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無線應急通信領域,尤其涉及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
背景技術:
無線應急通信作為公安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護社會治安、打擊犯罪、應急救援的主要通信保障。針對自然或者人為突發事件特殊的緊急性、地點不確定性以及過程的短暫性,固定高架基站已經難以滿足通信需要,具有移動性差、抗毀性弱、基站假設工作量大、調試周期長等缺點,因此便攜式一體化應急通信基站應運而生。為了滿足快速部署的需要,一線人員能夠隨時隨地手提攜帶登上高點完成大面積通信覆蓋等要求,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必須具備積足夠小、重量輕、結構緊湊等特點。相對于柜式大型固定應急通信基站,基站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設計要求更高,因為要在有限的體積空間內,保證全面、穩定的功能,多數廠家難以突破將一個一米多大的基站,縮小到幾十厘米大、幾公斤重,更重要的是性能必須穩定可靠。由于應急通信就是要保證指令下達、上傳萬無一失。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性能可靠的關鍵,在于散熱設計,因為在大功率發射狀態下,基站產熱非常快,在沒有任何散熱手段,50W發射功率狀態下,可達到5分鐘升溫70度的強度,而溫度變化對于電子電路的工作狀態、電路性能都有著致命的影響。當溫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時,電子器件發生熱失效的幾率就會呈指數增加,而熱失效是一種電子器件完全失去其電氣功能的嚴重失效形式。因此作為多功能、大功率發射的高頻通信基站,解決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散熱控制問題,避免由于基站溫度過高而導致電子元件的熱失效,也就成為了一道難題。
現有技術中為了解決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有效散熱問題,大多數將減少功率或者通過增大體積來增加散熱空間作為控制溫度的方法,所以大多數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具有發射功率小、體積笨重的缺點,造成了通信性能不佳、移動性差等的技術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在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上蓋設置帶有臺階的凹槽并在凹槽內安裝風扇,與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內部的通風道相配合,形成有效的散熱結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減少功率或者通過增大體積來增加散熱空間作為控制溫度的方法造成的通信性能不佳、移動性差等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包括:電源模塊、雙工器、收發模塊、外殼、設置在所述雙工器和所述收發模塊之間通風道、設置在所述外殼上蓋的凹槽、安裝在所述凹槽內的風扇、設置在所述外殼側面上的靠近下底面的排風口;
所述凹槽底部設置有臺階。
可選地,
所述排風口與所述凹槽設置在同一側。
可選地,
所述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還包括設置在所述外殼靠近收發模塊一側的散熱片。
可選地,
所述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還包括溫控監控模塊。
可選地,
所述收發模塊設置為緊貼所述外殼。
可選地,
所述收發模塊的電路板設計為留有大量散熱空間的形狀。
可選地,
所述收發模塊靠近所述外殼下底面處設置有散熱孔。
從以上技術方案可以看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具有以下優點:
1、在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上蓋設置帶有臺階的凹槽并在凹槽內安裝風扇,與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內部的通風道相配合,形成有效的散熱結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減少功率或者通過增大體積來增加散熱空間作為控制溫度的方法造成的通信性能不佳、移動性差等的技術問題,且凹槽中臺階的設置避免了風扇與凹槽底部接觸造成的進風量小的缺陷,有效地增大了進風量,增強了散熱效果,同時風扇安裝在凹槽中,使得整體在視覺上沒有突兀感,看起來美觀流暢。
2、排風口與凹槽設置在同一側,有利用加快空氣的流動,使得散熱的效率更高。
3、產熱的收發模塊通過緊貼外殼進行傳熱,避免了熱量的積聚,然后通過設置在外殼上的大量散熱片散熱,起到了有效的散熱作用。
4、通過溫控監控模塊設置溫控門限值,當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溫度在溫控門限值以下,則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通過散熱片等的散熱結構自然散熱,當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溫度超過溫控門限值時,啟動風扇加強空氣循環,加快散熱,當溫度降到溫控門限值以下時,再關閉風扇,保證了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有效散熱的同時,又將能耗降到最小。
5、收發模塊周圍的電路板形狀的設置,使得收發模塊除了與外殼緊密接觸的一面,其他五個面留有大量的散熱空間,利于散熱,同時電路板下方散熱孔的設置與電路板上方的空氣入口配合,使得電路板內部形成空氣流通結構,有效的加快了散熱。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性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它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外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外殼上蓋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通風道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在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上蓋設置帶有臺階的凹槽并在凹槽內安裝風扇5,與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內部的通風道9相配合,形成有效的散熱結構,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減少功率或者通過增大體積來增加散熱空間作為控制溫度的方法造成的通信性能不佳、移動性差等的技術問題。
請參閱圖1至圖4,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提供的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一個實施例包括:
電源模塊3、雙工器2、收發模塊1、外殼、設置在雙工器2和收發模塊1之間通風道9、設置在外殼上蓋4的凹槽、安裝在凹槽內的風扇5、設置在外殼側面上的靠近下底面6的排風口,凹槽底部設置有臺階。
需要說明的是,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內部包括雙工器2、收發模塊1、電源模塊3;其中收發模塊1是主要產熱部分,而且采用了導熱性能好的鋁合金型材;凹槽臺階的設置使得風扇5以凹槽的四個角為支撐而不直接接觸凹槽底面的金屬板,避免了風扇5與金屬板直接接觸使得通風口面積減少,加大了進風量,增強了散熱效果。
排風口與凹槽設置在同一側,有利用加快空氣的流動,使得散熱的效率更高。
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還包括設置在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外殼靠近收發模塊1一側的散熱片8。
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還包括溫控監控模塊,通過溫控監控模塊設置溫控門限值,當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溫度在溫控門限值以下,則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通過散熱片8等的散熱結構自然散熱,當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溫度超過溫控門限值時,啟動風扇5加強空氣循環,加快散熱,當溫度降到溫控門限值以下時,再關閉風扇5,保證了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有效散熱的同時,又將能耗降到最小。
收發模塊1設置為緊貼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外殼。
設置在收發模塊1周圍的電路板7設計為留有大量散熱空間的形狀,如圖1所示,從而為收發模塊1周圍創造了大量的散熱空間。
收發模塊1靠近外殼下底面6處設置有散熱孔,與收發模塊1上方的空氣入口配合,使得收發模塊1內部形成空氣流通結構。
上面是對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結構和連接方式進行的詳細說明,為便于理解,下面將以一具體應用場景對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應用進行說明,應用例包括:
通過溫控監控模塊設置溫控門限值,當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溫度在溫控門限值以下,則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通過散熱片8等的散熱結構自然散熱,當攜式應急通信基站的溫度超過溫控門限值時,啟動風扇5加強空氣循環,加快散熱,當溫度降到溫控門限值以下時,再關閉風扇5,繼續通過過散熱片8等的散熱結構自然散熱。
以上對本實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種便攜式應急通信基站進行了詳細介紹,對于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依據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思想,在具體實施方式及應用范圍上均會有改變之處,綜上所述,本說明書內容不應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