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電連接器,尤其涉及一種防水性能佳的電連接器。
背景技術:
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告第CN204732590號公開了一種防水連接器,該防水連接器包括絕緣本體、固定在所述絕緣本體的若干導電端子、包圍所述絕緣本體的金屬外殼、套設在所述金屬外殼前端的橡膠圈及固定在所述金屬外殼上的金屬輔助件,所述金屬輔助件呈板狀且設置在所述橡膠圈的后方,由于所述金屬輔助件較薄,所述防水連接器在組裝至一外部設備時,所述橡膠圈很容易受外部設備的擠壓而向后滑動,最終不能保持在預定的位置,嚴重影響終端設備的防水性能。
所以,希望設計一種新型的方案以改善上述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電連接器,所述電連接器防水性能較佳。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可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連接器,其包括絕緣本體、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的導電端子、包圍所述絕緣本體的金屬外殼、防水圈及金屬輔助件,所述金屬外殼具有向前開口的對接部,所述防水圈套設在所述對接部的前端,所述金屬輔助件固定在所述金屬外殼上且位于所述防水圈的后方;所述金屬輔助件設有向前抵靠在所述防水圈上的彎曲部。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輔助件具有板狀的主體部,該主體部貼附在所述金屬外殼的外表面且具有面向所述防水圈的前端面,該前端面與所述防水圈間隔設置,所述彎曲部自所述前端面向前彎折延伸而抵靠于所述防水圈。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輔助件設有若干所述彎曲部,沿所述對接部的周圍,所述彎曲部間隔排開且前端對齊。
進一步的,所述彎曲部可沿前后方向彈性形變。
進一步的,所述防水圈具有環狀的本體部及自所述本體部向外凸伸的干涉凸部,所述彎曲部具有頭部,所述頭部向外延伸超出所述本體部而位于所述干涉凸部的后方。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輔助件與所述金屬外殼一體沖壓而成。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輔助件自所述金屬外殼的后端向前回折而貼附在所述金屬外殼的外表面上,所述金屬外殼與所述金屬輔助件的后端通過彎折部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外殼具有相對的兩個長邊及相對的兩個短邊,所述金屬輔助件具有分別自所述兩個長邊的后端向前回折而貼附在所述兩個長邊上的第一輔助件和第二輔助件,所述第一輔助件及第二輔助件均設有所述彎曲部,所述第一、第二輔助件分別沿著所述金屬外殼的外表面相對延伸而止于所述其中一個短邊處,所述第一輔助件在所述短邊處設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二輔助件在所述短邊處設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一、第二配合部可相互固定在一起。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第二輔助件延伸至所述短邊處的部分至少部分與所述短邊的后端不相連,所述第一、第二配合部可安裝固定在一電路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金屬外殼與金屬輔助件分別單獨成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金屬輔助件向前延伸的彎曲部抵靠在所述防水圈上而防止所述防水圈向后滑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2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3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的部分立體分解圖,其中防水圈沒有套設在金屬外殼上。
圖4是圖3所示電連接器進一步分解的立體圖。
圖5是圖1所示電連接器沿A-A線的剖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的立體圖。
圖7是圖6所示電連接器另一角度的立體圖。
圖8是圖6所示電連接器的部分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圖1及圖2,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電連接器100,該電連接器100具有防水功能。所述電連接器100包括絕緣本體1、固定于所述絕緣本體1的導電端子2、包圍所述絕緣本體1的金屬外殼3、防水圈4及金屬輔助件5。
參圖3至圖5,所述金屬外殼3具有向前開口的對接部31,該對接部31可與一對接連接器配合。所述絕緣本體1具有基部11及自所述基部11向前延伸的配接部12,所述配接部12呈舌板狀,該配接部12具有前端面121。所述對接部31包圍所述配接部12形成對接腔10,所述前端面121內縮于所述對接部31的前端,所述導電端子2自所述配接部12的前端面121裸露于所述對接腔10。
所述配接部12的上下兩側分別設有限位塊13,四塊磁體6組裝包圍在所述配接部12的根部,每塊磁體6具有配合所述限位塊13的限位缺口61,所述四塊磁體6組合成的外圍表面與所述基部11的外圍表面大致相同。磁體6的前端面貼有保護層7,該保護層7具有粘性。
下面重點介紹本實用新型重點要求保護的結構。
參圖1、圖2及圖5,所述防水圈4可以由橡膠等具有彈性特性的材質制成,所述防水圈4套設在所述對接部31的前端,該防水圈4具有環狀的本體部41及自所述本體部41向外凸伸的干涉凸部42。當所述電連接器100組裝至一外部設備(未圖示)的安裝孔內時,所述防水圈4的干涉凸部42與安裝孔的內壁面干涉固定,進而可以防止外部的液態物質進入設備。
所述金屬輔助件5固定在所述金屬外殼3上且位于所述防水圈4的后方,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金屬輔助件5通過金屬外殼3一體延伸而實現固定,具體而言,所述金屬輔助件5與所述金屬外殼3一體沖壓而成,所述金屬輔助件5自所述金屬外殼3的后端向前回折而貼附在所述金屬外殼3的外表面上,所述金屬外殼3與所述金屬輔助件5的后端通過彎折部53連接。
所述金屬輔助件5具有板狀的主體部51,該主體部51貼附在所述金屬外殼3的外表面且具有面向所述防水圈4的前端面511,該前端面511與所述防水圈4間隔設置,所述金屬輔助件5設有向前抵靠在所述防水圈4上的彎曲部52,所述彎曲部52自所述前端面511向前向外彎折延伸而抵靠于所述防水圈4上。當所述電連接器組裝至所述外部設備時,所述外部設備會干涉所述防水圈4施加一將所述防水圈4往后推的力,所述彎曲部52直接抵靠在所述防水圈4上而阻擋其往后滑動,進而有利于將所述防水圈4組裝至預定的位置,實現較好的防水功能。當所述彎曲部52達到一定的條件后(諸如長度較長),所述彎曲部52可沿前后方向彈性形變,組裝時,當所述防水圈4受到向后的推力后,所述彎曲部52回彈而提供一個緩沖位移,如此配合,有利于防止所述防水圈4由于受到較強的硬干涉而滑過所述彎曲部52向后滑動。此外,當所述電連接器100組裝到位后,如果所述彎曲部52的彈力夠強,還會將向后緩沖位移的防水圈4向前推抵進而移動至預期的組裝位置。進一步的,所述彎曲部52具有頭部521,所述頭部521向外延伸超出所述本體部41而位于所述干涉凸部42的后方。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金屬輔助件5設有若干所述彎曲部52,沿所述對接部31的周圍,所述彎曲部52間隔排開且前端對齊,如此可以保證該等彎曲部52對橡膠圈4的受力平衡,至于所述彎曲部52的大小、數量及彼此間的間隔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選擇。
參圖3及圖4,所述金屬外殼3具有相對的兩個長邊32及相對的兩個短邊33,所述兩個長邊32及兩個短邊33包圍形成的的結構中部分形成所述對接部31。所述金屬輔助件5具有分別自所述兩個長邊32的后端向前回折而貼附在所述兩個長邊32上的第一輔助件54和第二輔助件55,所述第一輔助件54及第二輔助件55均設有所述彎曲部52。所述第一、第二輔助件54、55分別沿著所述金屬外殼3的外表面相對延伸而止于所述其中一個短邊33處,所述第一輔助件54在所述短邊33處設有第一配合部541,所述第二輔助件55在所述短邊33處設有第二配合部551,所述第一、第二配合部541、551可相互固定在一起,如此可以將位于所述兩個長邊32的第一、第二輔助件54、55連成一個整體,加強其強度。所述第一、第二配合部54、55還可以安裝固定在一電路板(未圖示)上,既可以起到固定所述電連接器100的作用,還可以進一步加強所述第一、第二輔助件54、55的穩固性。在本實施例中,所述金屬外殼3在所述長邊32的兩側均設有所述第一、第二輔助件54、55且呈對稱分布。此外,由于所述第一、第二配合體541、551連接在一起,所述第一、第二輔助件54、55延伸至所述短邊處的部分至少部分與所述短邊的后端可以不相連,同樣可以保證所述金屬輔助件5的推抵強度,加之所述第一、第二配合部54、55還可以安裝固定在一電路板,所述金屬輔助件5的穩固性更強,如此可以更加節省材料成本,模具的制作更加簡單,回折工藝更加容易。
以上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100,下面結合圖6至圖8介紹本實用新型第二實施方式的電連接器200。內部的塑膠及端子不是本實用新型要保護的對象,在此不作介紹。重點保護金屬外殼3’、金屬輔助件5’及套在所述金屬外殼3’外側面上的防水圈4’的結構及彼此間的位置關系,防水圈4’與第一實施例中的防水圈4相同,在此不再贅述。與第一實施例不同之處在于,所述金屬輔助件5’具有與所述金屬外殼3’分體設置的第一輔助件51’及與所述金屬外殼3’一體成型的第二輔助件52’。所述第二輔助件52’自所述金屬外殼3’的后端向前回折延伸,所述第一、第二輔助件51’、52’均設有抵靠在所述防水圈4’上的彎曲部53’,所述彎曲部53’的結構及與所述金屬輔助件5’之間的位置關系與第一實施例中的相同,在此也不再贅述。
以上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實施方式,當然,本實用新型也可采用其他實施方式,諸如所述金屬外殼3’與金屬輔助件5’整體上分別單獨成型,然后組裝固定在一起,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精神還可以做出很多其他簡單的變化,此處不再一一贅述,任何與本實用新型的構思相同或等同的技術方案均為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