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拉鏈扣裝置及實現方法,尤其涉及的是,一種防夾的拉鏈扣裝置及其實現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拉鏈裝置是常見的衣服連接結構,例如用在上衣的前襟上代替扣子。拉鏈裝置一般包括兩邊的鏈牙條和在兩個鏈牙條之間的拉鏈扣裝置,拉鏈扣裝置可以用來推擠從兩邊進入的鏈牙條或拆開已經咬合的鏈牙條。由于拉鏈裝置非常方便耐用,是目前最常見的衣服附加結構。
但在實際的使用中,經常會遇到拉鏈在使用中出現卡鎖的問題,例如拉鏈扣裝置在實際使用中可能會將用來固定連接鏈牙條的衣服邊料卷入,或者將人體的皮膚或頭發卷入,造成拉鏈扣卡鎖、故障或損壞。而一旦卡鎖,現有技術的拉鏈扣裝置就只能依靠前后挪動才能松脫,導致無法解脫,甚至很容易損壞。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夾的拉鏈扣裝置及其實現方法,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方便解脫卡鎖狀態的拉鏈扣裝置及方法。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防夾的拉鏈扣裝置,包括一拉鏈扣底座,其中,所述拉鏈扣底座設置包括一底片部,在所述底片部上一體向上彎曲到頂片部位置設置有一鉸軸,并在該鉸軸上設置有可轉動的兩翼片件;所述兩翼片件設置為受控可轉動與止動至少兩種狀態,所述翼片件在止動狀態形成所述底座的頂片部。
所述的拉鏈扣裝置,其中,所述兩翼片件設置具有與所述鉸軸截面形狀適配的軸套,并在該軸套的軸孔上方設置為一卡扣凹部;適配該卡扣凹部設置為一用于止動所述翼片件的扣鼻件。
所述的拉鏈扣裝置,其中,所述扣鼻件設置為一方形截面,并且設置所述卡扣凹部為適配所述扣鼻件截面的相應方形局部。
所述的拉鏈扣裝置,其中,所述兩翼片件中的一片設置其軸套為兩個,并且另一片翼片件的軸套設置為間于兩個軸套之間的一個。
所述的拉鏈扣裝置,其中,所述扣鼻件設置為,與所述鉸軸平行的一側端部設置具有開口,用于從該側端部可彈性拆卸所述扣鼻件。
所述的拉鏈扣裝置,其中,所述扣鼻件上具有一掛接拉鏈手柄的孔部。
所述的拉鏈扣裝置,其中,所述鉸軸設置為其截面具有以下特征:朝向所述扣鼻件的一側設置為與該扣鼻件相適配的凹槽,背離所述扣鼻件的一側設置為圓弧柱面。
一種所述拉鏈扣裝置的實現方法,其中,包括以下步驟:
a、由所述兩個翼片件在止動狀態形成頂片部,該頂片部與底片部形成拉鏈扣裝置;
b、在受控可轉動狀態,所述兩個翼片件繞所述鉸軸可轉動打開。
所述的實現方法,其中,所述止動狀態由一具有方形截面的扣鼻件插入所述兩翼片件的軸套內適配該軸套的卡扣凹部形成。
所述的實現方法,其中,所述受控可轉動狀態由從所述軸套中抽出所述扣鼻件、以使所述兩翼片件繞所述鉸軸可轉動形成。
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防夾的拉鏈扣裝置及其實現方法,由于采用了可轉動和止動至少兩種狀態的翼片件結構,可以在出現拉鏈扣裝置卡鎖情形時及時轉動翼片件進行解鎖,方便了對拉鏈扣裝置的拆開動作,使用更加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防夾的拉鏈扣裝置較佳實施例的立體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所述防夾的拉鏈扣裝置的俯視正視圖。
圖3為圖2所示防夾的拉鏈扣裝置的a-a方向剖視圖。
圖4為圖2所示防夾的拉鏈扣裝置的b-b方向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所述防夾的拉鏈扣裝置爆炸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所述防夾的拉鏈扣裝置實現方法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對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加以詳細說明。
本發明所提供的一種防夾的拉鏈扣裝置,如圖2所示,其外形及工作時的功能構造與現有技術一致,包括一拉鏈扣底座110,通常現有技術的拉鏈扣底座110是一個一體結構,其兩側具有允許鏈牙條進出的通道,從一端是兩側分離進出,另一端是咬合合并進出。
本發明所述拉鏈扣底座110設置包括一底片部111,如圖1所示,在所述底片部111上一體向上彎曲到頂片部112的位置設置有一鉸軸113,如圖3和圖4所示,并在該鉸軸113上設置有可轉動的兩翼片件114和115;所述兩翼片件114和115設置為受控可轉動與止動至少兩種狀態,所述翼片件在止動狀態形成所述底座的頂片部112。
所述頂片部112和底片部111的結構在日常使用時是跟現有技術的拉鏈扣類似的,而在出現卡鎖的情況時,所述兩翼片件114、115就可以在受控制打開時繞所述鉸軸113可轉動,從而使拉鏈扣的兩側進出鏈牙條的通道變寬,從而可以解脫卡鎖狀態。
為實現所述翼片件相對所述鉸軸113的可轉動,本發明所述拉鏈扣裝置中,所述兩翼片件114、115設置具有與所述鉸軸113截面形狀適配的軸套145,如圖3和圖4所示,并在該軸套145的軸孔151上方設置為一卡扣凹部152,該卡扣凹部152起到控制作用,控制所述翼片件是相對可轉動還是止動狀態;為實現該控制,在所述軸孔151和其卡扣凹部152內設置了適配該卡扣凹部152的一用于止動所述翼片件114和115的扣鼻件116。
該扣鼻件116設置其截面形狀為方形,當然顯然不限于上述方形,也可以采用其他規則或不規則的截面形狀,只要為阻止所述翼片件的任意轉動即可。同時設置所述卡扣凹部152也采用對應的方形局部設置,從而在所述扣鼻件116插入該軸孔151內時,由于與所述卡扣凹部152的卡扣適配,保持所述翼片件114和115與所述鉸軸113相對固定,不能轉動,從而使所述兩個翼片件形成與所述底片部111的拉鏈扣結構。
而當將所述扣鼻件116從所述軸孔及其卡扣凹部內抽出時,所述翼片件114和115就可以相對所述鉸軸113進行轉動,從而可以向上翻起,將處于卡鎖狀態的夾持物進行清理,方便處理。當需要恢復所述的拉鏈扣裝置的使用狀態時,只需將所述翼片件114和115恢復成頂片部112的位置狀態,然后將所述扣鼻件116從所述卡扣凹部152內插入即可。此時,所述扣鼻件116與所述鉸軸113以及所述翼片件114和115形成鎖死固定,從而保持拉鏈扣的狀態。
為實現本發明所述拉鏈扣裝置的方便裝配,所述兩翼片件中的一片114可以設置其軸套145為兩個,并且另一片翼片件115的軸套145設置為間于該兩個軸套之間的一個,這樣可以依次裝配在所述鉸軸113上。為方便拆卸所述扣鼻件116,所述扣鼻件116設置為,與所述鉸軸113平行并插入所述卡扣凹部152內方形截面柱體的一側端部設置具有開口117,如圖5所示,這樣可以從該側端部向外拉伸一下,可彈性地將所述扣鼻件116拆卸下來。裝配所述扣鼻件116的過程相反,可以從該開口117將所述軸套145一一卡入所述扣鼻件116內,從而實現將所述扣鼻件116裝配到相應位置上。
在本發明所述扣鼻件116上還設置具有一用于掛接拉鏈手柄的孔部118,具體地,可以與所述開口117相連通,如圖5所示,形成方便拉鏈手柄裝配的結構。
本發明所述鉸軸113設置為其截面的形狀是,朝向所述扣鼻件116的一側設置為與該扣鼻件相適配的凹槽119,如圖4所示,背離所述扣鼻件116的一側設置為圓弧柱面120;這樣可以保證所述扣鼻件116可以實現將兩個翼片件固定在所述鉸軸113上的功能。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所述拉鏈扣裝置的實現方法,如圖6所示,包括以下步驟:
a、由所述兩個翼片件114、115在止動狀態形成頂片部112,該頂片部112與底片部111形成拉鏈扣裝置;
b、在受控可轉動狀態,所述兩個翼片件114、115繞所述鉸軸113可轉動打開。從而形成所述兩個翼片件的可轉動狀態及止動狀態。
本發明實現方法中,所述止動狀態是由一具有方形截面的扣鼻件插入所述兩翼片件的軸套內適配該軸套的卡扣凹部形成。本發明所述受控可轉動狀態由從所述軸套中抽出所述扣鼻件、以使所述兩翼片件繞所述鉸軸可轉動形成,從而可以用來解脫卡鎖的故障。
本發明所述防夾的拉鏈扣裝置及其實現方法,由于采用上述可轉動和止動至少兩種狀態的翼片件結構,可以很容易地實現在出現卡鎖狀態時,通過抽出所述扣鼻件從而使所述翼片件可自由翻轉。實現了一種全新的拉鏈扣裝置。
應當理解的是,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