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實施例涉及手機配件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手機套。
背景技術:
隨著移動通信、計算機以及互聯網技術的發(fā)展,計算機設備的微型化時代來領,由于計算機的配件的微型化能夠裝配處理能力強大的智能手機。現有技術中,智能手機均為通過觸控控制的智能終端,智能手機搭載電容觸控屏,能夠敏捷快速的相應用戶的點擊指令,完成相應的控制操作。
現有技術中,智能手機搭載電容觸控屏,用戶使用手機時只能通過點擊手機屏幕或者在手機屏幕上進行滑動,以上述方法來對智能手機進行控制操作。
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發(fā)明人在研究中發(fā)現,在日常的手機使用中,由于手機開始出現時既是通過彈性按鍵的方式進行控制,對于使用按鍵手機時間較長的人來講,現有技術中通過觸摸進行控制的智能手機,由于沒有在屏幕區(qū)域設置彈性按鍵,用戶無法沿襲已經養(yǎng)成的手機使用習慣,造成用戶使用障礙。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實施例主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手機套,能夠使用戶通過按鍵槽孔觸控型智能手機。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實施例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提供一種手機套,所述手機套包括:
下蓋,所述下蓋至少一部分固定設置在手機底部;
上蓋,所述上蓋與所述下蓋連接,所述上蓋與所述下蓋連接的部位形成蓋脊,所述上蓋沿所述蓋脊轉動蓋合在手機屏幕上;
觸控傳導按鍵,所述觸控傳導按鍵設置在所述上蓋中,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在承受按壓體按壓時,至少部分受按壓的部位向下移動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接觸時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部位的電荷至所述按壓體。
可選地,所述觸控傳導按鍵由導體材料制成,所述觸控傳導按鍵與所述上蓋之間彈性連接;
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在承受按壓體按壓時,所述觸控傳導按鍵沿按壓力指向方向移動至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接觸時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傳導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部位的電荷至所述按壓體。
可選地,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包括:按鍵壁和彈性按壓件,所述按鍵壁沿所述上蓋厚度方向設置在所述上蓋中,所述彈性按壓件設置在所述按鍵壁不接觸所述手機屏幕的一端,所述彈性按壓件上開設有接觸孔;
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在承受按壓體按壓時,所述彈性按壓件沿所述按鍵壁向所述手機屏幕方向移動,至所述彈性按壓件接觸到所述手機屏幕為止,使所述按壓體沿所述接觸孔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
可選地,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包括:按鍵壁和彈性按壓件,所述按鍵壁沿所述上蓋厚度方向設置在所述上蓋中,所述彈性按壓件設置在所述按鍵壁不接觸所述手機屏幕的一端;
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在承受按壓體按壓時,所述彈性按壓件沿所述按鍵壁向所述手機屏幕方向移動,至所述彈性按壓件接觸到所述手機屏幕為止,接觸時所述彈性按壓件傳導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部位的電荷至所述按壓體;
所述彈性按壓件由橡膠導體材料制成。
可選地,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包括:按鍵壁和彈性按壓件,所述按鍵壁沿所述上蓋厚度方向設置在所述上蓋中,所述彈性按壓件設置在所述按鍵壁不接觸所述手機屏幕的一端,所述彈性按壓件面向所述手機屏幕的側邊凸起形成接觸件;
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在承受按壓體按壓時,所述彈性按壓件與接觸件同時沿所述按鍵壁向所述手機屏幕方向移動,至所述接觸件接觸到所述手機屏幕為止,接觸時所述彈性按壓件和接觸件傳導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部位的電荷至所述按壓體;
所述彈性按壓件與所述接觸件均由橡膠導體材料制成。
可選地,所述接觸件面向所述手機屏幕的一端形成平整的接觸面,以限定所述接觸面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時均為有效的接觸面積。
可選地,所述按鍵壁內設有防誤觸隔層,所述防誤觸隔層位于所述接觸件下方,所述防誤觸隔層的邊緣與所述按鍵壁的內壁連接;
所述防誤觸隔層由橡膠導體材料制成。
可選地,所述防誤觸隔層面向所述接觸件方向隆起形成的弧形防誤觸隔層。
可選地,所述接觸件構造成階梯型柱狀凸起,所述防誤觸隔層上開設有通孔,所述通孔的橫截面積僅允許所述接觸件局部部位穿過。
可選地,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包括:按鍵壁、彈性按壓件和導體件,所述按鍵壁沿所述上蓋厚度方向設置在所述上蓋中,所述彈性按壓件設置在所述按鍵壁不接觸所述手機屏幕的一端,所述導體件貫穿所述彈性按壓件,所述導體件與所述彈性按壓件在貫穿區(qū)域固定連接;
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在承受按壓體按壓時,所述彈性按壓件和導體件同時向所述手機屏幕方向移動,至所述導體件接觸到所述手機屏幕為止,接觸時所述彈性按壓傳導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部位的電荷至所述按壓體。
可選地,所述導體件具體為半球形導體件,所述半球形導體件的至少部分弧形面裸露在所述彈性按壓件承接按壓力一側的表面。
可選地,所述半球形導體件的平整面面向所述手機屏幕,以限定所述接觸面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時均為有效的接觸面積。
可選地,所述按鍵壁面向所述手機屏幕的一端向內延伸形成耳部,所述耳部上設有弧形導體彈片,所述弧形導體彈片一端固定在所述耳部上,所述弧形導體彈片另一端懸空;
所述觸控傳導按鍵在承受按壓體按壓時,所述弧形導體彈片的懸空端阻礙所述導體件沿所述手機屏幕方向運動。
可選地,所述導體件面向所述手機屏幕的一端開設有與所述弧形導體彈片配合的收容槽,以使所述導體件與所述手機屏幕接觸時,所述弧形導體彈片位于所述收納槽內。
可選地,所述收容槽的厚度與所述弧形導體彈片的厚度一致,以使所述弧形導體彈片位于所述收納槽內時,所述弧形導體彈片與所述導體件面向所述手機屏幕的面平齊。
可選地,所述橡膠導體材料包括硅膠以及設置在硅膠內的導體顆粒,所述導體顆粒受擠壓時相互接觸,以使所述橡膠導體材料成為導體。
可選地,所述導體顆粒均勻的設置在所述硅膠中,以增大所述橡膠導體材料的導電面積。
可選地,所述橡膠導體材料還包括金屬纖維,所述金屬纖維均勻的設置在所述硅膠內,以增大所述導體顆粒接觸的穩(wěn)定性。
可選地,所述上蓋上設有通過與所述手機屏幕的相對距離而改變所述手機預設磁性監(jiān)測區(qū)域磁場強度的磁性件。
可選地,所述上蓋設有由多個觸控傳導按鍵規(guī)則排布而組成的按鍵控制區(qū)域。
可選地,所述上蓋上開設有在所述上蓋蓋合狀態(tài)下查看所述手機屏幕的觀察窗。
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在下蓋固定在觸控型智能手機背部,上蓋能夠通過轉動蓋合在觸控型智能手機的手機屏幕的手機套上安裝觸控傳導按鍵,由于該按鍵能夠在用戶進行按壓時,向下移動與手機屏幕進行接觸,并能夠將與手機屏幕接觸部位的電荷傳導出來,使電荷進入對其進行按壓的人體內,從而觸發(fā)了觸控型智能手機屏幕操作機制,依次達到用按鍵控制觸控型智能手機的目的,解決現有技術中部分用戶使用觸控型智能手機出現操作障礙的問題。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手機套與手機裝配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手機蓋平面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4為本本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三種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5a為本實發(fā)明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四種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5b為本實發(fā)明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四種實施方式的第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
圖5c為本實發(fā)明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四種實施方式的第二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
圖5d為本實發(fā)明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四種實施方式的第三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
圖6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五種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五種實施方式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示意圖;
圖8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殼體面向手機屏幕的側壁按鍵控制區(qū)域示意圖;
圖9為本發(fā)明實施例手機套整體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100、手機套;110、上蓋;111、按鍵控制區(qū)域;112、觀察窗;120、下蓋;121、第一面板;122、第二面板;123、折線槽;130、蓋脊;140、觸控傳導按鍵;1410、按鍵壁;1411、耳部;1412、弧形導體彈片;1420、彈性按壓件;1421、接觸孔;1422、接觸件;1423、接觸面;1424、第一柱狀體;1425、第二柱狀體;1430、導體件;1431、半球形導體件;1432、平整面;1433、弧形端;1441、防誤觸隔層;1442、通孔;200、觸控型智能手機;210、手機屏幕。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便于理解本發(fā)明,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更詳細的說明。需要說明的是,當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個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個元件上、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當一個元件被表述“連接”另一個元件,它可以是直接連接到另一個元件、或者其間可以存在一個或多個居中的元件。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類似的表述只是為了說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義,本說明書所使用的所有的技術和科學術語與屬于本發(fā)明的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通常理解的含義相同。本說明書中在本發(fā)明的說明書中所使用的術語只是為了描述具體的實施例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發(fā)明。本說明書所使用的術語“和/或”包括一個或多個相關的所列項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組合。
實施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施例手機套100與手機裝配示意圖。
如圖1所示,一種手機套100,手機套100包括:下蓋120、上蓋110和觸控傳導按鍵140。其中,下蓋120至少一部分固定設置在手機底部;上蓋110與下蓋120連接,上蓋110與下蓋120連接的部位形成蓋脊130,上蓋110沿蓋脊130轉動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觸控傳導按鍵140設置在上蓋110中,觸控傳導按鍵140在承受按壓時,至少部分受按壓的部位向下移動與手機屏幕210接觸,接觸時觸控傳導按鍵140傳導與手機屏幕210接觸部位的電荷。
請參閱圖2,圖2為本實施例手機蓋平面示意圖。
具體地,如圖2所示,手機后蓋的尺寸與形狀構造成與手機套100適配的觸控型智能手機200的后蓋大小一致,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后蓋上沿其長度方向上開設有折線槽123,折線槽123將后蓋劃分為第一面板121與第二面板122,其中,第一面板121通過膠黏的方式固定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后蓋上,第二面板122讓繞折線槽123并在折線槽123限定的轉動范圍內進轉動和折疊。手機套100的上蓋110與下蓋120之間通過蓋脊130連接,蓋脊130與下蓋120連接的部位設有第一折痕(未標識),蓋脊130與下蓋120連接的部位設有第二折痕(未標識),蓋脊130的寬度略大于的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厚度,以使蓋脊130繞第一折痕進行轉動時,能夠裹覆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的側邊上,進而使繞第二折痕進行轉動的上蓋110能夠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在本實施方式中,上蓋110的尺寸與手機設有屏幕一側的表面尺寸一致。上蓋110的具體尺寸不限于此,在一些選擇性實施方式中,上蓋110的長度能夠小于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的長度,在上蓋110觸覆蓋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上時,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部分處于覆蓋區(qū)域之外。
在一些選擇性實施例中,下蓋120為一整塊尺寸與觸控型智能手機200下蓋120尺寸一致的面板,下蓋120上不設有折線槽123,下蓋120整體通過膠黏的方式固定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的下殼體上。
在一另一些選擇性實施例中,下蓋120為不具有上表面的半框殼體,下蓋120套裝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上,下蓋120的一條側邊構成蓋脊130,上蓋110與蓋脊130之間設有折線(圖未示),上蓋110能夠繞該折線轉動蓋合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上。
手機套100的上蓋110中設有觸控傳導按鍵140,觸控傳導按鍵140具有按鍵功能,及用戶通過手指向按鍵施加按壓力時,觸控傳導按鍵140受按壓力的部位向下移動,該向下移動包括:整體不形變移動與形變移動,具體是指觸控傳導按鍵140收到按壓后,保持原來的形態(tài)不發(fā)生變化,整個觸控傳導按鍵140均向下移動,形變移動是指,觸控傳導按鍵140受到按壓后,承受按壓的部位發(fā)生形變,形變向下發(fā)生直至觸控傳導按鍵140與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接觸為止。
通過手機控制觸控型智能手機200的原理在于:手觸摸屏幕表面的時候,手指和觸摸面形成一個耦合電容,由于觸摸面上接有高頻信號,于是就會有一定量的電荷轉移到了人體,為了恢復這些電荷的損失,電荷就從屏幕的四個角補充回來,補充的電荷量和觸摸的距離成正比,通過預設的計算公式就可以由此推算出觸摸點的位置。
在本實施例中,觸控傳導按鍵140在接觸到控制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時,能夠將手機屏幕210接觸部位的電荷進行傳導,以實現觸發(fā)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本實施方式采用的一個技術方案是,將觸控傳導按鍵140設計成由導體構成的按鍵,觸控傳導按鍵140設置在上蓋110中,并與上蓋110之間通過彈性橡膠連接,觸控傳導按鍵140的底部不與上蓋110面向手機屏幕210的面平齊,以使觸控傳導按鍵140底部相對于上蓋110面向手機屏幕210的面內陷,上蓋110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時,觸控傳導按鍵140底部不與手機屏幕210進行接觸,用戶用手指按壓觸控傳導按鍵140時,觸控傳導按鍵140整體向手機屏幕210方向進行移動,使觸控傳導按鍵140的底部與手機屏幕210接觸,由于觸控傳導按鍵140由導體制成,能夠將與手機屏幕210接觸部位的電荷傳導至人體,進而觸發(fā)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以此達到觸控的目的。
上述實施方式,通過在下蓋120固定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背部,上蓋110能夠通過轉動蓋合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的手機屏幕210的手機套100上安裝觸控傳導按鍵140,由于該按鍵能夠在用戶進行按壓時,向下移動與手機屏幕210進行接觸,并能夠將與手機屏幕210接觸部位的電荷傳導出來,使電荷進入對其進行按壓的人體內,從而觸發(fā)了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屏幕操作機制,依次達到用按鍵控制觸控型智能手機200的目的,解決現有技術中部分用戶使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出現操作障礙的問題。
請參閱圖3,圖3為本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140的第二種實施方式示意圖。
如圖3所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傳導按鍵140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按鍵壁1410與彈性按壓件1420,其中,按鍵壁1410是由包括(不限于):剛性工程橡膠或硬木制成的,按鍵壁1410構造成上表面與下表面均無的閉環(huán)框體,具體形狀能夠為(不限于):圓角梯形、圓角正方形、圓角長方形、橢圓、圓形、長方形或正方形。按鍵壁1410在承受按壓力時不會發(fā)生形變,按鍵壁1410沿上蓋110厚度方向放置,并固定在上蓋110中,按鍵壁1410凸起于上蓋110背向手機屏幕210的表面,且按鍵壁1410的底面與上蓋110面向手機屏幕210一側的表面平齊,即按鍵壁1410的底面在上蓋110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時,與手機屏幕210接觸。彈性按壓件1420設置在按鍵壁1410不接觸手機屏幕210的一端,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按壓件1420充當按鍵壁1410的上表面,彈性按壓件1420是由彈性橡膠制成的片狀物,具有形變能力,在受到按壓力后,彈性按壓件1420能夠向按壓力指向的方向進行形變,彈性按壓件1420的形狀與按鍵壁1410的形狀一致。彈性按壓件1420的中心位置開設有接觸孔1421,接觸孔1421為(不限于):圓形、橢圓形或多邊形。
使用時,用戶將手指放在彈性按壓件1420上,并向彈性按壓件1420施加面向手機屏幕210的按壓力,彈性按壓件1420向手機屏幕210方法發(fā)生形變,并與手機屏幕210接觸,此時用戶的手指的局部部位由于彈性按壓件1420的反彈力作用,從接觸孔1421中露出與手機屏幕210接觸,從而能夠觸發(fā)觸控型手機屏幕210。
請參閱圖4,圖4為本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三種實施方式示意圖。
如圖4所示,在作為本實施例中觸控傳導按鍵140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觸控傳導按鍵140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按鍵壁1410與彈性按壓件1420,其中,按鍵壁1410是由包括(不限于):剛性工程橡膠或硬木制成的,按鍵壁1410構造成上表面與下表面均無的閉環(huán)框體,具體形狀能夠為(不限于):圓角梯形、圓角正方形、圓角長方形、橢圓、圓形、長方形或正方形。按鍵壁1410在承受按壓力時不會發(fā)生形變,按鍵壁1410沿上蓋110厚度方向放置,并固定在上蓋110中,按鍵壁1410凸起于上蓋110背向手機屏幕210的表面,且按鍵壁1410的底面與上蓋110面向手機屏幕210一側的表面平齊,即按鍵壁1410的底面在上蓋110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時,與手機屏幕210接觸。彈性按壓件1420設置在按鍵壁1410不接觸手機屏幕210的一端,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按壓件1420充當按鍵壁1410的上表面,彈性按壓件1420是由導電橡膠制成的片狀物,具有形變能力,在受到按壓力后,彈性按壓件1420能夠向按壓力指向的方向進行形變,彈性按壓件1420的形狀與按鍵壁1410的形狀一致。
使用時,用戶將手指放在彈性按壓件1420上,并向彈性按壓件1420施加面向手機屏幕210的按壓力,彈性按壓件1420向手機屏幕210方法發(fā)生形變,并與手機屏幕210接觸,由于彈性按壓件1420是由導電橡膠制成,故彈性按壓件1420能夠將與手機屏幕210接觸部位的電荷轉移到人體中,實現觸發(fā)觸控型手機屏幕210的目的。
請參閱圖5,圖5為本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四種實施方式示意圖。
如圖5a所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傳導按鍵140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按鍵壁1410與彈性按壓件1420,其中,按鍵壁1410是由包括(不限于):剛性工程橡膠或硬木制成的,按鍵壁1410構造成上表面與下表面均無的閉環(huán)框體,具體形狀能夠為(不限于):圓角梯形、圓角正方形、圓角長方形、橢圓、圓形、長方形或正方形。按鍵壁1410在承受按壓力時不會發(fā)生形變,按鍵壁1410沿上蓋110厚度方向放置,并固定在上蓋110中,按鍵壁1410凸起于上蓋110背向手機屏幕210的表面,且按鍵壁1410的底面與上蓋110面向手機屏幕210一側的表面平齊,即按鍵壁1410的底面在上蓋110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時,與手機屏幕210接觸。彈性按壓件1420設置在按鍵壁1410不接觸手機屏幕210的一端,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按壓件1420充當按鍵壁1410的上表面,彈性按壓件1420是由導電橡膠制成的片狀物,具有形變能力,在受到按壓力后,彈性按壓件1420能夠向按壓力指向的方向進行形變,彈性按壓件1420的形狀與按鍵壁1410的形狀一致。彈性按壓件1420面向手機屏幕210的側邊凸起形成接觸件1422,接觸件1422的長度小于按鍵壁1410的厚度,接觸件1422位于按鍵壁1410內部。接觸件1422的橫截面積小于按鍵壁1410內部空間的橫截面積,即接觸件1422能夠沿按鍵壁1410的厚度方向進行伸縮運動,接觸件1422的具體形狀為柱形,但接觸件1422的具體形狀不限定于此,根據具體應用場景的不同,在一些選擇性實施方式中接觸件1422的形狀包括(不限于):三棱柱、四棱柱或其他多棱柱等。
其中,彈性按壓件1420與接觸件1422均由導電橡膠制成。
作為接觸件1422的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在一些實施方式中,接觸件1422面向手機屏幕210的一端為平整的接觸面1423,觸控型手機屏幕210進行觸控時,觸控物與手機屏幕210的接觸面1423積較大時,觸控就越容易被感應到,因此將接觸件1422的接觸面1423設置成平整的面,接觸面1423接觸到手機屏幕210時,接觸面1423的橫截面均為有效的接觸面積1423,能夠實現更加靈敏的觸控。
如圖5b所示,觸控傳導按鍵140的另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為防止用戶誤觸造成過多的錯誤操作,在本實施方式中按鍵壁內設有防誤觸隔層,防誤觸隔層的邊緣與按鍵壁1410的內壁連接。防誤觸隔層具有一定的形變能力,當接觸件向手機屏幕接觸時,能夠一定程度的阻礙接觸件與手機屏幕接觸,只有在按壓力大于形變阻力時才能夠使防誤觸隔層1441接觸手機屏幕,此時接觸件1422與防誤觸隔層1441為一體,由于防誤觸隔層1441是由導電橡膠制成,故能夠將手機屏幕的電荷轉移至接觸件上。本實施方式能夠有效地避免用戶誤觸。
如圖5c所示作為觸控傳導按鍵140的再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在本實施方式中按鍵壁1410內設有防誤觸隔層1441,且該防誤觸隔層1441為弧形防誤觸隔層1441,弧形防誤觸隔層1441具有更好的形變量且伸縮效果好,能夠有效地避免由于長期使用造成的防誤觸隔層1441老化嚴重的問題。
如圖5d所示的觸控傳導按鍵140的再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接觸件為階梯型柱狀凸起,具體接觸件為第一柱狀體1424與第二柱狀體1425,其中第一柱狀體1424連接在彈性按壓件上,第二柱狀體1425連接在第一柱狀體1424端部,且第二柱狀體1425的橫截面積小于第一柱狀1424體端部橫截面積,按鍵壁1410內設有防誤觸隔層1441,防誤觸隔層1441的邊緣與按鍵壁1410的內壁連接,且防誤觸隔層1441上開設有通孔1442,且通孔1442的橫截面積位于第一柱狀體1424與第二柱狀體1425的橫截面積之間,接觸件向手機屏幕移動過程中第二柱狀體1425穿過通孔2442,第一柱狀體1424被阻攔無法穿過,以起到防誤觸的效果。
使用時,用戶將手指放在彈性按壓件1420上,并向彈性按壓件1420施加面向手機屏幕210的按壓力,彈性按壓件1420向手機屏幕210方法發(fā)生形變,使彈性按壓件1420與接觸件1422同時沿按鍵壁1410向手機屏幕210方向進行移動,直至接觸件1422的接觸面1423接觸到手機屏幕210為止,接觸面1423與手機屏幕210接觸時,手機屏幕210接觸部位的電荷通過彈性按壓件1420施與接觸件1422傳導至人體中,以此實現對手機屏幕210的觸控。
通過在彈性按壓件1420上設置接觸件1422,使用戶使用觸控傳導按鍵140時無需將彈性按壓件1420按壓至手機屏幕210,只需將接觸件1422按壓至于手機屏幕210接觸即可,方便用戶操作,提高觸控穩(wěn)定率。
請參閱圖6,圖6為本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五種實施方式示意圖。
如圖6所示,在一些實施方式中,觸控傳導按鍵140由兩部分組成,分別為按鍵壁1410、彈性按壓件1420與導體件1430,其中,按鍵壁1410是由包括(不限于):剛性工程橡膠或硬木制成的,按鍵壁1410構造成上表面與下表面均無的閉環(huán)框體,具體形狀能夠為(不限于):圓角梯形、圓角正方形、圓角長方形、橢圓、圓形、長方形或正方形。按鍵壁1410在承受按壓力時不會發(fā)生形變,按鍵壁1410沿上蓋110厚度方向放置,并固定在上蓋110中,按鍵壁1410凸起于上蓋110背向手機屏幕210的表面,且按鍵壁1410的底面與上蓋110面向手機屏幕210一側的表面平齊,即按鍵壁1410的底面在上蓋110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時,與手機屏幕210接觸。彈性按壓件1420設置在按鍵壁1410不接觸手機屏幕210的一端,在本實施方式中,彈性按壓件1420充當按鍵壁1410的上表面,彈性按壓件1420是由導電橡膠制成的片狀物,具有形變能力,在受到按壓力后,彈性按壓件1420能夠向按壓力指向的方向進行形變,彈性按壓件1420的形狀與按鍵壁1410的形狀一致。彈性按壓件1420上設有導體件1430,導體件1430貫穿彈性按壓件1420,并在觀察區(qū)域與彈性按壓件1420固定連接,即導體件1430相對的兩端一端位于彈性按壓件1420的一側,導體件1430的另一端位于彈性按壓件1420的另一側,即一端位于連接有按鍵壁1410的一側,導體件1430一端伸入到按鍵壁1410內,且伸入按鍵壁1410的一端長度小于按鍵壁1410的厚度,導體件1430的橫截面積小于按鍵壁1410內部的橫截面,且由于導體件1430貫穿彈性按壓件1420,用戶手指按壓彈性按壓件1420時,手指與導體件1430必然進行接觸。導體件1430是由包括(不限于):導電金屬或導電合金制成的導體。導體件1430的形狀能夠是(不限于):球形、半球形、柱形或T型柱等。
作為導體件1430的一種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在一些實施方式中,導體件1430具體為半球形導體件1431,半球形導體件1431的弧形端1433嵌裝在彈性按壓件1420內,且部分弧形面裸露在彈性按壓件1420的表面,導體件裸露在彈性按壓件1420的部分與彈性按壓件1420表面平滑過渡,半球形導體件1431的平整面1432面向手機屏幕210限定接觸面1423與手機屏幕210接觸時均為有效的接觸面1423積,以加觸控的穩(wěn)定性。
使用時,用戶將手指放在彈性按壓件1420上,并向彈性按壓件1420施加面向手機屏幕210的按壓力,彈性按壓件1420向手機屏幕210方法發(fā)生形變,使彈性按壓件1420與導體件同時沿按鍵壁1410向手機屏幕210方向進行移動,直至接觸件1422的平整面1432接觸到手機屏幕210為止,平整面1432與手機屏幕210接觸時,手機屏幕210接觸部位的電荷通過導體件傳導至人體中,以此實現對手機屏幕210的觸控。
通過在彈性按壓件1420上設置導體件,使用戶使用觸控傳導按鍵140時無需將彈性按壓件1420按壓至手機屏幕210,只需將導體件底部按壓至于手機屏幕210接觸即可,方便用戶操作,提高觸控穩(wěn)定率。
請參閱圖7,圖7為本實施例觸控傳導按鍵的第五種實施方式的一種優(yōu)選實施方式示意圖。
如圖7所示,按鍵壁1410面向手機屏幕210的一端向其內部延伸出耳部1411,耳部1411與按鍵壁1410呈九十度夾角,耳部1411上設有弧形導體彈片1412,弧形導體彈片1412由金屬片制成,弧形導體彈片1412一端連接在耳部1411上,另一端向按鍵壁1410中心方向延伸,弧形導體彈片1412懸空一端與手機屏幕210之間具有一定距離。弧形導體彈片1412具有形變能力,在導體件收到按壓向下移動時,弧形導體彈片1412阻礙導體件向手機屏幕210方向進行移動,只有當按壓力大于弧形導體彈片1412的形變阻力后,導體件1430才能夠向下移動接觸手機屏幕210。采用弧形導體彈片1412的設計能夠有效地防止用戶由于觸控傳導按鍵140承壓能力弱,容易發(fā)生誤觸問題,弧形導體彈片1412提高了觸控傳導按鍵140形變界值。
在一些選擇性實施方式中,導體件1430的平整面1432在與弧形導體彈片1412接觸的位置開設收容槽(圖未示),收容槽的尺寸與弧形導體彈片1412與平整面1432接觸部分的尺寸一致,且收容槽的厚度與弧形導體彈片1412的厚度一致,導體件1430與手機平面接觸時,弧形導體彈片1412與平整面1432接觸的部分被完全的收容進容納槽內,能夠有效地防止由于弧形導體彈片1412的厚度問題,使部分由剛性材料制成的導體件的平整面1432無法接觸到手機平面的問題,提高了觸控傳導按鍵140的觸控靈敏度與穩(wěn)定性。
在一些選擇性實施方式中,手機套100上蓋110中設有磁性件,磁性件具體是由磁性材料制成的永磁體,磁性件設置在上蓋110的內部或上蓋110表面,具體設置能夠根據具體應用場景的不同進行確定,磁性件的作用在于,使用本實施例中的手機套100的手機,設置有不同的情景模式,其中一個情景模式應對于使用手機套100情景,如在安裝手機套100后調整觸控型智能手機200中應用圖標的位置,以使該圖標的位置對應至相應的了觸控傳導按鍵140能夠觸控到的位置,因此需要使觸控型智能手機200檢測到用戶已使用手機套100,需要調整到與手機套100相對應的情景模式中。因此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內設置霍爾傳感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安裝霍爾傳感器的位置即為該觸控型智能手機200的磁性監(jiān)測區(qū)域。在手機套100相對應的位置設置磁性件,使手機套100的上蓋110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時,磁性件位于霍爾傳感器的正上方。磁性件通過與手機屏幕210的相對距離而改變手機預設磁性監(jiān)測區(qū)域磁場強度,磁性監(jiān)測區(qū)域通過檢測磁性監(jiān)測區(qū)域磁場強度的變化,進行相應的配置調整。通過設置磁性件能夠使安裝有霍爾傳感器的觸控型智能手機200檢測到用戶是否使用手機套100,方便用戶使用。
請參閱圖8,圖8為本實施例上蓋110按鍵控制區(qū)域示意圖。
如圖8所示,在一些選擇性實施方式中,上蓋110下端區(qū)域設有按鍵控制區(qū)域111,按鍵控制區(qū)域111由多個觸控傳導按鍵140排布組成,其組成的規(guī)則在于仿照按鍵手機的案件排布方式進行排布,這種設計能夠使用戶在使用時體驗到與使用案件機相同的感受,能夠幫助用戶克服存在的使用觸控型智能手機200時使用障礙的問題。
請參閱圖9,圖9為本實施例手機套整體示意圖。
如圖9所示,手機套100的上蓋110開設有觀察窗112,觀察窗112用于在上蓋110蓋合狀態(tài)下查看手機屏幕210,本實施方式中的手機套100的使用,是在上蓋110蓋合在手機屏幕210上時使用的,蓋合時由于手機套100會阻礙用戶觀察手機屏幕210,因此在手機屏幕210上開設觀察窗112。在一些手機套100的應用場景中,當手機套100在蓋合狀態(tài)中進行操作時,觸控型智能手機200的手機屏幕210僅在觀察窗112對應的區(qū)域內進行顯示,在其他的屏幕區(qū)域僅處于黑屏或者不顯示狀態(tài),這種方式能夠使使用手機套100的手機,完美重現使用按鍵手機的情景,更加方便用戶使用。
在一些選擇性實施方式中,手機套100的上蓋110由半透明材料制成,以方便用戶在蓋合狀態(tài)下觀看手機屏幕210。
其中,本實施例中的導電橡膠是將玻璃鍍銀、鋁鍍銀、銀等導電顆粒均勻分布在硅橡膠中,通過壓力使導電顆粒接觸,達到良好的導電性能。導電橡膠通過模壓或擠出成形,主要類型包括(不限于):CONSIL-NC(石墨鍍鎳填硅橡膠)、CONSIL-V(銀填充硅橡膠擠出襯墊)、CONSIL-A(鋁鍍銀填硅橡膠)、CONSIL-N(鎳鍍銀填硅橡膠)、CONSIL-C(銅鍍銀填硅橡膠)、SC-CONSIL(石墨填硅橡膠)、CONSIL-R(純銀填硅橡膠)或CONSIL-II(銀填硅橡膠模制襯墊)等。本實施方式中,為增強彈性按壓件1420的導電能力,在制成彈性按壓件1420的導電橡膠中加入金屬纖維,金屬纖維錯落放置,連通導電橡膠內的導電顆粒,能夠使彈性按壓件1420具有更加穩(wěn)定的導電能力。
需要說明的是,本發(fā)明的說明書及其附圖中給出了本發(fā)明的較佳的實施例,但是,本發(fā)明可以通過許多不同的形式來實現,并不限于本說明書所描述的實施例,這些實施例不作為對本發(fā)明內容的額外限制,提供這些實施例的目的是使對本發(fā)明的公開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全面。并且,上述各技術特征繼續(xù)相互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舉的各種實施例,均視為本發(fā)明說明書記載的范圍;進一步地,對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可以根據上述說明加以改進或變換,而所有這些改進和變換都應屬于本發(fā)明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