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主變低壓側母線橋接地線夾。
背景技術:
主變低壓側一般通過絕緣母線橋與室內開關柜相連,主變檢修停電時無法方便可靠的懸掛低壓側接地線,僅通過室內開關柜接地無法保證主變上檢修工作的安全性。目前一般的做法為在絕緣母線橋安裝時預留每相一個接地方型銅框,與母線橋絕緣纏繞在一起,銅框下半部分裸露,進行接地線的懸掛。此種方法由于銅框下半部分裸露,容易導致異物跨接兩相之間形成母線短路故障,存在巨大的安全風險,即使將三相接地銅框錯開安裝,此風險仍無法避免,而不加裝接地裝置又無法保證主變檢修工作的安全性。因此,一種可解決上述矛盾的新型主變低壓側母線橋接地線夾變的十分必要。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種主變低壓側母線橋接地線夾,本發明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安裝容易,在主變檢修工作時,能提供方便安全有效接地的裝置,確保主變檢修工作的安全性。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主變低壓側母線橋接地線夾,包括母線橋夾、接地掛鉤、絕緣隔板和絕緣窗,其中,所述母線橋夾為雙層結構,一側連接在一起,另一側開口,形成與母線橋連接的夾狀,所述連接掛鉤包括豎直板和斜板,所述豎直板固定于母線橋夾的連接側,所述斜板與豎直板的底端連接,與豎直板呈一斜角;
所述母線橋夾的開口側設置有絕緣隔板,所述絕緣隔板和豎直板之間通過絕緣窗連接。
所述母線橋夾為金屬材質。
所述金屬材質優選為銅。
所述接地掛鉤為金屬材質,優選為銅。
所述絕緣窗為向上可開式絕緣窗,固定于接地掛鉤與絕緣隔板之間,為向上可推開式設計,從正中為界,兩邊向上推開的窗頁,使接地掛鉤向上推開窗頁,懸掛于接地掛鉤上,平時為封閉狀態,防止異物跨接兩相之間造成短路故障。
所述母線橋夾的雙層結構,上層與下層寬度一致,所述上層長度小于下層的長度。
所述接地掛鉤的豎直板上端與母線橋夾固定在一起,所述豎直板表面覆蓋有絕緣護層,下端通過絕緣過渡與絕緣窗連接。
所述斜板與豎直板呈20-40°夾角。
所述絕緣隔板為前后右三面封閉結構,由高強度絕緣材料制成,與母線橋夾、接地掛鉤、絕緣窗共同構成較為密閉的空間。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結構簡單、成本低廉、安裝容易,在主變低壓側母線橋三相各安裝一個,即可方便主變檢修時低壓側接地線的懸掛,而平時由于其絕緣封閉設計,又保證了其不存在短路故障風險,對保證電網檢修安全及可靠供電具有重要意義。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結構主視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右側剖視示意圖。
其中:1、母線橋夾;2、接地掛鉤;3、側面絕緣隔板;4、向上可開式絕緣窗。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與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主變低壓側母線橋接地線夾,由母線橋夾1、接地掛鉤2、側面絕緣隔板3和向上可開式絕緣窗4構成,母線橋夾1和接地掛鉤2都由銅制成,母線橋夾1的左端與接地掛鉤2的側面豎直端上側焊接固定為一體,接地掛鉤2的斜面部分與側面豎直部分夾角為30度。側面絕緣隔板3通過絕緣過渡固定于母線橋夾1的下層,向上可開式絕緣窗4通過絕緣過渡固定于接地掛鉤2側面豎直端下部及側面絕緣隔板3的下端。
如圖2所示,母線橋夾1由上下兩層組成,第二層長度為100mm,第一層為80mm,方便母線橋絕緣纏繞,上下兩層均為銅質,寬50mm,厚度均為8mm。上下兩層間距為15mm,比主變低壓側母線橋厚5mm,左側焊接,右側開口,形成夾狀,可直接夾與母線橋上。
接地掛鉤2由側面豎直部分與斜面部分組成,全部由銅質材料做成,側面豎直部分高100mm,寬50mm,厚度10mm,上端與母線橋夾1焊接在一起,整個豎直部分全部由絕緣護層覆蓋,其下端通過絕緣過渡與向上可開式絕緣窗4連接在一起。其斜面部分與豎直部分成30度夾角,斜邊長80mm,寬50mm,厚10mm,與豎直部分是焊接在一起的整體。
側面絕緣隔板3,包括右側絕緣隔板以及前側和后側絕緣隔板,右側絕緣隔板高100mm,寬50mm,厚度10mm,由高強度絕緣材料制成,上端通過絕緣過渡與母線橋夾1下層固定于一起,下端與向上可開式絕緣窗4固定于一起。
后側與前側均與底部絕緣窗連接,左接接地掛鉤豎直部分,右連右側絕緣隔板,前面絕緣隔板寬100mm,高50mm,厚10mm便于觀測接地線是否可靠懸掛,后側絕緣隔板寬100mm,高80mm,厚10mm,與橋夾距離20mm,便于夾與母線橋后的絕緣纏繞。
可開式絕緣窗4固定于接地掛鉤2與側面絕緣隔板3之間,為高強度絕緣材料,長100mm,寬50mm,厚10mm,為向上可推開式設計,從正中為界,兩邊各為50mm可向上推開的窗頁,方便接地掛鉤向上推開窗頁,懸掛于接地掛鉤上,平時為封閉狀態,防止異物跨接兩相之間造成短路故障。
使用時,將本發明分別安裝在主變低壓側母線橋上,每相一個,隨后可進行母線橋的絕緣纏繞,主變低壓側母線橋帶電狀態時,由于本發明的絕緣封閉性,可杜絕短路故障的發生。在主變檢修時,本發明可提供方便安全的接地點,保證主變檢修的安全性。
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制,所屬領域技術人員應該明白,在本發明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