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筆記本電腦的散熱器,特別涉及一種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屬于散熱零件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電子產業技術的發展,各類芯片的晶體管密度日益增加,雖然數據處理的速度越來越快,但消耗的功率以及產生的熱量也越來越增加。為了讓中央處理器能穩定運作,高效率的散熱器成為目前必然的需求。為了維持高效率的散熱功能,散熱器的體積與重量也不得不隨之越大越重,然而在筆記本電腦的設計中,有限的空間一直是設計上的最大問題。現存技術中,最普遍且最有效的方法,即利用風扇帶動空氣流動,使其與集熱的鰭片進行熱交換,以帶走鰭片的熱量來達到降溫的目的。此時風扇風量的大小以及鰭片熱交換面積即決定此散熱器的效能,鰭片的熱交換面積越大,雖然散熱的效果越好,但卻和筆記本電腦輕、薄、小的設計精神相違背。因此,如何在盡量不增加散熱器體積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散熱器的效能,成為眾多工程師努力的方向。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該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利用導熱管導熱和散熱鰭片之間的空氣流道,高效地將筆記本電腦內部熱空氣導出至系統外部。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包括散熱鰭片組、用以傳導熱量的導熱管和與電腦芯片接觸并進行熱交換的吸熱片,所述導熱管的吸熱端焊接于吸熱片上表面,導熱管的散熱端與散熱鰭片組固定連接;
所述散熱鰭片組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熱鰭片依次扣合連接,從而形成若干個平行設置的散熱風道,且散熱鰭片組上表面、下表面為平面頂面和平面底面,所述散熱風道一側為進風口,另一側為出風口,所述導熱管的散熱端焊接于散熱鰭片組的平面頂面上并靠近進風口一側;
所述吸熱片上表面且位于導熱管兩側分別設置有彈片,所述彈片包括基片部和與基片部外側面連接的延伸腳部,此延伸腳部末端開有供螺栓嵌入的鎖孔,所述基片部上開有2個鉚孔,所述吸熱片具有與鉚孔對應的鉚釘部,此鉚釘部嵌入鉚孔內鉚接連接;
所述彈片的基片部靠近導熱管的內側面均具有一條狀翻邊部,所述彈片的延伸腳部均由前翹起部、后翹起部和連接部組成,此前翹起部與基片部連接,所述前翹起部、后翹起部首尾連接,所述后翹起部與連接部連接,所述前翹起部、后翹起部與基片部的夾角為30°~60°。
上述技術方案中進一步改進的方案如下:
1. 上述方案中,所述導熱管截面形狀為扁平狀。
2. 上述方案中,所述吸熱片為銅片。
3. 上述方案中,所述導熱管的散熱端與散熱鰭片組的平面頂面之間通過錫膏焊接,所述導熱管的吸熱端與吸熱片的上表面之間通過錫膏焊接。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和效果:
1. 本實用新型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其包括散熱鰭片組、用以傳導熱量的導熱管和與電腦芯片接觸并進行熱交換的吸熱片,所述導熱管的吸熱端與吸熱片固定連接,導熱管的散熱端與散熱鰭片組固定連接,利用導熱管導熱和散熱鰭片之間的空氣流道,高效地將筆記本電腦內部熱空氣導出至系統外部。
2. 本實用新型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其彈片的基片部靠近導熱管的內側面均具有一條狀翻邊部,翻邊部的設置,一方面可以對導熱管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防止導熱管位置的偏移和被壓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個吸熱片結構的穩定性,從而使得散熱器系統內的每個組件之間相輔相成,最大化的發揮各自效能,提高散熱器的散熱性能和散熱的穩定性。
3. 本實用新型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其彈片的延伸腳部均由前翹起部、后翹起部和連接部組成,此前翹起部與基片部連接,所述前翹起部、后翹起部首尾連接,所述后翹起部與連接部連接,彈片前翹起部、后翹起部的設置,可以在吸熱片與電腦芯片組裝時,提供具有一定彈性的穩定性壓力,既可以提高組裝的質量,又可以有效保護散熱器和電腦芯片,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從而提高電腦整體的使用效率。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局部結構示意圖。
以上附圖中:1、散熱鰭片組;2、導熱管;201、吸熱端;202、散熱端;3、吸熱片;301、鉚釘部;4、散熱鰭片;5、平面頂面;6、平面底面;7、進風口;8、出風口;11、彈片;13、基片部;131、鉚孔;14、延伸腳部;141、鎖孔;16、條狀翻邊部;171、前翹起部;172、后翹起部;173、連接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一種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包括散熱鰭片組1、用以傳導熱量的導熱管2和與電腦芯片接觸并進行熱交換的吸熱片3,所述導熱管2的吸熱端201焊接于吸熱片3上表面,導熱管2的散熱端202與散熱鰭片組1固定連接;
所述散熱鰭片組1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熱鰭片4依次扣合連接,從而形成若干個平行設置的散熱風道,且散熱鰭片組1上表面、下表面為平面頂面5和平面底面6,所述散熱風道一側為進風口7,另一側為出風口8,所述導熱管2的散熱端202焊接于散熱鰭片組1的平面頂面5上并靠近進風口7一側;
所述吸熱片3上表面且位于導熱管2兩側分別設置有彈片11,所述彈片11包括基片部13和與基片部13外側面連接的延伸腳部14,此延伸腳部14末端開有供螺栓嵌入的鎖孔141,所述基片部13上開有2個鉚孔131,所述吸熱片3具有與鉚孔131對應的鉚釘部301,此鉚釘部301嵌入鉚孔131內鉚接連接;
所述彈片11的基片部13靠近導熱管2的內側面均具有一條狀翻邊部16,所述彈片11的延伸腳部14均由前翹起部171、后翹起部172和連接部173組成,此前翹起部171與基片部13連接,所述前翹起部171、后翹起部172首尾連接,所述后翹起部172與連接部173連接,所述前翹起部171、后翹起部172與基片部13的夾角為30°~60°。
上述導熱管2截面形狀為扁平狀;上述吸熱片3為銅片。
實施例2:一種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包括散熱鰭片組1、用以傳導熱量的導熱管2和與電腦芯片接觸并進行熱交換的吸熱片3,所述導熱管2的吸熱端201焊接于吸熱片3上表面,導熱管2的散熱端202與散熱鰭片組1固定連接;
所述散熱鰭片組1由若干平行排列的散熱鰭片4依次扣合連接,從而形成若干個平行設置的散熱風道,且散熱鰭片組1上表面、下表面為平面頂面5和平面底面6,所述散熱風道一側為進風口7,另一側為出風口8,所述導熱管2的散熱端202焊接于散熱鰭片組1的平面頂面5上并靠近進風口7一側;
所述吸熱片3上表面且位于導熱管2兩側分別設置有彈片11,所述彈片11包括基片部13和與基片部13外側面連接的延伸腳部14,此延伸腳部14末端開有供螺栓嵌入的鎖孔141,所述基片部13上開有2個鉚孔131,所述吸熱片3具有與鉚孔131對應的鉚釘部301,此鉚釘部301嵌入鉚孔131內鉚接連接;
所述彈片11的基片部13靠近導熱管2的內側面均具有一條狀翻邊部16,所述彈片11的延伸腳部14均由前翹起部171、后翹起部172和連接部173組成,此前翹起部171與基片部13連接,所述前翹起部171、后翹起部172首尾連接,所述后翹起部172與連接部173連接,所述前翹起部171、后翹起部172與基片部13的夾角為30°~60°。
上述導熱管2的散熱端202與散熱鰭片組1的平面頂面5之間通過錫膏焊接,所述導熱管2的吸熱端201與吸熱片3的上表面之間通過錫膏焊接。
采用上述筆記本電腦內置散熱器時,通過導熱管導熱和散熱鰭片之間的空氣流道,高效地將筆記本電腦內部熱空氣導出至系統外部;其次,翻邊部的設置,一方面可以對導熱管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防止導熱管位置的偏移和被壓傷,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個吸熱片結構的穩定性,從而使得散熱器系統內的每個組件之間相輔相成,最大化的發揮各自效能,提高散熱器的散熱性能和散熱的穩定性;再次,彈片前翹起部、后翹起部的設置,可以在吸熱片與電腦芯片組裝時,提供具有一定彈性的穩定性壓力,既可以提高組裝的質量,又可以有效保護散熱器和電腦芯片,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從而提高電腦整體的使用效率。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其目的在于讓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化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