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設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無線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設備。
背景技術:
M2M (Machine-to-machine,機器間)通信作為一種新型的通信理念,其目的是將多種不同類型的通信技術有機結合,如:機器對機器通信、機器控制通信、人機交互通信、移動互聯通信,從而推動社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發展。當前的移動通信網絡是針對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設計的,如:網絡容量的確定等。如果希望利用移動通信網絡來支持小帶寬系統通信就需要根據小帶寬系統通信的特點對移動通信系統的機制進行優化,以便能夠在對傳統的人與人通信不受或受較小影響的情況下,更好地實現小帶寬系統通信。當前認識到的MTC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機器型通信)通信可能存在的一些特性有:
MTC終端具有低移動性;
MTC終端與網絡側進行數據傳輸的時間是可控的;即MTC終端只能在網絡指定的時間段內進行接入。MTC網絡與網絡側進行的數據傳輸對數據傳輸對實時性要求不高,即:具有時間容忍性;
MTC終端能量受限,要求極低的功率消耗;
MTC終端和網絡側之間只進行小數據量的信息傳輸;
MTC終端可以以組為單位進行管理。一個實際的MTC終端可以具有上述的一個或多個特性。為支持小帶寬終端設備在LTE系統中工作,現有方案考慮在小帶寬系統帶寬范圍內的現有LTE系統控制區域外的數據區域單獨開辟出一塊區域用于放置小帶寬終端設備專用的下行控制信道。根據小帶寬系統的控制區域與數據區域的映射方式的不同,有如下兩種方案:
方案一:TDM方案
TDM (Time Division Multiplex)方案是指在小帶寬系統的工作帶寬內,用于小帶寬傳輸的控制區域和數據區域以時分復用的方式占用傳統LTE系統控制區域(包含PBCH(Physical broadcast channel,廣播信道)信道、PSS (Primary Synchronizing Signal,主同步信號)、SSS信道(Secondary synchronization signal,輔同步信號))外的其他資源。考慮到LTE系統的控制信道可以占到一個子幀中第一個時隙的前M (M=2或3或4)個時域符號,所以小帶寬系統只能在其帶寬范圍內從第M+1個(M=2或3或4)符號開始占用N個連續時域符號(N由小帶寬系統的控制格式指示信道PCFICH (Physical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hannel,控制格式指示信道)通知,PCFICH在小帶寬系統控制區域中資源映射位置已經固定且網絡和終端設備已約定,見下面描述)作為其控制區域。在小帶寬終端設備的控制區域承載其下行控制信道,例如包括PCFICH、PHICH (Physical hybrid-ARQindicator channel, HARQ 指不信道)和 PDCCH (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等,這些控制信道在小帶寬系統支持的帶寬內(例如5MHz)分布,資源分布如下圖1所示。方案二:FDM方案
FDM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方案是指在小帶寬系統帶寬內,用于小帶寬傳輸的控制區域和數據區域以頻分復用的方式占用除傳統系統控制區域(包含PBCH信道、PSS、SSS信道)外的其他資源。與TDM方案一樣,小帶寬系統的控制區域從每個業務子幀第一個時隙的第M+1個(M=2或3或4)時域符號開始。和TDM方式不同的是,FDM方式下,控制區域是在連續的一段頻帶內分布的,而從時域上看,在一個子幀中小帶寬控制區域占用從第M+1個(M=2或3或4)符號起的所有后面的符號。在小帶寬終端設備的控制區域承載其下行控制信道,包括PCFICH、PHICH和HXXH等,資源分布如下圖2所示。上述兩種方案中,在有限的帶寬內可以支持的控制信道,如PHICH信道、PDCCH信道以及I3UCCH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上行共享控制信道)信道的個數是比較有限的;同時,可以支持的傳輸業務數據的資源也會比較有限。若在寬帶LTE系統中僅僅配置一個小帶寬區域給MTC終端使用,可能滿足不了海量MTC終端同時使用網絡的需求;因此需要考慮如何同時支持更多MTC終端在LTE系統中同時工作的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設備,以解決單一小帶寬頻點容量不足的問題,為此,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包括:
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頻點;
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包括:
終端設備獲取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的多個頻點的頻點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一種網絡側設備,包括:
配置模塊,用于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頻點;
指示模塊,用于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一種終端設備,包括:
獲取模塊,用于獲取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的多個頻點的頻點信息;
接收模塊,用于接收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
處理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網絡側設備在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頻點,并通過指示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以使終端設備根據接收到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解決了單一小帶寬頻點容量不足的問題。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一種資源分布示意 圖2為現有技術中的一種資源分布示意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數據傳輸方法流程示意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順序排列的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 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背對背排列的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 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復合排列的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 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的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 圖8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上行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 圖9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網絡側設備的結構示意 圖10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終端設備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數據傳輸的技術方案,通過在LTE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用于傳輸控制信令的頻點,各頻點的控制信令用于調度該頻點或其他頻點上的數據傳輸資源,以解決現有技術中單一小帶寬頻點容量不足的問題,并提高系統內頻點資源利用率。其中,對于下行多頻點數據傳輸方案,可以在現有LTE系統的數據域配置多個用于控制信令的傳輸的頻點;對于上行多頻點數據傳輸方案,可以在現有LTE系統的整個帶寬內配置多個用于傳輸控制信令的頻點;其中,上述LTE系統的數據域是指LTE系統I3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資源區域。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數據傳輸方法的流程示意圖,該流程可以包括:
步驟301、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頻點。具體的,以終端設備為MTC終端為例進行描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有多個用于傳輸控制信令的頻點,各頻點的控制信令用于調度該頻點或其他頻點上的數據資源。各頻點的頻點信息可以由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MTC終端或者由網絡側設備和MTC終端預先約定。其中,該頻點信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頻點編號、頻帶大小、頻點位置以及初始接入頻點的編號。MTC終端根據接收到或預先約定的頻點信息,在初始接入頻點向網絡側設備發起隨機接入請求。步驟302、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具體的,網絡側設備可以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初始接入以及初始數據傳輸的頻點,還可以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
其中,對于網絡側指示終端設備進行頻點遷移,一方面,考慮到各頻點隨時可能有初始接入的用戶,為了保證該頻點有充足的資源供給這些用戶初始信令或數據傳輸使用,當該頻點上剩余資源低于閾值時,網絡側設備需要將部分該頻點的用戶遷移至其他頻點。當網絡側設備判斷該終端設備發起隨機接入請求的初始接入頻點上剩余的資源低于門限時,網絡側設備向該終端設備發送指示消息,以指示該終端設備遷移至剩余資源較多的頻點。另一方面,為了節省系統資源,提高系統內頻點利用率,當網絡側設備發現系統內用戶數量較少時,網絡側設備可以將系統內的用戶集中到一個或幾個頻點上工作。相應地,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網絡側設備檢測到網絡需求發生變化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一種或幾種情況:
情況一、當網絡側設備接收終端設備在預設的初始接入頻點發起的隨機接入請求,且判斷該初始接入頻點上的剩余資源低于第一閾值時,網絡側設備向該終端設備發送第一指示消息,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遷移至指定頻點;
情況二、當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某一頻點的(如頻點A)終端設備的數量低于第二閾值,且另一頻點(如頻點B)的剩余資源超過第三閾值時,網絡側設備向頻點A的終端設備發送第二指示消息,指示該頻點上的終端設備遷移至頻點B。步驟303、終端設備根據網絡側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具體的,終端設備根據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在初始接入頻點進行初始接入以及初始數據傳輸。當終端設備接收到網絡設備發送的指示終端設備進行頻點遷移的指示信令時,終端設備根據接收到的指示信令遷移至指定頻點,并在該指定頻點進行數據傳輸。本發明實施例中,下行多頻點的配置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其中,以MTC終端為例進行描述):
方式1、多頻點順序排列方式
參見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通過的一種順序排列的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圖。圖中以2個支持TDM方案的頻點配置為例(實際配置的頻點數可以根據需要而定,也適用于FDM方案)。在每個小帶寬頻點上,小帶寬系統的控制區域映射于現有LTE系統中的數據區域;各個頻點是順序排列。其中,為了減少資源碎片,各個頻點可以是連續順序排列,順序出現的頻點的編號可以依次記為0、1、2、3...,各個頻點的信息(包括頻點編號、頻帶大小、頻點位置)由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MTC終端或網絡側設備與MTC終端預先約定已知。其中,該高層信令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系統廣播消息或RRC信令等。方式2、多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
參見圖5,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背對背排列的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圖。在每個小帶寬頻點上,小帶寬系統的控制區域映射于現有LTE系統中的數據區域的部分頻帶上的所有時域符號。背對背方式出現的頻點的編號可以為0、1、2、3...,相鄰頻點的頻點信息由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MTC終端或網絡側設備和MTC終端預先約定。其中,小帶寬系統的控制區域以及數據區域的大小是可以隨著系統用戶的增多單向擴展(擴展范圍限制在MTC系統帶寬內)。為了減少資源碎片,在該多頻點配置方式中,相鄰的兩個頻點是以背對背方式排列:即兩個頻點的控制區域相鄰放置,控制區域的大小隨著用戶的增多分別向頻域上下兩個方向擴展;兩個頻點各自的數據區域分別在各自的控制區域外向著頻域兩側擴展。方式3、多頻點復合排列方式
參見圖6,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復合排列的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圖。圖中以2個頻點配置為例。在每個小帶寬頻點上,小帶寬系統的控制區域映射于現有LTE系統中的數據區域的部分頻帶上的所有時域符號。相鄰的一對頻點也采用“背對背”方式排列,但該相鄰的一對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一起進行資源映射,以增大控制信道(如roccH)的交織范圍,提升交織增益。同時,工作于相鄰的一對頻點的用戶的PCH(Paging Channel,尋呼信道)、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統信息塊)等公共信息的 PREKPhysical ResourceBlock,物理資源塊)資源可以共用。其中,假設限制相鄰的一對頻點的控制區域的最大取值為PRB_Pub I i c_Max (根據仿真確定,滿足最邊緣用戶的性能),那么相鄰頻點的頻域重合區域為PRB_Control_Max+PRB_PubIic_Max ;復合傳輸方式中的相鄰頻點的頻率編號O、1、2、3…;相鄰頻點對的控制區域起始位置、控制區所占頻帶的大小、和/或公共信息傳輸區域所占頻帶的大小由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MTC終端或者網絡側設備和MTC終端預先約定。方式4、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
基于上述多頻點配置方式中的方式2和3,當網絡側配置頻點個數為大于I的奇數時,會有一個頻點不能與其他頻點配對,則該頻點可以單獨配置,其控制區域可以在頻率高的一側,也可以在頻率低的一側。參見圖7,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一種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的多頻點配置方式的示意圖;其中,以3個頻點的配置中2個頻點“背對背”方式,且剩余一個單頻點控制區域在高頻點一側為例。與上述下行多頻點配置方式相對應的,在本發明實施例中,上行多頻點的配置方式也可以包括順序排列方式、多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相鄰頻點復合排列方式以及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等,其具體實現與下行多頻點配置方式類似,在此不再一一詳細描述。其中,與下行多頻點配置方式不同的是,在上行多頻點配置方式中,在每個小帶寬頻點上,小帶寬系統的控制區域可以映射于現有LTE系統的整個帶寬;同時,對于一個小帶寬頻點,小帶寬系統的控制區域可以在數據區域兩側,也可以在數據區域的一側。以多頻點順序排列方式且控制區域在數據區域的兩側為例,其多頻點配置方式示意圖可以如圖8所示。基于上述多頻點配置方式,在本發明實施例中,網絡側設備通知MTC需要遷移至的頻點的方式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
方式1、高層信令通知方式
在RRC (Radio Resource Control,無線資源控制協議)連接建立過程中,若網絡側設備判斷MTC終端發起隨機接入請求的初始接入頻點上剩余的資源低于閾值,則網絡側設備可以通過RRC SETUP消息通知MTC終端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目標頻點)。當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的MTC終端較少時,可以通過RRC連接重配置命令將在其他頻點上工作的MTC終端遷回至某一個頻點或某幾個頻點,以節省系統資源,減少對LTE系統傳輸的影響。方式2、物理層信令通知方式 在該方式下,MTC終端可以先在初始接入頻點(如O號頻點)發起隨機接入過程,網絡側設備在O號頻點通過HXXH信道進行調度,指示MTC終端數據業務資源的位置。同時,PDCCH上可以通過N (N由小帶寬頻點需求的數目確定,N比特可以指示2的N次方個頻點)個比特指示待遷移至的目標頻點(以兩比特為例,OO表示O號頻點,01表示I號頻點)的。與高層信令通知方式類似的,當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MTC終端較少時,可以減少總的需要的頻點個數,網絡側設備可以取消部分小帶寬頻點上的數據傳輸,若這些頻點上有MTC終端在進行業務傳輸,則網絡側設備可以通過HXXH信令通知MTC終端遷回至O號頻點或集中至某幾個頻點。方式3、PDCCH order (命令)方式
當網絡側設備判斷MTC終端需要進行工作頻點轉移時,可以對MTC終端發送一個攜帶轉移頻點信息的roCCH order,且指示MTC終端在目標頻點發起非競爭隨機接入過程,其中,隨機接入的PRACH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物理隨機接入信道)資源以及Preamble (前同步碼)信息可以在攜帶在F1DCCH order中。MTC終端接收到F1DCCH order后,根據roCCH order的指示,切換到網絡側設備指定的工作頻點,并按照網絡側設備的要求在指定的PRACH資源上利用指定的Preamble發起非競爭隨機接入過程。若網絡側設備在目標頻點正確接收到MTC終端發送的Preamble信息,則說明MTC終端已成功完成頻點轉移,網絡側設備向MTC終端發送下行確認信息;若網絡側設備沒有正確接收到Preamble信息,網絡側設備需要在下一個PRACH資源上接收Preamble信息,同時在初始接入頻點(源頻點)再次對MTC終端發送HXXH order,直至上述隨機接入過程成功。應該認識到,上述多頻點配置方式以及網絡側設備通知MTC終端需要遷移至的頻點的方式僅僅是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幾種具體的實施方式,并不是對本發明保護范圍的限定,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多頻點配置方式以及網絡側設備通知MTC終端需要遷移至的頻點的方式均屬于本發明保護的范圍。同時,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并不僅僅適用于FDM和TDM方案,也可以應用于其他方案。通過以上描述可以得出,在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通過在LTE系統的數據域(針對下行多頻點數據傳輸)或LTE系統整個系統帶寬(針對上行多頻點數據傳輸),配置多個頻點用于控制信令的傳輸,各頻點的控制信息分別調度該頻點或其它頻點上的數據傳輸資源,并由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單一小帶寬頻點容量不足的問題,并提高了系統內頻點資源利用率。基于與上述方法同樣的發明構思,本發明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網絡側設備,如圖9所示,該網絡側設備包括:
配置模塊901,用于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頻點;
指示模塊902,用于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其中,所述多個頻點中的每個頻點上配置有控制信令,用于調度該頻點上的數據資源或其他頻點上的數據資源。其中,所述指示模塊902具體用于,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初始接入以及初始數據傳輸的頻點;或/和,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其中,所述指示模塊902具體用于,當所述網絡側設備接收到終端設備在預設的初始接入頻點發起的隨機接入請求,且判斷所述初始接入頻點上的剩余資源低于第一閾值時,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令,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遷移至指定頻點;或/和,
當所述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存在終端設備數量低于第二閾值的頻點,且存在剩余資源大于第三閾值的其他頻點時,向所述頻點的終端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令,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遷移至所述其他頻點。其中,所述多個頻點的配置方式包括:
順序排列方式、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以及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其中,所述多個頻點的配置方式包括:
順序排列方式、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以及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其中,所述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分別從該兩個頻點的分界處向頻帶的兩側擴展,數據區域從控制區域以外向頻帶的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其中,所述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該兩個頻點的數據區域分別向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其中,在所述相鄰頻點中的一個頻點的數據資源區域傳輸該兩個頻點共享的公共信息。其中,當所述多個頻點的個數為奇數時,所述多個頻點中未與其他頻點配對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在該頻點的高頻率側或低頻率側。其中,頻點信息由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
或,由所述網絡側設備和終端設備預先約定。其中,所述高層信令包括:系統廣播消息或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其中,所述頻點信息包括:頻點編號、頻帶大小、頻點位置以及初始接入頻點編號。其中,當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時,所述頻點信息還包括:相鄰頻點對的控制區域起始位置、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大小、和/或公共信息傳輸區域所占頻點大小。其中,所述指示模塊902具體用于,通過高層信令或物理層控制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其中,所述指示模塊具體用于,在下行物理層控制信令中增加頻點指示比特,以通知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其中,所述指示模塊902具體用于,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攜帶頻點指示比特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HXXH order,以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向指定頻點發起非競爭隨機接入請求;
該網絡側設備還包括:
處理模塊903,用于接收所述終端設備在所述指定頻點發起的非競爭隨機接入請求,并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非競爭隨機接入過程判斷終端設備是否正確完成頻點的轉移。
基于與上述方法同樣的發明構思,本發明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終端設備,如圖10所示,該終端設備包括:
獲取模塊1001,用于獲取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的多個頻點的頻點信息;
接收模塊1002,用于接收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
處理模塊1003,用于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其中,所述多個頻點中的每個頻點上配置有控制信令,用于調度該頻點上的數據資源或其他頻點上的數據資源。其中,所述處理模塊1003具體用于,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初始接入以及初始業務數據傳輸的頻點;或/和,根據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其中,所述處理模塊1003具體用于,當所述接收模塊接收到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第一指示信令時,根據所述第一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其中,當所述網絡側設備接收到終端設備在預設的初始接入頻點發起的隨機接入請求,且判斷所述初始接入頻點上的剩余資源低于第一閾值時,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令;或/和,
當所述接收模塊接收到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第二指示信令時,根據所述第二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其中,當所述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存在終端設備數量低于第二閾值的頻點,且存在剩余資源大于第三閾值的其他頻點時,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頻點的終端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令。其中,所述多個頻點的配置方式包括:
順序排列方式、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以及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其中,所述順序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按照頻點編號以順序排列的方式排列;其中,所述順序排列為連續順序排列或非連續順序排列。其中,所述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分別從該兩個頻點的分界處向頻帶的兩側擴展,數據區域從控制區域以外向頻帶的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其中,所述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該兩個頻點的數據區域分別向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其中,在所述相鄰頻點中的一個頻點的數據資源區域傳輸該兩個頻點共享的公共信息。其中,當所述多個頻點的個數為奇數時,所述多個頻點中未與其他頻點配對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在該頻點的高頻率側或低頻率側。其中,頻點信息由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 或,由所述網絡側設備和終端設備預先約定。其中,所述高層信令包括:系統廣播消息或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其中,所述頻點信息包括:頻點編號、頻帶大小、頻點位置以及初始接入頻點編號。其中,當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時,所述頻點信息還包括:相鄰頻點對的控制區域起始位置、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大小、和/或公共信息傳輸區域所占頻點大小。其中,所述接收模塊1002具體用于,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或物理層控制信令發送的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的指示信令。其中,所述指示信令為增加了頻點指示比特的下行物理層控制信令。其中,所述指示信令為攜帶有頻點指示比特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HXXHorder ;
所述處理模塊1003還用于,當所述接收模塊1002接收到所述指示信令后,根據所述PDCCH order在所述指定頻點發起非競爭隨機接入;其中,所述網絡側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非競爭隨機接入過程判斷所述終端設備是否正確完成頻點的轉移。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實施例中的裝置中的模塊可以按照實施例描述進行分布于實施例的裝置中,也可以進行相應變化位于不同于本實施例的一個或多個裝置中。上述實施例的模塊可以合并為一個模塊,也可以進一步拆分成多個子模塊。通過以上的實施方式的描述,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發明可借助軟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臺的方式來實現,當然也可以通過硬件,但很多情況下前者是更佳的實施方式。基于這樣的理解,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本質上或者說對現有技術做出貢獻的部分可以以軟件產品的形式體現出來,該計算機軟件產品存儲在一個存儲介質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臺終端設備(可以是手機,個人計算機,服務器,或者網絡設備等)執行本發明各個實施例所述的方法。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本發明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頻點; 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頻點中的每個頻點上配置有控制信令,用于調度該頻點上的數據資源或其他頻點上的數據資源。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具體包括: 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初始接入以及初始數據傳輸的頻點;或/和, 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頻點轉移,具體為: 當所述網絡側設備接收到終端設備在預設的初始接入頻點發起的隨機接入請求,且判斷所述初始接入頻點上的剩余資源低于第一閾值時,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令,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遷移至指定頻點;或/和, 當所述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存在終端設備數量低于第二閾值的頻點,且存在剩余資源大于第三閾值的其他頻點時,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頻點的終端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令,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遷移至所述其他頻點。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頻點的配置方式包括: 順序排列方式、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以及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順序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按照頻點編號以順序排列的方式排列;其中,所述順序排列為連續順序排列或非連續順序排列。
7.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分別從該兩個頻點的分界處向頻帶的兩側擴展,數據區域從控制區域以外向頻帶的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該兩個頻點的數據區域分別向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鄰頻點中的一個頻點的數據資源區域傳輸該兩個頻點共享的公共信息。
10.如權利要求7-9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個頻點的個數為奇數時,所述多個頻點中未與其他頻點配對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在該頻點的高頻率側或低頻率側。
11.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頻點信息由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 或,由所述網絡側設備和終端設備預先約定。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層信令包括:系統廣播消息或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頻點信息包括:頻點編號、頻帶大小、頻點位置以及初始接入頻點編號。
14.如權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時,所述頻點信息還包括:相鄰頻點對的控制區域起始位置、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大小、和/或公共信息傳輸區域所占頻點大小。
15.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或物理層控制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
16.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物理層控制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具體為: 所述網絡側設備在下行物理層控制信令中增加頻點指示比特,以通知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
17.如權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物理層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具體為: 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攜帶頻點指示比特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PDCCH order,以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向指定頻點發起非競爭隨機接入請求; 該方法還包括: 所述網絡側設備接收所述終端設備在所述指定頻點發起的非競爭隨機接入請求,并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非競爭隨機接入過程判斷終端設備是否正確完成頻點的轉移。
18.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終端設備獲取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的多個頻點的頻點信息;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
19.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頻點中的每個頻點上配置有控制信令,用于調度該頻點上的數據資源或其他頻點上的數據資源。
20.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具體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初始接入以及初始業務數據傳輸的頻點;或/和,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
21.如權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網絡側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具體為: 當所述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第一指示信令時,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第一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其中,當所述網絡側設備接收到終端設備在預設的初始接入頻點發起的隨機接入請求,且判斷所述初始接入頻點上的剩余資源低于第一閾值時,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令;或/和, 當所述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第二指示信令時,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第二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其中,當所述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存在終端設備數量低于第二閾值的頻點,且存在剩余資源大于第三閾值的其他頻點時,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頻點的終端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令。
22.如權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頻點的配置方式包括: 順序排列方式、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以及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
23.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順序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按照頻點編號以順序排列的方式排列;其中,所述順序排列為連續順序排列或非連續順序排列。
24.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分別從該兩個頻點的分界處向頻帶的兩側擴展 ,數據區域從控制區域以外向頻帶的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
25.如權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該兩個頻點的數據區域分別向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
26.如權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鄰頻點中的一個頻點的數據資源區域傳輸該兩個頻點共享的公共信息。
27.如權利要求24-26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個頻點的個數為奇數時,所述多個頻點中未與其他頻點配對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在該頻點的高頻率側或低頻率側。
28.如權利要求18-26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頻點信息由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 或,由所述網絡側設備和終端設備預先約定。
29.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層信令包括:系統廣播消息或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
30.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頻點信息包括:頻點編號、頻帶大小、頻點位置以及初始接入頻點編號。
31.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時,所述頻點信息還包括:相鄰頻點對的控制區域起始位置、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大小、和/或公共信息傳輸區域所占頻點大小。
32.如權利要求18-26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終端設備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或物理層控制信令發送的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的指示信令。
33.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令為增加了頻點指示比特的下行物理層控制信令。
34.如權利要求3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令為攜帶有頻點指示比特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roCCH order ; 所述終端設備接收到所述指示信令之后,還包括: 所述終端設備根據所述HXXH order在所述指定頻點發起非競爭隨機接入;其中,所述網絡側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非競爭隨機接入過程判斷所述終端設備是否正確完成頻點的轉移。
35.一種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配置模塊,用于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頻點; 指示模塊,用于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
36.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頻點中的每個頻點上配置有控制信令,用于調度該頻點上的數據資源或其他頻點上的數據資源。
37.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指示模塊具體用于,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初始接入以及初始數據傳輸的頻點;或/和,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
38.如權利要求37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模塊具體用于,當所述網絡側設備接收到終端設 備在預設的初始接入頻點發起的隨機接入請求,且判斷所述初始接入頻點上的剩余資源低于第一閾值時,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令,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遷移至指定頻點;或/和, 當所述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存在終端設備數量低于第二閾值的頻點,且存在剩余資源大于第三閾值的其他頻點時,向所述頻點的終端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令,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遷移至所述其他頻點。
39.如權利要求35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頻點的配置方式包括: 順序排列方式、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以及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
40.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順序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按照頻點編號以順序排列的方式排列;其中,所述順序排列為連續順序排列或非連續順序排列。
41.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分別從該兩個頻點的分界處向頻帶的兩側擴展,數據區域從控制區域以外向頻帶的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
42.如權利要求39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該兩個頻點的數據區域分別向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
43.如權利要求42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鄰頻點中的一個頻點的數據資源區域傳輸該兩個頻點共享的公共信息。
44.如權利要求41-43任一項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個頻點的個數為奇數時,所述多個頻點中未與其他頻點配對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在該頻點的高頻率側或低頻率側。
45.如權利要求35-43任一項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頻點信息由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 或,由所述網絡側設備和終端設備預先約定。
46.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層信令包括:系統廣播消息或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
47.如權利要求45所述的網絡側設 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頻點信息包括:頻點編號、頻帶大小、頻點位置以及初始接入頻點編號。
48.如權利要求47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時,所述頻點信息還包括:相鄰頻點對的控制區域起始位置、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大小、和/或公共信息傳輸區域所占頻點大小。
49.如權利要求35-43任一項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模塊具體用于,通過高層信令或物理層控制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
50.如權利要求49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模塊具體用于,在下行物理層控制信令中增加頻點指示比特,以通知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
51.如權利要求49所述的網絡側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模塊具體用于,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攜帶頻點指示比特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HXXH order,以指示所述終端設備向指定頻點發起非競爭隨機接入請求; 該網絡側設備還包括: 處理模塊,用于接收所述終端設備在所述指定頻點發起的非競爭隨機接入請求,并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非競爭隨機接入過程判斷終端設備是否正確完成頻點的轉移。
52.一種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包括: 獲取模塊,用于獲取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的多個頻點的頻點信息; 接收模塊,用于接收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 處理模塊,用于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
53.如權利要求52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頻點中的每個頻點上配置有控制信令,用于調度該頻點上的數據資源或其他頻點上的數據資源。
54.如權利要求52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 所述處理模塊具體用于,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初始接入以及初始業務數據傳輸的頻點;或/和,根據根據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
55.如權利要求54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處理模塊具體用于,當所述接收模塊接收到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第一指示信令時,根據所述第一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其中,當所述網絡側設備接收到終端設備在預設的初始接入頻點發起的隨機接入請求,且判斷所述初始接入頻點上的剩余資源低于第一閾值時,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終端設備發送第一指示信令;或/和, 當所述接收模塊接收到所述網絡側設備發送的第二指示信令時,根據所述第二指示信令確定進行頻點遷移的目標頻點;其中,當所述網絡側設備判斷系統內存在終端設備數量低于第二閾值的頻點,且存在剩余資源大于第三閾值的其他頻點時,所述網絡側設備向所述頻點的終端設備發送第二指示信令。
56.如權利要求52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頻點的配置方式包括: 順序排列方式、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以及奇數個頻點混合排列方式。
57.如權利要求56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順序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按照頻點編號以順序排列的方式排列;其中,所述順序排列為連續順序排列或非連續順序排列。
58.如權利要求56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頻點背對背排列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分別從該兩個頻點的分界處向頻帶的兩側擴展, 數據區域從控制區域以外向頻帶的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
59.如權利要求56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相鄰頻點復合傳輸方式,具體包括: 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該兩個頻點的數據區域分別向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外側擴展;其中,所述頻點的數據區域和控制區域所占用的帶寬不超過該頻點支持的帶寬。
60.如權利要求59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相鄰頻點中的一個頻點的數據資源區域傳輸該兩個頻點共享的公共信息。
61.如權利要求58-60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個頻點的個數為奇數時,所述多個頻點中未與其他頻點配對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在該頻點的高頻率側或低頻率側。
62.如權利要求52-60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頻點信息由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通知所述終端設備; 或,由所述網絡側設備和終端設備預先約定。
63.如權利要求62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層信令包括:系統廣播消息或無線資源控制RRC信令。
64.如權利要求62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頻點信息包括:頻點編號、頻帶大小、頻點位置以及初始接入頻點編號。
65.如權利要求64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當所述多個頻點中每兩個相鄰的頻點的控制區域復合在同一段公共控制區域頻帶內時,所述頻點信息還包括:相鄰頻點對的控制區域起始位置、控制區域所占頻帶大小、和/或公共信息傳輸區域所占頻點大小。
66.如權利要求52-60任一項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模塊具體用于,接收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高層信令或物理層控制信令發送的指示所述終端設備需要遷移至的指定頻點的指示信令。
67.如權利要求66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令為增加了頻點指示比特的下行物理層控制信令。
68.如權利要求66所述的終端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信令為攜帶有頻點指示比特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roCCH order ; 所述處理模塊還用于,當所述接收模塊接收到所述指示信令后,根據所述HXXH order在所述指定頻點發起非競爭隨機接入;其中,所述網絡側設備根據所述終端設備的非競爭隨機接入過程判斷所述終端設備是否正 確完成頻點的轉移。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數據傳輸方法和設備,該方法包括網絡側設備在長期演進LTE系統下行系統帶寬的數據區域或上行系統帶寬內配置多個頻點;所述網絡側設備通過信令指示終端設備進行數據傳輸的頻點。在本發明中,解決了單一小帶寬頻點容量不足的問題。
文檔編號H04W72/04GK103209441SQ20121000880
公開日2013年7月17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2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2日
發明者徐偉杰, 邢艷萍, 賈民麗 申請人:電信科學技術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