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面料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雙層中空化纖紗面料。
背景技術:
以化學纖維(腈綸、氯綸、滌綸、錦綸、維綸等)為原料,經過紡紗工藝制成的紗線,統稱為化纖紗。傳統的化纖紗多為實心的圓形結構,彈性、保暖性、吸濕排汗性和蓬松性等均較差,而現有的紡織面料一般分為機織面料和針織面料。機織面料是由經、緯線交叉紡織而成,如機織布;針織面料是由一根或多跟線向同一方向相互編織而成,如羊毛衫、T恤衫等。這兩種面料的風格完全不同。以上結構均防水性能差,無法將化纖紗有效的結合進來,更無法拆卸。
技術實現要素:
為此,需要提供一種雙層中空化纖紗面料,解決面料防水性能差,無法有效拆卸化纖紗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發明人提供了一種雙層中空化纖紗面料,包括由上至下設置的第一化纖紗層、防水層以及第二化纖紗層;
所述第一化纖紗層與第一化纖紗層均為中空化纖紗編織而成,所述中空化纖紗包括截面為菱形的本體,所述本體中心處設有圓形的內通孔,本體的四個角內各設一個截面為圓形的外通孔,所述外通孔通過一豎直通道與內通孔相連接,相鄰的外通孔之間均設有C形絲,所述C形絲的凸部向外設置,同一外通孔內的兩個C形絲的端部互不接觸;
所述防水層均兩端設有魔術貼母面,所述第一化纖紗層底端設有魔術貼子面,所述第二化纖紗層的頂端設有魔術貼子面,第一化纖紗層與第二化纖紗層均通過魔術貼與防水層相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內通孔內設有抗菌劑。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防水層為熱塑型聚氨酯薄膜。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優選結構,所述第一化纖紗層中中空化纖紗的支數為20,所述第二化纖紗層中中空化纖紗的支數為42。
區別于現有技術,上述技術方案通過第一化纖紗層與第二化纖紗層的中空化纖紗菱形的本體和C形絲配合,在外表面形成多個“溝槽”,吸濕排汗性和蓬松性好,內通孔、外通孔和通道的設置加強了面料的彈性和保暖性,防水層有效防水,通過魔術貼的配合,使防水層與第一化纖紗層、第二化纖紗層便于拆卸,可以將第一化纖紗層或第二化纖紗層拆卸下來清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施例雙層中空化纖紗面料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施例中空化纖紗的截面圖。
附圖標記說明:
10、防水層;
20、第一化纖紗層;
21、中空化纖紗;
201、內通孔;
202、外通孔;
203、通道;
204、C形絲;
30、第二化纖紗層;
40、魔術貼。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請參閱圖1以及圖2,本實用新型一種雙層中空化纖紗面料包括由上至下的第一化纖紗層20、魔術貼30、防水層10、魔術貼30以及第二化纖紗層40;所述防水層的頂端與底端均設有魔術貼母面,所述第一化纖紗層底端設有魔術貼子面,所述第二化纖紗層的頂端設有魔術貼子面,第一化纖紗層與第二化纖紗層均通過魔術貼子母面的配合與防水層相連接,如此,使防水層與第一、第二化纖紗層便于拆卸,可以分別將第一、第二化纖紗層拆卸下來清洗。第一化纖紗層20與第二化纖紗層40均為中空化纖紗21編織而成,所述中空化纖紗包括截面為菱形的本體,菱形的表面形成多個“溝槽”,吸濕排汗性好且蓬松性較佳。所述本體中心處設有圓形的內通孔201,本體的四個角內各設一個截面為圓形的外通孔202,所述外通孔通過一豎直通道203與內通孔相連接,相鄰的外通孔之間均設有C形絲204,所述C形絲的凸部向外設置,同一外通孔內的兩個C形絲的端部互不接觸;內通孔、外通孔以及通道內能容納大量靜止空氣,增強了本實施例的彈性和保暖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內通孔內設有抗菌劑,這樣抗菌性能從內通孔延設到外通孔,抗菌效果持久,抗菌范圍更廣。本實施例中抗菌劑為銀離子抗菌劑,所述防水層為熱塑型聚氨酯薄膜。所述第一化纖紗層中中空化纖紗的支數為20,所述第二化纖紗層中中空化纖紗的支數為42。化纖紗的粗細,用公制支數來表示,支數大,表示化纖紗細,支數小表示化纖紗粗。公制支數是1kg化纖紗有多少千米即為多少支數。如重1kg化纖紗長20000m即為20支紗。
使用過程中,先行制作中空化纖紗,再將中空化纖紗交錯編織成第一化纖紗層與第二化纖紗層,再制好防水層,將魔術貼母面黏貼在防水層頂端和底端,魔術貼子面黏貼在第一化纖紗層底端以及第二化纖紗層的頂端。使用時,將魔術貼母面與魔術貼子面相互粘合即可,清洗時拆下清洗即可。區別現有技術,本實施例通過第一化纖紗層與第二化纖紗層的中空化纖紗菱形的本體和C形絲配合,在外表面形成多個“溝槽”,吸濕排汗性和蓬松性好,內通孔、外通孔和通道的設置加強了面料的彈性和保暖性,防水層有效防水,通過魔術貼的配合,使防水層與第一化纖紗層、第二化纖紗層便于拆卸,可以將第一化纖紗層或第二化纖紗層拆卸下來清洗。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效結構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其他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