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達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馬達,其具有電路板和保持電路板的基板保持部。基板保持部具有板狀主體部和從板狀主體部向上方延伸的鉚接部。電路板具有供鉚接部通過的貫通孔或者缺口。鉚接部具有向電路板的上表面側突出,且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的一對固定突起。一對固定突起位于比轉子磁鐵的徑向內側的面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在俯視時,一對固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與線圈重疊的位置。
【專利說明】
馬達
技術領域
[000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馬達。
【背景技術】
[0002]以往,用于打印機、復印件等的主馬達具有電路板、和由鋼板形成的安裝板。在電路板上,裝設有用于給馬達的線圈提供驅動電流的電路。電路板固定于安裝板。并且,安裝板通過螺紋固定等固定于裝置的框體。關于具有電路板和安裝板的以往的馬達的結構,例如,被記載于日本公開公報特開平11-98770號中。
[0003]在該文獻記載的馬達中,通過四處鉚接部鉚接固定鋅鋼板與印刷基板(參照段落
0010、圖5、圖6)。但是,在該文獻的圖5中,四處中的兩處鉚接部配置于比轉子靠徑向外側的位置。在像這樣的結構中,為了與印刷基板固定,必須使鋅鋼板擴展至轉子的徑向外側。因此,不容易減小一臺馬達所使用的鋅鋼板的尺寸。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抑制基板保持部的尺寸,且一邊避免與線圈的接觸,一邊將電路板固定于基板保持部的結構。
[0005]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用新型涉及的馬達具有:靜止部;以及旋轉部;其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靜止部旋轉。旋轉部具有:軸,其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配置;以及轉子磁鐵,其與軸一起旋轉。靜止部具有:軸承,其將軸支承為能夠旋轉;軸承保持部,其具有保持軸承的筒狀部;定子,其位于筒狀部的徑向外側且轉子磁鐵的徑向內側的位置;電路板,其與中心軸線垂直地配置在比定子靠下側的位置;以及基板保持部,其與軸承保持部直接地或者間接地固定的同時,保持電路板。定子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個線圈。基板保持部具有:板狀主體部,其與中心軸線垂直地配置;以及鉚接部,其從板狀主體部向上方延伸。馬達的特征在于,電路板具有供鉚接部通過的貫通孔或者缺口。鉚接部具有向電路板的上表面側突出,且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的一對固定突起。一對固定突起位于比轉子磁鐵的徑向內側的面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在俯視時,一對固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與線圈重疊的位置。
[0006]—對固定突起在徑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在俯視時,一對固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上配置于相鄰的線圈之間。
[0007]—對固定突起在周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在俯視時,一對固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線圈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0008]電路板具有焊盤部,焊盤部在貫通孔或者缺口的周圍的至少一部分露出金屬。一對固定突起與焊盤部接觸。
[0009]基板保持部具有三個鉚接部。三個鉚接部在周向上等間隔地配置。
[0010]基板保持部還具有L字狀的鉤部,鉤部從板狀主體部向上方延伸并沿電路板的上表面彎折。鉚接部配置于與鉤部的彎折的朝向相反的一側。
[0011]—對固定突起是在與電路板固定時彼此向相反方向塑性變形的一對鉚接突起。
[0012]—對固定突起的一方是在與電路板固定時塑性變形的鉚接突起。一對固定突起的另一方是從與電路板固定前便向與鉚接突起相反的一側延伸的鎖止突起。
[0013]鉚接突起與電路板的上表面接觸。
[0014]鉚接突起與構成貫通孔或者缺口的電路板的端面接觸。
[0015]電路板是酚醛紙板制品。
[0016]轉子磁鐵具有:第一磁極部,其與定子相向;以及第二磁極部,其與電路板相向。第二磁極部以比第一磁極部磁極距密的方式在周向上磁化出磁極。電路板具有檢測第二磁極部的圓環狀的感測圖案。鉚接部位于比感測圖案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0017]根據本申請的例示性的一實用新型,將一對固定突起配置于比轉子磁鐵的徑向內側的面靠徑向內側的位置。由此,能夠一邊抑制基板保持部的尺寸,一邊將電路板固定于基板保持部。并且,將一對固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俯視時不與線圈重疊的位置。由此,能夠防止一對固定突起與線圈接觸。
【附圖說明】
[0018]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馬達的縱剖視圖。
[0019]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靜止部的俯視圖。
[0020]圖3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安裝板和電路板的局部縱剖視圖。
[0021]圖4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安裝板和電路板的局部縱剖視圖。
[0022]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靜止部的俯視圖。
[0023]圖6是變形例涉及的安裝板與電路板固定前的縱剖視圖。
[0024]圖7是變形例涉及的安裝板與電路板固定后的縱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5]以下,對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馬達的例子進行說明。另外,在以下的例子中,分別將與馬達的中心軸線平行的方向稱作“軸向”,將與馬達的中心軸線正交的方向稱作“徑向”,將沿以馬達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的圓弧的方向稱作“周向”。并且,在本說明書中,將軸向作為上下方向,并相對于電路板將定子側作為“上”,對各部位的形狀、位置關系進行說明。但并不意圖通過該上下方向的定義來限定本實用新型涉及的馬達在制造時和使用時的朝向。
[0026]?第一實施方式>
[0027]<1-1.馬達的整體結構>
[0028]圖1是第一實施方式涉及的馬達I的縱剖視圖。本實施方式的馬達I裝設于打印機、復印件等辦公自動化設備上,并用于使輥子等驅動部動作。但是,本實用新型的馬達也可以用于辦公自動化設備以外的用途。例如,本實用新型的馬達也可以用于汽車等運輸設備、家電產品、醫療設備、盤驅動器、以及送風風扇等來產生各種驅動力。
[0029]如圖1所示,馬達I具有靜止部2和旋轉部3。靜止部2與作為驅動對象的裝置的框體相對地靜止。旋轉部3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靜止部2旋轉。
[0030]圖2是靜止部2的俯視圖。如圖1和圖2所示,靜止部2具有安裝板21、電路板22、軸承保持架23、軸承部24、以及定子25。
[0031]安裝板21是保持電路板22的板狀的部件。安裝板21是基板保持部的一個例子。安裝板21的材料使用比電路板22剛性高的金屬。例如,使用鍍鋅鋼板、SUS、鋁合金等作為安裝板21的材料。安裝板21固定于作為驅動對象的裝置的框體。安裝板21具有板狀主體部211。板狀主體部211與中心軸線9垂直地配置。但是,這里所說的“垂直”也包括大致垂直。在板狀主體部211設置有第一圓孔212。第一圓孔212與中心軸線9大致同軸地配置,并在軸向上貫通板狀主體部211。
[0032]電路板22是裝設有用于將驅動電流提供給后述的線圈42的電路的基板。電路板22例如使用玻璃環氧樹脂制的基板、酚醛紙板制的基板。電路板22與中心軸線9大致垂直地配置在比安裝板21靠軸向上側且比定子25靠軸向下側的位置。并且,電路板22具有第二圓孔221。第二圓孔221與中心軸線9同軸地配置,并在軸向上貫通電路板22。在安裝板21的上表面與電路板22的下表面之間存在間隙。因此,電路板22不僅能夠在其上表面裝設構成電路的電子元件,也能夠在其下表面裝設構成電路的電子元件。
[0033]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電路板22具有感測圖案222。感測圖案222是檢測由后述的轉子磁鐵33的第二磁極部332生成的磁通的電氣配線圖案。感測圖案222形成為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的圓環狀。在圖2中,用雙點劃線示出轉子磁鐵33的位置。感測圖案222位于比定子25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且位于轉子磁鐵33的軸向下側。
[0034]軸承保持架23具有筒狀部231和凸緣部232。在中心軸線9的周圍,筒狀部231沿軸向呈大致圓筒狀地延伸。筒狀部231插入安裝板21的第一圓孔212和電路板22的第二圓孔221。筒狀部231在徑向內側保持軸承部24,并在徑向外側保持定子25。凸緣部232位于比安裝板21靠軸向下側的位置。凸緣部232從筒狀部231的下端部朝向徑向外側擴展。安裝板21與凸緣部232固定在一起。
[0035]軸承部24是將旋轉部3的軸31支承為能夠旋轉的機構。在本實施方式中,軸承部24具有第一軸承241和第二軸承242。第二軸承242配置于比第一軸承241靠下側的位置。第一軸承241和第二軸承242例如使用隔著球體使外圈與內圈相對旋轉的球軸承。第一軸承241和第二軸承242的各外圈固定于軸承保持架23的筒狀部231的內周面。另一方面,第一軸承241和第二軸承242的各內圈固定于軸31的外周面。但是,作為第一軸承241和第二軸承242也可以使用含油燒結軸承等其他類型的軸承來取代球軸承。并且,構成軸承部24的軸承的數量也可以是一個還可以是三個以上。第一軸承241的種類也可以與第二軸承242的種類不同。
[0036]定子25是根據驅動電流來產生旋轉磁場的電樞。定子25位于比軸承保持架23的筒狀部231靠徑向外側,并比后述的轉子磁鐵33靠徑向內側,且比電路板22靠軸向上側的位置。定子25具有定子鐵芯41和多個線圈42。
[0037]定子鐵芯41例如使用是磁性體的層疊鋼板。定子鐵芯41具有圓環狀的鐵芯背部411、和多個齒412。軸承保持架23的筒狀部231被壓入鐵芯背部411的徑向內側。由此,定子鐵芯41被固定在筒狀部231的外周面。多個齒412從鐵芯背部411朝向徑向外側突出。多個齒412在周向上大致等間隔地排列。線圈42由卷繞于各齒412的導線構成。因此,多個線圈42在周向上大致等間隔地排列。
[0038]在本實施方式中,旋轉部3具有軸31、轉子保持架32、以及轉子磁鐵33。
[0039]軸31是沿中心軸線9配置的柱狀的部件。軸31的材料例如使用不銹鋼等金屬。軸31一邊被軸承部24支承,一邊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旋轉。軸31的上端部比第一軸承241向上方突出。軸31的下端部比第二軸承242向下方突出。軸31的下端部通過齒輪等的動力傳遞機構與作為驅動對象的裝置的可動部連接。另外,軸31既可以是實心的部件,也可以是空心的部件。
[0040]轉子保持架32是與軸31—起旋轉的金屬制的部件。轉子保持架32具有頂板部321和圓筒部322。在比線圈42靠軸向上側的位置,頂板部321與中心軸線9大致垂直地且呈大致平板狀地擴展。頂板部321的內周部固定于軸31的上端部。圓筒部322從頂板部321的外周部朝向下方呈圓筒狀地延伸。
[0041 ]轉子磁鐵33固定于轉子保持架32的圓筒部322的內周面。轉子磁鐵33與軸31和轉子保持架32—起旋轉。轉子磁鐵33例如使用鐵氧體磁鐵、釹系磁鐵等。在本實施方式中,轉子磁鐵33是一個圓環狀的磁鐵。但是,轉子磁鐵33也可以由在周向上排列的多個磁鐵構成。
[0042]轉子磁鐵33的內周面為與定子鐵芯41的多個齒412在徑向上相向的第一磁極部331。在第一磁極部331沿周向交替地磁化出N極和S極。轉子磁鐵33的下表面為與電路板22在軸向上相向的第二磁極部332。在第二磁極部332沿周向交替地磁化出N極和S極。但是,第二磁極部332以比第一磁極部331磁極距小的方式沿周向磁化出磁極。
[0043]驅動電流通過電路板22提供給線圈42時,在定子鐵芯41的各齒412產生旋轉磁場。然后,通過齒412與轉子磁鐵33的第一磁極部331之間的磁通的作用產生周向的轉矩。其結果是,旋轉部3以中心軸線9為中心旋轉。并且,在馬達I驅動時,通過感測圖案222檢測轉子磁鐵33的第二磁極部332的磁極的位置。提供給線圈42的驅動電流基于感測圖案222的檢測信號來調節。由此,精確地控制旋轉部3的轉速。
[0044]<1-2.關于安裝板與電路板的固定結構>
[0045]接下來,對安裝板21與電路板22的固定方法進行說明。
[0046]如圖2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安裝板21具有三個鉚接部50。各鉚接部50從安裝板21的板狀主體部211朝向上方延伸。在制造安裝板21時,例如,以通過沖壓加工使安裝板21的一部分立起的方式形成鉚接部50。另一方面,電路板22具有三個貫通孔60。三個鉚接部50分別插入貫通孔60。各鉚接部50的上端部比電路板22的上表面向上側突出。
[0047]圖3和圖4是鉚接部50附近的安裝板21和電路板22的局部縱剖視圖。圖3示出在周向上觀察到的安裝板21和電路板22的狀態。圖4示出在徑向上觀察到的安裝板21和電路板22的狀態。
[0048]如圖3和圖4所示,在本實施方式中,鉚接部50具有臺座部51和一對鉚接突起52。臺座部51從板狀主體部211朝向上方延伸,且位于比電路板22靠下側的位置。電路板22的下表面與臺座部51的上表面接觸。由此,電路板22被支承,且電路板22的軸向位置被確定。鉚接突起52是固定突起的一個例子。一對鉚接突起52位于比臺座部51靠軸向上側的位置。鉚接突起52的至少一部分向電路板22的上表面側突出。并且,一對鉚接突起52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
[0049]在將電路板22固定于安裝板21時,首先,將安裝板21的三個鉚接部50分別插入電路板22的三個貫通孔60。更具體地說,將各鉚接部50的一對鉚接突起52插入貫通孔60。然后,使電路板22的下表面與各臺座部51的上表面接觸。如圖3中的雙點劃線那樣,在該時點一對鉚接突起52為朝向上方立起的狀態。接下來,從上方對鉚接突起52施加壓力。由此,一對鉚接突起52中的位于徑向內側的鉚接突起52向徑向內側傾倒。一對鉚接突起52中的位于徑向外側的鉚接突起52向徑向外側傾倒。像這樣,一對鉚接突起52彼此向相反方向塑性變形。其結果是,如圖3中的實線那樣,一對鉚接突起52為在徑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的狀
??τ O
[0050]各鉚接突起52與電路板22的上表面接觸。由此,電路板22在軸向上被夾在臺座部51與鉚接突起52之間。其結果是,使電路板22在軸向上被牢固地固定于安裝板21。電路板22在貫通孔60的周圍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焊盤部61。在焊盤部61,為金屬的銅箔層223在電路板22的上表面露出。塑性變形后的一對鉚接突起52分別與焊盤部61的上表面接觸。如此一來,與使鉚接突起52與電路板22的樹脂層接觸的情況相比,能夠使電路板22與鉚接突起52牢固地固定在一起。并且,能夠抑制由鉚接突起52的接觸引起的電路板22的損傷。
[0051]另外,構成焊盤部61的銅箔層223與電路板22上的電路電絕緣。但是,也可以使構成焊盤部61的銅箔層223與地線端子連接,從而使焊盤部61和安裝板21維持恒定的電位。
[0052]如上所述,電路板22既可以是玻璃環氧樹脂制品,也可以是酚醛紙板制品。但是,在為酚醛紙板制品的情況下,雖然能夠降低電路板22的制造成本,但是使電路板22牢固地固定于安裝板21將變得特別困難。因此,本實施方式的鉚接部50的結構特別有用。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如果使一對鉚接突起52彼此向相反方向塑性變形從而與電路板22的上表面接觸,則能夠將酚醛紙板制的電路板22牢固地固定于安裝板21。
[0053]如圖2那樣,三個鉚接部50均位于比轉子磁鐵33的徑向內側的面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因此,,不需要將安裝板21擴大至比轉子磁鐵33靠徑向外側的位置來與電路板22固定。因此,能夠一邊抑制安裝板21的尺寸,一邊將電路板22固定于安裝板21。并且,三個鉚接部50均位于比環狀的感測圖案222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因此,不會因三個鉚接部50而限制感測圖案222的形狀。
[0054]如圖2那樣,在俯視時,各鉚接部50的一對鉚接突起52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鄰的線圈42之間。即,在俯視時,各鉚接部50的一對鉚接突起52不與線圈42重疊。像這樣,如果利用相鄰線圈42之間的空間配置鉚接突起52的話,則能夠防止鉚接突起52與線圈42接觸。
[0055]另外,在俯視時,鉚接突起52與線圈42也可以局部地重疊。例如,在比鉚接突起52靠軸向上側的位置,由于線圈42在周向上鼓起,也可以鉚接突起52的一部分與線圈42的該鼓起部分在軸向上重疊。即使在該情況下,只要鉚接突起52與線圈42的該鼓起部分因在軸向上分離而兩者不接觸即可。即,在俯視時,只要鉚接突起52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與線圈42重疊的位置即可。
[0056]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各鉚接部50的一對鉚接突起52沿徑向配置。即,一對鉚接突起52分別在徑向內側和徑向外側塑性變形。如此一來,與將一對鉚接突起52配置為其他的朝向相比,能夠抑制電路板22相對于中心軸線9在徑向上彎曲。因此,使用馬達I時,能夠抑制電路板22因熱、壓力而變形。
[0057]并且,在馬達I中,三個鉚接部50設置于安裝板21。三個鉚接部50相對于中心軸線9以大致相同的徑向距離來配置,且在周向上等間隔地配置。如此一來,能夠在中心軸線9的周圍均等地配置的三處將安裝板21與電路板22固定在一起。因此,能夠抑制鉚接部50的數量,且能夠水平地固定電路板22。特別是,在馬達I是三相無刷DC馬達的情況下,線圈42的數量是三的倍數。因此,如上所述,能夠避免與線圈42的接觸且在周向等間隔地配置鉚接部50 ο
[0058]<2.第二實施方式>
[0059]圖5是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馬達的靜止部2A的俯視圖。在圖5中,為了明示鉚接部50A的位置,用虛線示出定子25A。
[0060]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安裝板在徑向內側的端緣、即第一圓孔212A的周緣部具有三個鉚接部50Aο三個鉚接部50A在周向上等間隔地排列。并且,電路板22A在徑向內側的端緣、即第二圓孔221A的周緣部具有三個缺口 60A。三個缺口 60A也在周向上等間隔地排列。
[0061 ] 三個鉚接部50A分別插入電路板22A的缺口 60A。各鉚接部50A的一對鉚接突起52A比電路板22A的上表面向上側突出。如圖5所示,各鉚接部50A的一對鉚接突起52A位于比線圈42A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各鉚接部50A的一對鉚接突起52A沿周向配置,并彼此向周向的相反方向塑性變形。各鉚接突起52A在缺口 60A的周圍與露出于電路板22A的上表面的焊盤部61A接觸。
[0062]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在俯視時,各鉚接部50A的一對鉚接突起52A也不與線圈42A重疊。因此,能夠防止鉚接突起52A與線圈42A接觸。像這樣,也可以利用線圈42A的徑向內側的空間配置鉚接部50A。另外,在俯視時,鉚接突起52A與線圈42A也可以局部地重疊。即,在俯視時,只要鉚接突起52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線圈42A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即可。
[0063]在圖5所示的例子中,三個鉚接部50A配置在比第一實施方式更靠徑向內側的位置。因此,能夠一邊進一步地抑制安裝板的尺寸,一邊將電路板22A固定于安裝板。并且,在比鉚接部50A靠徑向外側的位置,能夠使電路的裝設空間更大。
[0064]<3.變形例 >
[0065]以上,雖然對本實用新型的兩個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限定為上述的實施方式。
[0066]圖6是一變形例涉及的安裝板21B與電路板22B固定前的縱剖視圖。圖7是圖6的安裝板2IB與電路板22B固定后的縱剖視圖。在圖6和圖7的例子中,鉚接部50B具有臺座部5IB和位于比臺座部51B靠軸向上側的位置的鉚接突起52B和鎖止突起53B。鉚接突起52B和鎖止突起53B是固定突起的一個例子。如圖6所示,在塑性變形前的狀態下,鉚接突起52B是朝向上方立起的。另一方面,鎖止突起53B從與電路板22B固定前即呈大致L字狀彎折。鎖止突起53B的末端朝向與鉚接突起52B相反的一側水平地延伸。
[0067]并且,在圖6和圖7所示的例子中,安裝板21B除了具有鉚接部50B以外還具有L字狀的鉤部80B。鉤部80B從板狀主體部211B向軸向上方延伸,并向與鎖止突起53B相同的朝向彎折并水平地延伸。另一方面,在電路板22B設置有供鉚接部50B通過的第一貫通孔60B和供鉤部80B通過的第二貫通孔90B。
[0068]將電路板22B固定于安裝板21B時,首先,將鉚接部50B插入第一貫通孔60B的同時,將鉤部80B插入第二貫通孔90B。然后,在臺座部51B與鎖止突起53B之間以及在板狀主體部211B與鉤部80B之間,分別插入電路板22B的一部分。由此,如圖7那樣,鎖止突起53B和鉤部80B為沿電路板22B的上表面向相同方向延伸的狀態。
[0069]接下來,從上方對鉚接突起52B施加壓力。由此,鉚接突起52B向與鎖止突起53B和鉤部80B的彎折的朝向相反的一側塑性變形。其結果是,如圖7那樣,鉚接突起52B與構成第一貫通孔60B的電路板22B的端面接觸。
[0070]像這樣,在圖6和圖7所示的例子中,一對固定突起中的鎖止突起53B預先彎折。因此,在安裝板21B與電路板22B固定時,能夠減少發生塑性變形的地方,更容易地進行電路板22B與安裝板21B的固定。并且,如圖7所示,由于使塑性變形后的鉚接突起52B不與電路板22B的上表面接觸而是與電路板22B的端面接觸,因此能夠進一步牢固地固定電路板22B相對于安裝板21B的水平方向的位置。
[0071]并且,在上述的實施方式中,安裝板直接固定于軸承保持架。但是,安裝板也可以通過其他的部件間接地固定于軸承保持架。并且,也可以省略安裝板,并在軸承保持架的凸緣部處設置鉚接部從而固定電路板。在這種情況下,軸承保持架中的筒狀部為軸承保持部,凸緣部為基板保持部。
[0072]另外,關于馬達的細節部位的形狀,也可以與本申請的各附圖不完全一致。并且,在不產生矛盾的范圍內,也可以將上述的實施方式、變形例中出現的各要素進行適當地組入口 ο
[0073]本實用新型例如能夠利用于馬達。
【主權項】
1.一種馬達,具有: 靜止部;以及 旋轉部;其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所述靜止部旋轉, 所述旋轉部具有: 軸,其沿上下延伸的中心軸線配置;以及 轉子磁鐵,其與所述軸一起旋轉, 所述靜止部具有: 軸承,其將所述軸支承為能夠旋轉; 軸承保持部,其具有保持所述軸承的筒狀部; 定子,其位于所述筒狀部的徑向外側且所述轉子磁鐵的徑向內側的位置; 電路板,其與所述中心軸線垂直地配置在比所述定子靠下側的位置;以及 基板保持部,其與所述軸承保持部直接地或者間接地固定的同時,保持所述電路板, 所述定子具有在周向上排列的多個線圈, 所述基板保持部具有: 板狀主體部,其與所述中心軸線垂直地配置;以及 鉚接部,其從所述板狀主體部向上方延伸, 所述馬達的特征在于, 所述電路板具有供所述鉚接部通過的貫通孔或者缺口, 所述鉚接部具有向所述電路板的上表面側突出,且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的一對固定突起, 所述一對固定突起位于比所述轉子磁鐵的徑向內側的面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在俯視時,所述一對固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與所述線圈重疊的位置。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對固定突起在徑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 在俯視時,所述一對固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在周向上配置于相鄰的所述線圈之間。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對固定突起向在周向上彼此向相反方向延伸, 在俯視時,所述一對固定突起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比所述線圈靠徑向內側的位置。4.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路板具有焊盤部,所述焊盤部在所述貫通孔或者所述缺口的周圍的至少一部分露出金屬, 所述一對固定突起與所述焊盤部接觸。5.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保持部具有三個所述鉚接部, 所述三個鉚接部在周向上等間隔地配置。6.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板保持部還具有L字狀的鉤部,所述鉤部從所述板狀主體部向上方延伸并沿所述電路板的上表面彎折, 所述鉚接部配置于與所述鉤部的彎折的朝向相反的一側。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對固定突起是在與所述電路板固定時彼此向相反方向塑性變形的一對鉚接突起。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對固定突起的一方是在與所述電路板固定時塑性變形的鉚接突起, 所述一對固定突起的另一方是從與所述電路板固定前便向與所述鉚接突起相反的一側延伸的鎖止突起。9.根據權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鉚接突起與所述電路板的上表面接觸。10.根據權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鉚接突起與構成所述貫通孔或者所述缺口的所述電路板的端面接觸。11.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電路板是酚醛紙板制品。12.根據權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馬達,其特征在于, 所述轉子磁鐵具有: 第一磁極部,其與所述定子相向;以及 第二磁極部,其與所述電路板相向, 所述第二磁極部以比所述第一磁極部磁極距密的方式在周向上磁化出磁極, 所述電路板具有檢測所述第二磁極部的圓環狀的感測圖案, 所述鉚接部位于比所述感測圖案靠徑向內側的位置。
【文檔編號】H02K11/33GK205725350SQ201620402730
【公開日】2016年11月23日
【申請日】2016年5月6日
【發明人】永田將理
【申請人】日本電產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