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鋰電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過熱的鋰電池極片。
背景技術:
一般而言,極片上的空箔越小,電池的能量密度就越高,但是在大電流充放電時,會造成極耳附近的極片的極化變大,而且空箔小造成的電池發熱量增大會對電池造成損傷,甚至會造成自燃自爆等危害性后果。
申請號為201620989755.3的專利公開了一種埋極耳式極片,通過減少空箔,使得電池的能量密度有所提高,極片的有效面積增大,使得電池的厚度有所減薄,但是并沒有很好地預防鋰電池的過熱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種防過熱的鋰電池極片。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防過熱的鋰電池極片,包括金屬箔,所述金屬箔由焊接有極耳的極耳區、雙面均未涂覆電極活性粉料的空白區和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的活性區依次連接組成,所述極耳包括與極耳區連接的焊接部和超出極耳區的引出部,所述焊接部的長度與金屬箔的寬度相等,所述極耳區的形狀與焊接部相匹配。
其中,所述空白區與極耳區的面積比為5-6:1。
其中,所述活性區由若干個單面涂覆區和若干個雙面涂覆區依次交替連接組成,所述單面涂覆區只有單面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所述雙面涂覆區的雙面均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所述單面涂覆區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的一側為外圈側,未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的一側為內圈側。
更進一步地,所述單面涂覆區與空白區的面積比為4-6:1。
其中,所述引出部包括與焊接部連接的凹陷部和與凹陷部連接的外引出部,所述凹陷部的寬度均低于外引出部、焊接部的寬度。
更進一步地,所述焊接部和外引出部均為矩形,所述凹陷部為兩端寬中間窄的凹面,所述凹面中間的寬度為焊接部寬度的1/10-1/8,兩端的寬度分別與對應連接的焊接部和外引出部的寬度相等。
更進一步地,所述凹陷部開設有若干個通孔,所述通孔的孔徑為焊接部寬度的1%-5%。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通過增加極耳與金屬箔的接觸面積,減少極耳承受的電流密度,有效降低電池產熱,保護鋰電池極片;2、預留的空白區由于沒有電極活性物質的阻礙,散熱性較好,從而達到防止鋰電池過熱的目的。
附圖說明
利用附圖對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附圖中的實施例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以下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正視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背視圖。
附圖標記包括:1-極耳區、2-空白區、3-活性區、31-單面涂覆區、32-雙面涂覆區、4-極耳、41-焊接部、42-引出部、421-凹陷部、422-外引出部、423-通孔。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以下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見圖1-2,一種防過熱的鋰電池極片,包括金屬箔,所述金屬箔由焊接有極耳4的極耳區1、雙面均未涂覆電極活性粉料的空白區2和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的活性區3依次連接組成,所述極耳4包括與極耳區1連接的焊接部41和超出極耳區1的引出部42,所述焊接部41的長度與金屬箔的寬度相等,所述極耳區1的形狀與焊接部41相匹配。
其中,所述空白區2與極耳區1的面積比為5-6:1。通過進一步優化空白區2與極耳區1的結構比例,可以有效降低電池內阻,能夠提高動力電池大倍率充放電池性能等綜合電性能。
其中,所述活性區3由若干個單面涂覆區31和若干個雙面涂覆區32依次交替連接組成,所述單面涂覆區31只有單面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所述雙面涂覆區32的雙面均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所述單面涂覆區31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的一側為外圈側,未涂覆有電極活性粉料的一側為內圈側。活性區3的內圈側并未完全涂覆電極活性粉料,更便于活性區3彎繞成卷芯,而且單面涂覆區31有助于散熱。
綜合電池高性能和高散熱的需求,所述單面涂覆區31與空白區2的面積比為4-6:1。
其中,所述引出部42包括與焊接部41連接的凹陷部421和與凹陷部421連接的外引出部422,所述凹陷部421的寬度均低于外引出部422、焊接部41的寬度。凹陷部421可以起到類似保險絲的作用,在極耳4由于短路等意外而過熱時發生熔斷,從而切斷電池回路,鋰電池的安全性能得以提高。
更進一步地,所述焊接部41和外引出部422均為矩形,所述凹陷部421為兩端寬中間窄的凹面,所述凹面中間的寬度為焊接部41寬度的1/10-1/8,兩端的寬度分別與對應連接的焊接部41和外引出部422的寬度相等。
更進一步地,所述凹陷部421開設有若干個通孔423,所述通孔423的孔徑為焊接部41寬度的1%-5%。
最后應當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和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