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包括機箱外殼和PCB電路板,機箱外殼內設有多個限位凸起,PCB電路板上設有多個限位卡槽,限位凸起與所述限位卡槽的位置一一對應,限位凸起卡接在所述限位卡槽內。該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可以快速的對PCB電路板進行定位,而且可有效防止其在組裝過程中來回移動,因此可有效提高組裝的速度,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采用這種結構,機箱外殼的內腔只需做的和PCB電路板的內腔同樣大小即可,這樣不但可使逆變器的外觀更加的美觀,而且可有效縮小逆變器機箱外殼的體積,節約生產成本。
【專利說明】
一種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光伏逆變器,特別涉及一種用于逆變器電路板的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0002]隨著能源的日漸短缺以及環境污染的日漸加重,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成為目前世界各國重點發展的領域,其中光伏發電技術因其具有綠色、環保、可再生等優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和歡迎。在光伏發電技術中,用于將光伏組件產生的直流電能轉換為交流電能的逆變器是整個光伏發電技術的關鍵部件。
[0003]逆變器主要包括逆變器外殼和PCB電路板兩部分,PCB電路板上設有逆變器電路,PCB電路板固定在逆變器外殼上。在現有技術中,PCB電路板多事通過螺絲直接固定在逆變器外殼內部的,逆變器外殼內通常會設置幾個支撐柱來支撐PCB電路板,并在支撐柱上設置螺絲孔,同時在PCB電路板上設置與螺絲孔位置對應的通孔。在進行安裝時,將PCB電路板放置在逆變器外殼內,使PCB電路板上的通孔與支撐柱上的螺絲孔一一對應,然后通過螺絲進行連接即可。然而在現實的組裝過程中,很難使PCB電路板上的通孔與支撐柱上的螺絲孔一步到位的上下對應起來,在組裝時需要不斷的移動PCB電路板的位置。這樣就帶來兩個缺陷:I)組裝速度慢,每次組裝都要不斷的移動PCB電路板的位置,使PCB電路板上的通孔與支撐柱上的螺絲孔位置對應,組裝時間長,生產效率低;2)為了便于PCB電路板移動,通常需要在逆變器外殼內壁與PCB電路板之間設置較大的縫隙,這樣就會使逆變器外殼的尺寸增大,這樣就會使生產成本增加。
【實用新型內容】
[0004]鑒于以上所述現有技術的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逆變器內電路板快速固定的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
[0005]為實現上述目的及其他相關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包括機箱外殼和PCB電路板,所述PCB電路板位于所述機箱外殼內,所述機箱外殼內設有多個限位凸起,所述PCB電路板上設有多個限位卡槽,所述限位凸起與所述限位卡槽的位置一一對應,所述限位凸起卡接在所述限位卡槽內。
[0006]優選地,所述機箱外殼內設有三個限位凸起,三個限位凸起不在同一直線上。
[0007]優選地,所述限位凸起呈圓弧狀,所述限位卡槽為圓弧形凹槽。
[0008]優選地,所述限位凸起與支撐柱連接,所述限位凸起的高度高于所述支撐柱的高度,所述支撐柱上設有螺絲孔,所述PCB電路板上設有與所述螺絲孔位置對應的連接通孔。
[0009]優選地,所述限位凸起、支撐柱與所述機箱外殼為一體結構。
[0010]優選地,所述PCB電路板上連接通孔的外周設有環形接地銅盤,所述環形接地銅盤與所述支撐柱接觸。
[0011]如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該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在機箱外殼內設置限位凸起,并同時在PCB電路板上設置與限位凸起位置對應的限位卡槽,這樣在對PCB電路板進行固定時,只需將限位凸起一一對應的卡在限位卡槽內就可對限位卡槽進行固定,這樣不但可以快速的對PCB電路板進行定位,而且可有效防止其在組裝過程中來回移動,因此可有效提高組裝的速度,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采用這種結構,機箱外殼的內腔只需做的和PCB電路板的內腔同樣大小即可,這樣不但可使逆變器的外觀更加的美觀,而且可有效縮小逆變器機箱外殼的體積,節約生產成本。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13]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機箱外殼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限位凸起的結構示意圖。
[0015]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PCB電路板的結構示意圖。
[0016]元件標號說明:1、機箱外殼;11、限位凸起;12、支撐柱;13、螺絲孔;2、PCB電路板;
21、限位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0017]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其他優點及功效。
[0018]請參閱圖1至圖4。須知,本說明書所附圖式所繪示的結構、比例、大小等,均僅用以配合說明書所揭示的內容,以供熟悉此技術的人士了解與閱讀,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限定條件,故不具技術上的實質意義,任何結構的修飾、比例關系的改變或大小的調整,在不影響本實用新型所能產生的功效及所能達成的目的下,均應仍落在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技術內容得能涵蓋的范圍內。同時,本說明書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間”及“一”等的用語,亦僅為便于敘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圍,其相對關系的改變或調整,在無實質變更技術內容下,當亦視為本實用新型可實施的范疇。
[0019]如I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其包括機箱外殼I和PCB電路板2,機箱外殼I采用鋁合金材質。PCB電路板2位于機箱外殼I內,PCB電路板2上的電路為現有技術,故在此不再詳細描述。
[0020]如圖2、3、4所示,機箱外殼I內設有多個限位凸起11,PCB電路板2上設有多個限位卡槽21,限位凸起11與限位卡槽21的位置一一對應,當PCB電路板2固定在機箱外殼I內時,限位凸起11卡接在限位卡槽21內,這樣就可防止PCB電路板2在機箱外殼I內來回移動,使PCB板固定在機箱外殼I內。作為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可在機箱外殼I內設有三個限位凸起11,并且三個限位凸11起不在同一直線上,依據三點確定一個平面的原理,通過三個限位凸起11,就能將PCB電路板2限制在機箱外殼I內。為了便于安裝,限位凸起11可設置為呈圓弧狀,限位卡槽21設置為圓弧形凹槽,這樣可非常方便的將限位凸起11卡接在限位凹槽21內。為了便于加工,限位凸起11設置在機箱外殼I的側壁上,限位卡槽21設置在PCB電路板的邊緣。
[0021 ] PCB電路板2限制在機箱外殼I內后,為了將PCB電路板2與機箱外殼I進行固定,可在限位凸起11上設置支撐柱12,限位凸起11與支撐柱12連接,限位凸起11的高度應高于支撐柱12的高度,這樣即可將PCB電路板2進行定位,又可使其支撐在支撐柱12上。支撐柱12上設有螺絲孔13,同時應在PCB電路板上設置與螺絲孔位置對應的連接通孔,這樣通過螺絲就可將PCB電路板與機箱外殼I固定連接在一起。
[0022]作為一種優選方式,限位凸起11、支撐柱12與機箱外殼I為一體結構。同時可在PCB電路板上連接通孔的外周設有環形接地銅盤,當PCB電路板2固定在機箱外殼I內時,環形接地銅盤與支撐柱12接觸,這樣可使PCB電路板2上的電路更好的與地連接,可有效防止電路受到外界信號的干擾。
[0023]該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在機箱外殼內設置限位凸起,并同時在PCB電路板上設置與限位凸起位置對應的限位卡槽,這樣在對PCB電路板進行固定時,只需將限位凸起一一對應的卡在限位卡槽內就可對限位卡槽進行固定,這樣不但可以快速的對PCB電路板進行定位,而且可有效防止其在組裝過程中來回移動,因此可有效提高組裝的速度,有效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采用這種結構,機箱外殼的內腔只需做的和PCB電路板的內腔同樣大小即可,這樣不但可使逆變器的外觀更加的美觀,而且可有效縮小逆變器機箱外殼的體積,節約生產成本。所以,本實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現有技術中的種種缺點而具高度產業利用價值。
[0024]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術的人士皆可在不違背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或改變。因此,舉凡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與技術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飾或改變,仍應由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所涵蓋。
【主權項】
1.一種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包括機箱外殼和PCB電路板,所述PCB電路板位于所述機箱外殼內,其特征在于:所述機箱外殼內設有多個限位凸起,所述PCB電路板上設有多個限位卡槽,所述限位凸起與所述限位卡槽的位置一一對應,所述限位凸起卡接在所述限位卡槽內。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機箱外殼內設有三個限位凸起,三個限位凸起不在同一直線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呈圓弧狀,所述限位卡槽為圓弧形凹槽。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與支撐柱連接,所述限位凸起的高度高于所述支撐柱的高度,所述支撐柱上設有螺絲孔,所述PCB電路板上設有與所述螺絲孔位置對應的連接通孔。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支撐柱與所述機箱外殼為一體結構。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逆變器電路板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PCB電路板上連接通孔的外周設有環形接地銅盤,所述環形接地銅盤與所述支撐柱接觸。
【文檔編號】H05K7/00GK205694021SQ201620554138
【公開日】2016年11月16日
【申請日】2016年6月8日 公開號201620554138.0, CN 201620554138, CN 205694021 U, CN 205694021U, CN-U-205694021, CN201620554138, CN201620554138.0, CN205694021 U, CN205694021U
【發明人】張治國, 蘇保剛
【申請人】蘇州歐姆尼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