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花生殼生物有機肥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一種生物有機復合肥,特別是關于一種利用花生殼生產的生物有 機肥。
背景4支術
目前,由于長期大量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地力減弱,農產品品質下 降,口感不佳,同時有害殘留物被作物吸收,食用后影響人的健康,易形成可 溶性物質不易降解,造成土壤退化,不利于農業生產,長期使用造成農作物減產。
本發明的目的是
提供一種花生殼生物有機肥,它主要原料三類源廣泛,生產成本低,可降 解農藥的殘留物;而且具有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品味、增強抗 病性、抗逆性和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的作用。
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
設計一種花生殼生物有機肥,其配比是玉米秸稈草粉30-70%,禽畜糞 36-16%;米糠23-6%;骨粉2-3%;白糖0. 3-2%;生物素0. 8-2%,微量無素0. 5-1%。 所述花生殼生物有機肥的生產工藝苑先將花生殼粉碎-原料混合—接種-控 溫控濕發酵—60°C左右烘干—添加生物營養復合劑—攪拌混合—包裝。 所述的生物素是乳酸菌、芽孢菌、酵母菌、放線菌。 所述的發酵溫度控制0°C-70°C,最佳溫度控制在30°C-65°C。 所述的發酵時間控制在3-15天,最佳時間控制在8天。 所述的濕度控制在20%-80%,最佳濕度控制在60°/ -68……。
所述的發酵過程需加入生物營養復合劑,生物營養復合劑包括骨粉、米糠、 白糖。
所述花生殼秸稈,除霉變質及氧化腐爛的花生殼粉碎。本發明與已知技術
相比
1、 菌種不同其它生物有機肥以酵母菌為主,而本發明的生物理學機肥含 多種菌,如放線菌,芽孢稈菌,乳酸菌,酵母菌等。
2、 施肥后的效果不同常規生物有4幾肥施后可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品質, 改良土壤,本生物有機肥除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品質、改良土壤外,還可提同 農作物的抗病性、抗逆性,減少逐藥的使用量,降低農產品中農藥殘留,
本發明與公開的生物有機復合肥的生產,其產品具有以下特點本發明含 有乳酸菌、芽孢稈菌、酵母菌、放線菌等多種有益微生物。有機含量>30%, N、 P、 K含量為12-25%,還含有鈣、鎂、硫、鐵、鋅、銅、錳、硼等中、策量營養 素和各類酶、有機酸、維生素、抗生素、氨基酸、生產素等多種成份。具有提 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品味、增強抗病性、抗逆性和增加土壤肥力, 增加土壤團粒結構的作用,具有顯著的生態環保效應。
具體實施例方式
取生物素1%;微量元素O. 5%;粉碎花生殼70%;家畜糞24. 55;米糠1. 3%, 骨粉2%;白糖O. 7%。按先將花生殼粉碎,再將原料按配比混合;再接種,控溫 65°C,控濕度在70%發酵;在60。C左右烘干;然后添加營養素復合劑;攪攔混合 包裝的工藝生產生物有機復合肥。
權利要求
1、花生殼生物有機肥,其配比是粉碎的花生殼粉30-70%;禽畜糞36-11%;米糠2 3-3%,骨粉2-11%;白糖0.3-2%;生物素0.8-2%;微量元素0.5-1%。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有機肥,其特征是所述花生殼生物有機肥 的生產工藝是先將花生殼粉碎—原料混合—接種—控溫控濕發酵—60度左右 烘干—添加生物營養復合劑量—攪拌混合—包裝。
3、 沖艮據權利要求1所迷的花生殼生物有機肥,其特征是所述的生物素是 乳酸菌、芽孢菌、酵母菌、放線菌。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迷的花生殼秸稈生物有機肥,其物征是所迷的發酵 溫度控制在0°C-7。C,最佳溫度控制在30°C-65°C。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殼生物有機肥,其物征是所述的發本季時 間控制在3-15天,最佳時間控制在8天。
6、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花生殼生物有機肥,其特征是所述的溫度范圍 控制在20%-80%,最佳濕度控制在60%-68%。
7、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花生殼生物有機肥,其特征是所述的發酵過程 需加入生物營養復合劑,生物營養復合劑包括骨粉、米糠、白糖。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花生殼生物有機肥,其特征是所述的花生殼, 需剔除發毒變質及氧化腐爛的花生殼秸稈后擠絲粉碎。
全文摘要
本發明是一種生物有機復合肥,特別是關于一種利用花生殼生產的生物有機肥。其配比是粉碎的花生殼30-70%;禽畜糞36-16%;米糠23-6%;骨粉2-3%;白糖0.3-2%;生物素0.8-2%;微量元素0.5-1%。花生殼生物有機肥的生產工藝是先將玉米秸稈擠絲粉碎→原料混合→接種→控溫控濕發酵→60度左右烘干→添加營養素復合劑→攪拌混合→包裝。花生殼生物有機肥主要材料來源廣泛,生產成本生物有機肥主要材料來源廣泛,生產成本低,可降解農藥的殘留物;而且具有提高農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品味、增強抗病性、抗逆性和增加土壤肥力,改善土壤團粒結構的作用。
文檔編號C05F15/00GK101096323SQ20061004520
公開日2008年1月2日 申請日期2006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06年6月27日
發明者荊向河 申請人:荊向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