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流量計,特別涉及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
背景技術:
1、流量計是基于流體在流動過程中會產生壓差,流量越大,壓差越大的特性,用于實現流體的流量監測。進而,流量計中必然需要具有用于實現流體流動的流道結構,以及傳感器構件(一般包括壓力傳感器、壓差傳感器)。傳感器構件的檢測端置于流道結構中,用于檢測流體的壓力/壓差;現有技術中,針對流道結構的設計主要采用如下兩種方式:
2、第一,檢測流道遠距離設置,兩個檢測流道分別用于配合實現壓力傳感器的安裝,通過兩個壓力傳感器的檢測數據,可以得到兩個檢測流道對應位置處的壓差;
3、第二,檢測流道近距離設置,用于實現兩個檢測引腳較近的壓差傳感器的安裝,直接測得兩個檢測流道之間的壓差,但此時由于兩個檢測流道過近,測量精度無法得到保障。
4、因此,基于現有技術中流道結構的局限,而使得傳感器構件的安裝受限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研制了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因流量計內流道結構的局限而使得傳感器安裝受限的問題。
2、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形成于流量計主體與層流結構中,包括沿氣流方向依次連通的進氣流道、層流流道及出氣流道;
3、所述層流流道之間具有至少兩組貫通的檢測流道,每個所述檢測流道的末端分別具有與所述檢測流道處氣壓相等的平衡流道。
4、優選的,所述進氣流道、層流流道及出氣流道構造為對稱結構;
5、所述進氣流道的進氣端以及所述出氣流道的出氣端對應的氣流方向與所述層流流道內的氣流方向平行。
6、優選的,所述進氣流道及所述出氣流道的中心線與任一所述層流流道均存在高度差,并且所述進氣流道與所述層流流道之間設置有進氣緩沖腔,所述出氣流道與所述層流流道之間設置有出氣緩沖腔。
7、優選的,所述進氣流道的進氣端以及所述出氣流道的出氣端對應的氣流方向與所述層流流道內的氣流方向垂直。
8、優選的,所述檢測流道的氣流方向與所述層流流道的氣流方向垂直,并且多個所述檢測流道分布在氣流流動方向上。
9、優選的,所述檢測流道設置兩個,對應的所述平衡流道也設置兩個。
10、優選的,所述平衡流道呈扁平狀,其長度方向與所述層流流道內的氣流流向平行;且一對所述平衡流道具有相靠近的第一端,以及相遠離的第二端。
11、優選的,一對所述第一端之間的距離小于一對所述檢測流道軸線之間的距離。
1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
13、(1)通過在檢測流道的末端設置平衡流量,增大與檢測流道內等壓的空間,便于在應用場景下壓力傳感器與壓差傳感器的同時安裝。并且,基于平衡流道的設置,使得一對檢測流道的遠距離分布成為可能,實現遠距離位置之間的壓力與壓差的檢測,為檢測精度的提高提供保障。
14、(2)進氣方向與出氣方向既可與層流流道內的氣流方向平行,也可與層流流道內的氣流方向垂直,但始終保證進氣高度與層流流道內的氣流高度不相同,進而在氣流到達層流流道的前端時,能夠集中緩沖,保證氣流能夠均勻的流入各層流流道中。
1.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形成于流量計主體(6)與層流結構(7)中,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氣流方向依次連通的進氣流道(1)、層流流道(2)及出氣流道(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流道(1)、層流流道(2)及出氣流道(3)構造為對稱結構;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流道(1)及所述出氣流道(3)的中心線與任一所述層流流道(2)均存在高度差,并且所述進氣流道(1)與所述層流流道(2)之間設置有進氣緩沖腔(11),所述出氣流道(3)與所述層流流道(2)之間設置有出氣緩沖腔(31)。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氣流道(1)的進氣端以及所述出氣流道(3)的出氣端對應的氣流方向與所述層流流道(2)內的氣流方向垂直。
5.根據權利要求2或4所述的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流道(4)的氣流方向與所述層流流道(2)的氣流方向垂直,并且多個所述檢測流道(4)分布在氣流流動方向上。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檢測流道(4)設置兩個,對應的所述平衡流道(5)也設置兩個。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平衡流道(5)呈扁平狀,其長度方向與所述層流流道(2)內的氣流流向平行;且一對所述平衡流道(5)具有相靠近的第一端(51),以及相遠離的第二端(52)。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流量計內置流道結構,其特征在于:一對所述第一端(51)之間的距離小于一對所述檢測流道(4)軸線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