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光電通訊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基于風能發電的信息傳輸結構。
背景技術:
風能發電是把風的動能轉變成機械動能,再把機械能轉化為電力動能。風力發電的原理,是利用風力帶動風車葉片旋轉,再透過增速機將旋轉的速度提升,來促使發電機發電。依據目前的風車技術,大約是每秒三米的微風速度,便可以開始發電。風力發電正在世界上形成一股熱潮,因為風力發電不需要使用燃料,也不會產生輻射或空氣污染。
在風能發電中需要進行信息傳輸以控制風車,現有技術都是使用電纜來傳輸信息,其具有以下缺點:
1.現有電纜傳輸會很笨重,電纜質量重,在施工中特別麻煩,遇到大型風車塔(100米左右)時,電纜就必須使用其他手段才能運送上去;
2.維修不方便,電纜放置在外面,受環境影響較大,容易損壞,而且接口處是采用螺絲壓緊的方式,拆卸不方便;
3.傳送信息量較小,信息傳輸易受外界干擾,信號容易失真;
4.電纜成本高。
因此,鑒于上述問題有必要提供一種基于風能發電的信息傳輸結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基于風能發電的信息傳輸結構,提高了抗拉性能和密封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基于風能發電的信息傳輸結構,所述信息傳輸結構包括光纜及位于光纜至少兩端的光纜接頭,所述光纜包括光纜內芯和光纜外皮,光纜內芯包括至少一根用于信息傳輸的光纖以及若干位于光纖外側的金屬絲。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金屬絲與光纖分離設置于光纜內芯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光纜內芯中在未被光纖和金屬絲占據的空間內均勻散布有芳綸填充物。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光纜接頭為插拔式接頭。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信息傳輸結構在光纜和光纜接頭的連接處外側設有金屬包覆層,金屬包覆層外側安裝若干固定螺母。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金屬包覆層外側設有外螺紋,固定螺母內側設有內螺紋,固定螺母和金屬包覆層通過外螺紋和內螺紋固定安裝。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螺母至少包括第一固定螺母和第二固定螺母,第一固定螺母和第二固定螺母相接固定于金屬包覆層上。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光纜的質量較輕,簡化了施工操作,減低了施工成本;
光纜及光纜接頭具有高強度和高抗拉性能,提高了信息傳輸結構的使用壽命;
維修方便,光纜接頭采用插拔方式安裝,如需維修直接拔掉接頭進行維修即可;
光纜傳輸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且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信號不易失真;
光纜和光纜接頭處密封性能好,適合在室外高低溫等惡劣環境中使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中記載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信息傳輸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信息傳輸結構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光纜的截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信息傳輸結構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所示的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描述。但這些實施方式并不限制本實用新型,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根據這些實施方式所做出的結構、方法、或功能上的變換均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在本實用新型的各個圖示中,為了便于圖示,結構或部分的某些尺寸會相對于其它結構或部分擴大,因此,僅用于圖示本實用新型的主題的基本結構。
本文使用的例如“左”、“左側”、“右”、“右側”等表示空間相對位置的術語是出于便于說明的目的來描述如附圖中所示的一個單元或特征相對于另一個單元或特征的關系。空間相對位置的術語可以旨在包括設備在使用或工作中除了圖中所示方位以外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將圖中的設備翻轉,則被描述為位于其他單元或特征“右側”的單元將位于其他單元或特征“左側”。因此,示例性術語“右側”可以囊括左側和右側這兩種方位。設備可以以其他方式被定向(旋轉90度或其他朝向),并相應地解釋本文使用的與空間相關的描述語。
并且,應當理解的是盡管術語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可以被用于描述各種元件或結構,但是這些被描述對象不應受到這些術語的限制。這些術語僅用于將這些描述對象彼此區分開。例如,第一固定螺母可以被稱為第二固定螺母,并且類似地第二固定螺母也可以被稱為第一固定螺母,這并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參圖1~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具體實施方式中公開了一種基于風能發電的信息傳輸結構100,該信息傳輸結構100包括光纜10及位于光纜至少兩端的光纜接頭20,光纜10包括光纜內芯11和光纜外皮12,光纜內芯11包括至少一根用于信息傳輸的光纖111以及若干位于光纖外側的金屬絲112。
本實用新型中利用光纜代替現有技術中的線纜傳輸信息,具有以下區別:
傳輸信號的材質不同,電纜以金屬材質(大多為銅、鋁等)為導體,光纜以玻璃質纖維為傳導體;
傳輸信號不同,電纜傳輸的是電信號,光纜傳輸的是光信號;
應用范圍上不同,電纜現多用于能源傳輸及低端數據信息傳輸,光纜多用于數據傳輸,利用光纜傳輸的信息量較大,且不容易受外界干擾。
本實用新型中的光纜至少兩端設有光纜接頭,通常情況下光纜分為兩端,分別連接光纜接頭。當光纜內芯中包括多根光纖且一端光纖通過不同的光纜接頭固定時,則光纜會包括兩端以上,同時設置兩個以上的光纜接頭分別進行固定。例如光纜內芯中包括48根光纖,光纜一側的48根光纖為一端,通過一個光纜接頭固定,光纜的另一側將48根光纖分為2組24根光纖,分為兩端,并分別通過兩個光纜接頭固定,則光纜共包括三端,通過三個光纜接頭分別固定。
本實施方式中金屬絲112與光纖111分離設置于光纜內芯中,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將金屬絲112纏繞于光纖111上。在光纜內芯11中增加金屬絲112,可以提高光纜的強度和抗拉性能。
另外,為了進一步提高光纜的強度和抗拉性能,還可以在光纜內芯11中在未被光纖111和金屬絲112占據的空間內均勻散布有芳綸填充物113。
參圖2、4所示,本實施方式中的光纜接頭20為插拔式接頭,采用插拔方式與接口30進行對接,如需維修可直接拔掉接頭進行維修。
優選地,本實施方式中在光纜10和光纜接頭20的連接處外側設有金屬包覆層40,金屬包覆層40外側安裝若干固定螺母,包括第一固定螺母41和第二固定螺母42。金屬包覆層40采用金屬材質,優選地采用金屬鐵皮包覆層,鐵皮成本較低,且密封效果好,當然,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銅皮等作為金屬包覆層,此處不再一一舉例進行說明。
應當理解的是,本實施方式中以兩個螺母為例進行說明,第一固定螺母41位于左側且鄰近光纜設置,第二固定螺母42位于右側且鄰近光纜接頭設置,相互固定后第一固定螺母和第二固定螺母之間具有一定的靜摩擦力,因此能提高固定效果,在其他實施方式中也可以設置更多的固定螺母,此處不再舉例進行說明。
其中,金屬包覆層40外側設有外螺紋401,第一固定螺母41和第二固定螺母42的內側均設有內螺紋(未圖示),第一固定螺母41和第二固定螺母42分別與金屬包覆層40通過外螺紋401和內螺紋(未圖示)固定安裝。其中,第一固定螺母41和第二固定螺母42中內螺紋的內徑相等,且等于包覆有金屬包覆層的光纜直徑,略大于光纜10的直徑,如此,可以通過固定螺母將金屬包覆層緊固于光纜表面。
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金屬包覆層40和固定螺母固定于光纜10和光纜接頭20的連接處,可以提高光纜接頭處的防水性能,以使信息傳輸結構在室外高低溫等惡劣環境中使用。另外,同時,金屬包覆層和固定螺母的設計能夠進一步提高光纜接頭處的抗拉性能。
與現有技術中的電纜相比,本實施方式中的光纜質量較輕,100米的電纜重量為70多公斤,而采用本實施方式中的光纜重量只有10多公斤,大大減少了施工成本,簡化了施工操作。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的信息傳輸結構具有較高的抗拉性能,普通電纜抗拉能力為4公斤,而本實施方式中的光纜及光纜接頭抗拉能力20公斤,較現有技術有較大的提升。
本實用新型中信息傳輸結構兩端需與光模塊進行連接,以實現光信號和電信號之間的轉換。
具體地,信息傳輸結構的使用原理具體如下:
首先通過控制器發出電信號,光模塊將電信號轉換為光信號并傳輸至光纜;
然后,光纜中的光纖傳輸轉換后的光信號;
最后,光纜中的光信號通過光纜接頭傳輸出去,通過與光纜接頭連接的光模塊再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控制風車的運轉狀態。
由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光纜的質量較輕,簡化了施工操作,減低了施工成本;
光纜及光纜接頭具有高強度和高抗拉性能,提高了信息傳輸結構的使用壽命;
維修方便,光纜接頭采用插拔方式安裝,如需維修直接拔掉接頭進行維修即可;
光纜傳輸信息量大,傳輸速度快,且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擾,信號不易失真;
光纜和光纜接頭處密封性能好,適合在室外高低溫等惡劣環境中使用。
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它們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式或變更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