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及應急處理系統。
背景技術: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各種移動終端,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已成為了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由于觸控屏技術的普遍應用,現有移動終端的按鍵已經非常少,一般只有POWER按鍵和音量調節按鍵。
然而,按鍵會受到使用壽命的限制,當手機或平板電腦的按鍵失效后,用戶無法使用按鍵相關功能時,給用戶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不便。目前,移動終端的按鍵失效后,由于終端硬件組裝精細,用戶不能自行維修,一般的處理方法,只能是盡快找專業維修人員進行維修,維修過程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在修好前由于按鍵失效導致移動終端不能正常工作。當用戶有重要業務或重大事項時,用戶急需使用移動終端而移動終端不能正常工作,就會給用戶帶來較大損失。
本發明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當移動終端按鍵失效后,需要有一種可以應急的處理方法,使得移動終端失效按鍵的功能可以用另一種方式來實現,可以使得移動終端的某一個或某些按鍵的功能暫時可以實現,使得移動終端可以暫時有效,從而在用戶急需使用移動終端時使得移動終端可以正常工作,避免給用戶帶來較大損失。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以解決現有移動通信終端存在的按鍵損壞后完全不能使用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驟:設置至少一按鍵響應指令,每一按鍵響應指令包括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及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檢測終端按鍵是否失效;若是,執行下一步驟;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若是,執行下一步驟;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若是,執行下一步驟;以及實現終端按鍵功能。
進一步地,在不同實施例中,在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的步驟之后,還可以包括如下步驟:獲取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判斷所述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若是,執行下一步驟;以及判斷所述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若是,執行下一步驟。
進一步地,在不同實施例中,設置至少一按鍵響應指令的步驟,具體包括如下步驟:將第一次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將第一次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
進一步地,在不同實施例中,設置至少一按鍵響應指令的步驟中,還包括如下步驟:將第二次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將第二次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
進一步地,在不同實施例中,所述終端按鍵包括但不限于POWER按鍵或音量按鍵。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系統,以解決現有移動通信終端存在的按鍵損壞后完全不能使用的技術問題。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系統,包括:按鍵響應指令設置單元,用于設置至少一按鍵響應指令,每一按鍵響應指令包括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及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按鍵失效檢測單元,用于檢測終端按鍵是否失效;耳機孔操作指令獲取單元,用于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耳機孔插入深度判斷單元,用于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耳機孔插入時間判斷單元,用于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以及按鍵功能實現單元,用于實現終端按鍵功能。
進一步地,在不同實施例中,所述耳機孔操作指令獲取單元還用于獲取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所述耳機孔插入深度判斷單元還用于判斷所述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所述耳機孔插入時間判斷單元還用于判斷所述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
進一步地,在不同實施例中,所述按鍵響應指令設置單元包括: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設置單元,用于將第一次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設置單元,用于將第一次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
進一步地,在不同實施例中,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設置單元還用于將第二次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設置單元還用于將第二次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
進一步地,在不同實施例中,所述終端按鍵包括但不限于POWER按鍵或音量按鍵。
本發明的優點在于: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及應急處理系統,利用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的方式來實現移動終端的某一個或某些已失效按鍵的功能,使得移動終端可以暫時有效,從而在用戶急需使用移動終端時使得移動終端可以正常工作,避免給用戶帶來較大損失。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的流程圖;
圖2為本發明實施例1中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系統的結構框圖;
圖3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的流程圖;
圖4為本發明實施例2中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系統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考說明書附圖介紹本發明的優選實施例,可以向本領域中的技術人員完整介紹本發明,使其技術內容更加清楚和便于理解。本發明可以通過許多不同形式的實施例來得以體現,本發明的保護范圍并非僅限于文中提到的實施例。
實施例1
本發明實施例1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如圖1所示,包括如下步驟S101)-步驟S106)。
步驟S101)設置一個按鍵響應指令,所述按鍵響應指令包括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及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本實施例中,按鍵響應是指用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的方法實現按鍵功能。在步驟S101)中,在按鍵響應指令中,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1,S1小于或等于耳機孔長度,本實施例中可以將S1設置為耳機孔長度的二分之一;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1,本實施例中可以將T1設置為5秒鐘~10秒鐘。在按鍵響應指令被設置完成后,用戶利用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插入深度等于S1且停留時間符合T1的要求時,這樣的插入動作才能被識別為按鍵響應指令。
步驟S102)檢測終端按鍵是否失效;若是,執行下一步驟;若否,無需任何操作。終端按鍵通過電路系統連接至終端內部的處理器,當終端按鍵失效時,終端內部的處理器無法獲得任何來自終端按鍵的信號,終端內的檢測電路可以及時發現按鍵等硬件故障問題。
步驟S103)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用戶第一次將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將其耳機孔插入深度記錄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Sx1,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記錄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Tx1。
步驟S104)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若是,執行下一步驟;若否,無需任何操作。對比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Sx1與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1,若Sx1大于或小于S1,這樣的插入動作肯定不能被識別為按鍵響應指令,不執行任何操作;若Sx1等于S1,例如,本實施例中,Sx1亦為耳機孔長度的1/2,便可以再進行下一步的判斷。
步驟S105)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若是,執行下一步驟;若否,無需任何操作。對比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Tx1與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1,T1為5秒鐘~10秒鐘;若Tx1的大小也在5秒鐘~10秒鐘的范圍內,如7秒鐘,可以認為Tx1與T1相匹配。
步驟S106)實現終端按鍵功能。經過步驟S104)、步驟S105)的二次判斷,可以判定步驟S103)中終端獲取的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符合步驟S101)中預設的按鍵響應指令的條件,從而可以使得終端處理器發出指令,以實現終端按鍵功能。所述終端按鍵包括但不限于POWER按鍵或音量按鍵。
本實施例中還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系統,如圖2所示,包括按鍵響應指令設置單元1、按鍵失效檢測單元2、耳機孔操作指令獲取單元3、耳機孔插入深度判斷單元4、耳機孔插入時間判斷單元5以及按鍵功能實現單元6。上述功能單元分別對應前述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中的步驟S101)-步驟S106)。
按鍵響應指令設置單元1,用于設置至少一按鍵響應指令,每一按鍵響應指令包括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及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本實施例中,按鍵響應是指用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的方法實現按鍵功能。在步驟S101)中,在第一個按鍵響應指令中,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1,S1小于或等于耳機孔長度,本實施例中可以將S1設置為耳機孔長度的二分之一;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1,本實施例中可以將T1設置為5秒鐘~10秒鐘。在按鍵響應指令被設置完成后,用戶利用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插入深度等于S1且停留時間符合T2的要求時,這樣的插入動作才能被識別為按鍵響應指令。
按鍵失效檢測單元2,用于檢測終端按鍵是否失效。終端按鍵通過電路系統連接至終端內部的處理器,當終端按鍵失效時,終端內部的處理器無法獲得任何來自終端按鍵的信號,終端內的檢測電路可以及時發現按鍵等硬件故障問題。
耳機孔操作指令獲取單元3,用于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用戶第一次將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將其耳機孔插入深度記錄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Sx1,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記錄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Tx1。
耳機孔插入深度判斷單元4,用于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對比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Sx1與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1,若Sx1大于或小于S1,這樣的插入動作肯定不能被識別為按鍵響應指令,不執行任何操作;若Sx1等于S1,例如,本實施例中,Sx1亦為耳機孔長度的1/2,便可以再進行下一步的判斷。
耳機孔插入時間判斷單元5,用于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對比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Tx1與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1,T1為5秒鐘~10秒鐘;若Tx1的大小也在5秒鐘~10秒鐘的范圍內,如7秒鐘,可以認為Tx1與T1相匹配。
按鍵功能實現單元6,用于實現終端按鍵功能。終端獲取的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符合預設的按鍵響應指令的條件,從而可以使得終端處理器發出指令,以實現終端按鍵功能。所述終端按鍵包括但不限于POWER按鍵或音量按鍵。
在實施例1中,音量按鍵包括兩個按鍵,即音量加大鍵和音量減小鍵,對于音量按鍵來說,實現其功能就是將其下按一次,音量按鍵實現功能的方式只有一種。但是對于POWER按鍵來說,其功能實現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下按一次,實現亮屏或暗屏功能;另一種是長按幾秒鐘,實現關機或重啟功能。實施例1中只涉及一種按鍵響應指令,終端只獲得一個耳機孔操作指令,只能涉及一種按鍵功能,也即常見的下按一次功能。若終端的音量按鍵損壞利用實施例1就可以實現其功能;但是,若終端的POWER按鍵損壞,利用實施例1就只能實現POWER按鍵的一部分功能。
實施例1的技術效果在于,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及應急處理系統,利用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的方式來實現移動終端的某一個或某些已失效按鍵的功能,使得移動終端可以暫時有效,從而在用戶急需使用移動終端時使得移動終端可以正常工作,避免給用戶帶來較大損失。
實施例2
在實施例1的技術方案中,只涉及一種按鍵響應指令,終端只獲得一個耳機孔操作指令,只能涉及一種按鍵功能,也即常見的下按一次功能。若終端的POWER按鍵損壞,利用實施例1的方法和系統就只能實現POWER按鍵的一部分功能,無法實現POWER按鍵的全部功能。
鑒于上述問題,本發明實施例2中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如圖3所示,包括如下步驟S201)-步驟S209)。
步驟S201)設置兩個按鍵響應指令,每一按鍵響應指令包括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及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本實施例中,按鍵響應是指用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的方法實現按鍵功能。在步驟S201)中,在第一個按鍵響應指令中,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1,S1小于或等于耳機孔長度,本實施例中可以將S1設置為耳機孔長度的二分之一;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1,本實施例中可以將T1設置為5秒鐘~10秒鐘。在第二個按鍵響應指令中,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2,S2小于或等于耳機孔長度,本實施例中可以將S2設置為耳機孔總長度;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2,本實施例中可以將T2設置為10秒鐘~15秒鐘。在按鍵響應指令被設置完成后,用戶利用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插入深度等于S1且停留時間符合T1的要求時,這樣的插入動作才能被識別為第一按鍵響應指令;插入深度等于S2且停留時間符合T2的要求時,這樣的插入動作才能被識別為第二按鍵響應指令。
步驟S202)檢測終端按鍵是否失效;若是,執行下一步驟;若否,無需任何操作。終端按鍵通過電路系統連接至終端內部的處理器,當終端按鍵失效時,終端內部的處理器無法獲得任何來自終端按鍵的信號,終端內的檢測電路可以及時發現按鍵等硬件故障問題。
步驟S203)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用戶第一次將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將其耳機孔插入深度記錄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Sx1,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記錄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Tx1。
步驟S204)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若是,執行下一步驟;若否,無需任何操作。對比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Sx1與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1,若Sx1大于或小于S1,這樣的插入動作肯定不能被識別為按鍵響應指令,不執行任何操作;若Sx1等于S1,例如,本實施例中,Sx1亦為耳機孔長度的1/2,便可以再進行下一步的判斷。
步驟S205)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若是,執行下一步驟;若否,無需任何操作。對比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Tx1與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1,T1為5秒鐘~10秒鐘;若Tx1的大小也在5秒鐘~10秒鐘的范圍內,如7秒鐘,可以認為Tx1與T1相匹配。
步驟S206)獲取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用戶第二次將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將其耳機孔插入深度記錄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Sx2,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記錄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Tx2。
步驟S207)判斷所述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若是,執行下一步驟;若否,無需任何操作。對比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Sx2與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2,若Sx2大于或小于S2,這樣的插入動作肯定不能被識別為按鍵響應指令,不執行任何操作;若Sx2等于S2,例如,本實施例中,Sx2亦為耳機孔總長度,便可以再進行下一步的判斷。
步驟S208)判斷所述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若是,執行下一步驟;若否,無需任何操作。對比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Tx2與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2,T2為10秒鐘~15秒鐘;若Tx2的大小也在10秒鐘~15秒鐘的范圍內,如12秒鐘,可以認為Tx2與T2相匹配。
步驟S209)實現終端按鍵功能。經過步驟S204)、步驟S205)的二次判斷,可以判定步驟S203)中終端獲取的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符合步驟S101)中預設的第一按鍵響應指令的條件;經過步驟S207)、步驟S208)的二次判斷,可以判定步驟S206)中終端獲取的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符合步驟S101)中預設的第二按鍵響應指令的條件。當終端確認獲取第一按鍵響應指令和/或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之后,可以使得終端處理器發出指令,以實現終端按鍵功能。所述終端按鍵包括但不限于POWER按鍵或音量按鍵。
POWER按鍵實現功能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下按一次,實現亮屏或暗屏功能;另一種是長按10秒鐘,實現關機或重啟功能。在實施例2中,終端設置兩個按鍵響應指令,即第一按鍵響應指令、第二按鍵響應指令,終端可以聯系獲取兩個耳機孔操作指令,即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POWER按鍵的第一種功能,也即“下按一次,實現亮屏或暗屏功能”,只需要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即可實現,類似于實施例1。POWER按鍵的第二種功能,也即“長按10秒鐘,實現關機或重啟功能”,需要連續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和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才能實現。
本實施例中還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系統,如圖4所示,包括按鍵響應指令設置單元1、按鍵失效檢測單元2、耳機孔操作指令獲取單元3、耳機孔插入深度判斷單元4、耳機孔插入時間判斷單元5以及按鍵功能實現單元6。上述功能單元分別對應前述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中的步驟S201)-步驟S209)。
按鍵響應指令設置單元1,用于設置兩個按鍵響應指令,每一按鍵響應指令包括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及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若有需要,還可以設置更多的按鍵響應指令。本實施例中,按鍵響應是指用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的方法實現按鍵功能。在第一個按鍵響應指令中,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1,S1小于或等于耳機孔長度,本實施例中可以將S1設置為耳機孔長度的二分之一;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1,本實施例中可以將T1設置為5秒鐘~10秒鐘。在第二個按鍵響應指令中,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內的深度設置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2,S2小于或等于耳機孔長度,本實施例中可以將S2設置為耳機孔總長度;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設置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2,本實施例中可以將T2設置為10秒鐘~15秒鐘。在按鍵響應指令被設置完成后,用戶利用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插入深度等于S1且停留時間符合T1的要求時,這樣的插入動作才能被識別為第一按鍵響應指令;插入深度等于S2且停留時間符合T2的要求時,這樣的插入動作才能被識別為第二按鍵響應指令。
按鍵失效檢測單元2,用于檢測終端按鍵是否失效。終端按鍵通過電路系統連接至終端內部的處理器,當終端按鍵失效時,終端內部的處理器無法獲得任何來自終端按鍵的信號,終端內的檢測電路可以及時發現按鍵等硬件故障問題。
耳機孔操作指令獲取單元3,用于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和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所述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用戶第一次將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將其耳機孔插入深度記錄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Sx1,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記錄為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Tx1。所述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包括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及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用戶第二次將耳機插頭插入耳機孔內,將其耳機孔插入深度記錄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Sx2,將耳機插頭插入并停留在耳機孔內的時間記錄為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Tx2。
耳機孔插入深度判斷單元4,用于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還用于判斷所述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與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是否相等。對比第一耳機孔插入深度Sx1與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1,若Sx1大于或小于S1,這樣的插入動作肯定不能被識別為按鍵響應指令,不執行任何操作;若Sx1等于S1,例如,本實施例中,Sx1亦為耳機孔長度的1/2,便可以再進行下一步的判斷。對比第二耳機孔插入深度Sx2與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深度S2,若Sx2大于或小于S2,這樣的插入動作肯定不能被識別為按鍵響應指令,不執行任何操作;若Sx2等于S2,例如,本實施例中,Sx2亦為耳機孔總長度,便可以再進行下一步的判斷
耳機孔插入時間判斷單元5,用于判斷所述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一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還用于判斷所述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與所述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中的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是否匹配。對比第一耳機孔插入時間Tx1與第一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1,T1為5秒鐘~10秒鐘;若Tx1的大小也在5秒鐘~10秒鐘的范圍內,如7秒鐘,可以認為Tx1與T1相匹配。對比第二耳機孔插入時間Tx2與第二耳機孔插入標準時間T2,T2為10秒鐘~15秒鐘;若Tx2的大小也在10秒鐘~15秒鐘的范圍內,如12秒鐘,可以認為Tx2與T2相匹配。
按鍵功能實現單元6,用于實現終端按鍵功能。當終端確認獲取第一按鍵響應指令和/或第二按鍵響應指令之后,可以使得終端處理器發出指令,以實現終端按鍵功能。所述終端按鍵包括但不限于POWER按鍵或音量按鍵。
POWER按鍵實現功能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下按一次,實現亮屏或暗屏功能;另一種是長按10秒鐘,實現關機或重啟功能。在實施例2中,終端設置兩個按鍵響應指令,即第一按鍵響應指令、第二按鍵響應指令,終端可以聯系獲取兩個耳機孔操作指令,即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POWER按鍵的第一種功能,也即“下按一次,實現亮屏或暗屏功能”,只需要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即可實現,類似于實施例1。POWER按鍵的第二種功能,也即“長按10秒鐘,實現關機或重啟功能”,需要連續獲取第一耳機孔操作指令和第二耳機孔操作指令才能實現。
實施例2的技術效果在于,提供一種終端按鍵的應急處理方法及應急處理系統,利用將耳機插頭插入至耳機孔的兩種不同方式來實現移動終端的某一個已失效按鍵的兩種功能,使得移動終端可以暫時有效,從而在用戶急需使用移動終端時使得移動終端可以正常工作,避免給用戶帶來較大損失。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發明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