海綿,其作用是防止尿液落到隔板2上濺出,從而可快速將前端尿液吸附,然后導入導液管5中,進而迅速流入廢液腔3。
當導液管5上端開口面積足夠大時,為防止廢液外溢,如圖5所示,可在導液管5上端開口設置與開口形狀相適應的自閉式密封件9,用以在保證廢尿在尿液流速作用力下流入廢液腔3內,并起到隔離廢液與中段尿液的作用。所述自閉式密封件9為軟質材料(例如硅膠或PET塑料)制成的片狀或板狀結構,其設有貫穿的切口91,切口91的形狀可為多種,例如十字形切口,切口91將自閉式密封件9分割成至少兩個瓣膜2。
在使用時,尿液流入尿杯1,初始階段的尿液會通過導液管5流入廢液腔3,廢液腔3的開口設有自閉式密封件9,在尿液的自重作用下,其會將切口91沖開而使得所述至少兩個瓣膜92分離,進而使得尿液流入廢液腔3。廢液腔3集滿尿液后,自閉式密封件9的所述至少兩個瓣膜92可自動恢復到初始狀態,即形成由切口91的完整的密封板狀結構,防止廢液腔3的尿液進入上部空間而與中段尿液混合,保證中段尿液采集的精確性。后續的尿液在廢液腔3裝滿前端尿液后,會通過導管6進入試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