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發聲器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聲器件,尤其涉及一種運用在便攜式通訊產品中的發聲器件。背景技術:
在移動電話等便攜設備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對產品的功能性要求越來越強, 對于移動電話的音樂欣賞這一功能,為了使娛樂效果更強,出現了音樂帶振動的模式,由此,發聲器件的發展也相應加快。相關技術的發聲器件,其包括上蓋、與所述上殼共同圍成發聲腔體的下蓋和置于所述發聲腔體內的發聲單體。所述發聲腔體包括所述發聲單體與所述下蓋共同圍成的后腔和與所述后腔相對的前腔。所述發聲單體包括下夾板和設置于所述下夾板上的磁鋼。相關技術的發聲器件其前腔較大,后腔較小,則所述發聲器件的頻帶低,諧振頻率高,為了使所述前腔盡量小而所述后腔盡量大,以提高所述發聲器件的頻帶和降低其諧振頻率,所述發聲單體傾斜設置于所述發聲腔體內。然而,相關技術的所述發聲單體傾斜設置于所述發聲腔體內時,由于所述下夾板為平板狀,傾斜設置時容易碰撞所述下蓋,即在尺寸不變的情況下,所述下夾板傾斜后無法放置到所述發聲腔體內,這種結構就使得在同樣尺寸的發聲器件中,傾斜設置的下夾板必須減小其尺寸以便能放置在所述發聲腔體內,但下夾板的尺寸減小后,設置在所述下夾板上的磁鋼尺寸也會隨之減小,這就無法做到磁路的最大化,導致磁路的驅動力減小。而且, 相關技術的發聲器件為單磁鋼形成的單磁路,進一步影響了相關技術發聲器件的靈敏度, 使其聲學性能不佳。因此,實有必要提出一種新的發聲器件解決上述問題。
發明內容本發明需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磁路驅動力大且聲學性能好的發聲器件。根據上述的技術問題,設計了一種發聲器件,其目的是這樣實現的一種發聲器件,其包括上蓋、與所述上蓋共同圍成發聲腔體的下蓋和傾斜設置于所述發聲腔體內的發聲單體,所述發聲單體包括下夾板和設置于所述下夾板上的磁鋼。其中,所述下夾板包括主體部和由所述主體部的相對兩側分別彎折延伸的彎折部。所述磁鋼包括主磁鋼和位于所述主磁鋼兩側設置的第一副磁鋼。所述主磁鋼置于所述主體部上,所述第一副磁鋼分別置于所述彎折部上,所述主磁鋼與所述第一副磁鋼之間設有磁間隙。優選的,所述上蓋包括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一側壁相對設置的第二側壁和連接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的上表壁,所述第一側壁高于所述第二側壁,所述上表壁呈曲面狀,其設有貫穿其上的發聲孔。優選的,位于所述主體部其中一側的所述彎折部貼設在所述下蓋上,位于所述主體部另一側的所述彎折部靠設在所述第一側壁上且與所述下蓋相隔一定距離。優選的,所述下蓋包括與所述上蓋固定結合的加強部和嵌設在所述加強部內的蓋板。優選的,所述蓋板設有平板部和由所述平板部彎折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嵌設在所述加強部內。優選的,所述下蓋上還設有貫穿其上的瀉壓孔。優選的,靠近所述第一側壁的所述彎折部設有向靠近所述第一側壁方向凸出的若干不連續的卡位部,所述第一側壁設有若干與所述卡位部配合的卡位槽,所述卡位部卡設在所述卡位槽內。優選的,所述發聲器件還設有與所述主磁鋼相對設置的第二副磁鋼,所述第二副磁鋼分別置于所述主體部上并與所述主磁鋼相隔一定距離。優選的,所述彎折部設有四個,每兩個位于所述主體部的同一側,所述主磁鋼設有兩個且相隔一定距離,所述第一副磁鋼設有四個且分別設置在所述彎折部上,所述第二副磁鋼設有三個,其分別與所述主磁鋼交錯設置。優選的,所述發聲器件還包括分別貼設在所述主磁鋼、所述第一副磁鋼和第二副磁鋼上的極芯。與相關技術相比,本發明的發聲器件其驅動力大,聲學性能優。
圖1為本發明發聲器件的立體結構分解圖。圖2為本發明發聲器件的立體結構圖。圖3為圖2沿A-A線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說明。如圖1-3所示,一種發聲器件1,其包括上蓋2、與上蓋2共同圍成發聲腔體(示標號)的下蓋3和傾斜設置于發聲腔體內的發聲單體4,發聲單體4包括下夾板41和設置于下夾板41上的磁鋼42。其中,下夾板41包括主體部411和由主體部411的相對兩側分別彎折延伸的彎折部412。磁鋼42包括主磁鋼421和位于主磁鋼421兩側設置的第一副磁鋼 422。主磁鋼421置于主體部411上,第一副磁鋼422分別置于彎折部412上,主磁鋼421 與第一副磁鋼422之間設有磁間隙424。發聲腔體包括發聲單體4與下蓋3共同圍成的后腔5和與后腔5相對的前腔6,因為發聲單體4傾斜設置在發聲腔體內,這種傾斜結構可以使得發聲器件1的前腔6的體積相對減小,也即使后腔5的體積相對增大,從而提高了發聲器件1的頻帶,降低了其諧振頻率,進一步改善了發聲器件1的聲學性能。本發明的發聲器件1其上蓋2包括第一側壁21、與第一側壁21相對設置的第二側壁22和連接第一側壁21與第二側壁22的上表壁23,第一側壁21高于第二側壁22。上表壁23呈曲面狀,即上表壁23連接第一側壁21和第二側壁22時呈曲面狀的弧度面,這也相當在一定程度上減小了前腔6的體積,即相對增加了后腔5的體積,從而提高了發聲器件1 的頻帶,降低了其諧振頻率。上表壁23設在貫穿其上的發聲孔231。發聲孔231使得前腔 6與外界相通,從而達到發聲的目的。發聲單體4傾斜設置在發聲腔體內,具體的,將位于主體部411其中一側的彎折部412貼設在下蓋3上,位于主體部411另一側的彎折部412靠設在第一側壁21上且與下蓋3相隔一定距離。本實施方式中,所謂的第一側壁21高于第二側壁22是指發聲器件1下蓋貼水平面放置后,在垂直水平面的垂直高度上第一側壁21 高于第二側壁22。更優的,靠近第一側壁21的彎折部412設有向靠近第一側壁21方向凸出的若干不連續的卡位部4121,第一側壁21設有若干與卡位部4121配合的卡位槽211,卡位部4121 卡設在卡位槽211內。這種結構的設置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發聲單體4傾斜設置時的穩定性。其實,設置在上述彎折部412上的第一副磁鋼422的結構也可以設置成與彎折部412一致。彎折部412的設置使得發聲單體4傾斜設置時其下夾板41不會直接沖擊下蓋3, 或者說下夾板41不會與下蓋3相互干涉,而且也不用減小下夾板41的尺寸,從而使下夾板 41上能設置更大尺寸的磁鋼,達到磁路最大化,進而提高發聲器件1的聲學性能。本發明的發聲器件1還設有環繞主磁鋼421設置的第二副磁鋼423,第二副磁鋼 423分別置于主體部411兩端并與主磁鋼421相隔一定距離。第二副磁鋼423的設置進一步增強了磁路的驅動力,提高了發聲器件1的聲學性能。本實施方式中,本發明的發聲器件 1的磁路設為多磁鋼的雙磁路結構。具體的,彎折部412設有四個,每兩個位于主體部411 的同一側。主磁鋼421設有兩個且相隔一定距離,第一副磁鋼422設有四個且分別設置在彎折部412上。第二副磁鋼423設有三個,其分別與主磁鋼421交錯間隔設置在主體部411 上。也就是說,第二副磁鋼423中有一個置于所述兩個主磁鋼421之間。主磁鋼421與環繞其設置的第一副磁鋼422及第二副磁鋼423共同形成磁回路,多磁鋼的雙磁路結構更大程度的提高了磁路驅動力,提高了發聲器件1的靈敏度,進一步改善了發聲器件1的聲學性能。更優的,發聲器件1還包括分別貼設在主磁鋼421、第一副磁鋼422和第二副磁鋼 423上的起導磁作用的極芯7。當然,發聲器件1的磁路結構并非限于雙磁路結構,也可以是單磁路或多磁路結構,但其原理都一樣。本實施方式中,下蓋3包括與上蓋2固定結合的加強部31和嵌設在加強部31內的蓋板32。加強部31的設置可以使下蓋3先與其單獨裝配結合,再固定到上蓋2,簡化裝配工藝。更優的,蓋板32設有平板部321和由平板部321彎折延伸的固定部322,固定部 322嵌設在加強部31內。固定部322的設置使得下蓋3能更牢的與上蓋2固定在一起,從而提高了發聲器件1的可靠性。下蓋3上還設有貫穿其上的瀉壓孔33,瀉壓孔33將后腔5 與外界連通,從而平衡后腔5內的氣壓。本實施方式中,蓋板32與加強部31為注塑成型一體,當然,蓋板32與加強部31的結合方式也并非限于此。與相關技術相比,本發明發聲器件將下夾板設置了彎折部,使得下夾板不用減小其尺寸就能傾斜設置在發聲腔體內,下夾板的傾斜設置增加了后腔體積,提高了發聲器件的頻帶,降低了其諧振頻率。同時在下夾板的彎折部上增設了副磁鋼,形成多磁鋼磁路,最大化的提高了磁路的驅動力,也即提高了本發明發聲器件的靈敏度,進而改善了其聲學性能。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在此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創造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改進,但這些均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發聲器件,其包括上蓋、與所述上蓋共同圍成發聲腔體的下蓋和傾斜設置于所述發聲腔體內的發聲單體,所述發聲單體包括下夾板和設置于所述下夾板上的磁鋼,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夾板包括主體部和由所述主體部的相對兩側分別彎折延伸的彎折部,所述磁鋼包括主磁鋼和位于所述主磁鋼兩側設置的第一副磁鋼,所述主磁鋼置于所述主體部上,所述第一副磁鋼分別置于所述彎折部上,所述主磁鋼與所述第一副磁鋼之間設有磁間隙。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包括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一側壁相對設置的第二側壁和連接所述第一側壁與所述第二側壁的上表壁,所述第一側壁高于所述第二側壁,所述上表壁呈曲面狀,其設有貫穿其上的發聲孔。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主體部其中一側的所述彎折部貼設在所述下蓋上,位于所述主體部另一側的所述彎折部靠設在所述第一側壁上且與所述下蓋相隔一定距離。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蓋包括與所述上蓋固定結合的加強部和嵌設在所述加強部內的蓋板。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蓋板設有平板部和由所述平板部彎折延伸的固定部,所述固定部嵌設在所述加強部內。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蓋上還設有貫穿其上的瀉壓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靠近所述第一側壁的所述彎折部設有向靠近所述第一側壁方向凸出的若干不連續的卡位部,所述第一側壁設有若干與所述卡位部配合的卡位槽,所述卡位部卡設在所述卡位槽內。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發聲器件還設有與所述主磁鋼相對設置的第二副磁鋼,所述第二副磁鋼分別置于所述主體部上并與所述主磁鋼相隔一定距離。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彎折部設有四個,每兩個位于所述主體部的同一側,所述主磁鋼設有兩個且相隔一定距離,所述第一副磁鋼設有四個且分別設置在所述彎折部上,所述第二副磁鋼設有三個,其分別與所述主磁鋼交錯設置。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發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發聲器件還包括分別貼設在所述主磁鋼、所述第一副磁鋼和第二副磁鋼上的極芯。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發聲器件,其包括上蓋、與所述上蓋共同圍成發聲腔體的下蓋和傾斜設置于所述發聲腔體內的發聲單體,所述發聲單體包括下夾板和設置于所述下夾板上的磁鋼。其中,所述下夾板包括主體部和由所述主體部的相對兩側分別彎折延伸的彎折部,所述磁鋼包括主磁鋼和位于所述主磁鋼兩側設置的第一副磁鋼。所述主磁鋼置于所述主體部上,所述第一副磁鋼分別置于所述彎折部上,所述主磁鋼與所述第一副磁鋼之間設有磁間隙。與相關技術相比,本發明發聲器件其聲學性能更優。
文檔編號H04R9/02GK102413406SQ20111036381
公開日2012年4月11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1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1月16日
發明者張 雄, 李林珍, 江文濤, 石磊, 韋鎖和 申請人:瑞聲聲學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瑞聲聲學科技(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