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和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提供一種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和裝置,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驟:將已有基站的位置點信息映射成平面上的全基站點集;將所述的全基站點集處理成剖分三角網格;計算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將基站點按照干擾優先級順序以其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在該切割區域進行基站選址。本發明通過將基站位置點信息生成剖分三角網格,利用三角網格上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來確定基站點的干擾優先級,得出的干擾優先級是在平面中進行計算,不用考慮地形地貌的影響,無需進行復雜的數據統計。
【專利說明】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和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通信【技術領域】,特別是指一種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和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在TD-LTE (Time Division Long Term Evolution)系統進行室外組網有同頻、異頻兩種頻率使用方式,其中,同頻組網方式是指全網所有小區使用相同的頻點,異頻組網方式是指同一基站的不同小區采用不同頻率。同頻組網的優點是頻率利用率高,頻率部署靈活,終端支持頻段需求低,減小終端射頻通道的復雜度。
[0003]當TD-LTE系統使用同頻組網時,近距離鄰小區同頻干擾和遠距離上、下行交叉時隙同頻干擾問題將給系統的整體性能帶來嚴重的影響。同頻干擾是指相近的兩個或者多個小區之間由于使用相同的視頻資源而發生的干擾,如圖1所示,為近距離鄰小區同頻干擾的場景示意圖,虛線表示的是存在干擾的情況。遠距離上、下行交叉時隙同頻干擾是指相隔較遠的小區之間由于上行導頻時隙和下行導頻時隙之間產生交叉的情況TD-LTE系統采用Type2的TDD幀結構,該幀結構的特殊子幀中包含三個特殊時隙,分別為DwPTS (下行導頻時隙)、GP (保護間隔)和UpPTS (上行導頻時隙)。如圖2所示,為遠距離干擾的示意圖,實擾基站在DwPTS中大功率發射的下行信息,經過傳播時延后可能在受干擾基站的上行接收時隙UpPTS達到,從而對受擾基站的上行信息接收產生影響。
[0004]目前一些廠商都在尋找解決TD-LTE系統之中同頻干擾的方法,其中一種基站選址方法是首先確定已有基站附近進行新建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該干擾控制范圍為新建基站能夠承受的已有基站的干擾距離,然后根據潛在被干擾基站的信息(如覆蓋范圍、服務用戶數、用戶QoS需求等)確定各潛在被干擾基站的優先級,再根據各潛在被干擾基站的優先級順序來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在該切割區域進行選址建站。
[0005]上述方案確定干擾基站的優先級需要計算覆蓋范圍、服務用戶數、用戶QoS需求等,這些信息的獲取需要進行復雜的統計,耗費較多的人力物力。而且進行優先級確定的標準不統一,有長度、用戶數、QoS需求數據,這些數據衡量的方向不同,是以其中一個參數為主還是同等考慮,或者加權進行計算,從而無法實現一個較為客觀的衡量標準,根據該標準選址所建的基站不能夠將干擾分散化,無法真正提升網絡整體通信質量。
【發明內容】
[0006]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在TD-LTE系統進行基站選址時需要考慮近距離鄰小區同頻干擾和遠距離上、下行交叉時隙同頻,盡可能避開現有基站的干擾,當在利用現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去切割待規劃區域時,如何去確定現有基站的優先級順序,沒有一個較為簡便、客觀的實現方法,不能夠將干擾分散化,無法真正提升網絡整體通信質量,從而限制了基站選址的質量。
[0007]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包括:[0008]將已有基站的經緯度對應的位置點信息映射成平面上的全基站點集;
[0009]將所述的全基站點集處理成剖分三角網格;
[0010]確定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按照所述比例值累加的結果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
[0011]按照基站點干擾優先級順序,利用基站點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輸出進行切割得到的切割區域作為基站選址區域。
[0012]本發明的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裝置,包括:
[0013]映射單元,用于將已有基站的經緯度對應的位置點信息映射成平面上的全基站點集;
[0014]三角剖分單元,用于對全基站點集進行三角剖分處理,生成剖分三角網格;
[0015]干擾排序單元,用于確定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按照所述比例值累加的結果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
[0016]基站選址確定單元,用于將基站點按照干擾優先級順序以其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輸出進行切割得到的切割區域作為基站選址區域。
[0017]本發明的上述技術方案的有益效果如下:本發明通過將已有基站的經緯度對應的位置點信息映射成平面上的全基站點集,并生成剖分三角網格,利用三角網格上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來計算基站點的干擾優先級,將基站點按照干擾優先級順序以其對應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輸出進行切割得到的切割區域作為基站選址區域。按照該方法得出的干擾優先級是在平面中進行計算,干擾優先級是依據三角網格上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確定,不用考慮地形地貌的影響,無需進行復雜的數據統計,能夠更加簡單方便的計算。由于該方法進行基站選址具有簡單易行的評價標準,通過該方法選擇的建站區域能夠真正提升網絡整體通信質量。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TD-LTE系統中近距離鄰小區同頻干擾的場景示意圖;
[0019]圖2為TD-LTE系統中遠距離上、下行交叉時隙同頻干擾的幀結構示意圖;
[0020]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實施例的TD-LTE系統中基站選址的流程圖;
[0021]圖4為本發明一種實施例的基站的點狀分布圖;
[0022]圖5為圖4中插入基站點后形成的不意圖;
[0023]圖6 (a)、(b)、(c)為圖5插入基站點進行三角剖分狀態示意圖;
[0024]圖7為圖4中的基站點三角剖分之后形成的示意圖;
[0025]圖8為基站點D和基站點L之間的直線DL經過的三角網格圖;
[0026]圖9為本發明利用鄰接矩陣計算兩個基站點之間層次間隔的流程圖;
[0027]圖10為一種實施例的三角剖分網格的鄰接矩陣圖;
[0028]圖11為圖10中的鄰接矩陣進行二次方運算后的矩陣圖;
[0029]圖12為圖10中的鄰接矩陣多次乘方后生成的矩陣圖;
[0030]圖13為本發明利用基站點的干擾優先級對規劃區域進行切割的流程圖;[0031]圖14為基站點BI對待規劃區域D進行切割的示意圖;
[0032]圖15為基站點B1-B4進行切割的示意圖;
[0033]圖16為本發明的基站選址裝置的結構框圖;
[0034]圖17為本發明的干擾排序單元的結構框圖;
[0035]圖18為本發明的基站選址確定單元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6]為使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例進行詳細描述。
[0037]如圖3所示,為本發明提供的一種TD-LTE基站的選址方法框圖,該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0038]步驟S301:將已有基站的經緯度對應的位置點信息映射成平面上的全基站點集。
[0039]步驟S302:將所述全基站點集處理成剖分三角網格。
[0040]步驟S303:確定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按照所述比例值累加的結果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
[0041]步驟S304:按照基站點干擾優先級順序,利用基站點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輸出進行切割得到的切割區域作為基站選址區域。
[0042]本發明通過將已有基站的經緯度對應的位置點信息映射成平面上的全基站點集,并生成剖分三角網格,利用三角網格上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來計算基站點的干擾優先級,該方法得出的干擾優先級是在平面中進行計算,干擾優先級是依據三角網格上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確定,不用考慮地形地貌的影響,無需進行復雜的數據統計,能夠更加簡單方便的計算。由于該方法進行基站選址具有簡單易行的評價標準,通過該方法選擇的建站區域能夠真正提升網絡整體通信質量。
[0043]在步驟S301中,選定的已有基站可以是全部已有基站,也可以是任意選擇的部分已有基站,還可以是根據一定的規則選擇的已有基站。其中,根據一定的規定選擇的已有基站滿足如下條件:已有基站中小區的覆蓋半徑和站高至少有一個大于待規劃基站對應值。本發明通過對已有基站進行選擇,將對待規劃基站具有干擾的已有基站進行建立三角剖分網格,為后續處理減輕了處理數據,從而提高了該方法的處理速度。選擇了已有基站之后,將選擇的已有建站放入干擾控制集合中,便于管理和處理。
[0044]以下對選擇已有基站的過程進行詳細說明:將Ei表示待規劃基站和已有基站之
間的干擾因素,Ei= (R1-Rnew) X (h1-hnew),其中,Ri (i=l,2......η)為第i個基站對應小區
的覆蓋半徑、hi為第i個基站的站高、Rnew為待規劃基站小區的覆蓋半徑、hnew為待規劃基站的站高,η為大于I的自然數。如果滿足已有基站中的R1-RnewX)或者h1-hnew>0,則將該已有基站作為選定的基站,并將選定的基站放入干擾控制集合中。
[0045]步驟S302為生成剖分三角網格的步驟,具體包括如下步驟:
[0046]步驟S3021:選取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初始基站點形成當前站點集,確定所述初始基站點的初始凸包;
[0047]步驟S3022:確定初始凸包中滿足空圓特性的三角形,并將所述三角形加入三角形鏈表中;
[0048]步驟S3023:將除初始基站點以外的其他基站點依次插入到當前基站點集,每新插入一個后增基站點,即形成當前站點集的當前凸包;
[0049]步驟S3024:確定候選目的邊。
[0050]當所述后增基站點在所述當前凸包內部,并且在所述凸包包含的三角形的內部時,在三角形鏈表中刪除所述三角形,依次將該三角形中的三條邊確定為目的邊,對所述目的邊進行剖分處理;
[0051]當所述后增基站點在所述當前凸包內部,并且在所述凸包包含的三角形邊上時,在三角形鏈表中刪除所述三角形,依次將該三角形中除后增基站點所在邊以外的邊確定為目的邊,對所述目的邊進行剖分處理;
[0052]當所述后增基站點在所述當前凸包外部時,以當前凸包上的任意一點為起始點,沿所述凸包逆時針找到所述后增基站點在其右側的邊;當所述邊的數量為一個時,確定該邊為目的邊,將所述目的邊的兩端點與所述后增基站點相連,形成新的當前凸包,并對所述目的邊進行剖分處理;當所述邊數量為兩個或兩個以上時,選取所述邊形成的邊鏈的端點,將所述端點與所述后增基站點相連,形成新的當前凸包,并依次確定所述邊為目的邊,依次對所述目的邊進行剖分處理。
[0053]針對目的邊按照如下步驟進行處理:
[0054]當所述目的邊在所述當前凸包邊上時,將所述目的邊與所述后增基站點形成的三角形加入到三角形鏈表中;
[0055]當所述目的邊在所述當前凸包內部時,從三角形鏈表中獲取包含所述目的邊的三角形,當該三角形不在所述目的邊與后增基站點形成的三角形的外接圓中時,將所述目的邊與后增基站點形成的三角形加入到三角形鏈表中;否則,當該三角形在所述目的邊與后增邊為目的邊,依次對所述目的邊繼續進行剖分處理,并從三角形鏈表中刪除該三角形。
[0056]以下以一實施例對三角剖分的具體過程進行描述:將已有基站的位置信息映射成平面的點集,應用三角剖分算法將點集中的點插入三角形鏈表,構造一個超級三角形,包含點集中所有散點,放入三角形鏈表。一個散點實際上表不一個基站與其他點的相對位置,稱之為基站點,將點集中的散點依次納入,在三角形鏈表中找出其外接圓包含插入點的三角形,稱為該點的影響三角形,刪除影響三角形的公共邊,將插入點與影響三角形的全部頂點連接起來,從而完成一個點在三角形鏈表中的插入;循環執行該操作,直到所有散點插入完畢,形成了網絡基站的點狀分布如圖4所示,在某次插入基站點后形成如圖5所示的三角形連線(每一個點表示一個基站),在插入基站點P后,由于基站點P在三角形ALJ、三角形AIJ的外接圓、三角形AHL的外接圓以及三角形LJK的外接圓內,如圖6 (a)- (c)所示,三角形ALJ、AIJ、AHL、LJK為影響三角形,則將公共邊Al、AL、LJ刪除,然后將基站點P分別與基站點A、1、J、K、L、H連線,形成新的三角連線,如圖7所示,以此類推,繼續插入下一個基站點,直至將所有基站點插入為止,最終形成全網基站點的三角形網格。
[0057]步驟S303是確定三角網格上基站點上干擾優先級,干擾優先級是根據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干擾因素確定,包括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按照兩者的比例值的累加結果進行干擾排序。其中,干擾三角形面積是指三角網格上兩個基站點的直線連線所經過的三角形。如圖8所示,該基站點D和基站點L之間的直線DL經過根據三角形DIJ、IJP、?1、?1^,三角形011、1見、?1、?認為基站點D與基站點L的干擾三角形,將這四個三角形進行累加,計算出基站點D和基站點L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其中,兩個基站點之間的層次間隔是指兩個基站點相間隔層次,可以根據人工的方式進行計算,優選地,采用鄰接矩陣的方法進行計算。
[0058]如圖9所示,為本發明利用鄰接矩陣計算兩個基站點之間層次間隔的流程圖,包括如下步驟:
[0059]步驟S901:將三角網格上的全基站點集按照基站點之間相鄰距離為1、不相鄰距離為O的方式建立起鄰接矩陣。用鄰接矩陣中的行號和列號代表三角形網格中的基站點,對于鄰接矩陣中元素au,假如在三角形網格中基站點i和基站點j相鄰(存在連線),則判定基站點i和基站點j之間層次間隔為I,而兀素Bij的數值為I,若基站點i和基站點j不相鄰(不存在連線),則au的數值為0,其中,若兩個小區同屬一個基站則認為其層次間隔為
I。如圖10所示為其中一種實施例的鄰接矩陣的示意圖,為基站點A-P共13個基站點的鄰接矩陣的示意圖,記錄住兩個基站點間數值為O的位置。
[0060]步驟S902:將所述鄰接矩陣進行冪運算。如圖11為將圖10的矩陣進行的二次方運算結果,圖中方框標注所示為之前為O經過二次方運算為非O的位置。
[0061]步驟S903:對鄰接矩陣中兩個基站點的數值進行冪運算的結果進行判斷,如果在冪運算時為0,在冪運算后還是為0,返回步驟S902,繼續進行冪運算,如果不為0,則執行步驟 S904。
[0062]步驟S904:根據兩個基站點的數值從O到非O所進行的冪運算的次數來確定兩個基站點之間的層次間隔。如果元素au的數值在第k-Ι次方運算時為0,而在第k次方運算時不為O,表不基站點i和基站點j之間存在路徑為k的通路,則判定基站點i和基站點j之間層次間隔為k,k為大于I 的自然數。圖11中的方框標注位置是經過二次乘方后從O變為非0,表示其關聯的兩基站點間層次間隔數目為2。以此類推,可以計算出任意兩個基站點之間的層次間隔。圖12為圖10所示的三角形網格經過多次冪運算后生成的數值都為非O的結果。
[0063]在確定任意一基站點與第二基站點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后,將兩者進行做商,然后依次確定該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并對所有的商值進行累計求和,根據該累計值來確定該基站點的干擾值。以下對圖8所示的基站點D進行干擾值的計算過程分析如下:
[0064]首先,獲取基站點D與其中一個基站點L之間的干擾因子H11
【權利要求】
1.一種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將已有基站的經緯度對應的位置點信息映射成平面上的全基站點集; 將所述的全基站點集處理成剖分三角網格; 確定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按照所述比例值累加的結果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 按照基站點干擾優先級順序,利用基站點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輸出進行切割得到的切割區域作為基站選址區域。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確定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按照所述比例值累加的結果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包括如下步驟: 將三角網格上基站點之間相鄰距離為1、不相鄰距離為O的方式建立起鄰接矩陣; 計算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所述層次間隔是通過將鄰接矩陣進行冪運算而得到,如果鄰接矩陣中兩個基站點的數值在第k-Ι次方運算時為O,在第k次方運算時不為O,則認定該兩個基站點之間的層次間隔為k,k為大于I的自然數,所述干擾三角形面積是指兩個基站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經過的三角形面積之和; 根據基站點的所述比例值累加的結果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
3.根據權 利要求1所述的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按照基站點干擾優先級順序,利用基站點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害I],輸出進行切割得到的切割區域作為基站選址區域,包括如下步驟: 確定基站點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將與該基站點對應的已有基站的間距大于Ln_max并小于Lfjnin的距離以及間距大于Lf_max的范圍確定為干擾控制范圍,其中,Ln_max為該已有基站近距離鄰小區干擾發生區域的最大距離,Lf_min為該已有基站遠距離上、下行交叉時隙干擾發生區域的最小距離,Lfjnax為該已有基站遠距離上、下行交叉時隙干擾發生區域的最大距離; 將基站點按照干擾優先級順序,以其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 判斷切割下的待規劃基站區域是否為空,若不為空,繼續切割,若為空,則輸出該次進行切割之前的切割區域作為建站選址區域。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已有基站在進行映射前還進行選擇,按照如下條件進行: 選擇已有基站中小區的覆蓋半徑和站高至少有一個大于待規劃基站對應值。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基站點集處理成剖分三角網格的步驟包括: 選取三個或者三個以上的初始基站點形成當前站點集,確定所述初始基站點的初始凸包; 確定初始凸包中滿足空圓特性的三角形,并將所述三角形加入三角形鏈表中; 將除初始基站點以外的其他基站點依次插入到當前基站點集,每新插入一個后增基站點,即形成當前站點集的當前凸包;當所述后增基站點在所述當前凸包內部,并且在所述凸包包含的三角形的內部時,在三角形鏈表中刪除所述三角形,依次將該三角形中的三條邊確定為目的邊,對所述目的邊進行剖分處理; 當所述后增基站點在所述當前凸包內部,并且在所述凸包包含的三角形邊上時,在三角形鏈表中刪除所述三角形,依次將該三角形中除后增基站點所在邊以外的邊確定為目的邊,對所述目的邊進行剖分處理; 當所述后增基站點在所述當前凸包外部時,以當前凸包上的任意一點為起始點,沿所述凸包逆時針找到所述后增基站點在其右側的邊;當所述邊的數量為一個時,確定該邊為目的邊,將所述目的邊的兩端點與所述后增基站點相連,形成新的當前凸包,并對所述目的邊進行剖分處理;當所述邊數量為兩個或兩個以上時,選取所述邊形成的邊鏈的端點,將所述端點與所述后增基站點相連,形成新的當前凸包,并依次確定所述邊為目的邊,依次對所述目的邊進行剖分處理。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方法,其特征在于,針對目的邊按照如下步驟進行處理: 當所述目的邊在所述當前凸包邊上時,將所述目的邊與所述后增基站點形成的三角形加入到三角形鏈表中; 當所述目的邊在所述當前凸包內部時,從三角形鏈表中獲取包含所述目的邊的三角形,當該三角形不在所述目的邊與后增基站點形成的三角形的外接圓中時,將所述目的邊與后增基站點形成的三角形加入到三角形鏈表中;否則,當該三角形在所述目的邊與后增邊為目的邊,依次對所述目的邊繼續進行剖分處理,并從三角形鏈表中刪除該三角形。
7.一種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映射單元,用于將已有基站的經緯度對應的位置點信息映射成平面上的全基站點集; 三角剖分單元,用于對全基站點集進行三角剖分處理,生成剖分三角網格; 干擾排序單元,用于確定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按照所述比例值累加的結果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 基站選址確定單元,用于將基站點按照干擾優先級順序以其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輸出進行切割得到的切割區域作為基站選址區域。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擾排序單元包括: 鄰接矩陣建立單元,用于將三角網格上基站點之間相鄰距離為1、不相鄰距離為O的方式建立起鄰接矩陣; 比例值計算單元,用于計算三角網格上任一基站點與其他基站點之間的干擾三角形面積和層次間隔的比例值,所述層次間隔是通過將鄰接矩陣進行冪運算而得到,如果鄰接矩陣中兩個基站點的數值在第k-Ι次方運算時為O,在第k次方運算時不為O,則認定該兩個基站點之間的層次間隔為k,k為大于I的自然數,所述干擾三角形面積是通過計算兩個基站點之間的直線連線經過的三角形面積之和而得到; 優先級排序單元,用于根據所述比例值累加的結果對三角網格上基站點進行干擾優先級排序。
9.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選址確定單元還包括: 干擾控制范圍確定單元,用于確定基站點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將與該基站點對應的已有基站的間距大于Ln_max并小于Lfjnin的距離以及間距大于Lfjnax的范圍確定為干擾控制范圍,其中,Ln_max為該已有基站近距離鄰小區干擾發生區域的最大距離,Lfjnin為該已有基站遠距離上、下行交叉時隙干擾發生區域的最小距離,Lfjnax為該已有基站遠距離上、下行交叉時隙干擾發生區域的最大距離; 切割單元,用于將基站點按照干擾優先級順序,以其對應的已有基站的干擾控制范圍對待規劃基站區域進行切割; 判斷選址單元,用于判斷切割下的待規劃基站區域是否為空,若不為空,繼續切割,若為空,則輸出該次進行切割之前的切割區域作為建站選址區域。
10.根據權利要求7-9中任何一項所述的TD-LTE系統基站的選址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還包括選擇基站 單元,用于選擇小區的覆蓋半徑和站高至少有一個大于待規劃基站對應值的已有基站,將選擇的已有基站通過映射單元進行映射。
【文檔編號】H04W16/18GK103686759SQ201210363685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26日 優先權日:2012年9月26日
【發明者】陳錦維, 梁志強, 王琳, 古小璐, 何仕軍, 謝磊 申請人:中國移動通信集團廣東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