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低壓電器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性能可靠的變頻器。
背景技術:
變頻器的誕生源于交流電機對無級調速的需求,隨著晶閘管、靜電感應晶體管、耐高壓絕緣柵雙極型晶閘管等部件的出現,電氣技術有了日新月異的變化,變頻器調速技術也隨之發展,特別脈寬調制變壓變頻調速技術更是讓變頻器登上了新的臺階。
然而隨著電力電子技術應用領域的不斷延伸,變頻器也逐漸的深入到了工業的各個領域,因此市場對變頻器的性能要求,同時變頻器廠家也越來越多;如何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成為企業發展的重要發展方向。
怎樣優化了變頻器結構布局,減小了產品體積,并且提高變頻器接地可靠性和散熱效果,已成為本領域技術研發人員急待解決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問題是,針對現有技術不足,提供一種性能可靠的變頻器。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性能可靠的變頻器,其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置有主電路板,所述主電路板將殼體內部分隔成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安裝部,下部為散熱風道;
安裝部內設置有控制板以及層疊設置在控制板上方的顯示板;
散熱風道一端設置有風機組件,另一端設置有電容組件,所述風機組件與電容組件之間設置有散熱器;
控制板的通過主電路板接地,主電路板通過電容組件接地,電容組件通過散熱器接地,散熱器通過變頻器底板接地。
優選的,控制板上的接地點通過接地線與主電路板相連;主電路板與電容組件之間設置有接地端子,所述主電路板上的接地點通過接地端子與電容組件相連;電容組件與散熱器通過位于二者之間的接地柱相連;所述散熱器通過L型接地連板與變頻器底板相連。
優選的,L型接地連板包括第一接引部以及第二接引部;第一接引部上設置有固定螺孔,所述第二接引部上設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上對應固定設置有輔助連接的套筒。
接地柱為六角銅制導柱。
優選的,主電路板與電容組件之間設置有第一絕緣板,主電路板與散熱器之間設置有第二絕緣板。
優選的,變頻器底板上設置有凸起連式接部,所述凸起式連接部的凸起一面朝向殼體內部,所述凸起式連接部朝向殼體外部一側為一凹槽型容納腔;所述第二接引部與凸起連接部通過連接螺栓相連,所述連接螺栓的頭部位于所述凹槽型容納腔內,所述連接螺栓與所述容納腔之間設置有防松介子。
優選的,第一接引部緊貼散熱器的側壁設置,第二接引部位于電容組件下方與變頻器底板連接。
優選的,控制板上的接地點、主電路板上的接地點、接地端子、接地柱和L型接地連板,依次由上到下位于一個軸線上。
優選的,變頻器底板相對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固定卡槽和定位孔。
優選的,殼體包括底座以及罩體;所述底座包括下部底座以及與所述下部底座卡接的上部底座,下部底座內設有風機組件、電容組件和散熱器,在上部底座內設有主電路板、控制板、顯示板,所述主電路板位于上部底座與下部底座連接處;所述殼體的下部底座兩端與散熱風道的進口和出口相對應處分別設置有通風口,所述殼體的上部底座的側面處設置有一個以上的散熱口。
本實用新型積極效果如下:
本實用新型的變頻器布局合理,結構緊湊,減小體積,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且便于安裝;在不影響變頻器體積的情況下,確保了整個變頻器的散熱效果最佳,從而提高了變頻器的穩定性;主電路板、控制板、顯示板、電容組件以及散熱器依次互相連接,再通過變頻器底板接地,結構緊湊接地可靠,提高了變 頻器的安全性以及穩定性。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性能可靠的變頻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主電路板位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殼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L型接地連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圖1的A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的卡槽的位置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卡子的位置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圖1的B部放大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實用新型圖6的C部放大圖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實用新型圖7的D部放大圖的結構示意圖。
在附圖中,1主電路板、2控制板、3顯示板、4、風機組件、5電容組件、51第一絕緣板、6散熱器、61第二絕緣板、7L型接地連板、71第一接引部、711固定螺孔、72第二接引部、721套筒、8接地端子、9接地柱、10殼體、101凸起連式接部、102防松介子、103連接螺栓、11變頻器底板、111固定卡槽、112定位孔、12接地線、13通風口、14散熱口、15顯示口、16底座、161引導槽、162卡口槽、163定位槽、17罩體、171定位板、172插片、173引導塊、174支撐板、卡位孔175、176卡位鉤。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1至10給出的實施例,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不限于以下實施例的描述。
如圖1-10所示:一種性能可靠的變頻器,其包括殼體10,所述殼體10內設置有主電路板1,所述主電路板1將殼體10內部分隔成上下兩部分,上部為安裝部,下部為散熱風道;安裝部內設置有控制板2以及層疊設置在控制板2上方的顯示板3;散熱風道一端設置有風機組件4,另一端設置有電容組件5,所述風機組件4與電容組件5之間設置有散熱器6;主電路板1、控制板2、顯 示板3以及電容組件5構成電氣連接。
主電路板1與電容組件5之間設置有第一絕緣板51,主電路板1與所述散熱器6之間設置有第二絕緣板61;第一絕緣板51和第二絕緣板51分別用于防止主電路板1與電容組件5和主電路板1與散熱器6之間意外短路,有助于提高變頻器的穩定性,降低故障發生率。
控制板2的通過主電路板1接地,主電路板1通過電容組件5接地,電容組件5通過散熱器6接地,散熱器6通過變頻器底板11接地。具體的,控制板2上的接地點通過接地線12與主電路板1相連;主電路板1與電容組件5之間設置有接地端子8,所述主電路板1上的接地點通過接地端子8與所述電容組件5相連;電容組件5與散熱器6之間設置有接地柱9,所述電容組件5通過接地柱9與散熱器6相連;散熱器6通過L型接地連板7與變頻器底板11相連;該布局結構緊湊,減小體積,降低了生產成本并且便于安裝;并且在不影響變頻器體積的情況下,確保了整個變頻器的散熱效果最佳,從而提高了變頻器的穩定性;主電路板1、控制板2、顯示板3、電容組件5以及散熱器6接地可靠,提高了變頻器的安全性以及穩定性。所述控制板2上的接地點、主電路板1上的接地點、接地端子8、接地柱9和L型接地連板7,依次由上到下基本位于一個軸線上。
所述接地柱9為六角銅制導柱,六角銅制導柱相對于目前市上使用的接地線,接引和固定的穩定性更強,有利于提高變頻器使用壽命,并且降低故障率。
如圖4所示:L型接地連板7包括與散熱器6連接的第一接引部71以及與底板11連接的第二接引部72;第一接引部71上設置有固定螺孔711,所述第二接引部72上設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上對應固定設置有輔助連接的套筒721。L型接地連板可有效的使散熱器6與變頻器底板11相連,其連接穩定,接地性能優良,極大的提高了變頻器的安全系數以及使用壽命。所述第一接引部71緊貼散熱器6的側壁設置,第二接引部72伸到電容組件5下方與變頻器底板11連接。
如圖5所示:L型接地連板7的安裝結構,在變頻器底板11上設置一凸起連式接部101,所述凸起式連接部101的凸起一面朝向殼體10內部,所述凸起式連接部101朝向殼體10外部一側為一凹槽型容納腔;第二接引部72與凸起 連接部101通過連接螺栓103相連,連接螺栓103的頭部位于所述容納腔內,所述連接螺栓103與所述容納腔之間設置有防松介子102。
一方面,凸起式連接部101為整個L型接地板提供一個支撐,便于L型接地板與散熱器6進行連接;另一方面,凸起式連接部101朝向殼體10外部一側為凹槽型容納腔,該凹槽型容納腔可使L型接地板與變頻器底板11連接更穩定,避免連接螺栓103意外松動,造成接地無效,并且裝配好的連接螺栓103和防松介子102在該凹槽型容納腔內避免了螺栓頭過度突出,影響變頻器的安裝和使用;防松介子102起到加強保護的作用,當連接螺栓103因外力發生松動時,防松介子102可彌補因松動造成錯位,最大限度的降低故障發生率。
如圖3、6、7、9和10所示:殼體10包括底座16以及罩體17,罩體17與底座16之間通過卡接結構相連,變頻器底板11與底座16下端相連;所述底座16包括下部底座以及與下部底座卡接的上部底座,所述主電路板1設置于底座16內部并且位于上部底座與下部底座之間;所述罩體17包括左右兩部分,分別為第一罩體和第二罩體,第一罩體與第二罩體之間通過卡接相連。
卡接結構包括設置在罩體17的卡接端上的卡子以及設置在底座16的卡接端上的卡槽;卡子包括插片172以及設置在插片172一端的引導塊173,所述引導塊173上設置有第一引導斜面,所述第一引導斜面與插片172之間設置有第一卡接點;所述卡槽包括引導槽161以及設置在引導槽161一側的卡口槽162,所述引導槽161的槽底部設置有與第一引導斜面相對應的第二引導斜面;所述卡口槽162的深度大于引導槽161的深度,卡口槽162與引導槽161之間由二者的深度差形成與所述第一卡接點相匹配的第二卡接點。第一引導斜面與第二引導斜面相配合,將引導塊172向卡口槽162內引導,使得第一卡接點與第二卡接點對接,實現卡接固定功能。
如圖6、7所示,所述罩體17包括罩體板和罩體板四周的罩體側板,罩體17通過罩體側板的卡接端與底座16卡接;所述罩體側板的側邊上凸起設置有定位板171,所述底座16的卡接端的側邊的內側上設置有與所述定位板171相匹配的定位槽163;罩體17的卡子與底座16的卡槽卡接配合時,底座16通過定位槽163和定位板171的配合環繞罩體側板的側邊,以對側邊進行保護,避免罩體17和底座16對接的錯位,以及運輸磕碰容易損壞。優選的,罩體17的罩 體側板與罩體板之間的夾角大于90度且小于120度,罩體側板與罩體板之間的連接處成弧形設置。罩體側板通過弧形彎曲傾斜設置具有一定的彈性,使得罩體17與底座16的連接更加可靠,而且罩體17易于拆卸裝配且不易損壞。
如圖6、7所示,所述罩體17分為并排設置的第一罩體和第二罩體,第一罩體與第二罩體之間通過卡接相連;第一罩體與顯示板3對應,第二罩體與控制板2的接口部分對應,在第一罩體上設有與顯示板3相對應的顯示口15,該顯示口15用來目測顯示板3上的數據。在第一罩體的側邊的內側平行延伸出支撐板174,在支撐板174上設有卡位孔175,在第二罩體的側邊上設有與卡位孔175配合的U型的卡位鉤176,U型的卡位鉤176的一側邊與第二罩體的側邊連接,卡位鉤176穿過支撐板174上的卡位孔175,卡位鉤176的另一側邊與支撐板174卡位配合。
如圖1、3、6所示,所述底座16包括下部底座以及與下部底座卡接的上部底座,下部底座內設有風機組件4、電容組件5和散熱器6;殼體10的下部底座兩端與散熱風道的進口和出口相對應處分別設置有通風口13,在兩側不設置散熱口,便于風機組件4的作用下加速散熱。在上部底座內設有主電路板1、控制板2、顯示板3,所述主電路板1位于上部底座與下部底座連接處,所述殼體10的上部底座上與安裝部相對應的側面處設置有一個以上的散熱口14。
殼體10采用分體式結構,該結構相對于一體式結構,便于內部接線,以及各部件的拆裝和檢修方便。卡子和卡槽設計合理,使得罩體17與底座16之間卡接牢固,并能實現快速拆裝。通風口13配合散熱器進行通風散熱,散熱口14與變頻上主電路板1、控制電路板2以及顯示板3所在位置相對應,起到輔助散熱的功能。
如圖2、6所示,所述變頻器底板11相對的兩側分別設置有固定卡槽111和定位孔112,在安裝使用的過程中,二者互相配合,用于變頻器的安裝,完成對變頻器的固定。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實用新型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