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變速箱線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線束,尤其涉及一種變速箱線束,具體適用于變速箱線束的 模塊化設計與標準化應用。
背景技術:
變速箱線束是指用于變速箱上空檔、倒檔、高低檔以及里程表傳感器連接用的線 束,目前使用的變速箱線束都集成在底盤的車架線束中一起設計。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201327972Y,授權公告日為2009年10月14日的實用新 型專利公開了一種轎車線束架構,該架構將儀表板線束、安全氣囊線束、頂棚線束以及地板 線束四個部分合成了一根室內主線束,室內主線束與前艙電器盒對接;前艙線束和發動機 線束,為獨立的線束并分別與前艙電器盒對接;四根門線束與室內主線束在儀表板線束柱 位置處對接,室內主線束事先在儀表板的分裝線上分裝好,然后隨儀表板模塊一起裝入整 車中。雖然該實用新型通過合理的線束劃分與布置,能夠減少整車線束回路的總數量,但由 于變速箱線束仍舊集成在底盤的車架線束中一起設計,使用中即使整車的配置中僅僅是變 速箱發生了更換,而其它的配置都沒有發生變化,也必須重新設計一個全新的底盤線束,且 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需要進行大量重復性操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變速箱線束與底盤車架線束集成設 計、浪費較大的缺陷與問題,提供一種變速箱線束單獨設計、節省成本的變速箱線束。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變速箱線束,包括管狀的主 線束與分線束,所述分線束設置在主線束的管身上;所述主線束的一端設置有車架線束接 口,主線束的另一端及其管身上設置有至少四根分線束,分線束的另一端設置有分接口。所述分線束的數量為五根,分別為空檔開關分線束、倒檔開關分線束、高檔開關分 線束、低檔開關分線束和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對應的分接口分別為空檔開關分接口、倒檔 開關分接口、高檔開關分接口、低檔開關分接口與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所述分線束的數量為四根,分別為空檔開關分線束、倒檔開關分線束、高低檔開關 分線束和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對應的分接口分別為空檔開關分接口、倒檔開關分接口、高 低檔開關分接口與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所述車架線束接口上設置有九個或十個接口孔,分接口上設置有兩個或三個分接 口孔。所述車架線束接口上設置有九個接口孔,分別為一號主接口孔、二號主接口孔、三 號主接口孔、四號主接口孔、五號主接口孔、六號主接口孔、七號主接口孔、八號主接口孔與 九號主接口孔;所述空檔開關分接口包括一號空檔分接口孔與二號空檔分接口孔,倒檔開關分接 口包括一號倒檔分接口孔與二號倒檔分接口孔,高低檔開關分接口包括一號高低檔分接口孔與二號高低檔分接口孔,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包括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二號里程表分 接口孔與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所述一號空檔分接口孔、二號空檔分接口孔與四號主接口孔、五號主接口孔一一 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二號倒檔分接口孔與二號主接口孔、三號主接口孔一一對應,一 號高低檔分接口孔、二號高低檔分接口孔與九號主接口孔、一號主接口孔一一對應,一號里 程表分接口孔、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與七號主接口孔、八號主接口 孔、六號主接口孔一一對應。所述車架線束接口上設置有十個接口孔,分別為一號主接口孔、二號主接口孔、三 號主接口孔、四號主接口孔、五號主接口孔、六號主接口孔、七號主接口孔、八號主接口孔、 九號主接口孔與十號主接口孔;所述空檔開關分接口包括一號空檔分接口孔與二號空檔分接口孔,倒檔開關分接 口包括一號倒檔分接口孔與二號倒檔分接口孔,高檔開關分接口包括一號高檔分接口孔、 二號高檔分接口孔,低檔開關分接口包括一號低檔分接口孔、二號低檔分接口孔,里程表傳 感器分接口包括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與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所述一號空檔分接口孔、二號空檔分接口孔與四號主接口孔、五號主接口孔一一 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二號倒檔分接口孔與二號主接口孔、三號主接口孔一一對應,一 號高檔分接口孔、一號低檔分接口孔與九號主接口孔、十號主接口孔一一對應,二號高檔分 接口孔、二號低檔分接口孔均與一號主接口孔相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二號里程表分 接口孔、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與七號主接口孔、八號主接口孔、六號主接口孔一一對應。所述一號主接口孔為高低檔開關公用電源端接口,九號主接口孔為高檔開關地或 前副箱高檔開關地接口,十號主接口孔為低檔開關地或后副箱高檔開關地接口。所述七號主接口孔、八號主接口孔、六號主接口孔分別為里程表傳感器電源輸入 接口、里程表傳感器信號輸出接口與里程表傳感器地接口。所述車架線束接口的安裝位置居于車架的右側,且距變速器的前端面的距離為 650mmo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1.由于本實用新型一種變速箱線束中主線束的一端設置有車架線束接口,主線束 的另一端及其管身上設置有至少四根分線束,分線束的另一端設置有分接口,使用中,變速 箱線束通過車架線束接口與底盤車架線束相連接,而不再是與底盤車架線束集成設計在一 起,此時就可以保證如果僅僅是更換變速箱,只需更換對應的變速箱線束即可,而不需要將 變速箱線束與底盤車架線束一起重新設計,節省了大量的時間與人力。因此本實用新型中 變速箱線束單獨設計、靈活度較高、節省成本。2.由于本實用新型一種變速箱線束中包括主線束、車架線束接口與至少四根分 線束,并將分線束上的分接口及其所包括的分接口孔與車架線束接口及其所包括的接口孔 一一對應設計,此外,還對車架線束接口、分線束、分接口孔與接口孔進行了標號與定義,從 而實現了變速箱線束的模塊化設計,使得每種變速箱都配置有對應的一套變速箱線束,使 用中,只需要根據變速箱線束的模塊號以及車架線束接口、分線束、分接口孔與接口孔的既 有定義進行組裝即可,不僅加快了變速箱線束的生產,而且提高了變速箱線束的裝配效率, 有利于標準化生產的進行。因此本實用新型有利于提高裝配效率與生產效率。[0021]3.由于本實用新型一種變速箱線束中不僅明確了每種變速箱線束的單獨模塊編 號和統一的電氣定義,而且還強調了安裝位置、安裝距離與安裝方式,不僅便于裝配效率的 提高,而且便于事后的保養工作,如檢修等,這些設計完全符合現代化生產中標準化操作的 要求。因此本實用新型的裝配效率較高、保養簡易。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裝配主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中實施例1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中實施例2的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中實施例3的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中實施例4的結構示意圖。圖中主線束1,分線束2,空檔開關分線束21,倒檔開關分線束22,高檔開關分線 束23,低檔開關分線束24,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25,高低檔開關分線束26,車架線束接口 3,分接口 4,空檔開關分接口 41,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倒檔開關 分接口 42,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21,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22,高低檔開關分接口 43,一號高低 檔分接口孔431,二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2,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 44,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 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高檔開關分接口 45,一號高檔分 接口孔451,二號高檔分接口孔452,低檔開關分接口 46,一號低檔分接口孔461,二號低檔 分接口孔462,接口孔5,一號主接口孔51,二號主接口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四號主接口 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六號主接口孔56,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九號主接口 孔59,十號主接口孔50,分接口孔6,車架7,變速器8,前端面81。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參見圖1-圖6,一種變速箱線束,包括管狀的主線束1與分線束2,所述分線束2 設置在主線束1的管身上;所述主線束1的一端設置有車架線束接口 3,主線束1的另一端 及其管身上設置有至少四根分線束2,分線束2的另一端設置有分接口 4。所述分線束2的數量為五根,分別為空檔開關分線束21、倒檔開關分線束22、高檔 開關分線束23、低檔開關分線束24和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25,對應的分接口 4分別為空檔 開關分接口 41、倒檔開關分接口 42、高檔開關分接口 45、低檔開關分接口 46與里程表傳感 器分接口 44。所述分線束2的數量為四根,分別為空檔開關分線束21、倒檔開關分線束22、高低 檔開關分線束26和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25,對應的分接口 4分別為空檔開關分接口 41、倒 檔開關分接口 42、高低檔開關分接口 43與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 44。所述車架線束接口 3上設置有九個或十個接口孔5,分接口 4上設置有兩個或三個 分接口孔6。所述車架線束接口 3上設置有九個接口孔5,分別為一號主接口孔51、二號主接口 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六號主接口孔56、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與九號主接口孔59 ;所述空檔開關分接口 41包括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與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倒 檔開關分接口 42包括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與二號倒檔分接口孔422,高低檔開關分接口 43包括一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1與二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2,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 44包括 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與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 ;所述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與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 口孔55 —一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二號倒檔分接口孔422與二號主接口孔52、三號 主接口孔53 —一對應,一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1、二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2與九號主接口孔 59、一號主接口孔51—一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三號里 程表分接口孔443與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六號主接口孔56 —一對應。所述車架線束接口 3上設置有十個接口孔5,分別為一號主接口孔51、二號主接口 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六號主接口孔56、七號主接口 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九號主接口孔59與十號主接口孔50 ;所述空檔開關分接口 41包括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與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倒 檔開關分接口 42包括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與二號倒檔分接口孔422,高檔開關分接口 45 包括一號高檔分接口孔451、二號高檔分接口孔452,低檔開關分接口 46包括一號低檔分接 口孔461、二號低檔分接口孔462,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 44包括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 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與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 ;所述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與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 口孔55 —一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二號倒檔分接口孔422與二號主接口孔52、三號 主接口孔53—一對應,一號高檔分接口孔451、一號低檔分接口孔461與九號主接口孔59、 十號主接口孔50—一對應,二號高檔分接口孔452、二號低檔分接口孔462均與一號主接 口孔51相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 443與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六號主接口孔56 —一對應。所述一號主接口孔51為高低檔開關公用電源端接口,九號主接口孔59為高檔開 關地或前副箱高檔開關地接口,十號主接口孔50為低檔開關地或后副箱高檔開關地接口。所述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六號主接口孔56分別為里程表傳感器電 源輸入接口、里程表傳感器信號輸出接口與里程表傳感器地接口。所述車架線束接口 3的安裝位置居于車架7的右側,且距變速器8的前端面81的 距離為650mm。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說明現有技術中的變速箱線束集成在底盤的車架線束中一起設計,當整車的配置僅僅 是變速箱的更換,而其它的配置均沒有發生變化時,也必須重新設計一個全新的底盤線束, 而在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還需要進行大量的重復性操作,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比較浪費。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設計了一種獨立的變速箱線束,且針對不同的變速 箱型號,分別設計相應的變速箱線束以及統一的電氣接口定義,使整車在匹配不同變速箱 時只需采用不同的變速箱線束模塊即可,此外,還對變速箱線束在變速箱上的走向及固定 方式加以說明和定義,并在文件中對接插件類型以及每個固定點的固定方式進行說明,進
7而針對不同型號的變速箱設計出相對應的裝置圖,以便在設計線束時能夠更加準確和簡 便,其中車架線束與變速箱線束對接接口位置統一在車架右側,距變速器前端面距離為 650mm,線束固定點的固定方式遵循盡可能利用扎帶固定、避免在變速箱上增加固定支架的 原則設計,當在車型開發過程中需要裝配此變速箱時,只需將該變速箱線束模塊按號拖入 即可,十分方便,不僅節省成本,而且提高了裝配與檢修效率。實施例1 陜齒變速箱的變速箱線束結構示意圖。參見圖3 該圖中的變速箱線束包括主線束1、空檔開關分線束21、倒檔開關分線 束22、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25與高低檔開關分線束26,其中空檔開關分線束21、倒檔開關 分線束22并聯后與主線束1的管身連接,高低檔開關分線束26位于倒檔開關分線束22、里 程表傳感器分線束25之間。車架線束接口 3上設置有九個接口孔5,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 孔412與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一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二號倒檔分 接口孔422與二號主接口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一對應,一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1、二號 高低檔分接口孔432與九號主接口孔59、一號主接口孔51 —一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 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與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 58、六號主接口孔56——對應。實施例2 =ZF變速箱的變速箱線束結構示意圖。參見圖4 該圖中的變速箱線束包括主線束1與分線束2,分線束2的排列順序依 次為倒檔開關分線束22、空檔開關分線束21、高低檔開關分線束26與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 25。車架線束接口 3上設置有九個接口孔5,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 孔412與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一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二號倒檔分 接口孔422與二號主接口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一對應,一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1、二號 高低檔分接口孔432與九號主接口孔59、一號主接口孔51 —一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 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與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 58、六號主接口孔56——對應。實施例3 東風9擋變速箱的變速箱線束結構示意圖。參見圖5 該圖中的變速箱線束包括主線束1、空檔開關分線束21、倒檔開關分線 束22、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25與高低檔開關分線束26,其中高低檔開關分線束26、空檔開 關分線束21并聯后與主線束1的管身連接,倒檔開關分線束22位于空檔開關分線束21的 左側,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25位于高低檔開關分線束26的右側。車架線束接口 3上設置有九個接口孔5,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 孔412與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一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二號倒檔分 接口孔422與二號主接口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一對應,一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1、二號 高低檔分接口孔432與九號主接口孔59、一號主接口孔51 —一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 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與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 58、六號主接口孔56——對應。實施例4 十孔車架線束接口 3以及高檔開關分接口 45、低檔開關分接口 46的變 速箱線束結構示意圖。[0056]參見圖6 該圖中的變速箱線束包括主線束1及其管身上依次排列的空檔開關分 線束21、倒檔開關分線束22、高檔開關分線束23、低檔開關分線束24與里程表傳感器分線 束25 ;車架線束接口 3上設置有十個接口孔5,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 孔412與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一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二號倒檔分 接口孔422與二號主接口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一對應,一號高檔分接口孔451、一號低 檔分接口孔461與九號主接口孔59、十號主接口孔50—一對應,二號高檔分接口孔452、二 號低檔分接口孔462均與一號主接口孔51相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號里程表分 接口孔442、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與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六號主接口孔 56——對應。
權利要求一種變速箱線束,包括管狀的主線束(1)與分線束(2),所述分線束(2)設置在主線束(1)的管身上,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線束(1)的一端設置有車架線束接口(3),主線束(1)的另一端及其管身上設置有至少四根分線束(2),分線束(2)的另一端設置有分接口(4)。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變速箱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線束(2)的數量為五 根,分別為空檔開關分線束(21)、倒檔開關分線束(22)、高檔開關分線束(23)、低檔開關分 線束(24)和里程表傳感器分線束(25),對應的分接口(4)分別為空檔開關分接口(41)、倒 檔開關分接口(42)、高檔開關分接口(45)、低檔開關分接口(46)與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 (44)。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變速箱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線束(2)的數量為四 根,分別為空檔開關分線束(21)、倒檔開關分線束(22)、高低檔開關分線束(26)和里程表 傳感器分線束(25),對應的分接口(4)分別為空檔開關分接口(41)、倒檔開關分接口(42)、 高低檔開關分接口(43)與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44)。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變速箱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線束接口(3) 上設置有九個或十個接口孔(5),分接口(4)上設置有兩個或三個分接口孔(6)。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變速箱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線束接口⑶上設置有九個接口孔(5),分別為一號主接口孔(51)、二號主 接口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六號主接口孔 (56)、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與九號主接口孔(59);所述空檔開關分接口(41)包括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與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 倒檔開關分接口(42)包括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與二號倒檔分接口孔(422),高低檔開 關分接口(43)包括一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1)與二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2),里程表傳感 器分接口(44)包括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與三號里程表 分接口孔(443);所述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與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 主接口孔(55) —一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二號倒檔分接口孔(422)與二號主接 口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 —一對應,一號高低檔分接口孔(431)、二號高低檔分接口孔 (432)與九號主接口孔(59)、一號主接口孔(51) —一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 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與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 (58)、六號主接口孔(56) 一一對應。
6.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變速箱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線束接口⑶上設置有十個接口孔(5),分別為一號主接口孔(51)、二號主 接口孔(52)、三號主接口孔(53)、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六號主接口孔 (56)、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九號主接口孔(59)與十號主接口孔(50);所述空檔開關分接口(41)包括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與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 倒檔開關分接口(42)包括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與二號倒檔分接口孔(422),高檔開關 分接口(45)包括一號高檔分接口孔(451)、二號高檔分接口孔(452),低檔開關分接口(46) 包括一號低檔分接口孔(461)、二號低檔分接口孔(462),里程表傳感器分接口(44)包括一 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2)與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所述一號空檔分接口孔(411)、二號空檔分接口孔(412)與四號主接口孔(54)、五號主接口孔(55) —一對應,一號倒檔分接口孔(421)、二號倒檔分接口孔(422)與二號主接口孔 (52)、三號主接口孔(53) 一一對應,一號高檔分接口孔(451)、一號低檔分接口孔(461)與 九號主接口孔(59)、十號主接口孔(50) —一對應,二號高檔分接口孔(452)、二號低檔分接 口孔(462)均與一號主接口孔(51)相對應,一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1)、二號里程表分接口 孔(442)、三號里程表分接口孔(443)與七號主接口孔(57)、八號主接口孔(58)、六號主接 口孔(56)——對應。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變速箱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號主接口孔(51)為高 低檔開關公用電源端接口,九號主接口孔(59)為高檔開關地或前副箱高檔開關地接口,十 號主接口孔(50)為低檔開關地或后副箱高檔開關地接口。
8.根據權利要求5、6或7所述的一種變速箱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七號主接口孔 (57)、八號主接口孔(58)、六號主接口孔(56)分別為里程表傳感器電源輸入接口、里程表 傳感器信號輸出接口與里程表傳感器地接口。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變速箱線束,其特征在于所述車架線束接口(3)的安 裝位置居于車架(7)的右側,且距變速器(8)的前端面(81)的距離為650mm。專利摘要一種變速箱線束,包括管狀的主線束與分線束,所述主線束的一端設置有車架線束接口,主線束的另一端及其管身上設置有至少四根分線束,分線束的另一端設置有分接口,車架線束接口上設置有九個或十個接口孔,分接口上設置有兩個或三個分接口孔,分接口孔與接口孔對應設置,變速箱線束在變速箱上的走向、車架線束接口、接口孔、分接口、分接口孔以及固定點的固定方式都有明確的標示與定義。本實用新型中的變速箱線束單獨設計,不僅靈活度較高、節省成本,而且能夠提高裝配及生產效率、便于保養與檢修。
文檔編號H02G3/02GK201742042SQ20102025379
公開日2011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9日
發明者劉壯, 楊洋, 譚建軍 申請人:東風汽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