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業務告警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業務告警方法、存儲介質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公司業務數據和系統規模的快速增長,數據安全和系統穩定性越來越得到運維人員的關注和重視;通常某一處數據的錯亂或者某一個系統的崩潰,都會導致大批量的數據異常,從而影響到公司業務的正常運作,所以數據及系統發生異常時的及時預警變得越來越重要。
現有的告警方式是采用傳統技術將告警信息傳輸到機房,并安排運維人員駐點值守機房,時刻保持對監視屏幕的關注,以便及時掌握系統運行狀態。現有的這種告警方式不僅效率較低、運維成本較高,而且容易出現漏報以及無法及時告警的情況。
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鑒于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業務告警方法、存儲介質及裝置,旨在解決現有的業務告警方式效率低、運維成本較高以及易出現漏報以及無法及時告警的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業務告警方法,其中,包括步驟:
a、業務系統根據協議規則與告警平臺建立連接;
b、當業務系統發生故障時,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
c、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將處理后的告警信息實時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所述的業務告警方法,其中,所述步驟a具體為:業務系統通過告警平臺提供的webservice接口與所述告警平臺建立連接。
所述的業務告警方法,其中,所述步驟b具體包括:
b1、預先在業務系統中創建http+json告警上報接口;
b2、當業務系統發生故障時,調用所述http+json告警上報接口,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
所述的業務告警方法,其中,所述告警信息包括業務系統標識、告警源、告警原因、告警描述、告警產生時間、業務系統當前登錄用戶賬號、令牌、請求流水號以及擴展信息。
所述的業務告警方法,其中,所述步驟b還包括:
b10、告警平臺對所述告警信息進行校驗,判斷所述告警信息是否有效;
b11、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無效時,則返回錯誤提示給業務系統;
b12、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有效時,則進入步驟c。
所述的業務告警方法,其中,所述步驟c具體包括:
c1、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根據唯一匹配規則判斷所述告警信息是否已經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
c2、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不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時,則將當前告警信息存入告警平臺數據庫中,并將所述告警信息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所述的業務告警方法,其中,所述步驟c2之后還包括:
c3、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時,則進一步判斷用戶是否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了處理;
c4、當判定用戶已經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了處理時,則將所述告警信息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c5、當判定用戶未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處理時,則進一步判斷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是否超過預設閾值;
c6、當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未超過預設閾值時,則將所述告警信息存入告警平臺數據庫并累積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
c7、當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超過預設閾值時,則將所述告警信息再次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所述的業務告警方法,其中,所述步驟c中還包括:告警平臺與移動終端預先建立tcp長連接。
一種存儲介質,其中,存儲有多條指令,所述指令適于由處理器加載并執行:
業務系統根據協議規則與告警平臺建立連接;
當業務系統發生故障時,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
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將處理后的告警信息實時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一種業務告警裝置,其中,包括處理器,適于實現個指令;以及存儲器,適于存儲多條指令,所述指令適于由處理器記載并執行上述任意一項所述業務告警方法的步驟。
有益效果:本發明創建了一個告警平臺,業務系統根據協議規則可與所述告警平臺建立連接,當業務系統發生故障時,便可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將處理后的告警信息實時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通過本發明可有效提升業務告警效率,降低運維成本,使得運維人員無需時刻值守在固定的監控臺前,只要攜帶智能移動終端,就可以及時地收到告警信息,助其快速定位、處理業務數據或系統的異常,并且還可以有效避免告警信息的漏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種業務告警方法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一種業務告警裝置較佳實施例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發明提供一種業務告警方法、存儲介質及裝置,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確,以下對本發明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請參閱圖1,圖1為本發明一種業務告警方法較佳實施例的流程圖,如圖所示,其包括步驟:
s10、業務系統根據協議規則與告警平臺建立連接;
s20、當業務系統發生故障時,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
s30、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將處理后的告警信息實時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具體來說,本發明創建了一個告警平臺,所述告警平臺是一個開放平臺,可以對接任何的業務系統;所述業務系統只需要根據約定的協議規則接入所述告警平臺,便可實現業務系統與告警平臺的連接。具體地,所述業務系統通過告警平臺提供的webservice接口與所述告警平臺建立連接。
進一步,當所述業務系統與所述告警平臺建立連接后,預先在所述業務系統中創建http+json告警上報接口,當業務系統發生故障時,則可調用所述http+json告警上報接口,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所述告警平臺立即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將處理后的告警信息實時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當用戶看到移動終端上顯示的告警信息時,便可快速定位并處理業務數據或系統的異常。
顯然,通過本發明提供的業務告警方法,能夠有效提升業務告警效率,降低運維成本,使得運維人員無需時刻值守在固定的監控臺前,只要攜帶智能移動終端,就可以及時地收到告警信息,助其快速定位、處理業務數據或系統的異常,并且還可以有效避免告警信息的漏報。
進一步,在本發明中,當業務系統發生超時、超量、未授權、程序異常、響應太慢、網絡異常等情況時,則調用所述http+json告警上報接口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
具體地,所述告警信息所包含的內容及編碼格式是告警平臺與業務系統預先約定配置好的,告警信息具體可包括業務系統標識、告警源、告警原因、告警描述、告警產生時間、業務系統當前登錄用戶賬號、令牌、請求流水號以及擴展信息。
進一步,在本發明中,所述步驟s20還包括:
s21、告警平臺對所述告警信息進行校驗,判斷所述告警信息是否有效;
具體來說,所述告警平臺通過讀取其緩存或其數據庫中的系統標識、告警源以及告警原因等字典項,來校驗所述告警信息是否有效;例如,當告警信息中的告警源不是告警平臺規定配置的格式或未在告警平臺緩存或數據庫中找到相一致的告警源,則判定所述告警信息無效。
s22、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無效時,則返回錯誤提示給業務系統;
示例性地,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無效時,則返回錯誤提示給業務系統,所述錯誤提示可以為“請將告警源配置到告警平臺中”等信息。
s23、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有效時,則進入步驟s30。
具體來說,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有效時,則進入步驟s30,例如,對所述告警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分析整合,并保存至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
進一步地,在本發明中,所述步驟s30具體包括:
s31、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根據唯一匹配規則判斷所述告警信息是否已經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
具體來說,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業務系統標識、告警源、告警原因、告警描述、告警產生時間、業務系統當前登錄用戶賬號、令牌、請求流水號以及擴展信息進行分組、整合,形成規定格式的信息數據;進一步,本發明根據唯一匹配規則判斷所述告警信息是否已經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優選地,可根據告警信息中的告警源編碼、告警原因編碼以及特定擴展識別信息來匹配所述告警平臺數據庫中的數據,當在告警平臺數據庫中未匹配到與告警信息中相一致的告警源編碼、告警原因編碼以及特定擴展識別信息時,則判定所述告警信息是第一次出現的;
s32、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不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時,則將當前告警信息存入告警平臺數據庫中,并將所述告警信息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具體來說,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不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時,即所述告警信息是第一次出現,則將當前告警信息存入告警平臺數據庫,并將所述告警信息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預先連接的移動終端,提醒運維人員及時處理業務系統或數據的異常。
更進一步,在本發明中,所述步驟s32之后還包括:
s33、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時,則進一步判斷用戶是否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了處理;
s34、當判定用戶已經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了處理時,則將所述告警信息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s35、當判定用戶未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處理時,則進一步判斷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是否超過預設閾值;
s36、當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未超過預設閾值時,則將所述告警信息存入告警平臺數據庫并累積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
s37、當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超過預設閾值時,則將所述告警信息再次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具體來說,在步驟s33中,當判定所述告警信息存在告警平臺的數據庫中時,則說明用戶已經收到了告警信息的提醒,但用戶不一定及實地根據告警信息對業務系統進行了處理;因此,本發明需要進一步地判斷用戶是否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相應的業務系統進行了處理;
在步驟s34中,若判定用戶已經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了處理,則說明該處理并未完全解決業務系統所反饋的問題或者只是暫時解決了業務系統所反饋的問題,因此,業務系統才會再一次的反饋相同的告警信息給告警平臺,此時應再一次的將所述告警信息發送至移動終端,提醒用戶對業務系統反饋的問題進行進一步地處理;
在步驟s35-s37中,若判定用戶未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處理時,則進一步判斷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是否超過預設閾值;也就是說,當用戶收到了告警信息而未根據所述告警信息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處理時,說明該告警信息并不會對業務系統的運行造成較大的影響,用戶并不著急對所述業務系統進行處理;因此,為了避免告警平臺將同一告警信息持續發送至移動終端給用戶帶來的不便,本發明在所述告警平臺上預先設置了接收同一告警信息的預設閾值,當所述告警平臺接收到告警信息的數量未超過預設閾值時,則將所述告警信息存入告警平臺數據庫并累積告警平臺接收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直到告警平臺接收所述告警信息的數量超過預設閾值時,則將所述告警信息再次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進一步地,當告警信息發送至移動終端后,用戶可根據告警信息對業務系統的故障進行處理,并在移動終端上備注處理完成以及記錄處理經驗,便于其他運維的同事跟進處理。
更進一步地,本發明運用了消息推送技術,替代了傳統的定時器輪詢技術,在保證預警及時到達的同時,還能節省流量和設備電量,另外針對不同用戶組的數據訪問權限進行了個性化推送。
具體地,所述告警平臺與移動終端預先建立tcp長連接,當告警平臺接收到業務系統發來的告警信息時,會實時推送到移動終端上,較佳地,推送方式可包括電子郵件提醒,手機短信提醒或消息推送提醒等;下面介紹所述告警平臺與所述移動終端是如何建立tcp長連接的:
對于ios系統而言,每個設備只要保持一個與apns的長連接,后臺服務器將消息發給apns即可;具體流程如下:ios應用啟動時注冊apns消息推送功能,apns服務收到注冊消息時會返回一串devicetoken給應用,應用將devicetoken傳給后臺服務器遠端存儲,當需要給應用推送消息時,后臺服務器會將消息和devicetoken一并發送到蘋果的apns服務器,apns再將消息推送到終端。
對于android系統來說,由于在國內的網絡限制下,以及android系統的開放性,使得大部分的android設備并不支持google早前推出的gcm服務(類似apns的服務),所以需要客戶端實現與服務器長連。由于大部分移動無線網絡運營商都在鏈路一段時間內沒有數據通訊時,會淘汰nat表中的對應項,造成鏈路中斷,為了不讓nat表失效,客戶端采用alarmmanager(管理rtc硬件時鐘的api,可以在cpu休眠時定時運行)定時發送心跳包,以刷新nat表項,避免被淘汰。這樣客戶端的推送服務會一直處于后臺,與服務器的網絡保持長連,等待接收消息推送。
基于上述方法,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存儲介質,其中,存儲有多條指令,所述指令適于由處理器加載并執行:
業務系統根據協議規則與告警平臺建立連接;
當業務系統發生故障時,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
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將處理后的告警信息實時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
進一步,本發明還提供一種業務告警裝置,其中,包括處理器10,適于實現個指令;以及存儲器20,適于存儲多條指令,所述指令適于由處理器10記載并執行上述任意一項所述的業務告警方法的步驟。
具體來說,所述處理器10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是一中央處理器,微處理器或其他數據處理芯片,用于運行所述存儲器20中存儲的程序代碼或處理數據。
所述存儲器20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是所述裝置的內部存儲單元,例如該裝置的硬盤或內存。所述存儲器20在另一些實施例中也可以是所述裝置的外部存儲器,例如所述裝置上配備的插接式硬盤,智能存儲卡(smartmediacard,smc),安全數字(securedigital,sd)卡,閃存卡(flashcard)等。
進一步地,所述存儲器20還可以既包括所述裝置的內部存儲單元也包括外部存儲裝置。所述存儲器20用于存儲安裝于所述裝置的應用軟件及各類數據。所述存儲器20還可以用于暫時地存儲已經輸出或者將要輸出的數據。
綜上所述,本發明創建了一個告警平臺,業務系統根據協議規則可與所述告警平臺建立連接,當業務系統發生故障時,便可將告警信息發送至告警平臺,所述告警平臺對接收到的告警信息進行分析整合處理,并將處理后的告警信息實時發送至與告警平臺連接的移動終端;通過本發明可有效提升業務告警效率,降低運維成本,使得運維人員無需時刻值守在固定的監控臺前,只要攜帶智能移動終端,就可以及時地收到告警信息,助其快速定位、處理業務數據或系統的異常,并且還可以有效避免告警信息的漏報。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的應用不限于上述的舉例,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