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環境監測領域,更具體地說,特別涉及一種水質監測系統。
背景技術:
水是生命之源,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中都離不開水,水質的優劣也與人類健康息息相關。隨著社會經濟發展、科學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水質要求不斷提高,水質的日常檢測等也日趨嚴格,但是,由于現代化工業的發展,大量的水源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這給水質的檢測提出了極其巨大的挑戰。
為了實時檢測水源處的水質質量,很多區域都建立了水質在線自動監測系統。實際操作中,在不同區域的水源,水樣中含有的泥土、粉砂、微細有機物、無機物、浮游生物等懸浮物和膠體物等組分往往各不相同,也就是說不同區域水樣的濁度各不相同,而濁度的高低往往極大影響了水質檢測儀器的操作,極大影響了水樣水質檢測的準確性,同時,如果水樣中的細小顆粒物含量較多,這些細小顆粒物進入水質分析儀器后,長期以往很容易造成水質分析儀器管道內細顆粒堆積,容易造成管路堵塞,造成水質分析儀器故障,導致設備運行不穩定。
此外,若提前對待監測的水樣進行預處理,也就是說,為了減少待監測水樣中顆粒物(如泥沙等懸浮物)對水質分析儀器工作性能的影響,先采用自然沉降、網式初濾、濾膜式超濾及超聲波過濾等方式對水樣進行預先處理。此種方式雖然可以避免待監測水樣中顆粒物對水質分析儀器的影響,但是,往往需要經常對預處理裝置進行清洗、濾膜、濾芯更換等工序,使用成本非常大,而且工作效率非常低,極大延長了水樣檢測所花費的時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為提供一種水質監測系統,該水質監測系統通過其結構設計,既能有效避免水樣濁度過高情況造成的設備管道堵塞,又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用于水樣的質量監測,包括:
濁度測量裝置,所述濁度測量裝置用于對水樣的濁度進行測量;
預處理裝置,與所述濁度測量裝置相連接,所述預處理裝置用于水樣的預處理;
水質分析儀,與所述濁度測量裝置以及所述預處理裝置相連接,所述水質分析儀用于水樣的質量檢測;
控制器,與所述濁度測量裝置、所述預處理裝置以及所述水質分析儀相連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整個水質監測系統的控制。
優選地,所述濁度測量裝置為濁度計。
優選地,所述濁度測量裝置為在線濁度分析儀。
優選地,所述水質分析儀上連接有試劑添加器,所述試劑添加器用于為水樣的檢測提供相匹配試劑。
優選地,所述水質分析儀上連接有計量器,所述計量器用于對待檢測的水樣進行計量。
優選地,所述預處理裝置包括沉降預處理裝置、高溫消解預處理裝置、離心分離預處理裝置以及過濾預處理裝置。
優選地,所述過濾預處理裝置包括超聲波過濾預處理裝置、網式過濾預處理裝置和膜式過濾預處理裝置。
優選地,當所述濁度測量裝置測量到水樣濁度處于預設范圍之內時,所述控制器控制水樣直接輸入至所述水質分析儀進行檢測;當所述濁度測量裝置測量到水樣濁度超出預設范圍時,所述控制器控制水樣先經所述預處理裝置處理然后再輸入至所述水質分析儀進行檢測。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該水質監測系統通過其結構設計,能先通過濁度測量裝置對水樣的濁度進行測量,然后控制器再根據情況控制水樣直接輸入至水質分析儀或者經預處理裝置處理后再輸入至水質分析儀,既能有效避免水樣濁度過高情況造成的設備管道堵塞,又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提供的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技術領域的人員更好地理解本申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結合本申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申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申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基于本申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應當屬于本申請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
參見圖1,圖1提供了本實用新型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具體實施例,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用于水樣的質量監測,包括濁度測量裝置1,預處理裝置2,水質分析儀3與控制器4。
本方案中,濁度測量裝置1用于對水樣的濁度進行測量。
其中,濁度測量裝置1可以選用濁度計。濁度計是一種專門測定水體濁度的裝置,有散射光式、透射光式和透射散射光式等。濁度計的原理是當光線照射到水體液面上,入射光強、透射光強、散射光強相互之間比值和水樣濁度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通過測定透射光強、散射光強和入射光強或透射光強與散射光強的比值就可以測定水樣的濁度。
預處理裝置2與濁度測量裝置1相連接,預處理裝置2用于水樣的預處理。
水質分析儀3與濁度測量裝置1以及預處理裝置2相連接,水質分析儀3用于水樣的質量檢測。
控制器4與濁度測量裝置1、預處理裝置2以及水質分析儀3相連接,控制器4用于整個水質監測系統的控制。
其中,當濁度測量裝置1測量到水樣濁度處于預設范圍之內時,控制器4控制水樣直接輸入至水質分析儀3進行檢測;當濁度測量裝置1測量到水樣濁度超出預設范圍時,控制器4控制水樣先經預處理裝置2處理然后再輸入至水質分析儀3進行檢測。
例如,根據水質監測的要求,我們可以將濁度處于0至20FTU(濁度單位)范圍的水樣歸類至預設范圍之內的水樣,也就是說,當水樣濁度處于0至20FTU范圍之內時,即使直接輸入至水質分析儀3內檢測也不會對水質分析儀3造成不良影響;而當水樣濁度處于0至20FTU范圍之外,即高于20FTU時,如果不先對水樣進行預先處理直接輸入至水質分析儀3內,就很容易造成水質分析儀3的損壞。
操作過程中,當濁度測量裝置1測量到水樣濁度處于0至20FTU范圍之內時,控制器4控制水樣直接輸入至水質分析儀3進行檢測;當濁度測量裝置1測量到水樣濁度超出0至20FTU這個范圍時,控制器4控制水樣先經預處理裝置2處理然后再輸入至水質分析儀3進行檢測。
整體來說,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該水質監測系統通過其結構設計,能先通過濁度測量裝置1對水樣的濁度進行測量,然后控制器4再根據情況控制水樣直接輸入至水質分析儀3或者經預處理裝置2處理后再輸入至水質分析儀3,既能有效避免水樣濁度過高情況造成的設備管道堵塞,又能降低使用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本實施例中,為進一步加強水樣濁度測量的準確性,濁度測量裝置1可以優選為在線濁度分析儀。在線濁度分析儀內置微處理器,配置先進,功能強大,是非常精密的濁度測量儀,基于880nm的紅外線光源透過光學透鏡并穿透樣品液,按ISO7027標準測90°方向的散射光原理,在線濁度分析儀可使用在不同地方的過濾裝置上測量原水或純凈水的濁度,如飲用水,各種生產和工業用水,以及任何需要使用合格水的地方。產品結構緊湊,內置背光液晶屏,數據存儲器,繼電器控制輸出(3路)。濁度控制器輸出4~20mA隔離信號,可為任何需監測和控制濁度的地方傳輸可靠的數據。
考慮到水質分析儀3檢測分析過程中,根據所采取的分析方法不同或者水樣需檢測的參數不同,對水樣的樣本量或者水樣的預處理程度要求均可能不同,因此,為進一步加強預處理效果,提高預處理效率,避免生產成本的浪費,本實施例中,預處理裝置2包括沉降預處理裝置、高溫消解預處理裝置、離心分離預處理裝置以及過濾預處理裝置。
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每臺水質分析儀檢測所需樣本量處理相應量的待測水樣。
例如,化學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是指在一定的條件下,采用一定的強氧化劑處理水樣時,所消耗的氧化劑量,它是表示水樣中還原性物質多少的一個指標。采用COD水質分析儀對水樣中的COD的含量進行檢測時,樣本量只需取10mL左右,預處理過程只需要對水樣進行過濾,如此,我們只需給水質分析儀配備過濾預處理裝置即可,只需處理10mL的水樣,處理的樣本量少,預處理裝置2使用壽命延長,維護量少。
再如,采用重金屬水質分析儀對水樣中的重金屬進行檢測時,需要8mL左右水樣,水樣預處理需要先高溫消解,再加試劑乳化沉降分離,此時,我們可以對水樣通過高溫消解預處理裝置及沉降預處理裝置處理,只需處理8mL樣本量即可。
此外,預處理裝置2還可以配合外設自動清洗裝置與反吹裝置一起,對預處理裝置進行自動清洗和或反吹,在水樣處理完后清洗預處理裝置,減少人工維護。
當然,我們也可以根據處理要求的不同而選擇其他不同類型的預處理裝置2。
優選地,所述過濾預處理裝置包括超聲波過濾預處理裝置、網式過濾預處理裝置和膜式過濾預處理裝置。
實施例2:
參見圖2,圖2提供了本實用新型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另種具體實施例,其中,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2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本實施例中,水質分析儀3上連接有試劑添加器5,試劑添加器5用于為水樣的檢測提供相匹配試劑。
如此,在水樣的某些參數檢測需要添加試劑時,可以直接通過試劑添加器5進行添加。
實施例3:
參見圖3,圖3提供了本實用新型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第三種具體實施例,其中,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3一種水質監測系統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本實施例中,水質分析儀3上連接有計量器6,計量器6用于對待檢測的水樣進行計量。
如此,當需要對水質分析儀3中待檢測的水樣進行計量時,可以通過計量器6進行計量掌控。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水質監測系統進行了詳細介紹。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