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及其制備、施工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于環保技術領域,尤其是一種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及其制備、施工方法。
本發明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為一種組合物,其每1m3土壤中加入的組分包括有機質 30~60kg復合肥 1~1.25kg保水劑 0.05~0.08kg水泥 12.5~25kgPH調節劑 1kg植物種子 160~240g水 30~60L本發明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采用一般方法在常溫下均勻混合而成,包括不含植物種子的噴混植生料的混合和含有植物種子的噴混植生料的混合,其具體方法是將上述除植物種子外的噴混植生料組分的70~80%混合均勻調制成不含植物種子的漿狀噴混植生料;在剩余的噴混植生料組分內參入植物種子,混合均勻調制成含有植物種子的漿狀噴混植生料。
所述的有機質可以是泥炭土、腐葉土、堆肥、磨菇肥、糠殼、鋸木屑、雞糞或上述的混合物。泥炭中有機質的含量為40~70%,全氮含量高,并含有大量腐殖酸,具有很強的吸水持水能力。用風干泥炭做試驗表明,它能吸收相當自身重量500~600%的水分。應用泥炭等有機物后土壤持水性得到改善,通氣性良好,有助于蓄水保水,通風透氣,防止土壤板結,維持土壤適宜的固、液、氣三相比例。所述的復合肥可以是粒狀氮、磷、鉀三元復合肥。復合肥養分全面,釋放均勻,肥效穩而長,且運輸方便。
所述的保水劑是超吸水性樹脂。保水劑是一種具有電離性基因的親水性高分子聚合物,這種聚合物因輕度交聯而形成網絡性結構,它的最大吸水力高達0.3~1kg/cm3,可吸收自身重量數百倍至數千倍的水分,這些水分不易被一般物理方法擠排出來,而植物根系卻能吸收貯存在保水劑中的水分。保水劑可將偶爾的降雨、澆水快速吸收膨脹成凝膠狀將水分貯存起來,干旱時便慢慢地釋放給根系。所用的保水劑有國產和進口的兩種國產的多為淀粉枝接型,使用壽命0.2~1年;進口的多為聚丙酰胺型,使用壽命2~6年,吸水倍率較高,重復吸水性好。
水泥主要作為接合劑,促使基質與巖面粘結以及基質硬化,水泥用量越多,土壤粘結力越強,防止種植基質從坡面滑落的作用就越明顯。但是,水泥過多容易造成基質板結,種子發芽率會降低,植物根系難以正常伸展。
植物種子的選擇,由于巖體坡面上噴射的種植基質厚度薄,環境惡劣,植物除因地制宜,選擇適應當地氣候的種類外,還要特別注意選擇抗旱性、抗逆性強的品種。華南地區適合于噴混綠化的草種主要有畫眉草、百喜草、狗牙根、高羊茅、銀合歡等。實際應用中多以一種草籽為主,多種草籽混播,以便覆蓋度、根系、生長期、抗逆性等方面優勢互補,增強適應性。畫眉草對巖質坡面小氣候的適應性、抗逆性表現最優;百喜草在色澤、坪質及生長持續性方面均表現優良;狗牙根的早期效果較好,但翌年較易衰退。
本發明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在巖質坡面上的施工方法(1)邊坡修整對施工巖面邊坡上的雜物進行清理,對邊坡作簡易修整;(2)錨桿、掛網對于坡度小于45度、巖體結構穩定的邊坡,或已作拱架的陡坡,一般不掛網,可直接向巖面噴射混合好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對于坡度大于45度的邊坡,應先用氣壓鉆或電鉆在坡面上打孔,鋪掛機編鍍鋅網,用錨桿或錨釘固定,再進行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噴射;(3)噴混用噴混機將漿狀的不含植物種子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噴射到鋪有底網的巖石表面,形成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層面,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噴射厚度至少為3cm;(4)噴播將含有植物種子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噴射在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層面上,形成噴播面;(5)覆蓋用無紡布覆蓋在噴播面上,并固定;(6)養護噴播后每天早晚澆水以保持噴播面的濕潤,成坪后逐漸減少澆水次數。
本發明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及其制備、施工方法的設計原理是利用水泥的粘結作用,使漿狀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與底網間粘結,使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在巖石表面形成一層既能讓植物生長發育、又不易被水沖刷的多孔穩定結構層,該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形成的多孔穩定結構層可滿足植物種子在其空隙中生根、發芽和生長的條件。而一定程度的硬化又可防止雨水沖刷。當植物成長后,發達的根系可通過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深入到巖體的節理和裂隙中,從而達到恢復植被、快速綠化、永久固坡、美化環境的發明目的。
采用本發明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對巖面進行植被,能在短時間內對裸露的巖石邊坡實施迅速直接綠化,最大限度恢復植被。使用成本低,約100元/m2,是傳統噴漿護坡的2/3。采用本發明施工不僅能節約1/3的資金,取得可觀的經濟效益,而且能使眾多廢棄石場重建植被、恢復生態,路基兩側建立起綠色通道,從而獲得巨大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
清林徑水庫后山開挖巖體裸露邊坡約7000m2,大多不規整,整體偏陡,有的達85~90度。
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的組成,以每1m3土壤加入以下組分計算有機質 由磨菇肥25kg、糠殼3kg、鋸木屑3kg、泥炭土10kg和雞糞1kg組成復合肥 1kgPR-3005M保水劑 0.05kg普通硅酸鹽水泥 15kg石膏1kg
植物種子 畫眉草120g、狗牙根60g、銀合歡40g水 60L所述的土壤由當地的赤紅土和菜園土以3∶1混合而成。
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的制備,將上述配比的土壤、有機質、復合肥、保水劑、水泥在常溫下攪拌均勻制成混合干料后,備用。
施工方法1、邊坡修整清理邊坡上的雜物,對邊坡作簡易修整,因此地邊坡凹凸性較大,對特別凸的地方用榔頭修理,特別凹的地方石塊填補,陡急的凹陷處用水泥沙漿將石塊粘結構砌平。對于高速公路、鐵路邊坡,開挖時坡面較為平整,只需清除表面雜物即可。
2、錨桿、掛網對于坡度小于45度、巖體結構穩定的邊坡,或已作拱架的陡坡,一般不掛網。對于坡度大于45度的邊坡,應先用氣壓鉆或電鉆在坡面上打孔,鋪掛機編鍍鋅網,用錨桿或錨釘固定。掛網的目的是“加筋”,同時在水泥凝固期內起到機械防滑的作用。坡度越陡,掛網錨桿防止基質層滑落的作用就越重要。由于本實施例所施工的邊坡坡度均在70度以上,因此均需鋪掛機編鍍鋅網,并用錨桿或錨釘固定。鍍鋅網的網口為5cm×5cm~9cm×9cm,鍍鋅網直徑φ=0.2~0.3cm。
3、噴混將上述制備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混合干料置于噴混機內,并加入水和石膏后調制成漿狀,用噴混機噴射到掛有鍍鋅網的巖面上。其噴射量為上述植生料的70%,噴射在巖面上的厚度為7~10cm,使巖面形成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層;
4、噴播將植物種子參入剩余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中,并攪拌均勻成為含有種子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再利用噴混機噴射覆蓋在上述植生料層上,噴射的平均厚度為2~3cm。分開噴射上述兩種植生料的目的是,使含有種子的植生料位于基質表面2~3cm層內,有利于提高出苗、齊苗率。
5、覆蓋在噴混植生料的巖面上覆蓋無紡布,以防止雨水沖刷。
6、養護對巖面上的噴混植生料層每天早晚澆水,以保持土壤濕潤,成坪后逐漸減少澆水次數。效果施工后5~7天發芽,1個月基本成坪,至3個月后草高15cm以上,覆蓋率90%以上,草苗生長茂盛,外表美觀。灌木銀合歡平均成苗率為0.5~1株/m2。種植基質層經7~9月的自然降雨及工人澆水,基本未發現流失和剝落的情況,整體穩定性較好。
權利要求
1.一種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其每1m3土壤中加入的組分包括有機質 30~60kg復合肥 1~1.25kg保水劑 0.05~0.08kg水泥 12.5~25kgPH調節劑 1kg植物種子 160~240g水 30~60kg。
2.一種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的制備方法,包括不含植物種子的噴混植生料的制備和含有植物種子的噴混植生料的制備,其具體方法是將權利要求1所述除植物種子外的噴混植生料各組分的70~80%,在常溫下混合均勻調制成不含植物種子的漿狀噴混植生料;將植物種子參入剩余的噴混植生料各組分內,在常溫下混合均勻調制成含有植物種子的漿狀噴混植生料。
3.一種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在巖質坡面的施工方法(1)邊坡修整對施工巖面邊坡上的雜物進行清理,對邊坡作簡易修整;2)錨桿、掛網對于坡度小于45度、巖體結構穩定的邊坡,或已作拱架的陡坡,一般不掛網,可直接向巖面噴射混合好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對于坡度大于45度的邊坡,應先用氣壓鉆或電鉆在坡面上打孔,鋪掛機編鍍鋅網,用錨桿或錨釘固定,再進行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噴射;(3)噴混用噴混機將漿狀的不含植物種子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噴射到鋪有底網的巖石表面,形成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層面,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噴射厚度至少為3cm;(4)噴播將含有植物種子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噴射在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層面上,形成噴播面;(5)覆蓋用無紡布覆蓋在噴播面上,并固定;(6)養護噴播后每天早晚澆水以保持噴播面的濕潤,成坪后逐漸減少澆水次數。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機質可以是泥炭土、腐葉土、堆肥、磨菇肥、糠殼、鋸木屑。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復合肥可以是粒狀氮、磷、鉀三元復合肥。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水劑為淀粉枝接型超吸水性樹脂或聚丙酰胺型超吸水性樹脂。
7.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在巖質坡面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鍍鋅網的網口為5cm×5cm~9cm×9cm,鍍鋅網直徑φ=0.2~0.3cm。
全文摘要
一種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及其制備、施工方法,所述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為一種組合物,由土壤、有機質、復合肥、保水劑、水泥、pH調節劑、植物種子和水在常溫下均勻混合制備而成。其在巖面邊坡上施工方法包括:施工方法:邊坡修整;錨桿、掛網;噴混;噴播;覆蓋;養護。采用本發明的巖質坡面噴混植生料對巖面進行植被,能在短時間內對裸露的巖石邊坡實施迅速直接綠化,最大限度恢復植被。使用成本低,約100元/m
文檔編號A01G1/00GK1383714SQ0211539
公開日2002年1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2年6月14日 優先權日2002年6月14日
發明者章夢濤 申請人:章夢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