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太陽能發電裝置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安裝裝置及發電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雙面發電的雙面發電光伏組件是市場的主流,雙面發電太陽能電池使用透光更好的硼或磷等擴散背場,替代傳統的鋁背場結構,不但可以解決傳統單面發電太陽能電池,因鋁、硅的熱膨脹系數不同,而導致的太陽能電池彎曲的問題,而且還可因其雙面可受光的特性,增加了太陽能電池單位面積的輸出功率,降低了單位質量的太陽能電池的發電成本。
現有的雙面發電光伏組件通常使用朝南傾角的安裝方式,雙面發電光伏組件正面朝南,背面朝向地面方向,這樣背面電池所受光照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優勢已經成為技術人員亟待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結構簡單、操作方便的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安裝裝置,減少雙面發電光伏組件表面灰塵堆積,能夠大幅提高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發電量。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安裝裝置,包括底座和能安裝雙面發電組件的框架,所述框架為中部鏤空的框架式結構,框架垂直連接在底座上。
優選的,所述框架與底座間通過豎直轉軸相連,并設有旋轉定向復位機構。
優選的,所述旋轉定向復位機構為扭簧,所述轉軸一端固定在框架下端中部、另一端與扭簧固定連接,扭簧另一端與底座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框架為中空的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上下邊框內設有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邊緣相匹配的滑道。
優選的,所述底座中部設有安裝槽,轉軸和扭簧設置在安裝槽內。
優選的,所述安裝槽與底座上表面間設有加強筋。
優選的,所述框架一側垂直邊框設有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邊緣相配合的凹槽。
優選的,所述框架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通過硅膠密封固定。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雙面光伏組件發電裝置,在上述安裝裝置中安裝有雙面發電組件。
優選的,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兩面朝向東西方向安裝固定在支撐架內。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所產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垂直安裝在中空框架式結構的框架內,能夠有效的避免灰塵的堆積,以及鳥糞等異物的遮擋,異物長時間遮擋會造成光伏組件熱斑的隱患,同時減少平時清洗光伏組件的次數,提高發電量;通過扭轉機構可實現框架的扭轉,可避免大風直吹雙面發電光伏組件表面而導致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發生側翻,框架旋轉的同時也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借此判斷風向。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操作方便、易清潔的優點,能夠大幅提高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發電量。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中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另一種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底座,2-框架,3-雙面發電光伏組件,4-轉軸,5-扭簧,6-安裝槽,7-加強筋,8-滑道,9-凹槽,10-硅膠。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如圖1所示的一種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安裝裝置,包括底座1和能安裝雙面發電組件3的框架2,所述框架2為中部鏤空的框架式結構,框架2垂直連接在底座1上。
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垂直安裝在中部鏤空的框架2內,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垂直安裝,能夠有效的避免灰塵的堆積,以及鳥糞等異物的遮擋,實踐表明豎直安裝組件表面落塵幾乎為零,傾角落塵遮擋可降低組件發電量24%以上,而異物長時間遮擋會造成發電光伏組件熱斑的隱患,同時減少平時清洗發電光伏組件的次數,本方案可提高發電量。
所述框架2與底座1間通過豎直轉軸4相連,并設有旋轉定向復位機構。通過旋轉定向復位機構可實現框架2的扭轉和復位,可避開大風直吹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避免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發生側翻,框架2旋轉的同時也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借此判斷風向。
作為一種優選結構,所述旋轉定向復位機構為扭簧5,所述轉軸4一端固定在框架2下端中部、另一端與扭簧5固定連接,扭簧5另一端與底座1固定連接。轉軸4在扭簧5的作用下,當風載荷大于設計好的扭簧5扭矩力的時候,框架2帶動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自動旋轉,防止風速過大導致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被吹翻的安全隱患,當風載荷小于扭簧5扭矩力的時候,框架2及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轉回原位,利用此結構可使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同時起到風向標的作用,用來指示風向。
為了避免轉軸4偏擺,增加雙面發電光伏組件的安裝牢固性,所述底座1中部設有安裝槽6,轉軸4和扭簧5設置在安裝槽6內。
旋轉定向復位機構也可以通過在轉軸4對稱的兩側設置擋板和復位彈簧,復位彈簧水平設置在安裝槽6內,且復位彈簧垂直擋板設置。在風載荷大于設計好的彈簧扭矩力的時候,框架2帶動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自動旋轉,防止風速過大導致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被吹翻,當風載荷小于彈簧扭矩力的時候,框架2及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還會迅速復位,而不影響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采光。
同樣為了增加牢固性,所述安裝槽6與底座1上表面間設有加強筋7。
其中,所述框架2為中空的矩形框架,矩形框架的上下邊框內設有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邊緣相匹配的滑道8。在安裝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時,將其沿著上下滑道8輕松推入就位即可,安裝方便快捷,安裝過程中無需大量的螺栓、螺母、壓塊等零部件,增加了安裝效率;矩形框架用來固定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的四周,且不會對電池片造成遮擋。
作為框架的另一種結構方式,在框架2一側垂直邊框設有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邊緣相配合的凹槽9。
為了避免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發生松動,所述框架2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通過硅膠10密封固定。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安裝就位后,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與框架2間的縫隙用硅膠進行密封。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雙面光伏組件發電裝置,在上述安裝裝置中安裝有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凡是應用到該安裝裝置的雙面光伏組件發電裝置均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為了提高發電量,可優選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兩面朝向東西方向安裝固定在框架2內。根據實驗結果得知,一天的累計發電量相對南向固定傾角的安裝方式平均高8%。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
1、提高安裝效率: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沿著框架2的滑道8垂直推入框架就位,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邊緣與框架2間的縫隙利用硅膠10來密封固定,相對常規雙面發電光伏組件安裝需要有大量的螺栓、螺母、壓塊等零部件,極大地簡化了安裝步驟及安裝難度系數,降到了安裝成本,節約了安裝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發電量:將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兩面朝向東西方向垂直安裝在框架2內,避免了灰塵的堆積及鳥糞等異物的遮擋,減少了異物落到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造成的熱斑效應,同時減少平時清洗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的次數,提高了發電量。
3、起到風向標的作用:當大風直吹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表面時,通過扭轉機構實現框架2的扭轉,可避免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發生側翻,框架2及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的旋轉起到了風向標的作用,借此判斷風向。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制作方便,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安裝方便快捷、易清潔,減少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因異物落在光伏組件表面上而造成的熱斑效應,能夠大幅提高雙面發電光伏組件3的發電量。
本文中應用了具體個例對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實施方式進行了闡述,以上實施例的說明只是用于幫助理解本實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若干改進和修飾,這些改進和修飾也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