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梯的曳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設置于井道內的電梯的曳引機。
背景技術:
以往,提出了一種為了減小曳引機的厚度尺寸而將通過電動機旋轉的旋轉部與驅動繩輪形成為一體的曳引機。旋轉部配置于電梯的內側。另外,在驅動繩輪上卷繞有主繩索。為了防止電動機與主繩索的干涉,電動機和驅動繩輪彼此并列地配置在曳引機的厚度方向上(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報特開2000-289954號但是,在這種現有的曳引機中,由于電動機和驅動繩輪在曳引機的厚度方向上彼此并列地配置,因此,無法將曳引機的厚度尺寸減小。
發明內容
本發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實現厚度尺寸的減小化的電梯的曳引機。
本發明的電梯的曳引機包括具有圓環狀的框架部的支承體;旋轉體,其支承于框架部,并能夠以框架部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所述旋轉體具有圓環狀的繩輪部,其設置在框架部的徑向外側并包圍框架部,并且,在所述繩輪部的外周部卷繞有主繩索;圓環狀的轉子部,其設置于框架部的徑向內側;和橋接部,其避開框架部地將繩輪部和轉子部彼此固定在一起;以及電動機,其配置于繩輪部的徑向內側,用于使旋轉體相對于框架部旋轉。
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梯的曳引機的主視圖。
圖2是沿圖1中的II-II線的截面圖。
圖3是沿圖2中的III-III線的截面圖。
圖4是表示圖1中的電梯的曳引機的后視圖。
圖5是表示圖2中的電磁制動裝置的制動動作解除時的電梯的曳引機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實施方式1圖1是表示本發明實施方式1的電梯的曳引機的主視圖。另外,圖2是沿圖1中的II-II線的截面圖,圖3是沿圖2中的III-III線的截面圖。另外,圖4是表示圖1中的電梯的曳引機的后視圖。另外,圖中所示的曳引機是軸向尺寸小于徑向尺寸的薄形曳引機。在圖中,在井道內設置有水平延伸的固定梁1。在固定梁1上通過多個螺栓3固定有設置了圓形的開口部4的支承體2。
支承體2包括包圍開口部4的圓環狀的支承固定部5;設置在支承固定部5的徑向外側并包圍支承固定部5的圓環狀的框架部6;以及板狀的支承板部7,其設置于支承固定部5和框架部6之間,并使框架部6相對于支承固定部5固定。在固定梁1上通過各螺栓3固定有支承固定部5。
支承固定部5和框架部6具有共同的中心軸線(下文中稱為“框架部的中心軸線”)。在支承體2上設置有由支承固定部5、框架部6和支承板部7形成的支承體槽8。支承體槽8沿著支承固定部5和框架部6的周向延伸。
支承體2上支承有能夠以框架部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相對于支承體2旋轉的旋轉體9。即,旋轉體9與支承體2同軸地并可以旋轉地支承在支承體2上。旋轉體9包括設置在框架部6的徑向外側并包圍框架部6的圓環狀的繩輪部10;設置于框架部6的徑向內側、并且設置于支承固定部5的徑向外側(即,設置在框架部6和支承固定部5之間)的圓環狀的轉子部11;以及作為橋接部的旋轉板部12,其避開框架部6設置在繩輪部10和轉子部11之間,并使轉子部11相對于繩輪部10固定。
在旋轉體9上設置有由繩輪部10、轉子部11和旋轉板部12形成的旋轉體槽部13。旋轉體槽部13沿繩輪部10和轉子部11的周向延伸。另外,旋轉體槽部13的敞開方向與支承體槽部8的敞開方向為相反方向。
另外,在支承體槽部8中插入有轉子部11,在旋轉體槽部13中插入有框架部6。即,轉子部11、框架部6和繩輪部10各自的一部分在框架部6的徑向上彼此并列。
在繩輪部10和框架部6之間配置有沿繩輪部10和框架部6的周向延伸的圓環狀的軸承14、15。軸承14、15在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的方向上彼此隔開間隔地配置。旋轉體9通過軸承14、15可旋轉地支承在框架部6上。另外,在繩輪部10上通過螺栓61固定有用于防止其中一個軸承15脫落的軸承蓋部件60。另外,使軸承14、15潤滑的潤滑材料16被供給到軸承14與軸承15之間。另外,在軸承14、15的外側夾著軸承14、15設置有用于防止潤滑材料16泄漏的環狀的油封17、18。
在繩輪部10的外周部設置有沿繩輪部10的周向延伸的多個繩槽19。在各繩槽19中卷繞有用于將轎廂和對重懸吊在井道內的主繩索(均未圖示)。轎廂和對重通過旋轉體9的旋轉而在井道內升降。
在框架部6和轉子部11之間設置有用于使旋轉體9相對于支承體2旋轉的環狀的電動機20。電動機20包括沿著框架部6的周向設置在轉子部11上的多個電動機用永久磁鐵21;和設置于框架部6并與電動機用永久磁鐵21對置的定子線圈22。
定子線圈22構成為通過通電來產生旋轉磁場。電動機用永久磁鐵21構成為通過向定子線圈22通電而與旋轉體9一體地旋轉。另外,定子線圈22通過多個螺栓23固定在支承體2上。
另外,支承體2上支承有用于對旋轉體9相對于支承體2的旋轉進行制動的電磁制動裝置24。電磁制動裝置24包括一對可動板25、26,它們隔著旋轉體9彼此對置,并且可以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相對于支承體2移位;制動器襯套27、28,其分別設置在各可動板25、26上,通過各可動板25、26相對于支承體2的移位,制動器襯套27、28與旋轉體9接觸和分離;以及電磁驅動體29,其設置于開口部4中,用于使各可動板25、26向使制動器襯套27、28與旋轉體9接觸和分離的方向移位。
各可動板25、26是與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垂直地配置的圓板。另外,各可動板25、26的外徑與旋轉體9的外徑大致相同。
其中一個可動板25中可滑動地穿過有固定于支承固定部5的多個第一導銷30。各第一導銷30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其中一個可動板25相對于支承體2的移位由各第一導銷30引導。
另一個可動板26中可滑動地穿過有固定于支承板部7的多個第二導銷31。各第二導銷31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另一個可動板26相對于支承體2的移位由各第二導銷31引導。另外,在另一個可動板26上設置有多個通孔32,該多個通孔32中穿過有支承固定部5的固定于固定梁1的部分。
制動器襯套27設置于其中一個可動板25的外周部。另外,制動器襯套28設置于另一個可動板26的外周部。制動器襯套27、28是沿著各可動板25、26的周向延伸的圓環狀的高摩擦部件。另外,制動器襯套27、28通過一對可動板25、26相對于支承體2的移位而與繩輪部10接觸和分離。在繩輪部10的與制動器襯套27、28接觸和分離的部分,設置有沿繩輪部10的周向延伸的制動面。旋轉體9的旋轉通過與制動器襯套27、28的制動面的接觸而被制動。
在支承固定部5的內周面和電磁驅動體29之間,設置有圓筒狀的滑動部件33。滑動部件33可以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相對于支承固定部5滑動。電磁驅動體29通過滑動部件33支承在支承固定部5上。另外,電磁驅動體29配置在可動板25和可動板26之間。
電磁驅動體29包括與其中一個可動板25一體地移位的第一移位部34;和與另一個可動板26一體地移位的第二移位部35。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在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的方向上彼此并列地設置。另外,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相對于支承體2的移位由支承固定部5引導。
第一移位部34可以相對于滑動部件33滑動。另外,第一移位部34包括設置于其中一個可動板25的調整部件36;和設置于調整部件36的、另一個可動板26側的部分的制動用永久磁鐵37。
調整部件36包括與滑動部件33接觸著滑動的磁鐵安裝板38;以及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從磁鐵安裝板38突出的螺紋桿部39。制動用永久磁鐵37固定在磁鐵安裝板38上。另外,在其中一個可動板25上設置有螺合了螺紋桿部39的螺紋孔40。根據螺紋桿部39相對于螺紋孔40的螺合量,第一移位部34相對于其中一個可動板25的位置可以調整。另外,在螺紋桿部39上螺合有止動螺母41,該止動螺母41用于防止螺紋桿部39相對于其中一個可動板25的移位。另外,在螺紋桿部39的末端部設置有可以與用于使螺紋桿部39轉動的扳手等工具卡合的卡合部39a。
第二移位部35可以與滑動部件33一起相對于支承固定部5移位。另外,第二移位部35具有通過多個螺栓42固定在另一個可動板26上的電磁鐵43。電磁鐵43包括由鐵等磁性體制成的磁心部44;以及包圍磁心部44的電磁線圈部45。線圈部44與制動用永久磁鐵37對置。
制動用永久磁鐵37產生吸引磁心部44的磁力。另外,通過對電磁線圈部45通電,電磁鐵43產生與制動用永久磁鐵37的磁力排斥的電磁力。
即,通過對電磁線圈部45通電,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相互排斥、并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移位,通過停止對電磁線圈部45通電,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相互吸引、并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位。第一和第二移位部34、35各自的移位由支承固定部5引導。
在支承體2上支承有限制各可動板25、26向離開旋轉體9的方向的移位的移位限制裝置46。移位限制裝置46包括用于限制可動板25向離開支承體2的方向的移位的第一限制部47;以及用于限制各可動板35、26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的移位的第二限制部48。第一限制部47設置于支承體2,第二限制部48設置于各可動板25、26之間。
第一限制部47包括多個固定桿49,其固定于支承固定部5,并可滑動地穿過其中一個可動板25;以及作為止動部的抵接螺母50,其螺合于各固定桿49,并通過與可動板25抵接來限制可動板25的移位。各固定桿49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另外,在各固定桿49上螺合有止動螺母51,該止動螺母51用于防止抵接螺母50相對于固定桿49的移位。另外,可動板25的相對于支承體2的位移量可通過調整抵接螺母50相對于固定桿49的螺合量來進行調整。
第二限制部48包括多個貫穿螺栓52,其固定于另一個可動板26,并可滑動地穿過支承板部7和其中一個可動板25;以及抵接螺母53,其螺合于各貫穿螺栓52的末端部,并通過與可動板25抵接來防止各可動板25、26之間的間隔擴大。各貫穿螺栓52沿著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延伸。另外,在各貫穿螺栓52的末端部螺合有止動螺母54,該止動螺母54用于防止抵接螺母53相對于貫穿螺栓52的移位。另外,可動板26相對于可動板25的位移量可以通過調整抵接螺母53相對于貫穿螺栓52的螺合量來進行調整。
圖5是表示圖2中的電磁制動裝置24的制動動作解除時的電梯的曳引機的截面圖。在圖中,在電磁轉動裝置24的制動動作解除時,制動器襯套27、28離開繩輪部10的制動面。另外,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通過對電磁線圈部45的通電而被向彼此分離的方向施力。另外,可動板25還同時與各抵接螺母50、53抵接。
在該示例中,抵接螺母50相對于固定桿49的螺合量以及抵接螺母53相對于貫穿螺栓52的螺合量被調整成在可動板25同時與各抵接螺母50、53抵接時,制動器襯套27與繩輪部10之間的間隔,和制動器襯套28與繩輪部10之間的間隔彼此相同。
接下來,對動作進行說明。當對電動機20通電時,旋轉體9以框架部的中心軸線為中心相對于支承體2旋轉。由此,各主繩索移動,使得轎廂和對重在井道內升降。
另外,在停止對電磁線圈部45通電的狀態下,通過制動用永久磁鐵37的磁力,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相互吸引。由此,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位。此時,第一移位部34沿滑動部件33的內周面滑動,第二移位部35與滑動部件33一起沿支承固定部5的內周面滑動。
由此,各可動板25、26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位。此時,其中一個可動板25沿各第一導銷30、各固定桿49以及各貫穿螺栓52移位。另一個可動板26與各貫穿螺栓52一起沿各第二導銷31移位。由此,制動器襯套27、28與繩輪部10的制動面接觸,使得旋轉體9的旋轉被制動。
在對電磁線圈部45通電時,電磁鐵43產生與制動用永久磁鐵37的磁力排斥的電磁力。由此,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移位。此時,第一移位部34沿滑動部件33的內周面滑動,第二移位部35與滑動部件33一起沿支承固定部5的內周面滑動。
由此,其中一個可動板25和另一個可動板26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移位。此時,其中一個可動板25沿著各第一導銷30、各固定桿49以及各貫穿螺栓52移位。另外,另一個可動板26與各貫穿螺栓52一起沿著各第二導銷31移位。由此,制動器襯套27、28從繩輪部10離開,使得施加在旋轉體9上的制動力解除。
然后,其中一個可動板25與各抵接螺母50抵接,各抵接螺母53與其中一個可動板25抵接。由此,制動器襯套27與繩輪部10之間的間隔,和制動器襯套28與繩輪部10之間的間隔彼此相同,通過對電磁線圈部45繼續通電,各可動板25、26被保持。
另外,各可動板25、26的位移量的調整可分別通過對抵接螺母50相對于固定桿49的螺合量、以及抵接螺母53相對于貫穿螺栓52的螺合量進行調整來進行。另外,對旋轉體9的制動力的調整通過調整螺紋桿部39相對于螺紋孔40的螺合量來進行。
在這種電梯的曳引機中,旋轉體9的繩輪部10設置在圓環狀的框架部6的徑向外側并包圍框架部6;并且,轉子部11設置在框架部6的徑向內側,電動機20設置在框架部6與轉子部11之間,因此,繩輪部10、轉子部11、框架部6和電動機20在徑向上能夠彼此并列地配置,從而能夠減小曳引機在沿著框架部6的中心軸線的方向上的尺寸,即能夠減小曳引機的厚度尺寸。
另外,由于電動機20設置在框架部6與轉子部11之間,因此,可以將框架部6與轉子部11之間的空間作為電動機20的設置空間有效地利用。
另外,電動機20包括沿著框架部6的周向設置于轉子部11的電動機用永久磁鐵21;和設置于框架部6、并且與電動機永久磁鐵21對置的定子線圈22,因此,需要通電的定子線圈22不會通過旋轉體9的旋轉而旋轉,能夠防止電動機20的可靠性降低。
另外,隔著旋轉體9相互對置的一對可動板25、26上設置有可以與旋轉體9接觸和分離的制動器襯套27、28,在支承體2的開口部4中設置有使各可動板25、26移位的電磁驅動體29,因此,能夠使制動器27、28與旋轉體9的外周部接觸,能夠增大施加在旋轉體9上的制動轉矩。因此,能夠減小使各可動板25、26移位的電磁驅動力29的驅動力,能夠實現電磁驅動體29的小型化。由此,能夠實現曳引機整體的小型化。
另外,電磁驅動體29包括具有制動用永久磁鐵37的第一移位部34;和具有電磁鐵43的第二移位部35,因此,通過對電磁鐵43通電,能夠使第二移位部35與制動用永久磁鐵37排斥,通過停止對電磁鐵43通電,能夠使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通過制動用永久磁鐵37的磁力而相互吸引。由此,能夠取消向使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彼此分離的方向施力的施力彈簧等部件,從而能夠進一步實現電磁驅動體29的小型化。
另外,由于第一移位部34具有介于制動用永久磁鐵37和可動板25之間的調整部件36,并且調整部件36可以調整其相對于可動板25的位置,因此,例如在制動器襯套27、28磨損的情況下,也能夠調整制動用永久磁鐵37相對于可動板25的位置,從而能夠調整電磁鐵43從制動用永久磁鐵37受到的磁力的大小。由此,能夠調整施加在旋轉體9上的制動力。
另外,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的移位由支承固定部5引導,因此,可以使各可動板25、26更加可靠地移位。
另外,在支承體2上支承有用于限制各可動板25、26向離開旋轉體9的方向的移位的移位限制裝置46,因此,能夠限制各可動板25、26的位移量,能夠防止曳引機的厚度尺寸變大,也能夠使各可動板25、26的移位動作更加可靠。
另外,由于移位限制裝置46包括限制可動板25向離開支承體2的方向的移位的第一限制部47;以及限制各可動板25、26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的移位的第二限制部48,因此,能夠以簡單的結構限制各可動板25、26的位移量。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電動機20設置于框架部6和轉子部11之間,軸承14、15設置在框架部6和繩輪部10之間,但是也可以將軸承14、15設置在框架部6和轉子部11之間,將電動機20設置在框架部6和繩輪部10之間。這樣,也能夠將繩輪部10、轉子部11、框架部6和電動機20在徑向上彼此并列地配置,從而能夠減小曳引機的厚度尺寸。在該情況下,電動機用永久磁鐵21設置于繩輪部10的內周面,定子線圈22設置于框架部6的外周面。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第一移位部34與其中一個可動板25一體地移位,第二移位部35與另一個可動板26一體地移位,但是,也可以將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互換,使第一移位部34與另一個可動板26一體地移位,使第二移位部35與其中一個可動板25一體地移位。這樣,也能夠通過電磁驅動體29使各可動板25、26移位。在該情況下,第一移位部34可通過調整部件36調整其相對于另一個可動板26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支承固定部5的形狀為圓環狀,但是只要能夠引導第一移位部34和第二移位部35,例如也可以是方形等。并且,也可以使支承固定部5為彼此對置的一對導軌。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用于限制可動板25向離開支承體2的方向的移位的第一限制部47設置于支承體2,用于限制各可動板25、26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的移位的第二限制部48設置于各可動板25、26之間,但是,也可以將只限制可動板26向離開支承體2的方向的移位的第二限制部設置于支承體2。即,也可以通過第一限制部只限制可動板25向離開支承體2的方向的移位,通過第二限制部只限制可動板26向離開支承體2的方向的移位。
另外,在上述示例中,制動器襯套27、28的形狀為圓環狀,但是也可以使制動器襯套27、28為沿各可動板25、26的周向隔開間隔配置的多個制動器襯套片。
權利要求
1.一種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梯的曳引機包括具有圓環狀的框架部的支承體;旋轉體,其支承于所述框架部,并能夠以所述框架部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并且,所述旋轉體具有圓環狀的繩輪部,其設置在所述框架部的徑向外側并包圍所述框架部,并且,在所述繩輪部的外周部卷繞有主繩索;圓環狀的轉子部,其設置于所述框架部的徑向內側;和橋接部,其避開所述框架部地將所述繩輪部和所述轉子部彼此固定在一起;以及電動機,其配置于所述繩輪部的徑向內側,用于使所述旋轉體相對于所述框架部旋轉。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設置在所述框架部與所述繩輪部之間,或者設置在所述框架部與所述轉子部之間。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包括電動機用永久磁鐵,其沿著所述框架部的周向設置于所述旋轉體;和定子線圈,其設置于所述框架部,并與所述電動機用永久磁鐵對置。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梯的曳引機還包括電磁制動裝置,所述電磁制動裝置包括一對可動板,其隔著所述旋轉體相互對置,并且可以沿著所述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相對于所述支承體移位;制動器襯套,其設置于各所述可動板,通過所述可動板相對于所述支承體的移位,所述制動器襯套與所述旋轉體接觸和分離;以及電磁驅動體,其設置于所述轉子部的徑向內側,用于使各所述可動板向使所述制動器襯套與所述旋轉體接觸和分離的方向移位。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磁驅動體包括第一移位部,其具有制動用永久磁鐵,并與所述一對可動板中的任一個一體地移位;第二移位部,其具有與所述制動用永久磁鐵對置的電磁鐵,并與所述一對的所述可動板中的另一個一體地移位,通過對所述電磁鐵通電,所述第一移位部和所述第二移位部相互排斥,并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移位,通過停止對所述電磁鐵通電,所述第一移位部和所述第二移位部相互吸引,并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移位,通過所述第一移位部和所述第二移位部的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的移位,所述一對可動板向使所述制動器襯套離開所述旋轉體的方向移位,通過所述第一移位部和所述第二移位部的向彼此接近的方向的移位,所述一對可動板向使所述制動器襯套與所述旋轉體接觸的方向移位。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位部還具有介于所述制動用永久磁鐵與所述可動板之間的調整部件,所述調整部件設置于所述可動板,并且所述調整部件在沿著所述框架部的中心軸線的方向上相對于所述可動板的位置可以調整,所述制動用永久磁鐵與所述可動板之間的距離可通過調整所述調整部件相對于所述可動板的位置來進行調整。
7.根據權利要求4或6所述的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體還具有支承固定部,所述支承固定部沿著所述框架部的中心軸線方向引導所述第一移位部和所述第二移位部。
8.根據權利要求4至7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承體上支承有移位限制裝置,所述移位限制裝置用于限制所述一對可動板向離開所述旋轉體的方向的移位。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梯的曳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位限制裝置包括第一限制部,其設置于所述支承體,用于限制所述一對可動板中的任一個向離開所述支承體的方向的移位;第二移位部,其設置于所述一對可動板之間,用于限制各所述可動板向彼此分離的方向的移位。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電梯的曳引機,在電梯的曳引機中,支承體具有圓環狀的框架部。在框架部上支承有能夠以框架部的中心軸線為中心旋轉的旋轉體。旋轉體具有設置在框架部的徑向外側并包圍框架部的繩輪部;設置于框架部的徑向內側的圓環狀的轉子部;和避開框架部地將繩輪部和轉子部彼此固定在一起的橋接部。另外,在繩輪部的外周部卷繞有主繩索。另外,在繩輪部的徑向內側配置有使旋轉體相對于框架部旋轉的電動機。
文檔編號B66B11/08GK1942388SQ20058001202
公開日2007年4月4日 申請日期2005年2月4日 優先權日2005年2月4日
發明者飯田康雅 申請人:三菱電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