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聲器模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揚聲器模組,涉及電聲產品技術領域,包括模組外殼,所述模組外殼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所述揚聲器單體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為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所述后聲腔內懸設有吸音腔,所述吸音腔內填充有吸音材料,所述吸音腔的殼體上設有用于填充所述吸音材料的填充口,所述填充口處覆蓋有密封片;所述殼體的相對兩側均設有網狀部件,所述殼體設有所述網狀部件的兩側與所述模組外殼之間均設有空隙。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揚聲器模組的吸音材料吸音效果不好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能夠充分發揮吸音材料的吸音功能,吸音效果好,產品的F0更低,聲學性能提高明顯,聲音質量更好。
【專利說明】
揚聲器模組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電聲產品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揚聲器模組。【背景技術】
[0002]揚聲器模組是便攜式電子設備的重要聲學部件,用于完成電信號與聲音信號之間的轉換,是一種能量轉換器件。現有的揚聲器模組通常包括外殼,外殼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揚聲器單體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成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隨著揚聲器模組的腔體容積越來越小,為了使得揚聲器模組能夠發揮出良好的性能,降低模組的(諧振頻率),提高聲音質量,技術人員通常會在后聲腔內添加吸音材料,吸音材料會吸收掉部分聲能,等效于擴大后聲腔的容積,從而達到降低模組F0的效果。
[0003]行業內主要使用的揚聲器模組的吸音材料有吸音棉和吸音顆粒,在此兩種材料中吸音顆粒的吸音性能更好,因此吸音顆粒的應用也越來越多,正在逐漸的取代吸音棉。目前較常用的結構是在后聲腔內豎直設置一網狀隔離部件將后聲腔分隔為兩個腔體,一個腔體用于安裝揚聲器單體,另一個腔體用于填充吸音顆粒,從而將揚聲器單體與吸音顆粒完全隔離,但由于現有的揚聲器模組均為扁平結構,從而隔離部件的面積非常小,氣流流通不暢,導致吸音顆粒與氣流接觸面積較小,遠離隔離部件的吸音顆粒很難接觸到氣流,從而起不到吸音的功能,使得吸音顆粒根本發揮不出原有的吸音性能,吸音效果較差,不能夠充分利用后聲腔的空間及吸音顆粒的吸音功能,揚聲器模組的聲學性能提高不明顯。【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揚聲器模組,此揚聲器模組能夠充分發揮吸音材料的吸音功能,吸音效果好,產品的更低,聲學性能提高明顯,聲音質量更好。
[0005]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
[0006]—種揚聲器模組,包括模組外殼,所述模組外殼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所述揚聲器單體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為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所述后聲腔內懸設有吸音腔,所述吸音腔內填充有吸音材料,所述吸音腔的殼體上設有用于填充所述吸音材料的填充口,所述填充口處覆蓋有密封片;所述殼體的相對兩側均設有網狀部件,所述殼體設有所述網狀部件的兩側與所述模組外殼之間均設有空隙。
[0007]其中,所述吸音腔設置在所述后聲腔的邊緣位置,所述殼體靠近所述后聲腔邊緣的一側固定在所述模組外殼上。
[0008]其中,所述殼體包括結合為一體的吸音腔上殼和吸音腔下殼,所述吸音腔上殼和所述吸音腔下殼上各設有一所述網狀部件;所述網狀部件為網布。
[0009]其中,所述填充口設置在所述吸音腔下殼上。[〇〇1〇] 其中,所述吸音腔上殼包括上殼邊框,所述吸音腔下殼包括下殼邊框,兩所述網布分別注塑結合在所述上殼邊框和所述下殼邊框上。
[0011]其中,所述模組外殼包括結合為一體的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揚聲器單體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上,所述第一殼體、所述第二殼體和所述揚聲器單體共同圍成所述后聲腔。
[0012]作為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吸音腔上殼和所述吸音腔下殼均為獨立結構,所述上殼邊框的一側壁向所述第一殼體的底部延伸并與所述第一殼體固定結合。
[0013]其中,所述上殼邊框與所述第一殼體通過超聲波焊接工藝固定結合。
[0014]作為另一種實施方式,所述吸音腔上殼與所述第一殼體為一體結構,所述吸音腔下殼與所述第二殼體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上對應所述吸音腔的位置分別設有第一鋼片和第二鋼片。
[0015]其中,所述第二殼體上設有泄漏孔,所述泄漏孔處覆蓋有阻尼。
[0016]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17]由于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的后聲腔內懸設有吸音腔,吸音腔內填充有吸音材料,吸音腔的殼體上設有用于填充吸音材料的填充口,且吸音腔的殼體的相對兩側均設有網狀部件(網布),殼體設有網狀部件(網布)的兩側與模組外殼之間均設有空隙。相對設置在吸音腔殼體兩側的網狀部件(網布)能夠使得吸音腔的兩側通透,聲波氣流能夠從吸音腔的一側進入,另一側穿出,整個吸音腔內的吸音材料均能夠接觸到聲波氣流,從而使得整個吸音腔內的吸音材料均能夠充分發揮吸音功能,吸音效果更為明顯,大大的降低了模組的 F0,使得模組的頻帶更寬,中頻曲線更為平滑,模組的聲學性能更佳,聲音質量更高。
[0018]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解決了現有技術中揚聲器模組的吸音材料吸音效果不好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能夠充分發揮吸音材料的吸音功能,吸音效果好,產品的F0更低,聲學性能提高明顯,聲音質量更好。【附圖說明】
[0019]圖1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一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0]圖2是圖1的組合圖一未安裝第二殼體;
[0021]圖3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一的剖視結構示意圖;
[0022]圖4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二的分解結構示意圖;
[0023]圖5是圖4的組合圖一未安裝第二鋼片;
[0024]圖6是本實用新型揚聲器模組實施例二的剖視結構示意圖;[〇〇25]圖中:10a、第一殼體,10b、第一殼體,20a、第二殼體,20b、第二殼體,22、泄漏孔,30、揚聲器單體,40a、吸音腔,40b、吸音腔,42a、吸音腔上殼,42b、吸音腔上殼,420、上殼邊框,44a、吸音腔下殼,44b、吸音腔下殼,440、下殼邊框,442、填充口,46、密封片,48、網布, 50、阻尼,60、第一鋼片,62、第二鋼片,70、后聲腔,72、前聲腔。【具體實施方式】
[0026]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
[0027]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方位上均指揚聲器單體出聲的方向,方位下均指與揚聲器單體出聲方向相反的方向;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內側均指位于模組內腔內的一側,外側均指位于模組內腔外的一側。[〇〇28] 實施例一:
[0029]如圖1、圖2和圖3共同所不,一種揚聲器模組,包括模組外殼,模組外殼由結合在一起的第一殼體l〇a和第二殼體20a構成,第一殼體10a和第二殼體20a圍成的空間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30,揚聲器單體30位于模組的一端。揚聲器單體30將整個模組內腔分隔為前聲腔 72和后聲腔70兩個腔體,揚聲器單體30與第一殼體10a共同圍成前聲腔72,第一殼體10a上對應揚聲器單體30的位置設有用于聲波輻射出去的聲孔;揚聲器單體30、第一殼體10a和第二殼體20a共同圍成后聲腔70。后聲腔70內懸設有用于填充吸音材料的吸音腔40a,吸音腔 40a位于后聲腔70的邊緣位置,吸音腔40a靠近后聲腔70邊緣的一側固定在第一殼體10a上。
[0030]如圖1和圖3共同所示,吸音腔40a的殼體包括結合為一體的吸音腔上殼42a和吸音腔下殼44a,吸音腔上殼42a和吸音腔下殼44a為兩個獨立的殼體,吸音腔上殼42a與吸音腔下殼44a通過超聲波焊接或涂膠粘接等工藝結合為一體。吸音腔上殼42a包括上殼邊框420, 上殼邊框420的中部注塑結合有網狀部件,本實施方式中優選網狀部件為網布48,吸音腔下殼44a包括下殼邊框440,下殼邊框440的中部也注塑結合有網布48,兩個網布48相對設置在吸音腔40a的上下兩側,且吸音腔40a的上下兩側分別與第一殼體10a和第二殼體20a之間均留有空隙,即吸音腔40a懸空設置在后聲腔70內。[〇〇31]如圖1和圖2共同所示,下殼邊框440上設有用于填充吸音材料的填充口 442,填充口 442處覆蓋有密封片46,密封片46可通過背膠粘貼、涂膠粘接或超聲波焊接等工藝密封在填充口 442處。在進行吸音材料灌裝時,先通過超聲波焊接工藝將吸音腔上殼42a與吸音腔下殼44a結合為一體,吸音腔上殼42a與吸音腔下殼44a共同圍成吸音腔40a,然后從填充口 442處向吸音腔40a內灌裝吸音材料,灌裝完畢后用密封片46將填充口 442密封。[〇〇32] 如圖1和圖3共同所示,上殼邊框420靠近后聲腔70邊緣的一側側邊沿豎直方向向第一殼體l〇a的底部延伸,S卩向上延伸,并通過超聲波焊接工藝固定結合在第一殼體10a的底部。在進行模組組裝時,先將揚聲器單體30固定在第一殼體10a上,然后再將填充有吸音材料的吸音腔40a通過超聲波焊接工藝固定在第一殼體10a上,最后再通過超聲波焊接工藝將第一殼體l〇a與第二殼體20a結合為一體,即完成了整個揚聲器模組的組裝工序。此種結構的吸音腔40a不僅兩側通透,同時其內部的吸音材料能夠單獨灌裝,灌裝工藝簡便易操作,而且不會受到粘接揚聲器單體30等膠水固化時產生的小分子揮發物質的影響,保證了吸音材料的吸音性能,吸音效果更好。[〇〇33] 如圖1所示,第二殼體20a上設有用于平衡后聲腔氣壓的泄漏孔22,泄漏孔22位于第二殼體20a外側的端口處覆蓋有阻尼50,阻尼50能夠起到調節聲阻及防塵的作用。[〇〇34] 實施例二:
[0035]本實施方式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0〇36] 如圖4、圖5和圖6共同所不,模組外殼包括結合為一體的第一殼體10b和第二殼體 20b,揚聲器單體30與第一殼體10b共同圍成前聲腔72,揚聲器單體30、第一殼體10b和第二殼體20b共同圍成后聲腔70。位于后聲腔70內的吸音腔40b由結合在一起的吸音腔上殼42b 和吸音腔下殼44b共同圍成,吸音腔上殼42b與第一殼體10b為一體結構,吸音腔下殼44b與第二殼體20b為一體結構。即第一殼體10b向內延伸出一上殼邊框420,第二殼體20b向內延伸出一下殼邊框440,兩網狀部件在進行第一殼體10b和第二殼體20b注塑成型時直接注塑在上殼邊框420和下殼邊框440的中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網狀部件為網布48,且兩網布48 位于模組邊緣的一側直接注塑在第一殼體l〇b與第二殼體20b的側壁上。
[0037]如圖4和圖6共同所示,第一殼體10b上對應吸音腔上殼42b的位置設有第一鋼片 60,第二殼體20b對應吸音腔下殼44b的位置設有第二鋼片62。在進行模組組裝時,先將揚聲器單體30固定在第一殼體10b上,然后通過超聲波焊接工藝將第一殼體10b與第二殼體20b 結合為一體,同時將上殼邊框420與下殼邊框440也通過超聲波焊接工藝結合為一體,形成吸音腔40b;再從填充口 442處將吸音材料灌裝到吸音腔40b內,灌裝完畢后用密封片46將吸音腔40b密封;最后將第一鋼片60通過粘接或焊接等工藝結合在第一殼體10b上,將第二鋼片62同樣通過粘接或焊接等工藝結合在第二殼體20b上,密封后聲腔70,從而完成整個模組的組裝。
[0038]上述實施例僅以后聲腔內設置一個吸音腔為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實際應用中吸音腔的數量并不限制于一個,技術人員可根據揚聲器模組的結構及聲學性能的設計要求進行調整,可設置多個吸音腔。同時位于后聲腔中的多個吸音腔可以全部為上述一種實施例闡述的結構,也可以是上述兩個實施例闡述的兩種結構均有。
[0039]本實用新型通過在后聲腔內設置吸音腔,并在吸音腔相對的兩側均設置網布,使得聲波氣流得以穿過整個吸音腔,增大了吸音材料與聲波氣流的接觸面積,從而使得吸音材料能夠充分的發揮其吸音功能,大大的增進了吸音效果,使得揚聲器模組的聲學性能得以大幅度的提升。
[0040]本實用新型上述兩個實施例僅是對本實用新型采用相對設置兩網布吸音腔的技術方案的舉例說明,實際應用中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并不僅限于應用在上述結構的揚聲器模組中,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可應用于任何一種需要在后聲腔內填充吸音材料的揚聲器模組中,故無論揚聲器模組的其它結構是否與上述兩實施例描述的結構相同,也無論吸音腔的結構是否與上述兩實施例中描述的結構相同,只要是采用兩網布吸音腔,用以增加吸音材料與聲波氣流的接觸面積,提高吸音效果的產品均落入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內。
[0041]本說明書中涉及到的帶有序號的特征命名(如第一殼體和第二殼體)僅是為了區別技術特征,并不代表各技術特征之間的位置關系及裝配順序等。
[0042]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不經過創造性的勞動,所做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揚聲器模組,包括模組外殼,所述模組外殼內收容有揚聲器單體,所述揚聲器單體將 整個模組內腔分隔為前聲腔和后聲腔兩個腔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后聲腔內懸設有吸音腔, 所述吸音腔內填充有吸音材料,所述吸音腔的殼體上設有用于填充所述吸音材料的填充 口,所述填充口處覆蓋有密封片;所述殼體的相對兩側均設有網狀部件,所述殼體設有所述 網狀部件的兩側與所述模組外殼之間均設有空隙。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腔設置在所述后聲腔的邊 緣位置,所述殼體靠近所述后聲腔邊緣的一側固定在所述模組外殼上。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包括結合為一體的吸音腔 上殼和吸音腔下殼,所述吸音腔上殼和所述吸音腔下殼上各設有一所述網狀部件;所述網 狀部件為網布。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口設置在所述吸音腔下殼上。5.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腔上殼包括上殼邊框,所 述吸音腔下殼包括下殼邊框,兩所述網布分別注塑結合在所述上殼邊框和所述下殼邊框上。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組外殼包括結合為一體的第 一殼體和第二殼體,所述揚聲器單體固定在所述第一殼體上,所述第一殼體、所述第二殼體 和所述揚聲器單體共同圍成所述后聲腔。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腔上殼和所述吸音腔下殼 均為獨立結構,所述上殼邊框的一側壁向所述第一殼體的底部延伸并與所述第一殼體固定結合。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殼邊框與所述第一殼體通過 超聲波焊接工藝固定結合。9.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音腔上殼與所述第一殼體為 一體結構,所述吸音腔下殼與所述第二殼體為一體結構;所述第一殼體和所述第二殼體上 對應所述吸音腔的位置分別設有第一鋼片和第二鋼片。10.根據權利要求6至9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揚聲器模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殼體上 設有泄漏孔,所述泄漏孔處覆蓋有阻尼。
【文檔編號】H04R9/06GK205596330SQ201620245462
【公開日】2016年9月21日
【申請日】2016年3月28日
【發明人】葛連山, 孫立國, 王新
【申請人】歌爾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