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bim建筑檢測分析領域,更具體的,涉及一種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方法及系統。
背景技術:
1、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術是一種基于三維數字技術的設計、建造及運營管理的過程。它將建筑項目中的幾何、物理、功能信息以及相關的項目生命周期信息集成在一個單一的、完整的、包含邏輯關系的建筑信息模型中。bim技術的應用涵蓋了建筑設計、施工、運營等多個階段,旨在提高項目的效率、降低成本并提升質量。
2、碰撞檢測作為bim技術體系中的一項核心應用,其在工程項目的設計與施工環節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更是實現工程項目高效、精準管理的關鍵環節。在工程設計階段,通過bim模型進行碰撞檢測,能夠全面、細致地分析各類結構中的潛在沖突點。這些沖突可能源于不同構件之間的空間位置重疊,也可能是由于設計參數的不匹配所導致的。借助bim技術的三維可視化能力和模型數值準確性,軟件工具能夠自動化地識別和標記出潛在的碰撞點,便于設計團隊快速定位和解決問題,提升項目的整體質量。
3、但現有碰撞檢測技術中,操作存在一定的復雜性,主流碰撞檢測軟件如navisworks的安裝和使用界面和功能相對復雜,對于初學者或不熟悉該軟件的設計人員來說,可能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來熟悉和掌握其操作方法。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學習成本和使用難度。在碰撞檢測和模型優化的關鍵性問題為如何通過數值來定義“碰撞”,以及如何在碰撞檢測軟件中輸入“定義好的碰撞檢測參數”,而實際上碰撞檢測間距定義的很大程度上是與國際規范或國內規范正相關的,具有較強的區域通用型,換言之,碰撞檢測參數是較為固定,且能被多個項目重復使用的。而現行技術路線或軟件中,這部分的工作均需依靠人工輸入進行,重復工作量大且準確率因人而異。且當前通用軟件生成的碰撞檢測報告雖然包含碰撞點的具體位置、相關圖像以及軸網位置等信息,但其報告格式和內容尚無法全面契合設計人員的實際需求。這些報告的輸出界面缺乏自定義參數或格式的功能,導致設計人員往往需要投入大量時間進行二次加工和碰撞統計。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克服了現有技術的缺陷,提出了一種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方法及系統。
2、本發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種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方法,包括:
3、s1:基于目標建筑規劃,設定各個專業的碰撞重要性、子系統類型、碰撞等級信息,設定完成后生成不同專業子系統之間的檢測初始編組,通過檢測初始編組生成碰撞檢測矩陣;
4、s2:通過s1定義的檢測初始編組,結合預設規范,檢測平臺自動化設定碰撞類型與參考值,并確定碰撞檢測矩陣,將碰撞檢測矩陣導出形成報表文件;
5、s3:通過檢測平臺,對各個專業bim模型進行總裝,檢測平臺自動讀取碰撞檢測矩陣,并生成多個碰撞檢測組,對碰撞檢測組進行有效組檢測篩選并運行碰撞檢測流程,得到碰撞檢測結果;
6、s4:根據碰撞檢測結果判斷是否存儲運行結果,將碰撞檢測結果發送至用戶終端;
7、s5:根據碰撞檢測結果進行相關專業模型信息提取與存儲,統計專業模型之間的碰撞信息,對碰撞記錄進行排序,并基于碰撞類型預測修正所需時間,生成碰撞決策信息;
8、s6:將碰撞決策信息發送至用戶終端,并基于各專業用戶,對相關專業模型進行修正并替換專業模型,修正完成后重復進行s3~s6步驟,直至碰撞結果符合預設標準;
9、s7:記錄每次碰撞檢測的統計數據與模型修正記錄,總結工作完成情況,生成檢測修正報告;
10、s8:在s7中,實時統計各專業的修正次數,當修正次數達到預期值,則設定一個修正周期,在檢測平臺中,獲取修正周期前與修正周期后的碰撞位置、碰撞類型、碰撞等級信息,根據所述碰撞位置、碰撞類型、碰撞等級信息進行碰撞點的關聯構件分析與碰撞特征分析,對碰撞特征進行矩陣化存儲,形成修正周期前后兩個碰撞特征矩陣,分析碰撞特征矩陣之間的相似性,結合預設特征矩陣,對修正周期進行整體性修正評估,并生成對應修正預警信息。
11、本方案中,所述結合預設規范,具體為目標建筑規劃對應的地區規范或建筑項目規范,預設規范包括數據標準、交付標準、碰撞標準規范。
12、本方案中,所述檢測平臺包括網頁端在線檢測系統與pc端檢測系統。
13、本方案中,所述s2中,碰撞檢測矩陣為通過二維數據進行存儲,每一維數據包括多個專業子系統信息,通過碰撞檢測矩陣,將兩個專業子系統進行映射關聯。
14、本方案中,所述s3中,對碰撞檢測組進行有效檢測篩選,包括對多個碰撞檢測組進行重復組的剔除,并結合預設規范,刪除無效檢測組。
15、本方案中,所述s5中,具體為:根據碰撞檢測結果,對相關專業模型進行碰撞問題、碰撞類型、碰撞信息提取與存儲,統計各專業碰撞問題占比與碰撞類型出現的頻次,得到碰撞問題占比表,根據不同碰撞類型進行重要度排序,生成碰撞類型排序表,基于歷史碰撞修正記錄,對碰撞檢測結果中碰撞記錄進行修正時間預測,生成預測時間表,根據碰撞問題占比表、碰撞類型排序表與預測時間表生成碰撞決策信息。
16、本方案中,所述s8,具體為:
17、在s7中,實時統計各專業的修正次數,計算出總修正次數,若總修正次數達到預期值,則設定一個修正周期,修正周期為達到總修正次數達到預期值時的修正前后時間段;
18、在檢測平臺中,通過每次檢測分析得到的碰撞檢測結果,獲取修正周期前每條碰撞記錄的碰撞位置、碰撞類型、碰撞等級、碰撞修正次數信息;
19、基于碰撞位置、碰撞類型、碰撞等級,在檢測平臺中,確定碰撞點所在專業模型的碰撞位置點,分析碰撞類型、碰撞等級信息,判斷碰撞位置點存在的關聯建筑構件,對關聯建筑構件進行標記與數量統計,得到關聯建筑構件位置、構件數量、構件碰撞等級;
20、將碰撞位置、碰撞類型、碰撞等級與關聯建筑構件位置、構件數量、構件碰撞等級作為矩陣第一維信息,將相應的專業子系統作為第二維信息進行碰撞特征數據矩陣化,形成碰撞特征矩陣;
21、對修正周期后碰撞檢測結果進行碰撞特征分析與相應特征矩陣生成,最終形成修正周期前后兩個碰撞特征矩陣;
22、基于jordan標準形法,判斷所述兩個碰撞特征矩陣的相似性,得到第一相似度,判斷修正周期后的碰撞特征矩陣與預設特征矩陣的相似性,得到第二相似度;
23、基于第一相似度與第二相似度進行對修正周期進行整體性修正評估,并生成對應修正預警信息。
24、本發明第二方面還提供了一種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系統,該系統包括:存儲器、處理器,所述存儲器中包括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程序,所述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程序被所述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下步驟:
25、s1:基于目標建筑規劃,設定各個專業的碰撞重要性、子系統類型、碰撞等級信息,設定完成后生成不同專業子系統之間的檢測初始編組,通過檢測初始編組生成碰撞檢測矩陣;
26、s2:通過s1定義的檢測初始編組,結合預設規范,檢測平臺自動化設定碰撞類型與參考值,并確定碰撞檢測矩陣,將碰撞檢測矩陣導出形成報表文件;
27、s3:通過檢測平臺,對各個專業bim模型進行總裝,檢測平臺自動讀取碰撞檢測矩陣,并生成多個碰撞檢測組,對碰撞檢測組進行有效組檢測篩選并運行碰撞檢測流程,得到碰撞檢測結果;
28、s4:根據碰撞檢測結果判斷是否存儲運行結果,將碰撞檢測結果發送至用戶終端;
29、s5:根據碰撞檢測結果進行相關專業模型信息提取與存儲,統計專業模型之間的碰撞信息,對碰撞記錄進行排序,并基于碰撞類型預測修正所需時間,生成碰撞決策信息;
30、s6:將碰撞決策信息發送至用戶終端,并基于各專業用戶,對相關專業模型進行修正并替換專業模型,修正完成后重復進行s3~s6步驟,直至碰撞結果符合預設標準;
31、s7:記錄每次碰撞檢測的統計數據與模型修正記錄,總結工作完成情況,生成檢測修正報告;
32、s8:在s7中,實時統計各專業的修正次數,當修正次數達到預期值,則設定一個修正周期,在檢測平臺中,獲取修正周期前與修正周期后的碰撞位置、碰撞類型、碰撞等級信息,根據所述碰撞位置、碰撞類型、碰撞等級信息進行碰撞點的關聯構件分析與碰撞特征分析,對碰撞特征進行矩陣化存儲,形成修正周期前后兩個碰撞特征矩陣,分析碰撞特征矩陣之間的相似性,結合預設特征矩陣,對修正周期進行整體性修正評估,并生成對應修正預警信息。
33、本發明第三方面還提供一種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所述計算機可讀存儲介質中包括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程序,所述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程序被處理器執行時,實現如上述任一項所述的基于bim技術的檢測模型優化方法的步驟。
34、通過本發明,能夠實現以下有益效果:
35、簡化操作流程:本發明通過開發直觀易用的界面和集成化的功能模塊,大幅降低了初學者及不熟悉用戶的學習成本和使用難度。這不僅減少了熟悉和掌握軟件操作所需的時間和精力,還提升了整體工作效率。
36、自動化碰撞檢測參數設置:為解決碰撞檢測參數定義與輸入的繁瑣問題,本發明方法引入智能參數配置形式,檢測平臺能夠根據國際或國內規范自動調整碰撞檢測間距,實現參數的快速準確設置。這一改進減少了人工輸入的重復勞動,提高了參數設置的準確性和一致性,同時支持多項目復用,進一步提升了效率。
37、定制化報告生成:針對現有碰撞檢測報告格式和內容不滿足設計人員需求的問題,本發明方法提供了高度可自定義的報告生成工具,以碰撞檢測矩陣形式進行數據生成,允許用戶根據實際需求設置報告參數和格式。
38、本發明集成了相應數據分析功能,能夠對bim模型和項目數據進行深度挖掘,發現潛在價值,為設計決策提供有力輔助支持。這不僅減少了設計人員的二次加工時間,促進了項目數據的高效利用和創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