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開涉及電力電子領域,尤其涉及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
背景技術:
隨著電力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開關電源已經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如計算機,通訊,工業加工,航空等領域。
相關技術中,由于Main電解電容的過壓導致開閥,使開閥后電解液起火導致整機起火的現象越來越多,雖然功率因數校正(Power Factor Correction;簡稱PFC)線路提供一個芯片自身過壓保護(Over Voltage Protection;簡稱:OVP)功能,但是,PFC芯片在復雜的工作環境下,OVP線路有失效風險,實驗數據表明在PFC自身的OVP線路在高溫和潮濕環境下有反饋開環失效幾率,因PFC OVP線路與PFC電壓(Main電解電容電壓)控制線路為同一線路,反饋線路失效后Main電解電容電壓持續升高直到防爆閥開啟,開啟后由于功率較大有機率發生火災。
技術實現要素:
為克服相關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公開提供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
根據本公開實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包括:過壓自鎖電路和供電切斷電路;其中,
所述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和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連接;所述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和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連接;
所述過壓自鎖電路用于在所述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且所述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為預設電壓時,控制所述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由0V變為所述預設電壓,且維持在所述預設電壓;
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用于在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和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均為所述預設電壓時,控制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
由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時,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即控制所有的功率傳輸線路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可選地,所述過壓自鎖電路包括觸發模塊、分壓模塊、第一開關模塊和自鎖模塊;其中,
所述分壓模塊的第一端和所述觸發模塊連接,所述分壓模塊的第二端分別和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一端和所述自鎖模塊的第一端連接;
所述自鎖模塊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二端連接、且將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一輸出端作為所述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將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二輸出端作為所述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
所述分壓模塊用于將所述觸發模塊輸出的電壓進行分壓處理;
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用于在所述分壓模塊輸出的電壓大于第二預設閾值時,接通所述自鎖模塊;
所述自鎖模塊用于在所述分壓模塊輸出的電壓大于第二預設閾值時,控制所述第一開關模塊處于接通狀態。
由于過壓自鎖電路包括觸發模塊、分壓模塊、第一開關模塊和自鎖模塊,由于分壓模塊將觸發模塊輸出的電壓進行分壓處理之后,將會控制第一開關模塊處于導通狀態,從而使得自鎖模塊處于自鎖狀態,由此可以提高開關電源防爆電路的可靠性。
可選地,所述供電切斷電路包括第二開關模塊、第三開關模塊和第四開關模塊;其中,
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三開關模塊的第二端連接,且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一端作為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二端作為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三端和所述第三開關模塊的第三端連接;
所述第三開關模塊的第一端與所述第四開關模塊的第一端連接,且所述第三開關模塊的第一端與外部電源連接;
所述第四開關模塊的第二端作為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所述第四開關模塊的第三端與所述外部電源連接;
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用于在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為預設電壓時,控制所述第三開關模塊關斷;
所述第三開關模塊用于在所述第三開關模塊關斷時,控制所述第四開關模塊關斷;
所述第四開關模塊用于在所述第四開關模塊關斷時,控制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
由于供電切斷電路包括第二開關模塊、第三開關模塊和第四開關模塊,由于第二開關模塊在處于導通狀態時,第三開關模塊和第四開關模塊將處于截止狀態,從而使得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電壓為0,由此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可選地,所述供電切斷電路還包括保護模塊,所述保護模塊的第一端與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連接,所述保護模塊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開關模塊的第二端連接。
由于保護模塊用于防止誤觸發和限流,由此可以提高供電切斷電路的可靠性。
可選地,所述觸發模塊包括電解電容,所述分壓模塊包括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其中,
所述電解電容的正極與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一端連接,所述電解電容的負極接地;
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電阻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二電阻的第二端接地。
可選地,所述第一開關模塊包括穩壓調整器、第一電容、第二電容、第三電阻、第四電阻和第一三極管;其中,
所述穩壓調整器的第一端分別與所述第一電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穩壓調整器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三電阻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穩壓調整器的第三端與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二端連接且接地;
所述第一電容與所述第二電阻并聯連接;
所述第一三極管為PNP型三極管,所述第一三極管的基極分別與所述第三電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一三極管的集電極、所述第四電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電容的第一端連接,且連接點作為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二輸出端;
所述第一三極管的發射極分別與所述第四電阻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電容的第二端和外接電源連接,且連接點作為所述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一輸出端。
可選地,所述自鎖模塊包括第一二極管和第五電阻;其中,
所述第一二極管的正極和所述第一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一二極管的負極和所述第五電阻的第一端連接;
所述第五電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穩壓調整器的第一端連接。
可選地,所述保護模塊包括誤觸發保護器件;所述第二開關模塊包括:第三電容、第六電阻、第七電阻、第八電阻第二三極管和第二二極管;其中,
所述誤觸發保護器件的第一端作為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所述誤觸發保護器件的第二端分別與所述第三電容的第一端、所述第六電阻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三極管的基極連接;
所述第三電容和所述第六電阻并聯連接,且所述第三電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六電阻的第二端均接地;
所述第二三極管為NPN型三極管,所述第二三極管的發射極接地,所述第二三極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七電阻的第一端連接;
所述第七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二極管的負極連接,所述第二二極管的正極與所述第八電阻的第一端連接,且連接點與外接電源連接;
所述第八電阻的第二端作為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
可選地,所述第三開關模塊包括:第九電阻、第十電阻和第三三極管;其中,
所述第九電阻的第一端分別和所述第七電阻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極管的基極連接,所述第九電阻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三三極管的發射極連接且接地;
所述第三三極管為NPN型三極管,所述第三三極管的集電極與所述第十電阻的第一端連接。
可選地,所述第四開關模塊包括:第四電容、第十一電阻和第四三極管;其中,
所述第四三極管為PNP型三極管,所述第四三極管的基極分別與所述第十電阻的第二端、所述第四電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十一電阻的第一端連接,所述第四三極管的發射極分別與所述第四電容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十一電阻的第二端連接,且連接點與外接電源連接,所述第四三極管的集電極作為所述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
本公開的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開實施例的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包括過壓自鎖電路和供電切斷電路,其中,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連接,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連接,該過壓自鎖電路用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且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為預設電壓時,控制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由0V變為預設電壓,且維持在預設電壓,供電切斷電路用于在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均為預設電壓時,控制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由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時,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即控制所有的功率傳輸線路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應當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細節描述僅是示例性和解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開。
附圖說明
此處的附圖被并入說明書中并構成本說明書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發明的實施例,并與說明書一起用于解釋本發明的原理。
圖1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根據另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過壓自鎖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根據又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根據又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供電切斷電路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這里將詳細地對示例性實施例進行說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圖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圖時,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圖中的相同數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實施例中所描述的實施方式并不代表與本發明相一致的所有實施方式。相反,它們僅是與如所附權利要求書中所詳述的、本發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裝置和方法的例子。
下面以具體地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說明。下面這幾個具體的實施例可以相互結合,對于相同或相似的概念或過程可能在某些實施例不再贅述。
圖1是根據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1所示,該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10包括:過壓自鎖電路101和供電切斷電路102;其中,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1)和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1)連接;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2)和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2)連接。
其中,過壓自鎖電路101用于在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且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為預設電壓時,控制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2)由0V變為預設電壓,且維持在預設電壓。供電切斷電路102用于在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1)和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2)均為預設電壓時,控制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出端為零。
具體地,當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入電壓過壓后,即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時,將控制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1)和輸出端(A2)的電壓值相等,由于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1)與外接電源相連,因此,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1)的電壓將維持在預設電壓值,則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2)的電壓將由0V變為預設電壓值,且維持在該預設電壓值。其中,該預設電壓值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取,例如可以為5V-30V,對于預設電壓值的具體取值,本實施例在此不作限制。
由于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1)和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1)連接,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2)和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2)連接,因此,當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1)為預設電壓,且輸出端(A2)由0V變為預設電壓時,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1)將為預設電壓,且輸入端(B2)也由0V變為預設電壓,此時,供電切斷電路102將控制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出端為0,即控制所有的功率傳輸線路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本實施例的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包括過壓自鎖電路和供電切斷電路,其中,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連接,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連接,該過壓自鎖電路用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且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為預設電壓時,控制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由0V變為預設電壓,且維持在預設電壓,供電切斷電路用于在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均為預設電壓時,控制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由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時,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即控制所有的功率傳輸線路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圖2是根據另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在圖1所示實施例的基礎上,過壓自鎖電路101包括觸發模塊101A、分壓模塊101B、第一開關模塊101C和自鎖模塊101D;其中,分壓模塊101B的第一端和觸發模塊101A連接,分壓模塊101B的第二端分別和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一端和自鎖模塊101D的第一端連接,自鎖模塊101D的第二端和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二端連接,且將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一輸出端作為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1),將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二輸出端作為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2)。
其中,分壓模塊101B用于將觸發模塊101A輸出的電壓進行分壓處理;第一開關模塊101C用于在分壓模塊101B輸出的電壓大于第二預設閾值時,接通自鎖模塊101D;自鎖模塊101D用于在分壓模塊101B輸出的電壓大于第二預設閾值時,控制第一開關模塊101C處于接通狀態。
具體地,觸發模塊101A包括電解電容,當電解電容的電壓異常升高之后,電解電容的電壓通過分壓模塊101B進行分壓處理,并將分壓處理后的電壓輸入至第一開關模塊101C,當分壓模塊101B輸出的電壓大于第二預設閾值時,第一開關模塊101C開通,此時,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一輸出端將和第二輸出端的電壓相等,由于第一輸出端與外接電源相連,因此,第二輸出端的電壓會從0V變為外接電源提供的電壓,例如可以為12V等。
由于自鎖模塊101D和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二輸出端相連,因此,自鎖模塊101D將處于接通狀態,且在分壓模塊101B輸出的電壓大于第二預設閾值時,控制第一開關模塊處于接通狀態,這樣,即可維持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二輸出端,即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2)維持在預設電壓。當過壓自鎖電路101的輸出端(A2)維持在預設電壓時,將可以控制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即控制所有的功率傳輸線路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可選地,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圖3為過壓自鎖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3所示,觸發模塊101A包括電解電容E1和電解電容E2,且電解電容E1和電解電容E2并聯連接,分壓模塊101B包括第一電阻和第二電阻,其中,第一電阻包括電阻R34、電阻R38、電阻R34A和電阻R33A,且電阻R34、電阻R38、電阻R34A和電阻R33A串聯連接,第二電阻包括電阻R32A和電阻R31A,且電阻R32A和電阻R31A并聯連接。另外,電解電容E1和電解電容E2的正極與第一電阻的第一端連接,且負極接地,第一電阻的第二端與第二電阻的第一端連接,第二電阻的第二端接地。
當電解電容E1和電解電容E2的電壓異常升高之后,通過電阻R34、電阻R38、電阻R34A和R33A進行分壓處理之后,將分壓后的電壓輸入至第一開關模塊101C。其中,第一開關模塊101C包括穩壓調整器IC801、第一電容C34、第二電容C30、第三電阻R30A、第四電阻39A和第一三極管Q31,其中,穩壓調整器IC801的第一端(R)分別與第一電阻的第二端和第一電容C34的第一端連接,穩壓調整器IC801的第二端(K)與第三電阻R30A的第一端連接,穩壓調整器IC801的第三端(A)與第一電容C34的第二端連接且接地;第一電容C34與第二電阻并聯連接;第一三極管Q31為PNP型三極管,該第一三極管Q31的基極分別與第三電阻R30A的第二端、第一三極管Q31的集電極、第四電阻39A的第一端和第二電容C30的第一端連接,且連接點作為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二輸出端,也即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第一三極管Q31的發射極分別與第四電阻39A的第二端、第二電容C30的第二端和外接電源連接,且連接點作為第一開關模塊的第一輸出端,也即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
可選地,穩壓調整器IC801的型號可以為TI431。當分壓模塊101B將電壓進行分壓處理之后,將分壓后的電壓輸入至穩壓調整器IC801的R端,根據穩壓調整器IC801的特性,若R端的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時,穩壓調整器IC801的K、A將導通,其中,第一預設閾值例如可以為1.25V或2.5V等。穩壓調整器IC801的K、A導通后,第一三極管Q31的集電極和發射極將會飽和導通,此時,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一輸出端將和第二輸出端的電壓相等。由于第一輸出端和外接電源相連,其中,外接電源將提供5-30V的直流電壓,則第二輸出端的電壓將會由0V變為5-30V的直流電壓。
需要進行說明的是,如圖3所示,第一電容C34可以用于防止穩壓調整器IC801的K、A誤導通,第二電容C30可以用于防止三極管Q31的集電極和發射極誤導通。
自鎖模塊101D包括第一二極管D33和第五電阻R35A,其中,第一二極管D33的正極和第一三極管Q31的基極連接,第一二極管D33的負極和第五電阻R35A的第一端連接;第五電阻R35A的第二端和穩壓調整器IC801的第一端(R)連接。
由于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二輸出端的電壓為5-30V的直流電壓,自鎖模塊101D的第一二極管D33將導通,這樣,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穩壓調整器IC801R端的電壓將一直超過第一預設閾值,因此,穩壓調整器IC801的K、A將會一直處于導通狀態,這樣,即可實現自鎖功能。
本實施例的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包括過壓自鎖電路和供電切斷電路,其中,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連接,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連接,該過壓自鎖電路用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且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為預設電壓時,控制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由0V變為預設電壓,且維持在預設電壓,供電切斷電路用于在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均為預設電壓時,控制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由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時,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即所有的功率傳輸線路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另外,由于過壓自鎖電路包括觸發模塊、分壓模塊、第一開關模塊和自鎖模塊,由于分壓模塊將觸發模塊輸出的電壓進行分壓處理之后,將會控制第一開關模塊處于導通狀態,從而使得自鎖模塊處于自鎖狀態,由此可以提高開關電源防爆電路的可靠性。
圖4是根據又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4所示,本實施例在上述各實施例的基礎上,供電切斷電路102包括第二開關模塊102A、第三開關模塊102B和第四開關模塊102C;其中,第二開關模塊102A的第一端與第三開關模塊102B的第二端連接,且第二開關模塊102A的第一端作為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1),第二開關模塊102A的第二端作為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2),第二開關模塊102A的第三端和第三開關模塊102B的第三端連接;第三開關模塊102B的第一端與第四開關模塊102C的第一端連接,且第三開關模塊102B的第一端與外部電源連接;第四開關模塊102C的第二端作為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出端,第四開關模塊102C的第三端與外部電源連接。
其中,第二開關模塊102A用于在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2)為預設電壓時,控制第三開關模塊102B關斷;第三開關模塊102B用于在第三開關模塊102B關斷時,控制第四開關模塊102C關斷;第四開關模塊102C用于在第四開關模塊102C關斷時,控制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出端為零。
具體地,當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二輸出端的電壓由0V變為預設電壓時,第二開關模塊102A將處于導通狀態,從而將控制第三開關模塊102B處于關斷狀態,在第三開關模塊102B處于關斷狀態時,將控制第四開關管102C處于關斷狀態,由于第四開關管102C的第二端為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出端,在第四開關管102C處于關斷狀態時,則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出端的電壓將為0,即所有的功率傳輸線路將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可選地,圖5是根據又一示例性實施例示出的一種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5所示,供電切斷電路102還包括保護模塊102D,保護模塊102D的第一端與供電切斷電路102的輸入端(B2)連接,保護模塊102D的第二端與第二開關模塊102A的第二端連接。其中,保護模塊102D例如可以為誤觸發保護器件,保護模塊102D用于防止誤觸發和限流,由此可以提高供電切斷電路102的可靠性。
可選地,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圖6為供電切斷電路的結構示意圖,如圖6所示,保護模塊102D包括誤觸發保護器件P,其用于防止誤觸發和限流,第二開關模塊102A包括第三電容C31、第六電阻R37A、第七電阻R38A、第八電阻R29A、第二三極管Q32和第二二極管D34,其中,誤觸發保護器件P的第一端作為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誤觸發保護器件P的第二端分別與第三電容C31的第一端、第六電阻R37A的第一端和第二三極管Q32的基極連接;第三電容C31和第六電阻R37A并聯連接,且第三電容C31的第二端和第六電阻R37A的第二端均接地;第二三極管Q32為NPN型三極管,第二三極管Q32的發射極接地,第二三極管Q32的集電極與第七電阻R38A的第一端連接;第七電阻R38A的第二端與第二二極管D34的負極連接,第二二極管D34的正極與第八電阻R29A的第一端連接,且連接點與外接電源連接;第八電阻R29A的第二端作為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
當過壓自鎖電路101中第一開關模塊101C的第二輸出端的電壓由0V變為預設電壓之后,第二三極管Q32基極的電壓也將由0V變為預設電壓,此時,第二三極管Q32的集電極和發射極將飽和導通,另外,第三電容C31用于防止第二三極管Q32的集電極和發射極誤導通,第六電阻R37A和第七電阻R38A用于限流,以保護第二三極管Q32,第二二極管D34用于防止回灌電流流入第二三極管Q32,以達到保護第二三極管Q32的作用。
第三開關模塊102B包括第九電阻、第十電阻R27A和第三三極管Q33,第九電阻包括電阻R25A和電阻R26A,且電阻R25A和電阻R26A并聯連接,其中,第九電阻(R25A和R26A)的第一端分別和第七電阻R38A的第一端和第三三極管Q33的基極連接,第九電阻(R25A和R26A)的第二端與第三三極管Q33的發射極連接且接地;第三三極管Q33為NPN型三極管,第三三極管Q33的集電極與第十電阻R27A的第一端連接。
當三極管Q32的集電極和發射極處于飽和導通的狀態時,三極管Q33的集電極和發射極將處于截止狀態,另外,R25A、電阻R26A、電阻R27A用于限流,以保護三極管Q33。
第四開關模塊102C包括第四電容C32、第十一電阻R28A和第四三極管Q34,其中,第四三極管Q34為PNP型三極管,第四三極管Q34的基極分別與第十電阻R27A的第二端、第四電容C32的第一端和第十一電阻R28A的第一端連接,第四三極管Q34的發射極分別與第四電容C32的第二端和第十一電阻R28A的第二端連接,且連接點與外接電源連接,第四三極管Q34的集電極作為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
當三極管Q33的集電極和發射極處于截止狀態時,三極管Q34的集電極和發射極也將處于截止狀態,此時,諧振電路LLC和PFC的電壓將為0,即整個電路將會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本實施例的開關電源的防爆電路,包括過壓自鎖電路和供電切斷電路,其中,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連接,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連接,該過壓自鎖電路用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且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1)為預設電壓時,控制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出端(A2)由0V變為預設電壓,且維持在預設電壓,供電切斷電路用于在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1)和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入端(B2)均為預設電壓時,控制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由于在過壓自鎖電路的輸入電壓超過第一預設閾值時,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端為零,即所有的功率傳輸線路停止工作,這樣,整個電路中將無能量傳輸,從而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另外,由于供電切斷電路包括第二開關模塊、第三開關模塊和第四開關模塊,由于第二開關模塊在處于導通狀態時,第三開關模塊和第四開關模塊將處于截止狀態,從而使得供電切斷電路的輸出電壓為0,由此可以防止開關電源的爆炸。
本領域技術人員在考慮說明書及實踐這里公開的發明后,將容易想到本發明的其它實施方案。本申請旨在涵蓋本發明的任何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這些變型、用途或者適應性變化遵循本發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開未公開的本技術領域中的公知常識或慣用技術手段。說明書和實施例僅被視為示例性的,本發明的真正范圍和精神由下面的權利要求書指出。
應當理解的是,本發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經描述并在附圖中示出的精確結構,并且可以在不脫離其范圍進行各種修改和改變。本發明的范圍僅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來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