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LED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LED封裝結構。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LED封裝結構散熱性能不好,無法進行有效散熱,導致電路板發射嚴重,此外,對于同時具有兩顆LED的器件來說,會由于LED之間的相互干涉,影響反射層的反射,從而影響出光亮度。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LED封裝結構,以解決現有技術中的LED封裝結構散熱性能不好,且具有兩顆LED的器件會由于LED之間的相互干涉,影響反射層的反射,從而影響出光亮度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方面,提供了一種LED封裝結構,包括基板、第一LED、第二LED、第一密封樹脂部、第二密封樹脂部、隔光部、第一組合透鏡、第二組合透鏡、散熱筒和散熱環,散熱筒的下端與基板的一側固定連接,第一密封樹脂部置于散熱筒及基板圍成的空間內,第一密封樹脂部的內部形成一個沿散熱筒的軸線方向延伸的通孔,通孔的側壁呈弧面,通孔的側壁上依次附著有絕緣層、二氧化硅襯底和銀層,隔光部置于通孔內,且隔光部的下端與基板固定連接,第一LED和第二LED均位于通孔內,且第一LED位于隔光部的一側,第二LED位于隔光部的另一側,通孔內填充有第二密封樹脂部,第一組合透鏡位于第二密封樹脂部的與第一LED對應的端面上,第二組合透鏡位于第二密封樹脂部的與第二LED對應的端面上,基板的遠離散熱筒的一側形成有環狀凹陷,散熱環安裝在環狀凹陷處、且散熱環與基板連接。
優選地,基板上形成有第一電極、第二電極、第三電極和第四電極,其中,第一電極與第一LED的正極連接,第二電極與第一LED的負極連接,第三電極與第二LED的正極連接,第四電極與第二LED的負極連接。
優選地,第一組合透鏡包括第一凸透鏡和圍繞第一凸透鏡的周向設置的第一環狀凸透鏡,第二組合透鏡具有與第一組合透鏡相同的結構。
由于本實用新型可以從周向側面和底面進行散熱,從而改善了LED的發熱情況,還可避免了LED之間的光線相互干擾及避免過度散射的問題。
附圖說明
圖1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附圖標記:1、基板;2、第一LED;3、第二LED;4、第一密封樹脂部;5、第二密封樹脂部;6、隔光部;7、第一組合透鏡;8、第二組合透鏡;9、散熱筒;10、散熱環;11、絕緣層;12、二氧化硅襯底;13、銀層;14、第一電極;15、第二電極;16、第三電極;17、第四電極;18、第一凸透鏡;19、第一環狀凸透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可以由權利要求限定和覆蓋的多種不同方式實施。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LED封裝結構,包括基板1、第一LED2、第二LED3、第一密封樹脂部4、第二密封樹脂部5、隔光部6、第一組合透鏡7、第二組合透鏡8、散熱筒9和散熱環10,散熱筒9的下端與基板1的一側固定連接,第一密封樹脂部4置于散熱筒9及基板1圍成的空間內,第一密封樹脂部4的內部形成一個沿散熱筒9的軸線方向延伸的通孔,通孔的側壁呈弧面,通孔的側壁上依次附著有絕緣層11、二氧化硅襯底12和銀層13,隔光部6置于通孔內,且隔光部6的下端與基板1固定連接,第一LED2和第二LED3均位于通孔內,且第一LED2位于隔光部6的一側,第二LED3位于隔光部6的另一側,通孔內填充有第二密封樹脂部5,第一組合透鏡7位于第二密封樹脂部5的與第一LED2對應的端面上,第二組合透鏡8位于第二密封樹脂部5的與第二LED3對應的端面上,基板1的遠離散熱筒9的一側形成有環狀凹陷,散熱環10安裝在環狀凹陷處、且散熱環10與基板1連接。
由于本實用新型設置了散熱筒9和散熱環10,因此可以從周向側面和底面進行散熱,從而改善了LED的發熱情;還在第一LED2和第二LED3之間設置有隔光部6,因此避免了光線的相互干擾,有利于通過銀層對各自發出的光進行反射;此外,還設置了第一組合透鏡7、第二組合透鏡8,因此,使第一LED2和第二LED3的發光能夠以更加固定的方向和角度射出,避免過度散射的問題。
優選地,基板1上形成有第一電極14、第二電極15、第三電極16和第四電極17,其中,第一電極14與第一LED2的正極連接,第二電極15與第一LED2的負極連接,第三電極16與第二LED3的正極連接,第四電極17與第二LED3的負極連接。
優選地,第一組合透鏡7包括第一凸透鏡18和圍繞第一凸透鏡18的周向設置的第一環狀凸透鏡19,第二組合透鏡8具有與第一組合透鏡7相同的結構。通過這種形式的組合透鏡,可以使光線發射成為固定的環狀和點狀光源,以適應特殊情況下對光線照射角度的需求。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