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組裝電腦,尤其涉及一種便捷式組裝電腦。
背景技術:
電腦發明者約翰·馮·諾依曼。計算機是20世紀最先進的科學技術發明之一,對人類的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并以強大的生命力飛速發展。它的應用領域從最初的軍事科研應用擴展到社會的各個領域,已形成了規模巨大的計算機產業,帶動了全球范圍的技術進步,由此引發了深刻的社會變革,計算機已遍及一般學校、企事業單位,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信息社會中必不可少的工具。
計算機的應用在中國越來越普遍,改革開放以后,中國計算機用戶的數量不斷攀升,應用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互聯網、通信、多媒體等領域的應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1996年至2009年,計算機用戶數量從原來的630萬增長至6710萬臺,聯網計算機臺數由原來的2.9萬臺上升至5940萬臺。互聯網用戶已經達到3.16億,無線互聯網有6.7億移動用戶,其中手機上網用戶達1.17億,為全球第一位。
組裝電腦也稱兼容機或DIY電腦。即根據個性需要,選擇電腦所需要的兼容配件,然后把各種互不沖突的配件安裝在一起,就成了一臺組裝電腦。組裝電腦的配件一般有:CPU、主板、內存、硬盤、光驅、顯示器、機箱、電源、顯卡、鍵盤和鼠標。
目前市場上存在的電腦不便分為兩種,一種是常用的臺式電腦,普通臺式電腦大多是采用顯示器個主機機箱分離的結構,需要有繁多的連接線和足夠的空間才可以組裝使用,另一種是手提電腦,手提電腦結構復雜,個人無法對配件進行添加、更換、維修,所以使用組裝電腦性價比更高,而目前的組裝電腦存在占用空間大、維修困難、移動不便的缺點,因此亟需研發一種占用空間小、維修簡單、方便移動的便捷式組裝電腦。
技術實現要素:
(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目前的組裝電腦存在占用空間大、維修困難、移動不便的缺點,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占用空間小、維修簡單、方便移動的便捷式組裝電腦。
(2)技術方案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這樣一種便捷式組裝電腦,包括有機箱、箱蓋、第一軸承座、第二軸承座、絲桿、螺母、第一皮帶輪、第二皮帶輪、平皮帶、第一錐齒輪、第二錐齒輪、第三軸承座、轉軸、旋鈕、放置板、卡扣、顯示屏、把手、卡塊、合頁、彈簧和支撐桿,機箱底部設有均勻設有散熱孔,機箱內左右壁中部均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第一軸承座和第二軸承座上設有絲桿,絲桿上設有螺母,螺母與絲桿配合,左右兩螺母之間連接有放置板,放置板左側開有第一凹槽,放置板右側開有第二凹槽,右側絲桿底部設有第一皮帶輪和第一錐齒輪,第一錐齒輪位于第一皮帶輪下方,左側絲桿底部設有第二皮帶輪,第二皮帶輪與第一皮帶輪通過平皮帶連接,機箱右壁設有第三軸承座,第三軸承座上設有轉軸,轉軸左端設有第二錐齒輪,第一錐齒輪與第二錐齒輪嚙合,轉軸右端設有旋鈕,機箱頂部設有箱蓋,箱蓋通過合頁與機箱連接,且箱蓋與機箱內壁后側之間連接有彈簧,箱蓋頂部設有把手,箱蓋底部中心設有顯示屏,箱蓋底部左右兩側對稱均勻設有卡塊,卡塊上開有卡槽,機箱內左右壁上部前側均鉸接連接有支撐桿,支撐桿右端設有卡扣,卡扣與卡槽配合。
優選地,還包括有橡膠墊,機箱底部對稱設有橡膠墊。
優選地,還包括有鎖扣,機箱外壁與箱蓋之間設有鎖扣。
工作原理:用戶在需要使用電腦時,用戶通過把手將箱蓋打開,彈簧被拉伸,此時顯示屏轉動到用戶前方,并且用戶將箱蓋轉動至最佳角度,方便自身觀看顯示屏,然后用戶用手轉動支撐桿,使得卡扣卡入合適的卡槽后,松開支撐桿,此時箱蓋不能轉動,使得顯示屏被固定。因為第一凹槽內放置有鍵盤,第二凹槽內放置有鼠標,用戶在使用電腦時,可用手順時針旋轉旋鈕,帶動轉軸順時針旋轉,使得第二錐齒輪順時針旋轉,第二錐齒輪帶動第一錐齒輪逆時針旋轉,帶動右側絲桿逆時針轉動,右側絲桿帶動第一皮帶輪逆時針旋轉,第一皮帶輪通過平皮帶帶動第二皮帶輪逆時針旋轉,第二皮帶輪帶動左側絲桿逆時針旋轉,使得左右兩側螺母均向上運動,帶動放置板向上運動,當鍵盤和鼠標運動到合適位置后,用戶停止順時針旋轉旋鈕,方便使用。散熱孔有利于散熱,使電腦使用更順暢。當用戶使用完電腦后,用手逆時針旋轉旋鈕,帶動轉軸逆時針旋轉,轉軸帶動第二錐齒輪逆時針旋轉,第二錐齒輪帶動第一錐齒輪順時針旋轉,使得放置板回到初始位置后,停止逆時針旋轉旋鈕。然后用戶再將箱蓋順時針旋轉,使得卡扣與卡槽分離后,用手將支撐桿轉動回初始位置。然后用戶再逆時針轉動箱蓋,使得箱蓋回到初始位置。重復以上動作,方便用戶使用電腦。
因為還包括有橡膠墊,機箱底部對稱設有橡膠墊,橡膠墊將機箱底部墊空,放置散熱孔堵塞,有利于散熱。
因為還包括有鎖扣,機箱外壁與箱蓋之間設有鎖扣,當電腦使用完后,使用鎖扣將箱蓋和機箱鎖緊,可直接握住把手提起機箱,方便機箱移動。
(3)有益效果
本實用新型達到了占用空間小、維修簡單、方便移動的效果。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箱蓋的仰視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右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主視結構示意圖。
附圖中的標記為:1-機箱,2-箱蓋,3-散熱孔,4-第一軸承座,5-第二軸承座,6-絲桿,7-螺母,8-第一皮帶輪,9-第二皮帶輪,10-平皮帶,11-第一錐齒輪,12-第二錐齒輪,13-第三軸承座,14-轉軸,15-旋鈕,16-放置板,17-第一凹槽,18-第二凹槽,19-卡扣,20-顯示屏,21-把手,22-卡塊,23-卡槽,24-合頁,25-彈簧,26-支撐桿,27-橡膠墊,28-鎖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實施例1
一種便捷式組裝電腦,如圖1-5所示,包括有機箱1、箱蓋2、第一軸承座4、第二軸承座5、絲桿6、螺母7、第一皮帶輪8、第二皮帶輪9、平皮帶10、第一錐齒輪11、第二錐齒輪12、第三軸承座13、轉軸14、旋鈕15、放置板16、卡扣19、顯示屏20、把手21、卡塊22、合頁24、彈簧25和支撐桿26,機箱1底部設有均勻設有散熱孔3,機箱1內左右壁中部均從上至下依次設有第一軸承座4和第二軸承座5,第一軸承座4和第二軸承座5上設有絲桿6,絲桿6上設有螺母7,螺母7與絲桿6配合,左右兩螺母7之間連接有放置板16,放置板16左側開有第一凹槽17,放置板16右側開有第二凹槽18,右側絲桿6底部設有第一皮帶輪8和第一錐齒輪11,第一錐齒輪11位于第一皮帶輪8下方,左側絲桿6底部設有第二皮帶輪9,第二皮帶輪9與第一皮帶輪8通過平皮帶10連接,機箱1右壁設有第三軸承座13,第三軸承座13上設有轉軸14,轉軸14左端設有第二錐齒輪12,第一錐齒輪11與第二錐齒輪12嚙合,轉軸14右端設有旋鈕15,機箱1頂部設有箱蓋2,箱蓋2通過合頁24與機箱1連接,且箱蓋2與機箱1內壁后側之間連接有彈簧25,箱蓋2頂部設有把手21,箱蓋2底部中心設有顯示屏20,箱蓋2底部左右兩側對稱均勻設有卡塊22,卡塊22上開有卡槽23,機箱1內左右壁上部前側均鉸接連接有支撐桿26,支撐桿26右端設有卡扣19,卡扣19與卡槽23配合。
還包括有橡膠墊27,機箱1底部對稱設有橡膠墊27。
還包括有鎖扣28,機箱1外壁與箱蓋2之間設有鎖扣28。
工作原理:用戶在需要使用電腦時,用戶通過把手21將箱蓋2打開,彈簧25被拉伸,此時顯示屏20轉動到用戶前方,并且用戶將箱蓋2轉動至最佳角度,方便自身觀看顯示屏20,然后用戶用手轉動支撐桿26,使得卡扣19卡入合適的卡槽23后,松開支撐桿26,此時箱蓋2不能轉動,使得顯示屏20被固定。因為第一凹槽17內放置有鍵盤,第二凹槽18內放置有鼠標,用戶在使用電腦時,可用手順時針旋轉旋鈕15,帶動轉軸14順時針旋轉,使得第二錐齒輪12順時針旋轉,第二錐齒輪12帶動第一錐齒輪11逆時針旋轉,帶動右側絲桿6逆時針轉動,右側絲桿6帶動第一皮帶輪8逆時針旋轉,第一皮帶輪8通過平皮帶10帶動第二皮帶輪9逆時針旋轉,第二皮帶輪9帶動左側絲桿6逆時針旋轉,使得左右兩側螺母7均向上運動,帶動放置板16向上運動,當鍵盤和鼠標運動到合適位置后,用戶停止順時針旋轉旋鈕15,方便使用。散熱孔3有利于散熱,使電腦使用更順暢。當用戶使用完電腦后,用手逆時針旋轉旋鈕15,帶動轉軸14逆時針旋轉,轉軸14帶動第二錐齒輪12逆時針旋轉,第二錐齒輪12帶動第一錐齒輪11順時針旋轉,使得放置板16回到初始位置后,停止逆時針旋轉旋鈕15。然后用戶再將箱蓋2順時針旋轉,使得卡扣19與卡槽23分離后,用手將支撐桿26轉動回初始位置。然后用戶再逆時針轉動箱蓋2,使得箱蓋2回到初始位置。重復以上動作,方便用戶使用電腦。
因為還包括有橡膠墊27,機箱1底部對稱設有橡膠墊27,橡膠墊27將機箱1底部墊空,放置散熱孔3堵塞,有利于散熱。
因為還包括有鎖扣28,機箱1外壁與箱蓋2之間設有鎖扣28,當電腦使用完后,使用鎖扣28將箱蓋2和機箱1鎖緊,可直接握住把手21提起機箱1,方便機箱1移動。
以上所述實施例僅表達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改進及替代,這些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因此,本實用新型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