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帶扳手的模塊及模塊組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通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帶扳手的模塊及模塊組件。
背景技術:
模塊通常安裝在插框中,為了防止模塊受到震動脫出,需要將模塊固定在插框內, 同時,模塊在裝配或者使用時,需要將模塊相對插框進行拉出或者推入的操作,為了實現上述功能,通常在模塊中設置扳手,故此種結構的模塊亦稱為帶扳手的模塊。下面以帶扳手的電源模塊結構為例加以說明帶扳手的電源模塊包括模塊本體、 外殼、扳手及螺釘,所述模塊本體外部包覆著所述外殼,所述外殼包括頂板、底板、左側板、 右側板、前面板和后面板,所述扳手嵌入所述前面板并通過螺釘固定,通過緊固或松脫所述螺釘,實現所述電源模塊與所述插框的固定或松脫。在實現本發明的過程中,發明人發現現有技術至少存在以下問題此種結構帶扳手的電源模塊在裝配或者使用時,需要通過專業工具螺絲刀鎖緊或松開螺釘,才能進行操作,存在操作不方便的問題。
發明內容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帶扳手的模塊由于受結構限制,存在操作不方便的問題,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帶扳手的模塊及模塊組件。所述技術方案如下—種帶扳手的模塊,包括模塊本體、外殼、前面板、扳手及鎖緊裝置;所述模塊本體外部設置著所述外殼,所述外殼的前端設置著所述前面板,所述模塊本體與所述前面板固定連接,所述扳手與所述外殼的側部相連并由所述前面板伸出,所述扳手可相對所述外殼的側部轉動,平時所述扳手處于鎖定狀態,用以實現所述模塊與插框的固定,拉動時所述扳手處于松脫狀態,用以實現所述模塊相對于所述插框的推入或拉出,所述鎖緊裝置為插拔式鎖緊裝置,所述鎖緊裝置設置在所述前面板中,通過插或撥所述鎖緊裝置以實現所述扳手的鎖定或松脫。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模塊組件,所述模塊組件包括插框,以及所述帶扳手的模塊,組合后,所述帶扳手的模塊插入所述插框內。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技術方案帶來的有益效果是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實施例通過插或拔所述鎖緊裝置實現了所述扳手的鎖定或松脫,進而實現了所述模塊和所述插框的固定或松脫,不僅使得所述模塊工作穩定可靠,而且由于采用了插拔式鎖緊裝置,無需通過專用工具開啟鎖緊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操作不方便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操作的舒適性。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圖1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安裝在插框中的裝配圖;圖2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帶扳手的模塊的零件分解圖;圖3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鎖緊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4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鎖緊裝置閉合狀態時的示意圖;圖5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鎖緊裝置松脫狀態時的示意圖;圖6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助力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7是本發明實施例所述助力裝置的原理圖。圖中標號所表示含義如下100帶扳手的模塊,10模塊本體,20外殼,21前面板,22長槽,23頂板,24底板,25左側板,26右側板,27后板,30扳手,31缺ロ,32凸起,33自由端,34連接端,40鎖緊裝置,41滑塊,42軸,43彈性卡座,43A上彈性卡座,4 下彈性卡座,43C空腔,50助力裝置,51螺釘,5IA螺釘中心,200 插框。
具體實施例方式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實施方式作進ー步地詳細描述。實施例1如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帶扳手的模塊100,包括模塊本體10、外殼 20、前面板21、板手30及鎖緊裝置40 ;模塊本體10外部設置著外殼20,外殼20的前端設置著前面板21,模塊本體20與前面板21固定連接,板手30與外殼20的側部相連并由前面板21伸出,板手30可相對外殼20的側部轉動,平時扳手30處于鎖定狀態,用以實現模塊 100與插框200的固定,拉動時扳手30處于松脫狀態,用以實現模塊100相對于插框200的推入或拉出,鎖緊裝置40為插拔式鎖緊裝置,鎖緊裝置40設置在前面板21中,通過插或撥鎖緊裝置40以實現扳手30的鎖定或松脫。相比現有技木,本發明實施例通過插或拔鎖緊裝置40實現了扳手30的鎖定或松脫,進而實現了模塊100和插框200的固定或松脫,不僅使得所述模塊工作穩定可靠,而且由于采用了插拔式鎖緊裝置,無需通過專用工具開啟鎖緊裝置40,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操作不方便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操作的舒適性。具體地,如圖2所示,本實施例中,外殼20為長方形,包括頂板23、底板對、左側板 25、右側板沈及后板27,板手30與外殼20的右側板沈相連,滿足了右手操作的需要。當然,參見圖2所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板手30還可以設置在前面板21 的左側,此時扳手30與外殼20的左側板25相連,能夠滿足左手操作的需要。當然,參見圖2所示,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外殼20還可以是圓形或橢圓形等形狀,例如當外殼為圓形時,外殼20的側部就是指距離安裝扳手30最近的那側。如圖2所示,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前面板21上對應扳手30的位置設有長槽22,長槽22用于容納扳手30,長槽22的上部或下部設置鎖緊裝置40。如圖3所示,具體地,本實施例中,鎖緊裝置40包括滑塊41及軸42,滑塊41設于前面板21的前端面,軸42設于前面板21的后端面,滑塊41穿在軸42上并相對軸42滑動,鎖緊裝置40不僅結構簡單,便于加工,而且由于滑塊41的插撥狀態是可視的,使得扳手 30(參見圖幻的模塊界面舒適性好,設計新穎。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鎖緊裝置不局限于滑塊和軸組成的結構,它還可以是滑塊和軌道組成的結構,也可以是插銷結構,或者是其他具備插、拔功能的鎖緊結構均可。進一步地,如圖3所示,鎖緊裝置40還包括彈性卡座43,彈性卡座43用于固定滑塊41的位置,增加了鎖緊裝置40的可靠性。如圖3所示,具體地,本實施例中,彈性卡座43設置在軸42的一端,彈性卡座43 包括上彈性卡座43A和下彈性卡座43B,上彈性卡座43A和下彈性卡座4 之間形成空腔 43C,空腔43C用于容納并固定滑塊41,通過前面板21上的彈性卡座43來實現撥銷的定位, 生產品質容易控制,可靠性更好。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所述彈性卡座不局限于上下彈性卡座的結構,它還可以是內部帶有空腔的整體結構。所述鎖緊裝置的工作原理如圖4所示,鎖緊裝置40處于閉合狀態,滑塊41沿軸42 (參見圖幻滑行至前面板21的長槽22處,使得鎖緊裝置40對扳手30進行了限位,進而將帶扳手的模塊100固定在插框200(參見圖1)中。如圖5所示,鎖緊裝置40處于松脫狀態,滑塊41沿軸42滑離前面板21的長槽22 處,解除了鎖緊裝置40對扳手30的限位,進而通過扳手30可帶動帶扳手的模塊100由插框200(參見圖1)拉出。如圖6所示,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扳手30整體呈C型,符合了人體工程學,扳手30 設有缺口 31,缺口 31用于容納鎖緊裝置40的軸42 (參見圖幻,方便了軸42 (參見圖3)的安裝。如圖6所示,具體地,本實施例中,扳手30中靠近缺口 31的位置設有凸起32,具有使用扳手30方便的優點。參見圖6所示,扳手30與所述模板為整體式連接或分體式連接。進一步地,如圖6所示,扳手30與所述模塊為分體式連接,扳手30的一端為自由端33,扳手30的另一端為連接端34,連接端34與殼體20的側部相連,在本實施例中,連接端34通過螺釘51與殼體20的右側板沈相連,故通過螺釘51的拆裝,能夠實現扳手30與外殼的拆裝,即扳手的單獨拆裝,方便了扳手30的安裝及維修。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連接端34還可以通過其他緊固件實現與外殼20 的連接,或者通過插接結構等常見的連接形式實現與殼體20連接。進一步地,如圖6所示,所述模塊還包括助力裝置50,助力裝置50設置在扳手30 的連接端34與外殼20之間,通過助力裝置50實現扳手30相對連接端34的轉動,使得扳手30帶有助力功能,具有扳手30操作省力的優點。
參見圖7所示,助力裝置50為螺釘51,螺釘51中對應扳手30的連接端34的位置設置轉軸段(圖中未示出)。當然,本領域技術人員可知,助力裝置50不局限于螺釘51,還可以采用鉸鏈或者轉軸,或者是其他使扳手30的連接端34能夠相對轉軸的結構均可。助力裝置的工作原理如圖7所示,向下(參見圖7中箭頭方向)拉動扳手30,板手30的連接端34繞螺釘51的轉軸段轉動,扳手30的自由端33向外脫出,板手30處于松脫狀態,此時旋轉力 Fl轉變成推力F2,從而將帶扳手的模塊100推出。板手30與插框200的接觸點處的受力狀態如下,根據カ矩平衡原理F1*L1 = F2*L2,由于Ll遠大于L2,所以Fl遠小于F2。公式中各符號含義如下Fl旋轉扳手30時施加的力,F2板手30與插框200的接觸點處產生的推力,Ll作用在扳手30上的旋轉カ至螺釘中心51A的距離,L2作用在扳手30上的推力至螺釘中心5IA的距離。實施例2參見圖1所示,本發明實施例還提供了ー種模塊組件,所述模塊組件包括插框 200,以及帶扳手的模塊100,組合后,帶扳手的模塊100插入插框200內。其中,本實施例中的帶扳手的模塊100的結構與實施例1中的帶扳手的模塊100的結構完全相同,有關帶扳手的模塊100的結構的具體內容本實施例不再贅述。參見圖2所示,相比現有技木,本發明實施例通過插或拔鎖緊裝置40實現了扳手 30的鎖定或松脫,進而實現了模塊100和插框200的固定或松脫,不僅使得所述模塊工作穩定可靠,而且由于采用了插拔式鎖緊裝置40,無需通過專用工具開啟鎖緊裝置40,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操作不方便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操作的舒適性。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包括模塊本體、外殼、前面板、板手及鎖緊裝置;所述模塊本體外部設置著所述外売,所述外殼的前端設置著所述前面板,所述模塊本體與所述前面板固定連接,所述扳手與所述外殼的側部相連并由所述前面板伸出,所述扳手可相對所述外殼的側部轉動,平時所述扳手處于鎖定狀態,用以實現所述模塊與插框的固定,拉動時所述扳手處于松脫狀態,用以實現所述模塊相對于所述插框的推入或拉出,所述鎖緊裝置為插拔式鎖緊裝置,所述鎖緊裝置設置在所述前面板中,通過插或撥所述鎖緊裝置以實現所述扳手的鎖定或松脫。
2.如權利要求1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前面板上對應所述扳手的位置設有長槽,所述長槽用于容納所述扳手,所述長槽的上部或下部設置所述鎖緊裝置。
3.如權利要求2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鎖緊裝置包括滑塊及軸,所述滑塊設于所述前面板的前端面,所述軸設于所述前面板的后端面,所述滑塊穿在所述軸上并相對所述軸滑動。
4.如權利要求3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鎖緊裝置還包括彈性卡座,所述彈性卡座用于固定所述滑塊的位置。
5.如權利要求4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彈性卡座設置在所述軸的一端, 所述彈性卡座包括上彈性卡座和下彈性卡座,所述上彈性卡座和所述下彈性卡座之間形成空腔,所述空腔用于容納并固定所述滑塊。
6.如權利要求5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扳手整體呈C型,所述扳手設有缺ロ,所述缺ロ用于容納所述鎖緊裝置的軸。
7.如權利要求6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扳手中靠近所述缺ロ的位置設有凸起。
8.如權利要求1-7任一項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扳手與所述模塊為分體式連接,所述扳手的一端為自由端,所述扳手的另一端為連接端,所述連接端與所述殼體的側部相連。
9.如權利要求8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模塊還包括助力裝置,所述助力裝置設置在所述扳手的連接端與所述外殼之間,通過所述助力裝置實現所述扳手相對所述連接端的轉動。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其特征在干,所述助力裝置為螺釘,所述螺釘中對應所述扳手的連接端的位置設置轉軸段。
11.ー種模塊組件,其特征在干,所述模塊組件包括插框,以及權利要求1-10任ー項權利要求所述帶扳手的模塊,組合后,所述帶扳手的模塊插入所述插框內。
全文摘要
本發明公開了一種帶扳手的模塊及模塊組件,屬于通訊領域。所述帶扳手的模塊包括模塊本體、外殼、前面板、扳手及鎖緊裝置,模塊本體外部設置著外殼,外殼的前端設置著前面板,模塊本體與前面板固定連接,扳手與外殼的側部相連并由前面板伸出,扳手可相對外殼的側部轉動,平時扳手處于鎖定狀態,用以實現模塊與插框的固定,拉動時扳手處于松脫狀態,用以實現模塊相對于插框的推入或拉出,鎖緊裝置為插拔式鎖緊裝置,鎖緊裝置設置在前面板中,通過插或撥鎖緊裝置以實現扳手的鎖定或松脫。本發明實施例不僅使得所述模塊工作穩定可靠,而且無需通過專用工具開啟鎖緊裝置,解決了現有技術中存在的操作不方便的問題,大大提高了操作的舒適性。
文檔編號H05K7/10GK102573375SQ20121000206
公開日2012年7月1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5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5日
發明者胡榮恒, 胡雄 申請人:華為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