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音圈馬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音圈馬達,具體地,該音圈馬達包括上殼、上墊片、上簧片、線圈、支撐體、磁石、下簧片和底座;所述上殼套接于所述上墊片,所述磁石嵌合于所述上殼與所述上墊片之間;所述上殼的下端套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通過下簧片與所述底座聯接,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高于所述下簧片與所述底座的連接面;所述支撐體套接于所述凸環上;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通過上簧片與所述上墊片聯接;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高于上簧片與所述上墊片的連接面;所述上墊片的四角均設有撐腳,所述下簧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和所述底座固定連接;所述線圈套接于所述支撐體。該音圈馬達可有效消除其位于不同的姿勢下成像的差異。
【專利說明】
一種音圈馬達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攝影器械零件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音圈馬達。【背景技術】
[0002]目前國內外大量的相機企業采用音圈馬達(Voice Coil Motor)作為線性驅動裝置,其主要原理是在一個永久磁場內,通過改變馬達內線圈的直流電流大小,來控制彈簧片的拉伸位置,從而帶動上下運動。
[0003]不同的廠商的音圈馬達結構略有差異,大部分包括以下部件:外殼、支架、前墊片、 前簧片、磁石、線圈、支撐體、后墊片、后簧片和底座。大部分的音圈馬達是將上下簧片支撐固定點分別裝配于不同的部件上。而目前大部分的音圈馬達在使用時,當鏡頭處于不同的姿勢下,其成像有一定的差異。尤其是在前后位置上不同姿勢將對成像造成一定的影響。【實用新型內容】
[0004]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音圈馬達。
[0005]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0006]—種音圈馬達,包括上殼、上墊片、上簧片、線圈、支撐體、磁石、下簧片和底座;所述上殼套接于所述上墊片,所述磁石嵌合于所述上殼與所述上墊片之間;所述上殼的下端套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
[0007]所述底座上設有一向上凸起的凸環,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通過下簧片與所述底座聯接,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高于所述下簧片與所述底座的連接面;所述支撐體套接于所述凸環上;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通過上簧片與所述上墊片聯接;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高于上簧片與所述上墊片的連接面;所述上墊片的四角均設有撐腳,所述下簧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和所述底座固定連接;所述線圈套接于所述支撐體。
[0008]作為優選,所述下簧片由一對相對設置的彈性片組成,所述彈性片包括用于與支撐體連接的弧形片和兩個用于與所述底座相連接的連接片;所述連接片與所述弧形片通過簧絲連接,所述簧絲與所述連接片的交點、所述下簧片的中心、所述簧絲與弧形片的交點之間呈90°夾角。
[0009]作為優選,所述其中一彈性片的連接片設有向下垂直的第一端子,且另一彈性片與之相鄰的連接片設有與第一端子平行的第二端子。
[0010]作為優選,所述上簧片包括與所述上墊片連接的外環以及與所述支撐體上端面連接的內環,所述外環與所述內環同心,且所述外環與所述內環通過迂回的4根彈絲連接,所述4根彈絲繞所述內環的中心呈環形陣列。
[0011]作為優選,所述內環的內側設有至少4個第一連接孔。
[0012]作為優選,所述外環的四角均設有缺口,且每個缺口的兩端均設有第二連接孔。
[0013]作為優選,所述支撐柱外側與所述上殼粘接,所述支撐柱的內側與所述上墊片粘接。
[0014]作為優選,所述撐腳的外側設有點膠槽。
[0015]作為優選,所述支撐體的上沿設有4個插槽,所述4個插槽沿所述支撐體的上沿呈環形陣列,所述上殼在所述插槽的對應位置設有插片,所述支撐體在所述插槽的內側設有凸起。
[0016]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的音圈馬達的組裝工藝,包括以下步驟:[〇〇17]1)將上殼套接于上墊片上,且將磁石嵌合于所述上殼與上墊片之間;
[0018]2)將上簧片的外圍與所述上墊片固定連接;
[0019]3)將線圈套接于所述支撐體上,將上簧片的內圍與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固定連接;
[0020]4)將下簧片的外圍的上端面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固定連接;
[0021]5)將下簧片的內圍與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固定連接,將所述底座的凸環穿接于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將下簧片的外圍的下端面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
[0022]相比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1)本實用新型使支撐體沿透鏡光軸方向預壓一定行程,可有效消除該音圈馬達位于不同的姿勢下成像的差異;
[0024]2)本實用新型通過一對相對設置的彈性片組成的下簧片,該下簧片呈未封閉的狀態,配合預壓行程的支撐體,可進一步消除該音圈馬達位于不同姿勢下成像的差異;
[0025]3)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底座上設有支撐柱,分別與上墊片、上殼相粘接,增大了所述音圈馬達的連接嚴實性,使該音圈馬達更不易分離;
[0026]4)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插槽內側設有凸起,可有效防塵。
[0027]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附圖說明】

[〇〇28]圖1為實施例1的爆炸圖;
[0029]圖2為實施例1的橫截面結構示意圖;
[0030]圖3為實施例1的底座結構示意圖;
[0031]圖4為實施例1的上墊片結構示意圖;[〇〇32]圖1-4中,各附圖標記:1、上殼;11、插片;2、上墊片;21、撐腳;212、凸柱;22、點膠槽;23、沉臺;3、上簧片;31、內環;32、外環;33、彈絲;4、線圈;5、支撐體;51、插槽;52、凸起; 6、磁石;7、下簧片;71、弧形片;72、連接片;721、第一穿接孔;73、簧絲;74、第一端子;75、第二端子;8、底座;81、凸環;82、支撐柱;83、第二穿接孔。【具體實施方式】[〇〇33]本申請中,所述“上”、“下”、“內”、“外”等方位指示詞應該理解為對附圖的方位指不。
[0034] 實施例1[〇〇35]如圖1和2所示,一種音圈馬達,包括上殼1、上墊片2、上簧片3、線圈4、支撐體5、磁石6、下簧片7和底座8;所述上殼套接于所述上墊片,所述磁石嵌合于所述上殼與所述上墊片之間;所述上殼的下端套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
[0036]所述底座上設有一向上凸起的凸環81,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通過下簧片與所述底座聯接,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高于所述下簧片與所述底座的連接面;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和所述下簧片與所述底座的連接面的高度差<〇.3_;所述支撐體套接于所述凸環上;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通過上簧片與所述上墊片聯接;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高于上簧片與所述上墊片的連接面;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和上簧片與所述上墊片的連接面的高度差<0.3mm;所述上墊片的四角均設有撐腳21,所述下簧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和所述底座固定連接;所述線圈套接于所述支撐體。[〇〇37]該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通過在底座上設置一高于下簧片安裝位點的凸環,使支撐體沿透鏡光軸方向預壓一定行程,可有效消除該音圈馬達位于不同的姿勢下成像的差異,尤其是在與光軸平行方向上的高度差對成像的影響。
[0038]本實施例中,一方面,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與所述上簧片的活動部分相連接、所述上簧片的固定部分與所述上墊片相連接,以實現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通過下簧片與所述底座聯接;另一方面,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與所述下簧片的活動部分相連接,所述下簧片的固定部分的上端面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固定連接、所述下簧片的固定部分的下端面與所述底座的固定連接,以實現所述下簧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和所述底座固定連接。所述上簧片、 下簧片的固定部分均與上墊片固定連接,所以,該音圈馬達能有效地減少在與光軸平行方向上的高度差對成像的影響。[〇〇39]本實施例中,所述上簧片包括與所述上墊片連接的外環以及與所述支撐體上端面連接的內環31,所述外環與所述內環32同心,且所述外環與所述內環通過迂回的4根彈絲33 連接,所述4根彈絲繞所述內環的中心呈環形陣列。所述外環的四角均設有用于與所述上墊片連接的點膠點,所述點膠點至所述上簧片的中心的距離相等。
[0040]本實施例中,上述上簧片的內環的內側設有至少4個第一連接孔(圖未示),所述一第連接孔繞所述周環的中心呈環形陣列,以保證上簧片保證固定部分的中心、活動部分的中心與光軸中心三者重合。更進一步地,所述外環的四角均設有缺口(圖未示),且每個缺口的兩端均設有第二連接孔(圖未示)。
[0041]本實施例中,所述下簧片由一對相對設置的彈性片組成,所述彈性片包括用于與支撐體連接的弧形片71和兩個用于與所述底座相連接的連接片72;所述連接片與所述弧形片通過簧絲73連接,所述簧絲與所述連接片的交點、所述下簧片的中心、所述簧絲與弧形片的交點之間呈90°夾角。該4個連接片沿所述下簧片的中心呈環形陣列分布。一個彈性片中包括1個弧形片和2個連接片,弧形片內側設有2組用于與所述支撐體下端面連接的點膠點; 2個連接片均設有2組用于與所述底座連接的第一連接孔721;且所述底座上設有用于與所述第一連接孔相匹配的第二連接孔83;所述撐腳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連接孔相匹配的凸柱 212;所述凸柱依次穿接所述第一穿接孔、第二穿接孔,以使所述下簧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和所述底座固定連接。
[0042]本實施例中,進一步地,下簧片其中一彈性片的連接片設有向下垂直的第一端子 74,且另一彈性片與之相鄰的連接片設有與第一端子平行的第二端子75,第一端子或第二端子用于與外部電路直接或間接電性連接。
[0043]本實施例中,進一步地,為了加強所述底座、上墊片、上殼之間的連接強度,如圖3 所示,所述底座的四角均設有支撐柱82;所述支撐柱外側與所述上殼粘接,所述支撐柱的內側與所述上墊片粘接。更進一步進地,如圖4所示,所述撐腳的外側設有點膠槽22。
[0044]本實施例中,進一步進地,所述支撐體的上沿設有4個插槽51,所述4個插槽沿所述支撐體的上沿呈環形陣列,所述上殼在所述插槽的對應位置設有插片11。通過插片與插槽的相互匹配,所述上殼與支撐體同心連接。更進一步地,所述支撐體在所述插槽的內側設有凸起52。從而有效地防止沿插塊進入插槽的灰塵進一步進地進入支撐體的內部,能有效防止透鏡沾塵。
[0045]本實施例中,進一步地,所述上墊片的四角設有沉臺23,以增加所述上墊片與上殼裝配的平穩性。
[0046]上述音圈馬達的組裝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0047]1)將上殼套接于上墊片上,且將磁石嵌合于所述上殼與上墊片之間;
[0048]2)將上簧片的外圍與所述上墊片固定連接;即將所述上簧片的固定部分所述上墊片固定連接;
[0049]3)將線圈套接于所述支撐體上,將上簧片的內圍與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固定連接;即將所述上簧片的活動部分與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固定連接;
[0050]4)將下簧片的外圍的上端面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固定連接;
[0051]5)將下簧片的內圍與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固定連接,即將所述下簧片的活動部分與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固定連接;將所述底座的凸環穿接于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將下簧片的外圍的下端面與所述底座固定連接,即使所述撐腳的下端面、所述下簧片、所述底座三者之間固定連接。[〇〇52]該組裝工藝實質上是一種倒裝工藝,采用該倒裝工藝能有效地保證支撐體運動方向與所述光軸方向平行,避免透鏡運動不暢或產生偏轉角度。[〇〇53]上述實施方式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基礎上所做的任何非實質性的變化及替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所要求保護的范圍。
【主權項】
1.一種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殼、上墊片、上簧片、線圈、支撐體、磁石、下簧片 和底座;所述上殼套接于所述上墊片,所述磁石嵌合于所述上殼與所述上墊片之間;所述上 殼的下端套接于所述底座的上端;所述底座上設有一向上凸起的凸環,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通過下簧片與所述底座聯 接,所述支撐體的下端面高于所述下簧片與所述底座的連接面;所述支撐體套接于所述凸 環上;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通過上簧片與所述上墊片聯接;所述支撐體的上端面高于上簧 片與所述上墊片的連接面;所述上墊片的四角均設有撐腳,所述下簧片、所述撐腳的下端面 和所述底座固定連接;所述線圈套接于所述支撐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簧片由一對相對設置的彈性片組 成,所述彈性片包括用于與支撐體連接的弧形片和兩個用于與所述底座相連接的連接片; 所述連接片與所述弧形片通過簧絲連接,所述簧絲與所述連接片的交點、所述下簧片的中 心、所述簧絲與弧形片的交點之間呈90°夾角。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彈性片的連接片設有向下垂 直的第一端子,且另一彈性片與之相鄰的連接片設有與第一端子平行的第二端子。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簧片包括與所述上墊片連接的外 環以及與所述支撐體上端面連接的內環,所述外環與所述內環同心,且所述外環與所述內 環通過迂回的4根彈絲連接,所述4根彈絲繞所述內環的中心呈環形陣列。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環的內側設有至少4個第一連接 孔。6.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環的四角均設有缺口,且每個缺 口的兩端均設有第二連接孔。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的四角均設有支撐柱;所述支 撐柱外側與所述上殼粘接,所述支撐柱的內側與所述上墊片粘接。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撐腳的外側設有點膠槽。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音圈馬達,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體的上沿設有4個插槽,所述4 個插槽沿所述支撐體的上沿呈環形陣列,所述上殼在所述插槽的對應位置設有插片,所述 支撐體在所述插槽的內側設有凸起。
【文檔編號】H02K41/035GK205725410SQ201620390075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4月29日
【發明人】羅庭, 劉鐵剛, 劉坪, 陳林, 吳東東
【申請人】東莞市東勤電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