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發明涉及溫度控制電路,特別是涉及一種溫箱溫度控制電路。
背景技術:燈具照明在現代社會里面隨處可見。在燈具生產時,要對燈具的壽命和安全性進行預估和測試。在燈具的結構里,有時會用到塑料或橡膠部件。由于燈具在使用的過程會發熱,塑料或橡膠部件在較高的溫度下會加速老化,塑料和橡膠部件老化后會變脆,因此功能就會降低。從而燈具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能就降低,甚至會因此出現危險或重大事故,例如,漏電產生的觸電事件或是濺出電火花引起火災等。為了降低這種危險事故發生概率,就要對橡膠和塑料部件的使用溫度進行控制,即保證塑料和橡膠部件處于一定的溫度下工作。
技術實現要素:基于此,有必要針對燈具中的塑料或橡膠部件在較高溫度下會加速老化問題,提供一種用于老化壽命測試的溫箱溫度控制電路。一種溫箱溫度控制電路,用于控制溫箱溫度保持在預設的溫度值,其特征在于,所述溫箱溫度控制電路包括可變電阻R1、用于感應溫箱溫度的溫度感應模塊、用于發熱的發熱模塊、用于在斷開時控制發熱模塊停止發熱、在導通時控制所述發熱模塊發熱的開關模塊及用于根據所述可變電阻R1預設的溫箱溫度和所述溫度感應模塊感應的溫箱溫度控制所述開關模塊的斷開和導通的溫度控制模塊;所述可變電阻R1的一端與所述溫度感應模塊連接,所述可變電阻R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溫度控制模塊的輸入端與所述可變電阻R1和所述溫度感應模塊的公共端連接,所述溫度控制模塊的輸出端與所述開關模塊的控制端連接,所述開關模塊的輸入端與所述發熱模塊連接,所述開關模塊的輸出端接地。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溫度感應模塊為熱敏電阻R5,所述溫度控制模塊包括比較器,所述開關模塊包括開關管Q1和繼電器K1;所述發熱模塊為發熱電阻R6;所述熱敏電阻R5置于溫箱內部,所述熱敏電阻R5的一端用于與直流電源正極連接,所述熱敏電阻R5的另一端與可變電阻R1連接;所述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與所述熱敏電阻R5和所述可變電阻R1的公共端連接,所述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輸入基準電壓,所述比較器的輸出端與所述開關管Q1的控制端連接,所述開關管Q1的控制端為所述開關模塊的控制端,所述開關管Q1的輸出端為所述開關模塊的輸出端,所述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與所述發熱電阻R6連接的一端為所述開關模塊的輸入端;所述開關管Q1的輸出端接地,所述開關管Q1的輸入端與所述繼電器K1的電磁線圈的一端連接,所述繼電器K1的電磁線圈的另一端用于與直流電源正極連接,所述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的一端用于與交流電源的零線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發熱電阻R6連接,所述發熱電阻R6的另一端用于與交流電源的火線連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溫度控制模塊還包括分壓電阻R2和分壓電阻R3,所述分壓電阻R3一端接地,另一端與所述分壓電阻R2連接,所述分壓電阻R2的另一端用于與直流電源的正極連接,所述分壓電阻R2和分壓電阻R3的公共端與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連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溫度控制模塊還包括下拉電阻R4,所述下拉電阻R4一端與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另一端接地。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溫度控制模塊還包括濾波電容C3,所述濾波電容C3一端與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另一端接地。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溫箱溫度控制電路還包括次溫度控制模塊,所述次溫度控制模塊用于在溫箱內的溫度達到溫度閾值時,控制發熱模塊停止發熱。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次溫度控制模塊為溫控開關,所述溫控開關K2的一端與發熱電阻R6連接,所述溫控開關K2的另一端與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連接。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路還包括風扇F1及用于控制風扇F1電源接入的開關SW1,所述開關SW1與風扇F1串聯于交流電源之間。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電路還包括變電模塊,所述變電模塊包括依次電連接的變壓器T1、整流模塊B1以及三端穩壓管Q2,所述變壓器T1初級線圈輸入交流電源的輸入電壓,次級線圈與所述整流模塊B1的輸入端連接,所述整流模塊B1的輸出端與所述三端穩壓管Q2的輸入端連接,所述三端穩壓管Q2的輸出端輸出穩定的直流電源,所述三端穩壓管Q2的接地端接地。在其中一個實施例中,所述變電模塊還包括濾波電容C1和濾波電容C2,所述濾波電容C1電連接在整流模塊B1的輸入端與地之間,所述濾波電容C2電連接在三端穩壓管Q2的輸出端與地之間。上述溫箱溫度控制電路通過可變電阻R1預設溫箱的溫度,并通過溫度控制模塊控制開關模塊的導通或斷開,從而由開關模塊控制發熱模塊的發熱狀態。具體地,若溫箱的溫度高于可變電阻R1預定的溫度,使溫度控制模塊輸入發生變化,溫度控制模塊控制開關模塊斷開,則發熱模塊停止發熱。若溫箱的溫度低于可變電阻R1預定的溫度,使溫度控制模塊的輸入發生變化,溫度控制模塊控制開關模塊導通,則發熱模塊發熱。因此,溫度控制模塊能夠通過控制開關模塊的導通或斷開,進而控制發熱模塊的發熱狀態,從而達到控制溫箱的溫度保持在預設的溫度。附圖說明圖1為溫箱溫度控制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溫箱溫度控制電路原理圖。具體實施方式如圖1所示,為溫箱溫度控制電路的結構示意圖。一種溫箱溫度控制電路,用于控制溫箱溫度保持在設定的溫度值,包括可變電阻R1、用于感應溫箱溫度的溫度感應模塊10、用于發熱的發熱模塊40、用于在斷開時控制發熱模塊40停止發熱、在導通時控制發熱模塊40發熱的開關模塊30及用于根據可變電阻R1預設的溫箱溫度和溫度感應模塊10感應的溫箱溫度控制開關模塊30的斷開和導通的溫度控制模塊20。可變電阻R1的一端與溫度感應模塊10連接,可變電阻R1的另一端接地,溫度控制模塊20的輸入端與可變電阻R1和溫度感應模塊10的公共端連接,溫度控制模塊20的輸出端與開關模塊30的控制端連接,開關模塊的30輸入端與發熱模塊40連接,開關模塊30的輸出端接地。請結合圖2。溫度感應模塊10包括熱敏電阻R5。溫度控制模塊20包括比較器。開關模塊30包括開關管Q1和繼電器K1。發熱模塊40為發熱電阻R6。熱敏電阻R5置于溫箱內部,熱敏電阻R5的一端與直流電源正極連接,熱敏電阻R5的另一端與可變電阻R1連接,可變電阻R1的另一端接地。熱敏電阻R5隨著溫度的升高自身的阻值變大,與可變電阻R1串聯分得的電壓增大,當達到預定溫度后,熱敏電阻R5分得的部分壓降,使得可變電阻R1兩端的壓降與基準電壓相等。因此,根據可變電阻R1兩端的電壓能夠知道熱敏電阻R5此時對應的溫度,即此時溫箱的溫度值。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與熱敏電阻R5和可變電阻R1的公共端連接,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輸入基準電壓,比較器的輸出端與開關管Q1的控制端連接,開關管Q1的輸出端接地,開關管Q1的輸入端與繼電器K1的電磁線圈的一端連接,繼電器K1的電磁線圈的另一端與直流電源正極連接,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與發熱電阻R6串聯于交流電源的正負極之間。比較器用于比較可變電阻R1兩端的電壓與基準電壓之間的大小,根據判斷可變電阻R1兩端的電壓來判斷是否需要對發熱電阻R6進行控制。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輸入可變電阻R1兩端的電壓,而可變電阻R1兩端的電壓由可變電阻R1本身的阻值和熱敏電阻R5的阻值決定。因此,在預設可變電阻R1的阻值后,溫箱的預設溫度值可根據可變電阻R1的預設阻值計算得出,即,通過預設可變電阻R1的阻值能夠預設溫箱的溫度值。具體地,當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的電壓大于基準電壓時,比較器的輸出端輸出高電平,從而會通過開關管Q1和繼電器K1控制發熱電阻R6發熱。當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的電壓小于基準電壓時,比較器的輸出端輸出低電平,從而會通過開關管Q1和繼電器K1控制發熱電阻R6停止發熱。其中,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的輸入電壓為可變電阻R1兩端的壓降,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的輸入電壓為基準電壓。因此,比較器能夠通過電壓值的反饋來控制溫箱內的溫度值保持在某個預設的溫度值。在本實施例中,溫度控制模塊20還包括電阻R2和電阻R3,電阻R3的一端接地,電阻R3的另一端與電阻R2連接,電阻R2的另一端與直流電源的正極連接,電阻R2和電阻R3的公共端與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連接。電阻R2和電阻R3是用于提供基準電壓的,在電阻R2和電阻R3確定后,電阻R2兩端的電壓在恒定的電源下是固定不變的。電阻R2兩端的電壓作為基準電壓加在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在本實施例中,溫度控制模塊20還包括下拉電阻R4,下拉電阻R4的一端與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下拉電阻R4的另一端接地。下拉電阻R4主要用于給比較器的輸出一個固定的壓降。在本實施例中,溫度控制模塊20還包括濾波電容C3,濾波電容C3的一端與比較器的輸出端連接,濾波電容C3的另一端接地。濾波電容C3主要用于濾波。溫箱溫度控制電路還包括次溫度控制模塊,次溫度控制模塊用于在溫箱內的溫度達到溫度閾值時,控制發熱模塊40斷開。次溫度控制模塊只有在溫度控制模塊20不起作用,導致溫箱的溫度過高,以至于高出溫度閾值時,才對發熱電阻R6進行控制。次溫度控制模塊為溫控開關K2,溫控開關K2的一端與發熱電阻R6連接,溫控開關K2的另一端與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連接。溫控開關K2一直處于閉合狀態,在溫度控制模塊20損壞,導致無法斷開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發熱電阻R6一直發熱,因而溫箱內的溫度一直上升,直至上升到溫度閾值時,溫控開關K2斷開,使發熱電阻R6停止發熱。因此,溫控開關K2是作為保護開關設置的,主要用于在溫箱溫度控制電路出現異常時,斷開發熱電阻R6所在的回路,保護溫箱溫度控制電路。在本實施例中,溫箱溫度控制電路還包括風扇F1及用于控制風扇F1電源接入的開關SW1,開關SW1與風扇F1串聯于交流電源之間。風扇F1主要用于將發熱電阻R6的熱量吹散開來,使得熱量能夠均勻分布,從而使溫箱內的溫度均衡。開關SW1用于控制風扇的電源接入或斷開。溫箱溫度控制電路還包括變電模塊,變電模塊包括依次電連接的變壓器T1、整流模塊B1以及三端穩壓管Q2,變壓器T1初級線圈輸入交流電源的輸入電壓,次級線圈與整流模塊B1的輸入端連接,整流模塊B1的輸出端與三端穩壓管Q2的輸入端連接,三端穩壓管Q2的輸出端輸出穩定的直流電源,三端穩壓管Q2的接地端接地。在本實施例中,通過變電模塊將交流電進行整流后作為直流電源。在其它實施例中,也可以直接提供直流電源,或者將交流電源替換為直流電源。變電模塊還包括濾波電容C1和濾波電容C2,濾波電容C1電連接在整流模塊B1的輸入端與地之間,濾波電容C2電連接在三端穩壓管Q2的輸出端與地之間。上述溫箱溫度控制電路通過可變電阻R1預設溫箱的溫度,并通過溫度控制模塊20控制開關模塊30的導通或斷開,從而由開關模塊30控制發熱模塊的發熱狀態。具體地,若溫箱的溫度高于可變電阻R1預定的溫度,使溫度控制模塊20輸入發生變化,溫度控制模塊20控制開關模塊30斷開,則發熱模塊40停止發熱。若溫箱的溫度低于可變電阻R1預定的溫度,使溫度控制模塊20的輸入發生變化,溫度控制模20塊控制開關模塊30導通,則發熱模塊40發熱。因此,溫度控制模塊20能夠通過控制開關模塊30的導通或斷開,進而控制發熱模塊40的發熱狀態,從而達到控制溫箱的溫度保持在預設的溫度?;谏鲜鏊袑嵤├鐖D2所示的溫箱溫度控制電路的工作原理如下:由于基準電壓是由電阻R2和電阻R3的阻值決定的。在確定電阻R2和電阻R3的阻值后,能夠得知電阻R2上分得的電壓,即基準電壓。對應地,根據預定的溫度值能夠查找出熱敏電阻R5對應的阻值,因此,可以計算出可變電阻R1需要的阻值??勺冸娮鑂1和熱敏電阻R5構成溫度轉換模塊,即熱敏電阻R5根據溫度變化而發生阻值變化,從而導致可變電阻R1兩端的電壓值發生變化。因此,在可變電阻R1的阻值設定后,熱敏電阻R5的阻值只有變化到與可變電阻R1分壓后,可變電阻R1上分到的電壓與電阻R2兩端的電壓一致時,溫箱的溫度值才達到預定的溫度值。根據上述原理,在設定好可變電阻R1的阻值后,溫箱溫度控制電路接入電源開始工作。合上開關S1,風扇F1開始運轉,溫箱內的密閉空間出現風循環。同時,交流電源經變壓器T1變壓,然后經過整流橋B1整理,濾波電容C1的濾波,再通過三端穩壓管Q2輸出穩定的直流電壓。濾波電容C2對直流電壓濾波,電流到達開關管Q1,而與開關管Q1連接的繼電器K1的電磁線圈的通電由開關管Q1控制。同時電流也到了電阻R2和電阻R3,因此,在比較器的反相輸入端輸入基準電壓。同理,可變電阻R1和熱敏電阻R5也得電。一般來說,在剛開始通電的時候,溫箱內的溫度比較低,熱敏電阻R5感應到溫度低時,熱敏電阻R5的阻值就小于預定溫度對應的阻值。因此,可變電阻R1上分得的電壓就高。可變電阻R1上的電壓輸入到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根據可變電阻R1上的電壓與基準電壓之間的關系可知,此時比較器的正相輸入端的電壓高于反相輸入端的基準電壓,從而,比較器的輸出端輸出高電平。開關管Q1的控制端接收到高電平后,開關管Q1導通,因此,與開關管Q1連接的繼電器K1的電磁線圈得電,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閉合。由于溫控開關K2在溫箱內的溫度沒有達到溫度閾值時是一直閉合的,因此,在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閉合后,發熱電阻R6開始發熱。由于風扇F1已經在運轉,所以溫箱內的發熱電阻R6的熱量會被風扇F1吹送到溫箱的各個角落,使得溫箱內的溫度均勻。此時在發熱電阻R6不斷發熱的情況下,溫箱內的溫度會慢慢上升。置于溫箱內的熱敏電阻R5在感應到溫度上升時,自身的阻值會隨著溫度的上升而增大。從而熱敏電阻R5上分得的電壓逐漸增大,相應地,可變電阻R1上的電壓逐漸變小。當可變電阻R1上的電壓減小到小于基準電壓時,熱敏電阻R5即達到預設溫度對應的阻值。比較器輸出低電平,開關管Q1斷開,從而繼電器K1的電磁線圈失電,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斷開,發熱電阻R6失電停止發熱。此時溫箱內的溫度達到預設的溫度值。在發熱電阻R6停止發熱后,還有余熱,因此溫箱內的溫度會比預設的溫度高出一點。而風扇F1還在繼續運轉,溫箱內的能量也會出現損失,因此,在沒有加熱的情況下,溫箱內的溫度會慢慢下降。相應地,熱敏電阻R5感應到溫度降低,自身的阻值開始變小,熱敏電阻R5分得的電壓開始減小,因此可變電阻R1上的電壓逐漸增大。當可變電阻R1上的電壓高于基準電壓時,比較器輸出高電平,開關管Q1導通,因此,與開關管Q1連接的繼電器K1的電磁線圈得電,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閉合。由于溫控開關K2在溫箱內的溫度沒有達到溫度閾值時是一直閉合的,因此,在繼電器K1的電磁開關閉合后,發熱電阻R6開始發熱。從而控制溫箱的溫度開始上升,直至達到預設的溫度值。基于上述原理,可變電阻R1和熱敏電阻R5將感應的溫度值轉換成電壓值,從而改變溫度控制模塊的控制狀態,最終改變發熱電阻R6的發熱狀態,達到控制溫度的目的。只要預設了溫箱的溫度值,計算出可變電阻R1需要的阻值,就能通過上述溫箱溫度控制電路控制溫箱的溫度在一個預設的溫度值附近微小波動,從而達到控制溫箱的溫度值恒定。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發明的幾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