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溫控器技術領域,具體指一種高靈敏新型限溫器。
背景技術:
溫度傳感器是一種具有自行動作保護、不斷電永久斷路、斷電自行復位功能的電器保護裝置,其應用場合廣泛、使用靈活,可以保護電器電路工作安全,避免工作溫度過高導致的損壞問題。溫度傳感器在智能電飯煲、壓力鍋等電熱容器中的小家電領域廣泛使用,除通過對溫度探測來實現加熱自動調控以外,過熱保護的安全要求也被如GB4706.1家電安全標準所強制要求。
限溫器是一種常用于電飯煲等家用電器的溫控裝置,一般包括磁鋼硬托、拉桿、軟磁體、硬磁體和彈性復位件,硬磁體固定在磁鋼硬托的上端口并與感溫件接觸,軟磁體裝配在拉桿上并在磁力作用下與硬磁體吸附,當電器工作溫度到達軟磁體的居里溫度臨界值時,軟磁體失去磁性從而在彈性復位件驅動下脫離硬磁體,進而帶動拉桿動作切換工作電路。現有的限溫器結構設計存在較多的問題,其中的拉桿是磁鋼硬托內各部件之間的裝配配件,多為導磁材料加工而成,拉桿頂端沖壓或切削形成一個軟磁的嵌裝槽口,拉桿可左右擺動的幅度很大穩定性較差,裝配時需要控制硬托的平衡以避免位置的誤差,裝配難度大且很不方便。軟磁體受熱需要經過感溫件和硬磁體的傳導,且溫度在傳導過程中受到磁鋼硬托等部件的分攤,軟磁體的溫升響應較慢,而拉桿動作與磁鋼硬托之間的裝配關系存在較大的自由度,其動作的準確性決定了軟磁體和硬磁體的接觸導熱,從而給限溫器的穩定性產生了較大的安全風險,而過長的導熱路徑也會限溫器的響應靈敏度。因此,現有技術還有待于改進和發展。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合理、動作穩定、熱響應快、裝配方便的高靈敏新型限溫器。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高靈敏新型限溫器,包括底杯、永磁體、軟磁體和拉桿,所述拉桿豎直穿設于底杯的下底板上,拉桿的上端設有裝配結構;所述永磁體嵌裝在裝配結構上進而與拉桿一體聯動,底杯內固設有驅動拉桿的動作片,動作片與裝配結構配合連接;所述軟磁體嵌裝在永磁體上方的底杯上端口內,底杯的上端套設有感溫蓋,且軟磁體的上端面與感溫蓋抵觸設置。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底杯的上端口內設有兩個夾持部,兩個夾持部相互間隔地分別設于底杯內腔的兩側,夾持部的上端面凸出底杯的上端口,兩個夾持部對應端與底杯上端口之間構成兩個夾持槽口;所述軟磁體橫向穿設于兩個夾持部之間,軟磁體的兩端分別嵌裝在對應的夾持槽口內。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軟磁體的下端面上設有限位凸層。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裝配結構包括固定板和浮動塊,浮動塊設于固定板和拉桿上端之間,永磁體設于固定板上且與其配合連接,浮動塊與動作片配合連接,所述固定板、浮動塊和拉桿為高分子材料制備的一體成型結構。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固定板的兩側邊上均設有橫檔條,固定板的兩端分別設有彈性扣板,永磁體設于彈性扣板和橫檔條之間的固定板上,且彈性扣板上端設有與永磁體配合的楔形勾板。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永磁體的上端面上設有抵近凸層。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動作片上開設有結構孔,動作片的結構孔內設有兩個相互間隔的彈性舌片,兩個彈性舌片的外端分別與動作片的兩端固定連接;所述拉桿可上下活動地穿設于動作片的結構孔內,浮動塊的兩個相對側面上設有“V”形的卡槽,兩個彈性舌片的里端分別卡接在對應的卡槽上。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動作片橫向穿設于兩個夾持部的內側壁之間,且動作片的兩端與底杯內壁抵觸設置,動作片兩端與底杯的下底板固定連接。
根據以上方案,所述底杯的下底板上設有導向孔,拉桿穿設于導向孔內。
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軟磁體嵌裝在底托的上端口與感溫蓋直接抵觸受熱,拉桿受到導向孔和夾持部約束跳變動作準確可靠,可有效提高限溫器的熱響應速度,避免熱傳導不暢造成的失效問題;軟磁體通過夾持部的定位由感溫蓋直接封裝,配合一體化拉桿可與硬磁體、動作片實現快速裝配。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底杯部分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底杯;2、拉桿;3、動作片;11、永磁體;12、軟磁體;13、感溫蓋;14、夾持部;15、夾持槽口;16、限位凸層;17、抵近凸層;18、導向孔;21、固定板;22、浮動塊;23、橫檔條;24、彈性扣板;25、楔形勾板;26、卡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的一種高靈敏新型限溫器,包括底杯1、永磁體11、軟磁體12和拉桿2,所述拉桿2豎直穿設于底杯1的下底板上,拉桿2的上端設有裝配結構;所述永磁體11嵌裝在裝配結構上進而與拉桿2一體聯動,底杯1內固設有驅動拉桿2的動作片3,動作片3與裝配結構配合連接;所述軟磁體12嵌裝在永磁體11上方的底杯1上端口內,底杯1的上端套設有感溫蓋13,且軟磁體12的上端面與感溫蓋13抵觸設置;所述軟磁體12為溫度敏感磁性材料,在常態下永磁體11受到軟磁體12磁性吸引與其吸附并帶動拉桿2處于行程高點,而軟磁體12由感溫蓋13封裝在底杯1的上端口,軟磁體12通過感溫蓋13的導熱與電器工作溫度保持同步,當溫度上到臨界值時軟磁體12磁性消失,拉桿2由動作片3驅動向下動作從而切換電器工作模式,從而將溫度變化轉換成機械控制信號;所述軟磁體12直接通過感溫蓋13受熱可有效提高限溫器的熱敏感和靈敏度,避免傳統限溫器結構中導熱部件多、路徑長的缺陷,提高限溫器的可靠性。
所述底杯1的上端口內設有兩個夾持部14,兩個夾持部14相互間隔地分別設于底杯1內腔的兩側,夾持部14的上端面凸出底杯1的上端口,兩個夾持部14對應端與底杯1上端口之間構成兩個夾持槽口15;所述軟磁體12橫向穿設于兩個夾持部14之間,軟磁體12的兩端分別嵌裝在對應的夾持槽口15內;本實用新型優選的底杯1采用高分子材料注塑成型,底杯1通過兩個夾持部14構建軟磁體12的支撐、定位、固定結構,夾持部14的橫截面為半月形,且夾持部14中空從而使限位器可搭載熱熔、熱敏組件,提高限溫器的底杯1的通用性和兼容性;所述兩個夾持部14內側壁之間的間距與軟磁體12的寬度匹配,軟磁體12可直接嵌入兩個夾持部14之間實現快速裝配。
所述軟磁體12的下端面上設有限位凸層16,軟磁體12的兩端嵌裝在底杯1上端口的夾持槽口15上,軟磁體12的上端面與夾持部14平齊且軟磁體12的底面與底杯1上端口持平,感溫蓋12封裝在底杯1上端上從而固定軟磁體12的上下兩個方向,兩個夾持部14在軟磁體12兩側與其呈過盈配合,所述限位凸層16嵌入底杯1上端口內從而使其兩端抵觸底杯1內壁,從而使軟磁體12獲得六個方向上的定位,可有效提高裝配時的效率和軟磁體12在底杯1上的穩定性。
所述裝配結構包括固定板21和浮動塊22,浮動塊22設于固定板21和拉桿2上端之間,永磁體11設于固定板21上且與其配合連接,浮動塊22與動作片3配合連接,所述固定板21、浮動塊22和拉桿2為高分子材料制備的一體成型結構;所述一體成型的拉桿2相對于傳統的磁鋼限位器減少了一個導磁部件,高分子材料制備的拉桿2重量更輕、動作靈敏度高,且更好的形變強度和塑性可構建更復雜的裝配結構,使動作片3和永磁體11可實現一體化快速裝配,降低限溫器裝配難度提高效率。
所述固定板21的兩側邊上均設有橫檔條23,固定板21的兩端分別設有彈性扣板24,永磁體11設于彈性扣板24和橫檔條23之間的固定板21上,且彈性扣板24上端設有與永磁體11配合的楔形勾板25;所述永磁體11從而兩個楔形勾板25上壓入,通過彈性扣板24的形變復位力,楔形勾板25扣壓在永磁體11的上端面,從而與兩側的橫檔條23配合對永磁體11實現全方位的固定,永磁體11通過固定板21從而與拉桿2一體聯動,可減少機構間的摩擦損耗,提高動作穩定性和限溫器的靈敏度,。
所述永磁體11的上端面上設有抵近凸層17,永磁體11的裝配在固定板21上,其頂面的兩端扣壓有楔形扣板24,抵近凸層17的高度大于楔形扣板24從而使其能完全地吸附在上方的軟磁體15上,抵近凸層17與上述限位凸層16配合以提高永磁體11和軟磁體12之間的配合度。
所述動作片3上開設有結構孔,動作片3的結構孔內設有兩個相互間隔的彈性舌片31,兩個彈性舌片31的外端分別與動作片3的兩端固定連接;所述拉桿2可上下活動地穿設于動作片3的結構孔內,浮動塊22的兩個相對側面上設有“V”形的卡槽26,兩個彈性舌片31的里端分別卡接在對應的卡槽26上;所述動作片3采用回字形結構,其內部的結構孔用于拉桿2的通過,且動作片3上的兩個彈性舌片31卡接在浮動塊22的卡槽26上,常態下拉桿2上的永磁體11受到軟磁體12吸引處于行程上位,當軟磁體12溫度到達臨界值時消磁,則動作片3上的彈性舌片31驅動拉桿2機構下行到行程下位;所述浮動塊22的橫截面為矩形,且卡槽26設于浮動塊22的橫截面短邊所對應的側面上,優選的兩個彈性舌片31里端之間的間距大于浮動塊22橫截面的短邊,兩個彈性舌片31里端之間的間距優選小于浮動塊22橫截面的長邊,在裝配時拉桿2和浮動塊22可直接穿過兩個彈性舌片31之間,拉桿2轉動90°即可使彈性舌片31卡入卡槽26內。
所述動作片3橫向穿設于兩個夾持部14的內側壁之間,且動作片3的兩端與底杯1內壁抵觸設置,動作片3兩端與底杯1的下底板固定連接;所述底杯1的下底板上設有兩個與動作片3對應的墊高臺階,墊高臺階上設有定位柱以連接動作片3的端部,動作片3的兩個端邊分別處理成與底杯1內壁配合的弧形,且動作片3的端邊上設有折彎部抵觸底杯1的內壁,從而提高動作片3在底杯1內的穩定性。
所述底杯1的下底板上設有導向孔18,拉桿2穿設于導向孔18內;所述導向孔18與拉桿2構成孔軸配合,進而使拉桿2的上下動作受到橫向的限制,提高拉桿2的動作和裝配時的穩定性,避免其擺動幅度過大導致的結構失效問題,進一步地提高限位器的靈敏度和安全性。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方式,故凡依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所述的構造、特征及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或修飾,均包括于本實用新型專利申請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