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醫療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醫學資料管理系統。
背景技術:
目前的醫療體系,越是上級醫院越存在患者人滿為患、醫生匱乏的問題。
醫生每天承擔著高強度的勞動,在門急診,專科醫師每天可達到100-200之間看診量,平均每位患者僅3-5分鐘的看診時間。因此,高強度及疲勞的工作,使得醫生多數僅僅是在做機械勞動,即便是對自己臨床或者科研有意義的患者,因時間所限,無法收集數據以備后用。再有,本院數據尚可事后查看,外院數據多數遺漏或無法詳細記錄,特別是在急診,時間更加緊張,更缺乏詳細記錄。
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是最需要臨床經驗積累以及科研基礎的人群,然而我國目前存在的現實是:
a、這類醫師多數擁有較繁重的臨床任務,特別在門急診是坐普通門急診或者專病門診,基本上不限號,每天需要看完才行,這樣繁重的任務導致基本沒有空閑收集自己看過患者的數據或者需要花額外時間二次采集;
b、在病房時,第一時間收集患者病史是他們的主要工作,病史書寫需要耗費許多時間,其中很多客觀檢查數據需要醫師從患者資料中查找中并謄寫一遍,這極度浪費時間;
c、除此之外,多數此類醫生,還有繁重的科研需求,科研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多數需要二次勞動,簡單舉例,如將紙質數據輸入EXCEL及各種分析軟件,無謂耗費大量時間。
因此住院醫師、主治醫師最需要的是一個像“秘書”樣的助手,能夠幫助他們完成數據收集、整理,同時能夠進行他們所需要的分析。
由于醫聯網發展緩慢,至今江浙滬都未達到數據共通。
對于二級以上醫院,特別是三甲醫院,擁有眾多疑難雜癥及外地患者,多數患者在當地進行多種檢查后再到上級醫院,例如同一指標的多次隨訪。而重要檢查的影像學資料,這些數據常規在醫生看過后,因時間原因,多數在門診無法做完整二次收集;即使是住院患者,在病房做完整收集亦需要花費醫師大量的時間來記錄它們。
另外,門急診(非住院患者)的外院數據收集一直是一個相對盲區,第一執業醫院的數據相對容易獲得,但是對于患者外院數據及越來越多的多點執業的醫師來說,數據收集較為困難。
對于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因為患有多種疾病,需要多科室的診治,而由于各醫院科室術業有專攻,導致患者需要攜帶自身資料多家醫院甚至多地就診;同時因患者普遍對疾病了解不充分,臨床上常常會見到許多患者,帶著厚厚的一疊未數據化的資料的報告來就診,導致醫生為了尋找需要的數據去翻閱所有資料,浪費不必要的時間;亦經常見到患者遺失相關疾病重要報告的情況(或僅能口述,有可能會導致再次檢查),從而不可避免的導致重復檢查,加重患者經濟負擔。
目前市面上的醫療軟件,在對患者進行醫學資料的系統性收集時,采取的均是主動手工錄入或拍照上傳來達到目的,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滿足醫學大數據和按需數據化處理的需求。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上傳圖片質量參差不齊、識別困難、數據化難度高,且市面上的軟件也不具備數據結構化的功能;
其二,患者依從性較低,特別對老年人或者高齡老人來說,即使是簡單的上傳亦有一定的困難,從而導致數據完整度不夠,從而可能誤導醫生診療(如相關疾病隨著病情變化所作出的完整手術及藥物使用情況部分遺失,從而可能導致決策無法最優化)。
通常通過掃描儀采集醫學資料,雖然掃描儀已在多個行業里(如銀行、海關、交通航空、證券交易所等)廣泛使用,但在臨床醫學中使用較少,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單純掃描數據即便保留后,仍需掃描人耗費大量時間進行二次處理,耗時耗力,因而多數情況下僅僅作為一種數據保存方式而存在;
(2)由于無法做到原始數據(患者本次就診醫院之外的其他各級醫院數據)進行實時調取和處理,節約時間及經濟(可能因此導致重復檢查)成本有限;
(3)市面上絕大多數掃描儀無法做到便攜、快速、清晰三者兼得,使得掃描數據的識別度難以保證,影響采集數據直接導入后臺進行數據化。
因此,無論對于醫生、醫院以及患者來說,都急需一種對患者進行醫學資料的系統性收集的解決方案,能夠在數秒內,在不影響醫生工作效率的條件下,輔助醫生第一時間快速獲得并記錄患者的醫學資料,并且在軟件的幫助下即時結構化,及事后調閱。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醫學資料管理系統,能夠通過錄入裝置采集患者的醫學資料,將圖像化的醫學資料構造為結構化數據并存儲于存儲設備中,快速采集、記錄患者的醫學資料,并以醫生、患者需要的方式呈現,便于查看、整理及分析數據。
本發明提供一種醫學資料管理系統,包括通過網絡連接的多個錄入裝置、服務器、存儲設備以及智能終端,錄入裝置用于錄入患者的紙質醫學資料并將錄入的原始圖片傳送給服務器,服務器用于自動識別原始圖片中的數據、將數據構造為結構化數據并存儲于存儲設備中,智能終端用于呈現結構化數據。
進一步地,錄入裝置為掃描儀、智能終端的相機或者具有USB接口的智能終端中的一種或多種。
進一步地,服務器將原始圖片保存于存儲設備中。
進一步地,智能終端為電腦、平板電腦或智能手機。
進一步地,結構化數據能夠跨醫院使用。
進一步地,所述結構化數據在設定條件下所有醫生及患者本人均可使用。
進一步地,結構化數據包括常規數據。
進一步地,結構化數據還包括用于專病的專科數據和/或用于研究的自定義數據。
進一步地,錄入裝置設置于醫療機構中的醫生診室、預檢臺、導醫臺或者公共設施處。
進一步地,每個患者的醫學資料以患者的身份證的號碼作為認證標識。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提供的醫學資料管理系統,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能夠通過錄入裝置采集患者的醫學資料,服務器將圖像化的醫學資料自動構造為結構化數據并存儲于存儲設備中,快速采集、整理患者的醫學資料,并以醫生、患者需要的方式呈現,便于查看、整理及分析數據;能夠幫助醫生快速完成數據收集、整理,節省了醫生查看紙質醫學資料的時間,特別是通過數據結構化處理,能夠將患者所帶來資料中與此次疾病不相關的或相關程度低的數據保存,將需要的專科數據處理為直接調閱,同時能夠做出他們所需要的分析、判斷;幫助患者保存完整的醫學資料,并可即時提取疾病所需數據不必每次都攜帶大量的檢查單。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醫學資料管理系統的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醫學資料管理系統的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醫學資料管理系統,包括通過網絡連接的多個錄入裝置、服務器、存儲設備以及智能終端,錄入裝置用于錄入患者的紙質醫學資料并將錄入的原始圖片傳送給服務器,服務器用于自動識別原始圖片中的數據、將數據構造為結構化數據并存儲于存儲設備中,智能終端用于呈現結構化數據。
本實施例中錄入裝置為掃描儀。
掃描儀多數設置于醫療機構中的醫生診室A,少數可設置于預檢臺、導醫臺B等相關部門或公共設施處C,例如社區服務中心、便利店等,這樣患者的紙質醫學資料可以在醫生診室中由醫生或護士錄入,也可以診療前在醫院預檢臺、導醫臺在工作人員的輔助下患者自主錄入紙質醫學資料,甚至還可以在社區服務中心在工作人員的輔助下患者自主錄入紙質醫學資料。
錄入裝置可以為掃描儀、智能終端的相機或者具有USB接口的智能終端中的一種或多種,醫生、護士、患者或患者的家人朋友還可以通過智能終端的相機,例如智能手機中的相機通過拍照或上傳照片進行錄入;也可以通過具有USB接口的智能終端,例如電腦、平板電腦等將紙質醫學資料的原始圖片的數據導入。
錄入裝置采集的原始圖片傳送給服務器,服務器采用光學字符識別技術OCR(Optical Character Recognition),自動識別原始圖片中的文字數據將數據構造為結構化數據并存儲于存儲設備中,這樣可以避免人工進行耗時耗力的二次處理;另一方面醫生能夠通過智能顯示終端(電腦、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上隨時查看,從結構化數據中快速找到需要的數據,進行判斷,節省了就診時閱讀紙質結果所耽擱的時間。
服務器將原始圖片保存于存儲設備中,使得醫生和患者可以隨時調閱原始圖片,比對原始圖片與數據化報告,以便核實數據的可靠性與真實性。
結構化數據包括常規數據,服務器自動生成的結構化數據為常規數據,常規數據可以包括一般人口學信息、過去史、家族史、過敏史、化驗單、輔助檢查單、藥品處方等多維度信息。
常規數據用于患者常規需求,就診前由患者自主錄入相關的醫學資料,或者就診時由醫生或護士錄入的相關醫學資料,可在需要時提取,具體包括:
·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隨著年限系統自動調整);
·就診信息:就診時間、臨床表現、檢查報告、影像學資料、疾病診斷、既往史、用藥史及最新用藥情況等。例如:糖尿病(高血壓病)患者,患者常規最關注的是自身血糖(血壓)及用藥的關系,數據庫會自動生成日期—藥物—血糖(血壓)的對應關系,本系統可自動生成關聯數據可方便患者使用,以便患者直接查看或因任何疾病就診時提供給醫生查看。可滿足日常就診需要。
·提醒信息:包括下次診療時間、服藥時間提醒等。
常規數據是患者利用本系統,在節省時間的同時,可隨時隨地滿足一般就診需求;或在未(極少)直接至醫生處就診時,利用此類數據滿足患者對自己疾病完成一般的自我管理。
常規數據能夠跨醫院使用,對于醫生,能夠快速查看患者的病史、就診信息,節省了查看紙質醫學資料的時間,便于快速做出分析、判斷;對于患者,也可以通過智能顯示終端(電腦、平板電腦或者智能手機)上隨時查看自己的醫學資料,不必到處去找紙質醫學資料,也避免重要的醫學資料丟失。
本實施例中的醫學資料管理系統,可以通過篩選并提取的專病相關數據,生成用于專病的專科數據,以滿足專科醫生的需要,專科數據具體包括:
·專科信息:與各專科疾病相關的特殊數據;例1、對于內分泌專科醫生來說,糖尿病可導致患者產生微血管及大血管病變,包括: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腎病和糖尿病性神經系統病、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等,此類相關數據對患者生活質量及預后有明顯相關,同時考慮到一般情況下不同的病變出現時間的早晚,需根據患者不同病程、病情,在專科醫生指導下完善檢查并定期復查,以便控制上述疾病發展。例2、對于心內科專科醫生來說,高血壓病可能導致心衰、腦卒中、動脈硬化、腎損害等風險,跟糖尿病一樣,需要定期完善心超、腎功能、尿蛋白定了等檢查以評估病情及調整治療方案。
·隨訪信息:與各專科疾病相關的特殊隨訪數據的動態變化情況,可以以趨勢圖呈現,便于直觀查看與分析;更全面的幫助患者減少疾病所導致的相關并發癥的產生和進展。
·關聯數據:根據醫生的需要,建立數據之間的關聯,可以表格格式導出,例如根據臨床或科研的需要,使得疾病相關的重要數據,一目了然;
·提醒信息:包括下次診療時間、服藥時間提醒等。
對于醫生專科需求與患者專科需求,其數據形成專科結構化數據,醫生可以獲取自己專業相關的需求,能夠查詢數據基本信息與就診信息、查看隨訪數據的趨勢圖、關聯數據是根據醫生的需要建立數據之間的關聯,并具有提醒功能。
患者也可以查看醫生根據其病情為其定制的專科結構化數據及隨訪要求,同醫生一起,努力改善自身疾病的預后。
本實施例中的醫學資料管理系統,還可以生成根據研究需要生成用于研究的自定義數據,自定義數據包括因特定科研項目所定制的需要研究所收集的相關指標、新型的對疾病診斷、隨訪、治療相關實驗室、影像學指標等。例如骨質疏松患者一般僅需收集血鈣、骨密度等相關數據,但如果需研究高脂血癥與骨質疏松的關系,可由醫生自行或告知客服人員完成相關指標添加及收集、數據化工作。
所述結構化數據在設定條件下醫生及患者本人均可使用,設定條件與隱私權利相關,例如可以設定為:醫生在患者至其處就診時,可調閱患者所有相關資料;患者僅可調取自身資料。
醫生與患者均可調取疾病發病率以及醫生處患者就診人數等數據,部分情況需要設定查看權限:例如醫生需要收集用于研究的自定義數據,可以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訪問患者醫學資料的權限。
醫生可在任一顯示終端隨時查詢、調取、使用所需的數據;而患者通過智能終端只能查看自己的數據,其中已和醫生建立聯系的患者可以獲得的優勢在于:獲得醫生為其定制的個體化的結構數據及隨訪要求。
每個患者的醫學資料以患者的身份證的號碼作為認證標識,可以通過刷身份證或輸入身份證號碼錄入或顯示患者的醫學資料。
醫學資料是具有私密性的,所有的用戶包括醫生和患者均需簽署并承諾對錄入的醫學資料保密、不傳播、不外泄,也不得將醫學資料用于商業化目的。醫生的調閱權限僅限于本醫生所收集錄入的病例,患者只能保存和調閱自己的病例。
以上詳細描述了本發明的較佳具體實施例。應當理解,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無需創造性勞動就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構思做出諸多修改和變化。因此,凡本技術領域中技術人員依本發明的構思在現有技術的基礎上通過邏輯分析、推理或者有限的實驗可以得到的技術方案,皆應在由權利要求書所確定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