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散熱器,尤其是涉及一種用于無刷電鎬控制器的散熱器。
背景技術:
隨著技術的發展無刷電機技術的成熟,無刷電鎬應運而生,相比傳統串勵電機驅動式電鎬而言,其具有使用壽命長,力量大,能耗低,效率高等傳統技術無法比擬的優點,而新技術帶來的新變革也產生了對電鎬控制器散熱的新要求?,F有技術中,用于無刷電鎬控制器的散熱器主要是通過背面的多個散熱柱來實現的,存在散熱效率低下的問題,同時現有散熱器體積大、重量較重,且結構復雜,與無刷電鎬的裝配不便,因而有待于改進。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之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體積小、重量輕、裝配方便、散熱效果好的用于無刷電鎬控制器的散熱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予以實現:
一種用于無刷電鎬控制器的散熱器,包括散熱器本體,所述散熱器本體正面設置有用于安裝無刷電鎬驅動電路板的型腔,所述散熱器本體背面設置有多個散熱片組,每個散熱片組均包括數個上窄下寬的散熱片單元,每個散熱片組中的散熱片單元均并排設置且相鄰兩個散熱片單元的底部彼此相連,所述散熱器本體兩側設置有散熱器固定孔,所述型腔內底壁上設置有螺絲孔。
進一步的,各所述散熱片單元的頂面均設置為圓弧面。
進一步的,每個散熱片組中相鄰兩個散熱片單元的底部相連處均呈圓弧倒角結構。
進一步的,各所述散熱片單元的高度為其最寬處寬度的二倍以上。
進一步的,各所述散熱片組中對應的散熱片單元均處于同一水平直線上。
進一步的,所述散熱器本體背面還設置有由所述螺絲孔軸向延伸形成的加厚部。
進一步的,所述螺絲孔設置為兩個,且呈并列間隔設置。
進一步的,所述散熱器本體為一由底壁和四周壁構成的殼體結構。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首先,本實用新型散熱器改散熱柱為上窄下寬的散熱片結構,同時,將各散熱片單元底部彼此鄰接,使之與散熱器本體的接觸面積加大,進而增加導熱面積,提高散熱效果,而散熱片單元由于上窄下寬,因而有利于快速將熱量散發出去,從而進一步提高散熱效率。
其次,本實用新型散熱器結構得以簡化,使之體積小、重量輕、裝配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散熱器的正面示意圖。
圖2為圖1的仰視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散熱器的背面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給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如圖1至圖3所示,本實施例所述一種用于無刷電鎬控制器的散熱器,包括散熱器本體1,散熱器本體1正面設置有用于安裝無刷電鎬驅動電路板的型腔11,散熱器本體1背面設置有多個散熱片組12,每個散熱片組12均包括數個上窄下寬的散熱片單元121,每個散熱片組12中的散熱片單元121均并排設置且相鄰兩個散熱片單元121的底部彼此相連。散熱器本體1兩側設置有散熱器固定孔13,散熱器固定孔13用于散熱器本體1在安裝固定到無刷電鎬殼體內時插裝固定螺絲。型腔11內底壁上設置有螺絲孔14,螺絲孔14用于無刷電鎬驅動電路板在安裝固定到型腔11內時插裝固定螺絲。
優選的,各散熱片單元121的頂面均設置為圓弧面,這樣可以避免用戶觸拿散熱器時傷到手,并提高美觀度。
優選的,每個散熱片組12中相鄰兩個散熱片單元121的底部相連處121a均呈圓弧倒角結構,這樣可以方便散熱器在制作成型時的脫模操作。
優選的,各散熱片單元121的高度為其最寬處寬度的二倍以上,該設計可以進一步提高散熱器的散熱效果。
優選的,各散熱片組12中對應的散熱片單元均處于同一水平直線上。
優選的,散熱器本體1背面還設置有由螺絲孔14軸向延伸形成的加厚部141,以增加強度,確保無刷電鎬驅動電路板安裝固定的穩定性。作為更進一步的優選,螺絲孔14設置為兩個,且呈并列間隔設置。
優選的,散熱器本體1為一由底壁和四周壁構成的殼體結構。
以上所述者,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實施的范圍,即大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及實用新型說明內容所作的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實用新型專利涵蓋的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