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光伏太陽能電池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多并聯低開壓薄膜電池組件。
背景技術:
傳統的非晶硅、碲化鎘、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由于其材料特性以及其制作工藝的原因,電池組件的開壓相對于傳統的晶硅太陽能電池組件,主要表現是開路電壓(Voc)高,短路電流(Isc)小,在建設大型地面電站、分布式電站的時候存在許多問題,如應用端與蓄電池匹配的問題,同樣的裝機量,和晶硅電池相比,需要額外的較多的逆變器來滿足薄膜電池的電壓需求,增加系統成本。
傳統的低壓組件背電極上焊接導電帶的方法引出電流,使其共用陽極(陰極)并聯,從而導致背電極導電帶排布變得較復雜和厚度增加。專利《一種并聯式低壓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CN204597880U)中提出通過外接導線實現兩個分區間的并聯結構設置,以及三接頭接線盒的引入來制作并聯低開壓薄膜電池組件。此種方法雖然較好的解決了傳統的低壓組件并聯復雜的問題,但是還是采用了三接頭的方式進行焊接。組件的制造只有正極負極連個焊點,在生成過程中增加了一個焊點,就增加了生產成本和后期組件的風險。且該雙并聯方式在相對較低開壓的非晶硅、微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比較實用,但是在目前碲化鎘薄膜太陽能電池的中,實驗室的開壓已經達到1V以上,生產中不并聯的一塊碲化鎘電池組件的開壓也在170V以上,雙并聯的結構開壓也在80V以上,如果需要進一步降低開壓,就需要三并聯、四并聯甚至更多并聯結構的組件,采用專利《一種并聯式低壓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CN204597880U),就需要很多的匯流條,工藝就變得很復雜。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多并聯低開壓薄膜電池組件。
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多并聯低開壓薄膜電池組件,包括薄膜電池、第一引流條、第二引流條、第三引流條、第一層絕緣膠帶、第二層絕緣膠帶、第一層匯流條、第二層匯流條;
該薄膜電池劃分為兩個電池分區,兩個電池分區的中間設置有共用電極,兩個電池分區外側皆設置有與共用電極相反的獨立電極;
所述第一層絕緣膠帶貼附在薄膜電池上并從其中一個電池分區的獨立電極延伸到另一個電池分區的獨立電極,第一層匯流條貼附在第一層絕緣膠帶并與薄膜電池兩側的獨立電極接觸,第二層絕緣膠帶貼附在第一層匯流條上面并位于其中一獨立電極和共用電極之間,第二層匯流條貼附在第二層絕緣膠帶上,且第二層匯流條一端與第一層匯流條對齊、另一端延伸至共用電極上方并且不超過第二層絕緣膠帶;
第一引流條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上并與第二層匯流條一端部所在側獨立電極重合,且第一引流條、第二層匯流條、第一層匯流條、獨立電極壓合接觸導通;
第二引流條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并與第二層匯流條另一端部所在側共用電極重合,且第二引流條、第二層匯流條、共用電極壓合接觸導通;
第三引流條垂直設置在第一層匯流條上并與第一層匯流條另一端部所在側獨立電極重合,且第一引流條、第一層匯流條、第一層匯流條另一端部所在側獨立電極壓合接觸導通;
所述第二層匯流條分為斷開的兩邊,一邊作為正極,另一邊作為負極。
所述多并聯低開壓薄膜電池組件還包括一接線盒,該接線盒的正極與第二層匯流條的正極連接,該接線盒的負極與第二層匯流條的負極連接,接線盒的正極與負極之間連接有反向二極管。
所述第一層絕緣膠帶、第二層絕緣膠帶皆采用PET。
所述第一引流條、第二引流條、第三引流條皆采用銅帶、鋁帶、鍍錫銅帶或導電銀膠。
所述第一層匯流條、第二層匯流條皆采用銅帶、鋁帶、鍍錫銅帶或導電銀膠。
本發明還包括與上述方案同一構思的技術方案,一種多并聯低開壓薄膜電池組件,包括薄膜電池、第一引流條、第二引流條、第三引流條、第四引流條、第一層絕緣膠帶、第二層絕緣膠帶、第一層匯流條、第二層匯流條;
該薄膜電池從左至右依次劃分為三個電池分區,三個電池分區之間依次設置有極性相反的第一共用電極和第二共用電極,薄膜電池左側設置有與第一共用電極相反的第一獨立電極,薄膜電池右側設置有與第二共用電極相反的第二獨立電極;
所述第一層絕緣膠帶貼附在薄膜電池上并從第一獨立電極右側延伸到第二共用電極左側,第一層匯流條貼附在第一層絕緣膠帶且其兩端與第一獨立電極、第二共用電極接觸,第二層絕緣膠帶貼附在第一層匯流條上并從第一獨立電極右側延伸到第二獨立電極左側,第二層匯流條貼附在第二層絕緣膠帶上,且第二層匯流條兩端分別與第一獨立電極、第二獨立電極接觸;
第一引流條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上并與第一獨立電極重合,且第一引流條、第二層匯流條、第一層匯流條、獨立電極壓合接觸導通;
第二引流條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上并與第一共用電極重合,且第二引流條、第二層匯流條、第一共用電極壓合接觸導通;
第三引流條垂直設置在第一層匯流條上并與第二共用電極重合,且第三引流條、第一層匯流條、第二共用電極壓合接觸導通;
第四引流條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上并與第二獨立電極重合,且第四引流條、第二層匯流條、第二獨立電極壓合接觸導通;
所述第二層匯流條分為斷開的兩邊,一邊作為正極,另一邊作為負極。
與現有技術相比較,本發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發明能夠簡化制造并聯低開壓薄膜太陽能電池的工藝;兩個以上的并聯結構,在后期進行接線盒焊接的時候,也只有一個正極、一個負極,且工藝簡單,外觀整齊,簡化制造工藝;由于可以多分區的進行并聯,可以靈活的調節組件的開壓,滿足不同系統發電或充電狀況,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進一步的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雙并聯結構的低開壓薄膜太陽能組件示意圖;
圖2、圖3、圖4為本發明的雙并聯結構的低開壓薄膜太陽能組件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三并聯結構的低開壓薄膜太陽能組件示意圖;
圖6、圖7、圖8、圖9為本發明的三并聯結構的低開壓薄膜太陽能組件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閱圖1-圖4所示,為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雙并聯結構的低開壓薄膜太陽能組件,包括薄膜電池1、第一引流條71、第二引流條72、第三引流條73、第一層絕緣膠帶34、第二層絕緣膠帶5、第一層匯流條4、第二層匯流條6;
該薄膜電池1劃分為兩個電池分區11、12,兩個電池分區11、12的中間設置有共用電極22,兩個電池分區外側皆設置有與共用電極22相反的獨立電極21、23;所述電池分區11、12為并聯結構;所述電池分區11、12通過激光刻線來完成;所述單個電池分區11、12通過激光刻劃實現內部的串聯。
其中,第一層絕緣膠帶34貼附在薄膜電池1上并從其中一個電池分區的獨立電極21延伸到另一個電池分區的獨立電極23,第一層匯流條4貼附在第一層絕緣膠帶34并與薄膜電池1兩側的獨立電極21、23接觸,第二層絕緣膠帶5貼附在第一層匯流條4上面并位于其中一獨立電極21和共用電極22之間,第二層匯流條6貼附在第二層絕緣膠帶5上,且第二層匯流條6一端與第一層匯流條4對齊、另一端延伸至共用電極22上方并且不超過第二層絕緣膠帶5;
第一引流條71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6上并與第二層匯流條6一端部所在側獨立電極23重合,且第一引流條71、第二層匯流條6、第一層匯流條4、獨立電極23壓合接觸導通;
第二引流條72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6并與第二層匯流條6另一端部所在側共用電極22重合,且第二引流條72、第二層匯流條6、共用電極22壓合接觸導通;
第三引流條73垂直設置在第一層匯流條4上并與第一層匯流條4另一端部所在側獨立電極23重合,且第一引流條71、第一層匯流條4、第一層匯流條4另一端部所在側獨立電極23壓合接觸導通;
所述第二層匯流條6分為斷開的兩邊,一邊作為正極,另一邊作為負極。
所述多并聯低開壓薄膜電池組件還包括一接線盒(未示出),該接線盒的正極與第二層匯流條6的正極連接,該接線盒的負極與第二層匯流條6的負極連接,接線盒的正極與負極之間連接有反向二極管,用以防止正負極接反。
在選材方面,第一層絕緣膠帶34、第二層絕緣膠帶5皆采用PET,第一引流條71、第二引流條72、第三引流條73皆采用銅帶、鋁帶、鍍錫銅帶或導電銀膠,第一層匯流條4、第二層匯流條6皆采用銅帶、鋁帶、鍍錫銅帶或導電銀膠,但上述選材不做唯一限定,其他可以適用于本技術方案的材質皆在本發明保護范圍之內。
本發明還包括與上述方案同一構思的技術方案,參閱圖5-圖9所示,為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三并聯結構的低開壓薄膜太陽能組件,包括薄膜電池1、第一引流條71、第二引流條72、第三引流條73、第四引流條74、第一層絕緣膠帶34、第二層絕緣膠帶5、第一層匯流條4、第二層匯流條6;
該薄膜電池1從左至右依次劃分為三個電池分區,三個電池分區之間依次設置有極性相反的第一共用電極22和第二共用電極24,薄膜電池1左側設置有與第一共用電極22相反的第一獨立電極21,薄膜電池1右側設置有與第二共用電極24相反的第二獨立電極23;
其中,第一層絕緣膠帶34貼附在薄膜電池1上并從第一獨立電極21右側延伸到第二共用電極24左側,第一層匯流條4貼附在第一層絕緣膠帶34且其兩端與第一獨立電極21、第二共用電極24接觸,第二層絕緣膠帶5貼附在第一層匯流條4上并從第一獨立電極21右側延伸到第二獨立電極23左側,第二層匯流條6貼附在第二層絕緣膠帶5上,且第二層匯流條6兩端分別與第一獨立電極21、第二獨立電極23接觸;
第一引流條71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6上并與第一獨立電極21重合,且第一引流條71、第二層匯流條6、第一層匯流條4、獨立電極壓合接觸導通;
第二引流條72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6上并與第一共用電極22重合,且第二引流條72、第二層匯流條6、第一共用電極22壓合接觸導通;
第三引流條73垂直設置在第一層匯流條4上并與第二共用電極24重合,且第三引流條73、第一層匯流條4、第二共用電極24壓合接觸導通;
第四引流條74垂直設置在第二層匯流條6上并與第二獨立電極23重合,且第四引流條74、第二層匯流條6、第二獨立電極23壓合接觸導通;
所述第二層匯流條6分為斷開的兩邊,一邊作為正極,另一邊作為負極。
需要指出的是,在選材以及接線盒方面,第二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一致,在此不再贅述;而本技術方案的兩個實施例僅以雙并聯和三并聯結構作為示意,其他更多數目的并聯結構同樣適用于本發明,僅需在電極、引流條、絕緣膠帶以及匯流條的數目和連接關系上作出類似本技術方案的變形即可。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優先實施方式,本發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只要以基本相同手段實現本發明目的的技術方案都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