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新能源充電樁設備制造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
背景技術:
新能源電動汽車為國家大力推廣的方向,因此充電站(樁)的基礎建設將大面積展開,且尤為重要。目前市面上充電樁生產企業很多,很多產品在使用安全性,穩定性方面不夠完善,還沒走向成熟。主要集中體現在當充電機置于戶外高溫環境下,是否還能可靠充電運行且不出現故障。那么對散熱要求,風道設計顯得特別重要。目前市面上對風道設計還不夠完善,要么是任由發熱部件發出的熱量在樁內部自行擴散,要么沒有很好的將進風口,發熱部件、風道結構與出風口形成一個可靠循環系統。因為戶外高溫加上發熱部件所發出的熱量必須要排除樁外,否則還會加速設備及內部電子電氣元器件的老化,嚴重時會引起火災危險。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依附樁體殼體本身,在其內部形成風道,將熱量快速排出樁體,保證樁體正常運行的溫度。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它包括充電樁外殼;所述充電樁外殼通過充電機模塊上封板和充電機模塊托板從上至下分隔為電氣二次側安裝區、充電機模塊安裝區和電氣一次側安裝區;所述充電機模塊安裝區的前后兩側設置有充電機模塊側支撐架;所述充電機模塊安裝區的右側還設置有吸風風機;前后兩側的充電機模塊側支撐架、充電機模塊上封板和充電機模塊托板圍成右進風左出風的腔體;所述電氣二次側安裝區的左側的充電樁外殼上通過后側固定支撐件固定有電氣主封板,所述電氣主封板與充電樁外殼之間的頂端設置有上頂封板;所述充電樁外殼的左側設置為出風側門;所述出風側門的上游位置設置有出風風機;所述電氣主封板、上頂封板、充電機模塊托板、充電機模塊上封板、充電機模塊側支撐架、充電樁外殼及后側固定支撐件共同圍成風道。
所述充電樁外殼的右側設置有進風側門;所述進風側門在與吸風風機相對應的位置設置進風過濾器。
所述出風側門的出風風機的位置還設置有出風過濾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依附樁體殼體本身,在其內部形成風道,相互獨立,不影響電氣一次側和二次側的元器件,可將熱量快速排出樁體,保證樁體正常運行的溫度。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的多視角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的A-A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3為圖1的B-B面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加深對本實用新型的理解,下面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描述,該實施例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構成限定。
實施例
如圖1至圖3所示,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它包括充電樁外殼1;所述充電樁外殼1通過充電機模塊上封板2和充電機模塊托板3從上至下分隔為電氣二次側安裝區4、充電機模塊安裝區6和電氣一次側安裝區5;所述充電機模塊安裝區6的前后兩側設置有充電機模塊側支撐架7;所述充電機模塊安裝區6的右側還設置有吸風風機8;前后兩側的充電機模塊側支撐架7、充電機模塊上封板2和充電機模塊托板3圍成右進風左出風的腔體;所述電氣二次側安裝區4的左側的充電樁外殼1上通過后側固定支撐件16固定有電氣主封板11,所述電氣主封板11與充電樁外殼1之間的頂端設置有上頂封板12;所述充電樁外殼1的左側設置為出風側門14;所述出風側門14的上游位置設置有出風風機15;所述電氣主封板11、上頂封板12、充電機模塊托板3、充電機模塊上封板2、充電機模塊側支撐架7、充電樁外殼1及后側固定支撐件16共同圍成風道13;所述充電樁外殼1的右側設置有進風側門9;所述進風側門9在與吸風風機8相對應的位置設置進風過濾器10;所述出風側門14的出風風機15的位置還設置有出風過濾器。
本實施例的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充電樁殼體采用冷軋鋼板經過電涌噴漆,鍍彩鋅等加工工藝,通過焊接,螺絲固定等方式裝配而成,風道設計首先依附樁體外殼,前門板、后門板、出風側門和進風側門皆作為風道一部分。
本實施例的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當充電樁工作時,充電機模塊安裝區的吸風風機通過進風側門的進風過濾器,將外界氣體吸入,通過充電機模塊安裝區的發熱部件,進行降溫及散熱,然后,進入風道中,從出風側門的出風風機排出;充電機模塊安裝區由充電機模塊托板隔離,不影響附近電氣一次側部分元器件,同時應熱氣分子動能大,密度小的特點,從充電機安裝區模塊排出的熱量將通過風道逐漸上浮,最后通過大功率出風風機將熱量排出至樁外,即使有少部分熱量再上浮,也將被上頂封板擋住,并被出風風機排出,不會存在多余的熱量影響樁體正常運行的環境溫度。
本實施例的一種充電樁散熱風道結構,依附樁體殼體本身,在其內部形成風道,不影響電氣一次側的元器件,可將熱量快速排出樁體,保證樁體正常運行的溫度。
上述實施例不應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實用新型,凡采用等同替換或等效轉換的方式獲得的技術方案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