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分析儀。
背景技術:
現有的光學檢測分析儀檢測時,需要避免外界的光線干擾。因此需要設置暗室來進行檢測。這對操作有著比較大的要求。然而,對于普通家庭來說,必須要有足夠的便捷性才能夠保證使用。而目前現有技術中不存在這樣操作便捷的分析儀。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分析儀操作復雜,樣品放置不容易的缺陷,提供一種分析儀。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下述技術方案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
一種分析儀,其特點在于,包括本體、檢測門、推動機構和驅動機構,其中,
所述推動機構用于推動所述檢測門,并使得所述檢測門相對于所述本體進行轉動,
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推動機構,并使得所述推動機構產生直線方向的推力。
本方案中,通過驅動機構驅動推動機構,由此實現了檢測門的自動化開關。由此,極大的便利了樣品的檢測。
較佳地,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和連接在所述電機上的齒輪,所述推動機構包括推動部件,所述推動部件的側邊設置有齒條,所述齒輪與所述齒條嚙合。通過齒輪對齒條傳動時,由于齒輪與齒條是嚙合的,此時的齒條移動非常精確,不會產生傳動誤差。
較佳地,所述推動機構還包括導軌,所述推動部件滑動連接于所述導軌。動過導軌可以對推動部件進行很好的導向。
較佳地,所述檢測門鉸接于一固定座,所述固定座上設置有一彈力件,所述彈力件用于向所述檢測門施加一回復力。當推動機構退回之后,在回復力的最用下,檢測門自動合上,進一步簡化了操作。
較佳地,所述檢測門包括門板和轉動支架,所述推動部件設置有止動部,所述止動部用于抵住所述轉動支架。當推動部件完成推動后,止動部抵住轉動支架后,可以防止檢測門在彈力的作用下回彈。
較佳地,所述彈力件為扭簧。
較佳地,所述固定座通過緊固件連接于所述本體。
較佳地,所述推動部件上方設置有容納槽。容納槽用于限位并且避免樣品在隨著推動機構移動時脫出。
較佳地,所述容納槽兩側均設置有夾持元件。
較佳地,所述夾持元件之間通過彈簧連接。夾持元件在彈簧力的作用下緊緊夾住樣品,可以保證樣品的固定。
在符合本領域常識的基礎上,上述各優選條件,可任意組合,即得本實用新型各較佳實例。
本實用新型的積極進步效果在于:本實用新型實現了檢測門的自動化開關。由此,極大的便利了樣品的檢測。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分析儀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分析儀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推動機構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推動機構側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檢測門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夾持元件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本體 1
檢測門 2
門板 21
轉動支架 22
阻擋件 221
推動部件 3
齒條 31
容納槽 32
限位塊 33
扣件 34
止動部 35
齒輪 41
電機 42
固定座 5
導軌 6
彈簧 7
扭簧 8
樣品 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的方式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將本實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實施例范圍之中。
如圖1-圖6所示所示,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分析儀,包括本體1、檢測門2、推動機構和驅動機構,其中,
所述推動機構用于推動檢測門2,并使得檢測門2相對于本體1進行轉動。所述驅動機構用于驅動所述推動機構,并使得所述推動機構產生直線方向的推力。
具體地,如圖2所示,所述驅動機構包括電機42和連接在電機42上的齒輪41,所述推動機構包括推動部件3,推動部件3的側邊設置有齒條31,齒輪41與齒條31嚙合。通過齒輪41對齒條31傳動時,由于齒輪41與齒條31是嚙合的,此時的齒條31移動非常精確,不會產生傳動誤差。
如圖2和4所示,推動機構還包括導軌6,推動部件3滑動連接于導軌。動過導軌6可以對推動部件3進行很好的導向。
如圖1、圖2和圖5所示,檢測門2的轉動支架22鉸接于一固定座5,固定座上設置有一彈力件,本實施例中所述彈力件為扭簧8。扭簧8用于向檢測門2的轉動支架22施加一回復力。當推動機構退回之后,在回復力的最用下,檢測門2自動合上,進一步簡化了操作。
如圖2所示,除了轉動支架22,檢測門2還包括門板21,推動部件3設置有止動部35,止動部35用于抵住轉動支架22。本實施例中,止動部35用于抵住轉動支架22的阻擋件221。當推動部件3完成推動后,止動部35抵住轉動支架22的阻擋件221后,可以防止檢測門2在彈力的作用下回彈。
本方案中,通過驅動機構驅動推動機構,由此實現了檢測門的自動化開關。由此,極大的便利了樣品的檢測。
本實施例中,固定座5通過緊固件連接于本體1。但是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使得固定座5一體成型于本體1,也就相當于本體1起到固定座的作用。
如圖2和圖3所示,推動部件上方設置有容納槽32。容納槽32用于限位并且避免樣品9在隨著推動機構移動時脫出。
其中,推動部件3還包括限位塊33,限位塊33設置在容納槽32上方從而防止樣品9脫出。此外在容納槽32的末端設置有扣件34,當樣品沿著容納槽32滑到末端,此時在扣件34處樣品9被扣住完成定位。
如圖3和圖6所示,容納槽兩側均設置有夾持元件36。夾持元件36可以相對旋轉,夾持元件36的末端都設置有連接柱361,彈簧7套接在連接柱361,從而實現了夾持元件36之間的傳動連接。使用時,夾持元件36在彈簧力的作用下緊緊夾住樣品9,可以保證樣品9的固定。
雖然以上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是本領域的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這僅是舉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是由所附權利要求書限定的。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實質的前提下,可以對這些實施方式做出多種變更或修改,但這些變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