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微波通信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
背景技術:
在微波通信系統或雷達系統中,通常需要天線方位能進行360°連續旋轉,俯仰–25°~120°旋轉,極化0°~270°旋轉,進而保證天線實現信號搜索,跟蹤,目標測量等功能。此時饋源和網絡之間必須安裝波導旋轉關節或同軸旋轉關節,保證微波信號能有效傳輸。
波導旋轉關節通常使用金屬制造,設置于動態天線系統與靜態系統之間,以保證微波信號有效傳輸。
波導(waveguide)是用來引導微波旋轉關節中電磁波的部件。波導一般指的是空心金屬管,根據波導橫截面的形狀不同,可分為矩形波導、圓波導等,矩形波導和圓波導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兩種波導形式,電磁波在金屬管內傳播,損耗很小。波導管壁一般采用銅、鋁等金屬制成,有時內壁還鍍有銀或金,其導電率很高,波導內壁的空氣介質就是電磁波傳輸的通道,簡稱為信道,電磁波在波導信道中的傳播受到波導內壁的限制和反射等阻抗作用。
市場現有的圓波導旋轉關節,大多使用無接觸式關節,因波導管與波導管座之間具有一定間隙,因此駐波比較大,插損也較大;為了降低駐波比和插損,在一些對電性能要求較高的地方會在無接觸式關節中設計扼流槽。如:專利申請號:cn201220374567.1的中國專利公開一種微波旋轉關節用波導信道,該波導信道包括首尾相連的第一波導管和第二波導管,所述第一波導管可相對于第二波導管旋轉,所述第一波導管和第二波導管的連接處設有扼流信道,所述扼流信道與所述第一波導管和第二波導管內的主信道相通。該專利中的第一波導管可相對于第二波導管旋轉,提高了電磁波在主信道中的傳輸速度,同時在第一波導管和第二波導管的連接處設計扼流信道,使得波導壁上電磁波在流經第一波導管和第二波導管的連接處的縫隙時提供了一個有效的低阻抗信道,從而保證產品的電性能指標不受影響。但是,具有扼流槽(即專利cn201220374567.1中的扼流信道)的旋轉關節反射系數高,功率容量大,但工作頻帶較窄,且電壓駐波比大(電磁波反射損耗大),插損大(電磁信號衰減幅度大)。當工作頻率改變時,因扼流槽的尺寸無法改變,電性能指標會下降。扼流槽設計計算復雜,往往需要最終以試驗確定,設計制造成本高。
隨著衛星通信的迅猛發展,工作頻帶越來越寬,而寬頻帶波導旋轉關節的設計中存在扼流特性與寬頻帶之間的矛盾。寬頻帶波導旋轉關節要求在連接處可平穩旋轉,又要保證在動、定波導之間具有良好的電連接,使寬頻段覆蓋系統能達到較好的駐波和較小的插入損耗。
另外,中國專利cn201621018239.2中公開一種波導旋轉關節,包括第一波導同軸轉換器、第二波導同軸轉換器、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第一波導同軸轉換器包括第一脊和第一連接件,第二波導同軸轉換器包括第二脊和第二連接件,第二連接件插入第一連接件內,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套接在第二連接件上,第一脊和第二脊可拆卸連接,第一波導同軸轉換器、第二波導同軸轉換器、第一軸承和第二軸承共軸旋轉。該專利中引入了軸承作為第一波導同軸轉換器和第二波導同軸轉換器之間的旋轉件,但一方面該結構較為復雜,第一脊和第二脊的尺寸有嚴格要求,加工工藝復雜,還需要調諧螺釘等輔助部件,另一方面為了確保電氣連續性仍需要加工多個扼流槽,進一步增加加工難度。
姚曄在“接觸式波導旋轉關節機構設計”,《電子機械工程》,2007,23(1),p42中設計了一種接觸式旋轉關節,利用帶有縫隙的彈性管作為波導旋轉關節的連接件,使用此彈性管代替扼流槽,滿足了寬頻帶覆蓋的要求。但是,此旋轉關節加工工藝復雜,需采用線切割工藝加工七個周期1.3mm的槽,彼此相鄰的槽相交90°,槽寬為0.3mm±0.05mm,彈性波導壁厚3.55±0.05mm.費用高,所開的彈性槽在實際工況下還是對電氣性能有影響;另一方面,此接觸式旋轉關節在長時間磨損和運轉時,會出現因磨損和變形造成的轉動力矩變大,轉動不靈活現象。
鑒于此,對于接觸式圓波導旋轉關節的結構設計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期在不增加結構復雜度和加工難度的前提下,降低駐波比和插損,保證電氣性能并盡量覆蓋標準波導管的帶寬。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帶有扼流槽的波導旋轉關節在制作時扼流槽尺寸計算復雜,需要以試驗確定,設計制造成本高;并且帶有扼流槽的波導旋轉關節工作頻帶較窄,且電壓駐波比大,插損大,一旦工作頻率改變,因扼流槽的尺寸無法改變,電性能指標會下降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包括波導旋轉組件和波導管座,所述波導旋轉組件插入所述波導管座內,所述波導旋轉組件的右端面與所述波導管座的接觸面相接觸;
所述波導旋轉組件包括波導管、軸承、軸承外殼、軸承外套、軸承內套、軸承鎖緊螺母和內圈鎖緊螺母;
所述波導管為中空管狀,其中部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圈第一限位凸起,所述波導管右端的外壁上設置有外螺紋,所述外螺紋與套設在所述波導管右端的外壁上的內圈鎖緊螺母的內螺紋相配合,通過調整內圈鎖緊螺母的位置對所述軸承起到限位作用;
所述軸承至少有兩個,軸承的內圈套設在所述波導管的外壁,軸承的外圈與所述軸承外殼的內表面接觸;相鄰兩個軸承之間通過相互套設的軸承內套和軸承外套進行定位,所述軸承內套直接套設在所述波導管上,所述軸承外套同軸套設在所述軸承內套的外部,并與所述軸承外殼的內表面相接觸;所述軸承、軸承內套、軸承外套的中心軸線均與波導管的中心軸線重合;
左端軸承內圈的左端面與所述第一限位凸起的右側面相接觸,右端軸承內圈的右端面與所述內圈鎖緊螺母的左端面相接觸,通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和內圈鎖緊螺母的夾持作用,實現所述軸承的內圈與波導管之間相對的固定;
所述軸承外殼的右端設置有向波導管方向延伸并與波導管垂直的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左端面與所述內圈鎖緊螺母的左端面齊平;所述軸承外殼(的左端內圈設置有軸承壓緊螺紋,軸承鎖緊螺母通過軸承壓緊螺紋將左端軸承的外圈固定于所述軸承外殼上;右端軸承的外圈的右端與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左端面相接觸,通過所述軸承壓緊螺紋和所述第二限位凸起的夾持作用,實現所述軸承的外圈與所述軸承外殼之間的相對固定;
所述軸承外殼靠近所述波導管座一側的外周上設置有第一環形突出部,所述第一環形突出部上沿波導管的軸線方向均勻設置有多個小孔;所述波導管座的左端面上設置有第二環形突出部,所述第二環形突出部上均勻設置有與所述第一環形突出部上小孔對應的小螺紋孔;調整螺釘穿過所述小孔和小螺紋孔將軸承外殼與波導管座固定;波導管和波導管座可以依靠軸承實現同軸的相對周向旋轉。
進一步地,所述調整螺釘至少為3個,與調整螺釘相對應的小孔和小螺紋孔至少為3個。
進一步地,所述軸承外殼的第二限位凸起的右端面與所述波導管座內壁上的軸肩之間設置有間隙補償墊,所述間隙補償墊為彈性結構,用于消除軸承外殼和波導管座之間的間隙。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環形突出部右端的軸承外殼的外壁具有第一導向面,所述第二環形突出部右端的波導管座的內壁具有相應的第二導向面;安裝后,所述第一導向面與第二導向面重合,以確保波導管和波導管座的中心軸線相重合。
進一步地,所述內圈鎖緊螺母與軸承外殼的軸承壓緊螺紋結合處涂有螺紋緊固膠;所述調整螺釘與所述小孔和小螺紋孔的結合處涂有螺紋固定膠;所述波導管右端的外壁上的外螺紋與內圈鎖緊螺母的內螺紋的結合處涂有螺紋固定膠。
進一步地,所述間隙補償墊為邵氏硬度為74的聚氨酯橡膠,波導管和波導管座的材質包括鋁、銅或不銹鋼。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在結構上采用波導旋轉組件與波導管座相接觸,以及軸承外殼的第一突出部與波導管座的第二突出部通過調整螺釘緊固,最終可實現波導管與波導管座之間的零間隙接觸,克服了傳統的非接觸式波導旋轉關節存在的駐波比大,即電磁波反射損耗大,插損大,即電磁信號衰減幅度大的缺陷。
2.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的無跳變的間隙結構設計省略了扼流槽,相較于目前廣泛使用的帶有扼流槽的旋轉關節,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因扼流槽尺寸計算復雜,需要以試驗確定,設計制造成本高;并且帶有扼流槽的波導旋轉關節工作頻帶較窄,且電壓駐波比大,插損大,一旦工作頻率改變時,因扼流槽的尺寸無法改變,電性能指標會下降的問題。
3.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在裝配時,接入網絡分析儀,測定插入損耗,同時進行無跳變的間隙調節,最終可確定插入損耗最小的位置;因為此調節是連續無跳變的,所以理論上接觸面間隙可以調節至0;按照這樣的裝配方式制作完成的波導旋轉關節,波導管和波導管座的接觸面為無壓力式面接觸,波導旋轉關節通常只是低速旋轉,因此,接觸面磨損極小,使用壽命較長,克服了現有的接觸式旋轉關節在長期使用中,存在因接觸磨損和變形造成的轉動力矩變大,轉動不靈活的問題。
4.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在波導管和波導管座之間采用同軸設置的軸承作為支撐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并保證其回轉精度;并且軸承、軸承內套、軸承外套和波導管之間均為同軸設置,提高了波導旋轉關節的穩定性,同時還可得到更好的阻抗匹配,以及降低微波損耗。
5.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在軸承外殼的右端外壁具有第一導向面,波導管座的左端內壁上具有相應的第二導向面,安裝時,通過調整第一導向面與第二導向面重合,確保波導管和波導管座的中心軸線相重合,從而實現波導管和波導管座接觸面的同軸度和軸線的平行度,避免了接觸不良的情況。
6.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中波導管和波導管座均選用鋁、銅、不銹鋼等金屬良導體制造,較高的電導率可以降低微波的反射,從而減少微波損耗。
7.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轉配簡單,尤其是用調整螺釘緊固將軸承外殼與波導管座固定的方式,相對于其它軸承外殼與波導管座之間的固定方式,其更容易加工,成本更低。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的剖視圖;
圖2是本發明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中波導旋轉組件的剖視圖;
圖3是本發明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中波導管座的剖視圖;
圖4是本發明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中6個調整螺釘的擰緊順序圖;
圖中:1、波導管;2、軸承鎖緊螺母;3、軸承;4、軸承外殼;5、調整螺釘;6、軸承外套;7、軸承內套;8、間隙補償墊;9、波導管座;10、內圈鎖緊螺母;11、接觸面;12、第一限位凸起;13、外螺紋;14、第二限位凸起;15、軸承壓緊螺紋;16、第一環形突出部;17、第二環形突出部;18、軸肩;19、第一導向面;20、第二導向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做進一步詳細的描述,但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不限于此。
在本發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上”、“下”、“前”、“后”、“左”、“右”、“頂”、“底”、“內”、“外”、“軸向”、“徑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發明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發明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一個或者更多個該特征。在本發明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設置”、“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還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發明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發明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外部”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實施例1: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非接觸式波導旋轉關節,駐波比大,插損大的缺陷和帶有扼流槽的波導旋轉關節,在制作時扼流槽尺寸計算復雜,需要以試驗確定,設計制造成本高;并且帶有扼流槽的波導旋轉關節工作頻帶較窄,一旦工作頻率改變時,因扼流槽的尺寸無法改變,電性能指標會下降的問題,本發明設計了一種不包含扼流槽的可調間隙波導旋轉關節,具體結構如圖1~圖3所示。
本實施例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包括波導旋轉組件和波導管座9,波導旋轉組件插入波導管座9內,波導旋轉組件的右端面與波導管座9的接觸面11相接觸。
波導旋轉組件包括波導管1、軸承3、軸承外殼4、軸承外套6、軸承內套7、軸承鎖緊螺母2和內圈鎖緊螺母10。
波導管1為中空管狀,其中部的外壁上設置有一圈第一限位凸起12,波導管1右端的外壁上設置有外螺紋13,外螺紋13與套設在波導管1右端的外壁上的內圈鎖緊螺母10的內螺紋相配合,通過調整內圈鎖緊螺母10的位置對軸承3起到限位作用。
軸承3至少有兩個,軸承3的內圈套設在波導管1的外壁,軸承3的外圈與軸承外殼4的內表面接觸;相鄰兩個軸承3之間通過相互套設的軸承內套7和軸承外套6進行定位,軸承內套7直接套設在波導管1上,軸承外套6同軸套設在軸承內套7的外部,并與軸承外殼4的內表面相接觸;軸承3、軸承內套7、軸承外套6的中心軸線均與波導管1的中心軸線重合。
左端軸承3內圈的左端面與第一限位凸起12的右端面相接觸,右端軸承3內圈的右端面與內圈鎖緊螺母10的左端面相接觸,通過第一限位凸起12和內圈鎖緊螺母10的夾持作用,實現軸承3的內圈與波導管1之間相對的固定。
軸承外殼4的右端設置有向波導管1方向延伸并與波導管1垂直的第二限位凸起14;第二限位凸起14的左端面與內圈鎖緊螺母10的左端面齊平;軸承外殼4的左端內圈設置有軸承壓緊螺紋15,軸承鎖緊螺母2通過軸承壓緊螺紋15將左端軸承3的外圈固定于軸承外殼4上;右端軸承3的外圈的右端與第二限位凸起14的左端面相接觸,通過軸承壓緊螺紋15和第二限位凸起14的夾持作用,實現軸承3的外圈與軸承外殼4之間的相對固定。
軸承外殼4靠近波導管座9一側的外周上設置有第一環形突出部16,第一環形突出部16上沿波導管1的軸線方向均勻設置有多個小孔;波導管座9的左端面上設置有第二環形突出部17,第二環形突出部17上均勻設置有與第一環形突出部16上小孔對應的小螺紋孔;調整螺釘5穿過小孔和小螺紋孔將軸承外殼4與波導管座9固定;調整螺釘5至少為3個,與調整螺釘5相對應的小孔和小螺紋孔至少為3個。波導管1和波導管座9可以依靠軸承3實現同軸的相對周向旋轉。
內圈鎖緊螺母10與軸承外殼4的軸承壓緊螺紋15結合處涂有螺紋緊固膠;調整螺釘5與小孔和小螺紋孔的結合處涂有螺紋固定膠;波導管1右端的外壁上的外螺紋13與內圈鎖緊螺母10的內螺紋的結合處涂有螺紋固定膠。螺紋緊固膠起粘接感和密封作用,當涂膠面與空氣隔絕并在催化的情況下,能在室溫下快速聚合而固化,可防止螺紋松脫,保證旋轉關節的結構可靠性。常見的各類螺紋膠均可用于本實施例中,優選為中等強度的螺紋膠,以便于拆裝。
軸承內套7與波導管1之間為間隙配合,軸承內套7與波導管1之間可以為過盈配合、間隙配合或過渡配合,間隙配合便于組裝和拆卸,因此優選為間隙配合。
安裝完成后的波導管,能夠實現有相對旋轉的兩節波導管之間的了微波信號的有效傳輸。
本實施例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在結構上采用波導旋轉組件與波導管座相接觸,以及軸承外殼的第一突出部與波導管座的第二突出部通過調整螺釘緊固,最終可實現波導管與波導管座之間的零間隙接觸,克服了傳統的非接觸式波導旋轉關節存在的駐波比大,即電磁波反射損耗大,插損大,即電磁信號衰減幅度大的缺陷。另外,本實施例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的無跳變的間隙結構設計省略了扼流槽,相較于目前廣泛使用的帶有扼流槽的旋轉關節,克服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因扼流槽尺寸計算復雜,需要以試驗確定,設計制造成本高;并且帶有扼流槽的波導旋轉關節工作頻帶較窄,且電壓駐波比大,插損大,一旦工作頻率改變時,因扼流槽的尺寸無法改變,電性能指標會下降的問題。
波導旋轉關節在波導管和波導管座之間采用同軸設置的軸承作為支撐旋轉體,降低其運動過程中的摩擦系數,并保證其回轉精度;并且軸承、軸承內套、軸承外套和波導管之間均為同軸設置,提高了波導旋轉關節的穩定性,同時還可得到更好的阻抗匹配,以及降低微波損耗。
軸承組件中的軸承至少為兩個,設計原因在于,在實際工況下,與波導旋轉關節相連接的部件會發生振動,從而波導管會受到彎折扭力和豎直壓力,僅設置一個軸承時,軸承處受力過大,強度不足,波導管軸承處將受力太大導致損壞,因此至少兩個軸承可以將受力分散,保護波導管不受損壞。如果軸承組件中所包含的軸承數量較多,安裝、制作難度提升,也不易保證性能的穩定性可靠性,因此,常用的軸承組件設置兩個軸承。軸承之間使用軸承內套和軸承外套進行定位、隔離和傳導力的作用。
波導管和波導管座均選用鋁、銅、不銹鋼等金屬良導體制造,較高的電導率可以降低微波的反射,從而減少微波損耗。
此外,本發明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轉配簡單,尤其是用調整螺釘緊固將軸承外殼與波導管座固定的方式,相對于其它軸承外殼與波導管座之間的固定方式,其更容易加工,成本更低。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本實施例的軸承外殼4的第二限位凸起14的右端面與波導管座9內壁上的軸肩18之間設置有間隙補償墊8,間隙補償墊8為彈性結構,可使用較高硬度的橡膠加工制作,間隙補償墊8也可以使用蝶形彈簧或普通螺旋壓簧。本實施例中,間隙補償墊8的優選為為邵氏硬度為74的聚氨酯橡膠。
安裝過程中,將已經組裝好的波導管旋轉組件,緩慢向波導管座的右端旋入,此過程中,軸承外殼逐漸壓緊間隙補償墊,進而波導管接觸波導管座,具有彈性的間隙補償墊可以消除軸承外殼和波導管座之間的螺紋間隙,保證面接觸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本實施例的波導旋轉關節初始安裝完成后,波導管1與波導管座9的接觸面的間隙約為0.1mm~0.3mm,間隙調整時,間隙補償件8填充了軸承外殼4和波導管座9之間的縫隙,在軸承外殼4向右旋入時,間隙補償件8依靠自身彈性消除軸承外殼4和波導管座9之間的螺紋副的螺紋間隙,使波導管1右端面與波導管座9左端面的形成一個穩定的間隙,且有一定的防止螺紋松脫作用。間隙調節是連續無跳變的,所以理論上波導管1右端面與波導管座9左端面(接觸旋轉面)之間的間隙可達0。
實施例3:
在實施例1的基礎上,本實施例的第一環形突出部16右端的軸承外殼4的外壁具有第一導向面19,第二環形突出部17右端的波導管座9的內壁具有相應的第二導向面20;安裝后,第一導向面19與第二導向面20重合,以確保波導管1和波導管座9的中心軸線相重合,從而實現波導管1和波導管座9接觸面的同軸度和軸線的平行度,避免了接觸不良的情況。
設計各零件時,優化零件尺寸公差,控制尺寸鏈。安裝完成后的波導旋轉關節,實現有相對旋轉的波導管和波導管座之間的了微波信號的有效傳輸。
實施例1~實施例3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的相對旋轉面可實現無跳變的間隙調節直至無壓力式接觸,此時,理論上可認為波導管與波導管座的兩端就是一個完整波導管,無扼流槽,無縫隙,極大的降低了微波的反射系數,電壓駐波比較小,接近于1;插入損耗很低,接近完整波導管。而且,實施例1~實施例3的波導旋轉關節的工作帶寬完全覆蓋標準波導管的帶寬。此外,波導旋轉關節中不包含尺寸計算復雜的扼流槽,整體的加工工藝簡單;檢驗尺寸鏈也簡單,檢驗效率高。
在全帶寬內,實施例1~實施例3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的駐波比僅比相同長度的完整波導管高0.01,插損僅比相同長度的完整波導管高0.015db。波導旋轉關節的穩定性好,可沿中心軸線連續旋轉0°~360°中的任意角度,在角度變化過程中,其插損波動小于0.01db。
實施例1~實施例3的可調間隙的波導旋轉關節的裝配、調試過程:
1.先將第一個軸承、軸承內套、軸承外套和第二個軸承依次套設在波導管上,然后,將內圈鎖緊螺母旋入波導管外壁上的外螺紋,內圈鎖緊螺母和外螺紋結合處涂螺紋膠;將組裝好的部件插入軸承外殼的左端開口,直至軸承組件的右端被軸承外殼的右端壁接觸;將軸承鎖緊螺母旋入軸承外殼的軸承壓緊螺紋,軸承鎖緊螺母和軸承壓緊螺紋結合處涂螺紋膠,組裝得到旋轉組件。
2.將間隙補償墊裝入波導管座的中央通孔中,間隙補償墊卡在軸肩處,然后將已經組裝好的旋轉組件裝入間隙補償墊的左側,直至軸承外殼的第一導向面和波導管座的第二導向面重合;此時將調整螺釘穿過軸承外殼上第一環形突出部的小孔,擰入波導管座上第二環形突出部的小螺紋孔內,6個調整螺釘擰緊順序如圖4所示,這樣可以保證波導管向波導管座的接觸面推進時保持平衡。使用手擰調整緊螺釘使波導管的右端波導口開始向右移動,當無法手動擰動調整螺釘時,初始安裝完成。
3.將波導管左端及波導管座右端連接至網絡分析儀,使用扳手緩慢順時針旋轉調整螺釘,同時觀察網絡分析儀上的插入損耗,當插損到達最小值時,且保證旋轉關節可靈活轉動,停止旋轉,調試完成。此時可調間隙波導旋轉關節安裝調試完成。因為此調節是連續無跳變的,所以理論上接觸旋轉面之間的間隙可達0。
4.調試完成后,調整螺釘與小孔和小螺紋孔的結合處涂螺紋固定膠進行間隙固定;波導旋轉關節通常只是低速旋轉,因此,接觸面磨損極小,使用壽命較長。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