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配電線路領域,尤其涉及一種10kV配電線路故障定位系統。
背景技術:
現有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在使用時,通常將其吊裝在配電線路的線纜上,但配電線路不同,往往適用不同直徑的配電線纜。而現有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的安裝機構往往專用于將指示器安裝在具有同種直徑大小的配電線纜上,適用范圍局限,不適于將指示器安裝在具有不同直徑大小的其它配電線纜上,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的適用范圍。
在實際配電輸電過程中,一條配電線路上通常安裝有多個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一個工作人員通常負責多條配電線路的故障排除。而現有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往往通過紅色指示燈進行故障指示。該種指示方式會受天氣的限制,比如在大霧天氣下不易辨識指示燈的顏色、在雨勢或風勢強烈的天氣下不易及時查看各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使用的可靠性低,且往往會影響工作人員的工作效率,且影響對配電線路故障的及時排除。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10kV配電線路故障定位系統,包括:指示器本體,指示器本體的上端設有用于吊裝所述指示器本體的安裝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裝組件包括殼體一和一個兩側帶有鋸齒的軟鋼帶,軟鋼帶的一端可拆卸的安裝在殼體一上,殼體一的一相對的兩側面上分別設有一用于穿過所述軟鋼帶的通孔,兩通孔位置相對;殼體一內并行設有兩個活動塊,兩活動塊上位置相對的一側分別設有一矩形槽,兩矩形槽位置相對,所述矩形槽的兩槽壁之間的距離分別與軟鋼帶的厚度相等,所述矩形槽的槽底上分別設有一用于與所述軟鋼帶側面的鋸齒配合使用的齒帶,兩齒帶位置相對,兩齒帶分別沿矩形槽的軸向分布;兩活動塊相背的側面上分別通過彈簧固定在殼體一上;當各彈簧處于自然狀態時,兩齒帶之間的距離小于軟鋼帶的寬度,兩通孔所在的直線穿過兩矩形槽之間的腔體;軟鋼帶兩側的鋸齒的齒尖為弧形;各活動塊遠離其上矩形槽的一側分別垂直安有一組定位銷,各定位銷的長度小于所述彈簧的自然長度;所述軟鋼帶的活動端的端部設有導向部,所述導向部自連接軟鋼帶一端開始,其橫斷面的面積逐漸減小;所述的導向部呈梯形或半圓形;
指示器本體包括:殼體二和定位單元,殼體二內設有用于進行配電線路檢測的電流傳感器,所述的電流傳感器與控制器相連,所述控制器連有定位單元,用于給定位單元和控制器供電的電池以及與電池連接的充電裝置;
定位單元包括:GPS定位裝置,衛星接收天線ANT1,收發天線ANT2,用于將所述GPS定位裝置的定位數據信息發送至上位機的GPRS模塊,控制器分別與GPRS模塊和GPS定位裝置連接;
GPS定位裝置的串行端口RXDG與控制器的P1.2端口連接,所述GPS定位裝置的串行端口TXDG與控制器的P1.3端口連接;控制器的P3.1端口與所述GPRS模塊的TXD連接,控制器的P3.0 端口與所述GPRS模塊的RXD連接;
充電裝置包括電池、第一電阻、第二電阻、第三電阻、第四電阻、第五電阻、第六電阻、第一三極管、第二三極管、第三三極管、可控穩壓管、二極管、第一電位器和第二電位器,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一端同時與所述第三三極管的發射極和直流電源的正極連接,所述直流電源的負極與所述第四電阻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二端同時與所述第二電阻的第一端、所述第三電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連接,所述第二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三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五電阻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三電阻的第二端同時與所述第一三極管的基極和所述可控穩壓管的負極連接,所述可控穩壓管的正極同時與所述第四電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電位器的第一端、所述第六電阻的第一端和所述電池的負極連接,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發射極同時與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發射極和所述第一電位器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一電位器的滑動端與所述可控穩壓管的控制端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同時與所述第二電位器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電位器的滑動端連接,所述第二電位器的第二端與所述第六電阻的第二端連接,所述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同時與所述電池的正極和所述二極管的負極連接,所述二極管的正極與所述第五電阻的第二端連接。
優選地,定位單元還包括:衛星接收天線ANT1、收發天線ANT2;
所述衛星接收天線ANT1與所述GPS定位裝置的RF_IN端口電連接;
所述收發天線ANT2與所述GPRS模塊的AN端口連接。
優選地,所述軟鋼帶兩側的鋸齒的齒尖向軟鋼帶上遠離軟鋼帶的活動端的一端傾斜。
優選地,所述的控制器還連有故障指示燈。
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用于解決現有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的安裝受配電線纜直徑大小約束的問題。還用于解決現有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報警不及時的不足。
電線路故障指示器是檢測并指示配電線路的故障回路是否流經此處的一種故障信息指示裝置。其工作原理為:當電力線路出現故障時,鑒于線路中電氣參數的突變,在電力線路周圍產生磁場及電場的變化,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內部的控制線路監測到這些變量,自動判斷故障回路是否流經此處,進而輸出報警信號驅動顯示部分工作,并報警顯示紅色,從而達到指示故障線路的目的。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10kV配電線路故障定位系統的實施例結構圖;
圖2為10kV配電線路故障定位系統的實施例結構圖;
圖3為圖1 和圖2 中A-A’處的剖視圖;
圖4為配電線路故障指示器的示意圖;
圖5為定位單元示意圖;
圖6為充電裝置電路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得本實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優點能夠更加的明顯和易懂,下面將結合本具體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下面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非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專利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它實施例,都屬于本專利保護的范圍。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10kV配電線路故障定位系統,如圖1至6所示,包括用于檢測并指示配電線路故障的指示器本體1,指示器本體1的上端設有用于吊裝所述指示器本體1的安裝組件2。所述的安裝組件2 包括殼體一 2.1 和一個兩側帶有鋸齒2.2.1 的軟鋼帶2.2,軟鋼帶2.2的一端通過螺栓7可拆卸地安裝在殼體一2.1上,殼體一2.1的一相對的兩側面上各設有一用于穿過所述軟鋼帶2.2的通孔2.1.1,兩通孔2.1.1位置相對。殼體一2.1內并行設有兩個活動塊3。兩活動塊3位置相對。兩活動塊3上位置相對的一側分別設有一矩形槽3.1,兩矩形槽3.1位置相對。所述矩形槽3.1的兩槽壁之間的距離分別與軟鋼帶2.2的厚度相等,所述矩形槽3.1的槽底上分別設有一用于與軟鋼帶2.2側面的鋸齒2.2.1配合使用的齒帶3.1.1,兩齒帶3.1.1位置相對,兩齒帶3.1.1分別沿矩形槽3.1的軸向分布;兩活動塊3相背的側面上分別通過彈簧4固定在殼體一2.1上;當各彈簧4處于自然狀態時,兩齒帶3.1.1之間的距離小于軟鋼帶2.2的寬度,兩通孔2.1.1所在的直線穿過兩矩形槽3.1之間的腔體3.1.2。
軟鋼帶2.2兩側的鋸齒2.2.1的齒尖朝向軟鋼帶2.2上遠離軟鋼帶2.2的活動端一端傾斜,使用時,兩矩形槽3.1的槽底上的齒帶3.1.1中的齒與上述鋸齒2.2.1 相嚙合,這可有效防止軟鋼帶2.2的滑出,在很大程度上確保了使用的可靠性。此外,軟鋼帶2.2兩側的鋸齒2.2.1的齒尖為圓弧形,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鋸齒2.2.1的齒尖對工作人員造成傷害,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鋸齒2.2.1的齒尖對配電線纜造成損傷。
各活動塊3遠離其上矩形槽3.1 的一側分別垂直安有一組定位銷5,各定位銷5的長度小于所述彈簧4 的自然長度。定位銷5 的使用,用于確保彈簧4 始終處于合理的彈性形變內,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彈簧4的使用壽命,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本實用新型的使用壽命。其中,各彈簧4與活動塊3和殼體一 2.1 分別相垂直。所述軟鋼帶2.2的活動端的端部設有導向部6,所述導向部6 自用于連接軟鋼帶2.2 的一端開始,其橫斷面的面積逐漸減小。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的導向部6呈半圓形。導向部6的使用,便于將軟鋼帶2.2通過殼體一 2.1上的通孔2.1.1插入殼體一 2.1內兩矩形槽3.1之間的腔體3.1.2中,進而便于將軟鋼帶2.2穿過安裝組件2。
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所述的軟鋼帶2.2與殼體一 2.1通過螺栓7螺栓連接,所述的螺栓7通過連接件8固定在殼體一2.1上。所述的連接件8為不銹鋼鏈。
使用時,將軟鋼帶2.2的活動端繞過當前所要安裝本實用新型的配電線纜,之后將軟鋼帶2.2穿過殼體一 2.1上的兩通孔2.1.1以及殼體一 2.1內兩活動塊3 上的兩矩形槽3.1之間的腔體3.1.2,將指示器本體1吊裝在配電線纜上。
軟鋼帶2.2穿過安裝組件2后,兩活動塊3外側的彈簧4均處于壓縮狀態,又軟鋼帶2.2 的兩側設有鋸齒2.2.1,且矩形槽3.1 的槽底上分別設有一用于與所述軟鋼帶2.2側面的鋸齒2.2.1配合使用的齒帶3.1.1,可有效防止軟鋼帶2.2從安裝組件2 的兩活動塊3 中間滑出,使用較為可靠。
當需要拆卸本實用新型時,旋下螺栓7即可。其中,軟鋼帶2.2可以自其導向部6一端向外拉出,便于下次使用。再次使用本實用新型時,通過上述螺栓7 將軟鋼帶2.2安裝在殼體一2.1上,之后即可再次進行使用。
所述指示器本體1包括殼體二1.1,殼體二1.1內設有用于進行配電線路檢測的電流傳感器21,所述的電流傳感器21與控制器22相連,控制器22連有定位單元25,用于給定位單元25和控制器22供電的電池24以及與電池24連接的充電裝置23;路故障指示燈1.2安裝在殼體二1.1的下端。
定位單元25包括:GPS定位裝置,衛星接收天線ANT1,收發天線ANT2,用于將所述GPS定位裝置的定位數據信息發送至上位機的GPRS模塊,控制器分別與GPRS模塊和GPS定位裝置連接;
GPS定位裝置的串行端口RXDG與控制器的P1.2端口連接,所述GPS定位裝置的串行端口TXDG與控制器的P1.3端口連接;控制器的P3.1端口與所述GPRS模塊的TXD連接,控制器的P3.0 端口與所述GPRS模塊的RXD連接;
充電裝置包括明包括電池E、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三電阻R3、第四電阻R4、第五電阻R5、第六電阻R6、第一三極管Q1、第二三極管Q2、第三三極管Q3、可控穩壓管VS、二極管D、第一電位器RP1 和第二電位器RP2,二極管D為發光二極管,第一三極管Q1為NPN 型,第二三極管Q2和第三三極管Q3均為PNP 型,第一電阻R1的第一端同時與第三三極管Q3的發射極和直流電源DC的正極連接,直流電源DC 的負極與第四電阻R4 的第一端連接,第一電阻R1的第二端同時與第二電阻R2的第一端、第三電阻R3的第一端和第一三極管Q1的集電極連接,第二電阻R2的第二端與第三三極管Q3的基極連接,第三三極管Q3的集電極與第五電阻R5的第一端連接,第三電阻R3的第二端同時與第一三極管Q1的基極和可控穩壓管VS的負極連接,可控穩壓管VS 的正極同時與第四電阻R4的第二端、第一電位器RP1的第一端、第六電阻R6 的第一端和電池E 的負極連接,第一三極管Q1 的發射極同時與第二三極管Q2 的發射極和第一電位器RP1 的第二端連接,第一電位器RP1 的滑動端與可控穩壓管VS 的控制端連接,第二三極管Q2 的基極同時與第二電位器RP2 的第一端和第二電位器RP2 的滑動端連接,第二電位器RP2 的第二端與第六電阻R6 的第二端連接,第二三極管Q2 的集電極同時與電池E 的正極和二極管D 的負極連接,二極管D 的正極與第五電阻R5的第二端連接。
采用恒定電壓給電池E充電,確保不會過充,輸入直流電壓高于所充電池電壓3 伏即可,第三電阻R3、第一三極管Q1、第一電位器RP1 和可控穩壓管VS 組成精密可調穩壓電路,第二三極管Q2、第二電位器RP2 和第六電阻R6 構成可調恒流電路,第三三極管Q3、第一電阻R1、第二電阻R2、第五電阻R5 和二極管D 為充電指示電路,隨著被充電池E電壓的上升,充電電流將逐漸減小,待電池充滿后第一電阻R1 上的壓降將降低,從而使第三三極管Q3截止,二極管D將熄滅。本發明結構簡單,容易制作,充電安全,顯示直觀,并且不會損壞電池E,通過調節第二電位器RP2 的滑動端可以對充電電流進行大范圍調節。
定位單元還包括:衛星接收天線ANT1、收發天線ANT2;所述衛星接收天線ANT1與所述GPS定位裝置的RF_IN端口電連接;所述收發天線ANT2與所述GPRS模塊的AN端口連接。
本說明書中各個實施例采用遞進的方式描述,每個實施例重點說明的都是與其他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各個實施例之間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參見即可。
對所公開的實施例的上述說明,使本領域專業技術人員能夠實現或使用本實用新型。對這些實施例的多種修改對本領域的專業技術人員來說將是顯而易見的,本文中所定義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圍的情況下,在其它實施例中實現。因此,本實用新型將不會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這些實施例,而是要符合與本文所公開的原理和新穎特點相一致的最寬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