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多行種植的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80461閱讀:333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多行種植的插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機體左右方向上設置多個插秧體的多行種植的插秧機的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在設置具備由左右一對前輪和后輪所構成的行走車輪的行走車體,且將以該行走車體為基準并因上下運動機構而沿規(guī)定種植軌跡上下運動的插秧體在左右方向上設置多個的多行種植的插秧機中,以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為基準而較低地設定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的上下高度,在外側比左右方向中央部低的壟面上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將沒有較大不同。再有,該插秧機其全部插秧體配置于比前輪及后輪的車軸更靠后側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相同位置處(參照專利文獻1“特開2005-237347號公報(圖1、圖7)”)。
雖然上述背景技術的多行種植的插秧機實現(xiàn)了在外側比左右方向中央部低的壟面上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的均勻化,但沒有提到的是,壟面形狀因壟的形成過程和土質等而不同,特別是壟面的左右方向外端部傾斜角度大且其高度易波動,而能夠一概使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適當。

發(fā)明內容
于是,本發(fā)明的課題是對應壟面的各種形狀而實現(xiàn)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的適當化。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問題而公開了以下的技術方案。
即,本發(fā)明的方案1是一種多行種植的插秧機,在機體左右方向上設置多個插秧體25的多行種植的插秧機中,設置高度改變機構115,其以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為基準而用高度改變把手119、129來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
因此,根據(jù)方案1的插秧機,通過在機體左右方向上設置多個的插秧體25來多行地種植秧苗。而且,為了通過高度改變機構115,而根據(jù)壟面的形狀來使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適當,能夠以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為基準來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
此外,本發(fā)明的方案2是一種多行種植的插秧機,在方案1的插秧機中,在機體上設置前輪7和后輪6,在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靠后側設置多個插秧體25,將機體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配置為比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更靠前側。
因此,根據(jù)方案2的插秧機,除方案1的插秧機的作用外,由于在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靠后側設置多個插秧體25,將機體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配置為比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更靠前側,所以即使因土面的凹凸等使機體的姿勢變化,也會抑制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的變化量,且實現(xiàn)左右方向外側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的穩(wěn)定化。
所以,根據(jù)方案1的插秧機,通過高度改變機構115,而根據(jù)因壟面的形成過程和土質等而不同的壟面的形狀,能夠以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為基準來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且實現(xiàn)使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適當化。
此外,根據(jù)方案2的插秧機,除方案1的插秧機的效果外,對于傾斜角度大且其高度易波動的壟面的左右方向外端部,由機體的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實現(xiàn)秧苗的種植深度的穩(wěn)定化并可防止成為浮苗,且實現(xiàn)了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的適當化。


圖1是插秧機的側視圖。
圖2是插秧機的俯視圖。
圖3是將苗供給部、作業(yè)者用坐席及蓋土壓地輪支撐機構的一部分省略的插秧機的俯視圖。
圖4是省略一部分的插秧機的后視圖。
圖5是表示苗種植裝置和苗供給裝置的一部分的側視圖。
圖6是部分展開并剖面表示傳動箱的苗種植裝置的后視圖。
圖7是表示高度改變機構的后視圖。
圖8是表示苗容納體的連接構成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在容器卡定部件上設置容器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蓋土壓地輪支撐機構的立體圖。
圖11是表示縮放式高度改變機構的俯視圖。
圖12是表示縮放式高度改變機構的側視圖。
圖中6-后輪,7-前輪,10-車軸,25-插秧體,115-高度改變機構。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說明本發(fā)明一個實施方式的插秧機。此外,在以下說明中,將配置操縱把手2一側作為后,其相對側即配置發(fā)動機5一側為前。而且,在機體后部,以朝向機體前部側站立的作業(yè)者的右手一側為右,左手一側為左。
本實例的插秧機采用以下結構,具備使機體可前進行走的行走車體1、在該行走車體1的后部設置的步行操縱用的操縱把手2、在農場種植秧苗的苗種植裝置3、向該苗種植裝置3供給秧苗的苗供給裝置4。
在圖示實例中,行走車體1具備發(fā)動機5、被傳遞該發(fā)動機5的動力而驅動旋轉的左右一對作為驅動車輪的后輪6、在該后輪6的前方轉動自如地支撐的左右一對前輪7。
在發(fā)動機5的后部,配置了變速箱8,該變速箱8具有從其左側部延伸到發(fā)動機5左側的箱部分,其與發(fā)動機5的左側部連接。發(fā)動機5的輸出軸在該箱部分進入并成為向變速箱8內的傳動機構傳遞動力的構成。在變速箱8的左右兩側部上轉動自如地安裝了前后較長的行走用傳動箱9的前部。具體地說,在行走用傳動箱9的前部機體內側部設有可與該傳動箱9一體化轉動地設置的軸箱9a,將該軸箱9a轉動自如地安裝在變速箱8的左右兩側部,將行走用傳動箱9相對于變速箱8的左右兩側部轉動自如地安裝。而且,在該行走用傳動箱9的后部側方突出的車軸10上安裝后輪6。在傳動箱9的前部的轉動軸心X位置處,從變速箱8向左右兩外側延伸的車輪驅動軸的前端進入,經過變速箱8內的行走部系統(tǒng)變速傳動部的行走用動力傳遞到傳動箱9內的傳動機構。而且,行走用動力經傳動箱9內的傳動機構,傳遞到傳動箱9后端一側的車軸10,并驅動旋轉后輪6。再有,軸箱9a設置成根據(jù)壟寬而可伸縮調節(jié)。此外,為支撐軸箱9a,在與軸箱9a大體平行的狀態(tài)下將支撐框架9b固定于變速箱8上,用在該支撐框架9b的外端部上固定的支撐板9c來轉動自如地支撐軸箱9a的外側部。
再有,成為通過在變速箱8內設置的左右各側離合器(未圖示),而可切斷左右各后輪6的驅動的結構。因此,在使機體轉動時,通過上述側離合器而使旋轉內側的左右一側的后輪6為非驅動狀態(tài)并可流暢地旋轉。
另外,在行走用傳動箱9上連接有上下轉動的驅動構件,來以該傳動箱9的前部一側為轉動支點使后輪6上下移動。具體地說,傳動箱9的向變速箱8安裝的安裝部上一體化地安裝了向上方延伸的臂11,其與在變速箱8上固定的升降用液壓缸12的活塞桿前端安裝的連接體13的左右兩側部連接。左右方向一側(右側)用桿14連接,另一側(左側)根據(jù)機體的傾斜而用可伸縮運動的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缸15連接。
在升降用液壓缸12運動且其活塞桿向機體后方突出時,左右的上述臂11向后方轉動,傳動箱9隨之而向下方轉動,且機體上升。相反地,當升降用液壓缸12的活塞桿移動到機體前方并進入缸體內時,左右的上述臂11向前方轉動,傳動箱9隨之而向上方轉動,且機體下降。該升降用液壓缸12通過接觸壟面且隨著機體與壟面的上下間隔的變動而進行動作的傳感器S來工作。傳感器S的動作成為檢測相對于機體的壟上面高度的動作,根據(jù)該傳感器S的檢測動作來使升降用液壓缸12工作以使機體相對于壟上面高度成為設定高度而構成。此外,成為為了通過在操縱把手2附近配置的種植及升降操作用具L的人工操作來使機體上升或下降,而使升降用液壓缸12工作的構成。再有,該種植及升降操作用具L成為也進行苗種植裝置3及苗供給裝置4的驅動通斷的結構。
另外,在上述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缸15進行伸縮運動時,與該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缸15連接的左側臂11轉動,使左側的后輪6和右側的后輪6為互不相同的高度,并使機體左右傾斜。該左右水平控制用液壓缸15構成為根據(jù)檢測機體相對于左右水平的左右傾斜的傳感器的檢測結果來使機體成為左右水平地運動。
上述左右前輪7,在發(fā)動機5下方的左右中央位置處轉動自如地安裝于前后方向的軸心周圍的橫框架16的左右兩側部,安裝上下較長的縱框架16a,且轉動自如地安裝于在其下端部一側固定的車軸17上。因此,左右前輪7繞機體的左右中央的前后方向的軸心Y滾動自如??上鄬τ跈M框架16的左右兩側部來上下調節(jié)縱框架16a地進行設置,且可進行前輪7的高度調節(jié)。
上述操縱把手2設于機體后部,且比后輪6的車軸10更位于機體后方。具體地說,安裝在變速箱8上固定前端部的機體框架2b的后端部上。機體框架2b配置于從機體的左右中央偏向右側的位置處且向后方延伸,而且,從前后中間部向斜后上方延伸。操縱把手2從機體框架2b的后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向后延伸并使其各后端部成為操縱把手2的握部2a。操縱把手2的左右握部2a設定為適當?shù)母叨纫允棺鳂I(yè)者舒適地用手握住該握部2a。再有,在圖示實例中,雖然使握部2a成為左右分開的結構,但也可以是將操縱把手2的左右后端部互相之間左右連接并將該連接部分作為握部。
另外,雖然上述行走車體1采用使接觸地面且驅動旋轉的行走驅動部成為具備前后車輪的四輪式行走驅動部的結構,但也可以是履帶式行走驅動部的結構。
苗種植裝置3具備前端向下方的鳥嘴狀插秧體25;在該插秧體25的下端部比農場地面靠上方的位置和比農場地面靠下方的位置間使插秧體25上下移動的上下運動機構26;以及,在鳥嘴狀插秧體25的下端部關閉且從上方接收秧苗并可在內側容納秧苗的關閉狀態(tài)和插秧體25的下端部在前后方向上打開且可將在內側容納的秧苗向下方放出的打開狀態(tài)之間開閉插秧體25的開閉機構27,苗供給裝置4具備從上方接收秧苗并在內側容納秧苗的多個苗容納體29;使該苗容納體29旋轉移動以通過插秧體25上方的移動機構30;以及,在插秧體25的上方位置打開苗容納體29的底部而使在內側容納的秧苗落下并向插秧體25供給苗的打開機構31。
苗種植裝置3采用在左右方向上以設定間隔排列配備多個位于比后輪6的車軸10更靠后側的插秧體25的多行種植的結構。在本實例中,采用在左右方向上以設定間隔排列配備四個插秧體25的四行種植的結構。
四個插秧體25的每兩個安裝于上下運動機構26上,上下運動機構26設置于將下部固定于機體框架2b上的安裝部件32上部安裝的傳動箱28的左右兩側部。在前端朝向下方的鳥嘴狀插秧體25的前側插秧體25F的上部將伸向后側的左右臂部25Fa的后端部轉動自如地安裝在后側的插秧體支撐軸34上,在后側插秧體25R的上部將伸向前側的左右臂部25Ra的前端部轉動自如地安裝在前側的插秧體支撐軸33上,在前側插秧體25F的臂部25Fa和后側插秧體25R的臂部25Ra的各自前后中間部,將在一側臂部上設置的橫向的銷25a與另一側臂部上設置的左右方向的長孔25b配合。前后的插秧體支撐軸33、34的左右兩端部用連接部件35連接。而且,前后的插秧體支撐軸33、34的左右中間部分別經秧苗導引部連接部件36,連接到將秧苗向插秧體25內導引的筒狀秧苗導引部37。再有,左右的秧苗導引部37上,裝卸自如且一體地安裝了左右方向延伸的連接軸38,且經該連接軸38而與左右秧苗導引部37的左右間配置的連接部件39連接。該連接部件39上下地連接上下運動機構26的上下的升降連桿40a、40b的各前端部。當后側插秧體25R的臂部25Ra繞前側插秧體支撐軸33向上方轉動時,通過上述銷25a所進行的連接而使前側插秧體25F的臂部25Fa也連動并向上方轉動,因此,前側插秧體25F通過繞后側的插秧體支撐軸34的轉動而向前方移動,后側插秧體25通過繞前側的插秧體支撐軸33的轉動而向后方移動,因而,插秧體25的下部側在前后方向上打開而成為向下方打開狀態(tài)。此外,通過相反的動作,前后打開的插秧體25的下部側關閉。
另外,四個插秧體25中,左右內側兩個插秧體25的前側插秧體25F及后側插秧體25R向后側彎曲并偏移。相反地,左右外側的兩個插秧體25的前側插秧體25F及后側插秧體25R向前側彎曲并偏移。因此,相對于左右內側的插秧體25的下端部,左右外側的插秧體25的下端部配置于在前后方向上成為后輪6的車軸10側的前側附近的位置處。因而,成為將秧苗交錯狀(左右內側的插秧體25和左右外側的插秧體25處為互不相同的位置)地種植的結構。
上述秧苗導引部37是將從苗供給裝置4供給的秧苗導引到插秧體25內的圓筒體,在上部,設有向苗供給裝置4的苗落下部下方伸出的上部導引部37a。這樣,即使插秧體從苗供給裝置4的苗落下部下方偏移而定位,也可將從苗供給裝置4落下供給的秧苗正確供給到插秧體25內。
在機體的左右兩外側的秧苗導引部37上安裝的上述連接軸38通過各高度改變機構115支撐于上述連接部件39上。上述高度改變機構115的結構具備由在上述連接軸38上固定的從機體背面觀察為コ形的板所構成的上下移動部件116;為包圍該上下移動部件116而由從機體背面觀察為コ形的板所構成的根基部件117;在上述上下移動部件116及根基部件117中上下貫穿的螺栓軸118;以及,在該螺栓軸118上端與該螺栓軸118一體化轉動的高度改變把手119。再有,在上述根基部件117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縱板部分117a構成了將上下運動機構26的上下的升降連桿40a、40b的各前端部上下連接的連接部件。此外,上述上下移動部件116的上下各橫板部分116a位于上述根基部件117的上下各橫板部分117b的上下之間,上下移動部件116及根基部件117的上述橫板部分116a、117b在機體俯視時重疊。而且,上述螺栓軸118,為在軸向上不移動,轉動自如地支撐于根基部件117的上下各橫板部分117b上的同時,螺紋連接到在上下移動部件116的上下各橫板部分116a上固定的焊接螺母120中。因此,根基部件117的上下各橫板部分117b成為支承螺栓軸118的軸支承部,在上下移動部件116的上下各橫板部分116a上固定的焊接螺母120成為與螺栓軸118螺紋連接的螺紋連接部。因此,通過作業(yè)者轉動高度改變把手119而使螺栓軸118轉動,上下移動部件116相對于根基部件117沿螺栓軸118上下移動,成為使連接軸38上下移動來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秧苗導引部37及插秧體25高度的結構。另外,上下移動部件116,構成為通過該部件116的上下橫板部分116a與根基部件117的上下各橫板部分117b接觸來限制上下移動,而僅在規(guī)定范圍內可以上下移動。該上下移動部件116的可上下移動范圍設定為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可從與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大體相同高度上下運動到成為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低的高度處。
插秧體25的上下運動機構26設于傳動箱28的左右兩側部。具體地說,由以下各部構成上側和下側的升降連桿40a、40b,其在上述升降連桿裝置2的后端部的連接軸21上轉動自如地安裝的種植部框架12a上部固定的傳動箱28的左右側突出的軸上將前部上下轉動自如地安裝且將后部連接到插秧體25上;從傳動箱28的側部突出的進行驅動旋轉的驅動軸41;在該驅動軸41的前端部一體化轉動地安裝一端的驅動臂42;以及,將該驅動臂42的轉動外周側端部和上述上側升降連桿40a轉動自如地連接的連動臂42a。而且,設計成將上側和下側的升降連桿40a、40b的各后端部轉動自如地安裝到在上述插秧體支撐軸33、34的左右中間部附近安裝的連接部件39上,且用上側和下側的升降連桿40a、40b和傳動箱28及連接部件39來形成連桿機構。因此,在通過驅動軸41的旋轉來驅動旋轉驅動臂42時,上述升降連桿40a、40b以在傳動箱28的左右側部處設置的兩個軸40aS、40bS為轉動中心而上下運動,左右的插秧體25上下移動。在該上下移動的上升位置處插秧體25的下端部位于比農場地面更靠上方位置處,在下降位置處插秧體25的下端部位于比農場地面更靠下方位置處。
此外,在該插秧機中,使插秧體25升降的上下運動機構26由繞第一軸40aS被升降驅動的第一升降連桿40a、在該升降連桿40a的下側繞第二軸40bS升降自如地設置的第二升降連桿40b、將該第一升降連桿40a及第二升降連桿40b的各前端部連接的連接部件39構成,而成為將該連接部件39和插秧體25連接并升降插秧體25的結構,將上述第一軸40aS在通過傳動箱28內的傳動機構傳遞的動力而被旋轉驅動的轉軸40aR的前端部以偏心狀態(tài)形成,成為通過該轉軸40aR的轉動來以轉軸40aR的軸芯為中心且以偏心量為半徑被旋轉驅動的結構,并構成為通過在上述第一升降連桿40a的升降驅動中上述轉軸40aR進行旋轉驅動而使插秧體25在其升降運動中前后傾斜。而且,將插秧體25的升降軌跡上部一側的上升時的姿勢設定為相對于直立姿勢下部比上部更靠后側的前傾姿勢。另外,將插秧體25的下降時的姿勢設定為相對于直立姿勢下部比上部更靠前側的后傾姿勢,設計成在下降下端位置處從后傾姿勢改變姿勢為前傾姿勢,將上升插秧體25的上升時的姿勢設定為相對于直立姿勢下部比上部更靠后側的前傾姿勢。
對插秧體25的開閉機構27進行說明,將開關用纜索121的內部線121a的端部連接在后側插秧體25R的上部向后側延伸的后側開關用臂部25Rb的前端部,將開關用纜索121的外纜索121b的端部連接在前側插秧體25F的上部向前側延伸的前側開關用臂部25Fb的前端部,設置在將下側的升降連桿40b的基部樞接的軸40bS上轉動自如地安裝的動作臂44,在該動作臂44的前端部連接上述開關用纜索121的內部線121a的另一端,在傳動箱28上固定安裝開關用纜索121的外纜索121b的另一端。而且,動作臂44的構成為,承受將樞接上側升降連桿40a的基部的軸40aS旋轉驅動的轉軸40aR和一體轉動地安裝于兼用的凸輪驅動軸上的凸輪46的作用,而以設定的時間向前側轉動。這樣,當通過驅動軸41的驅動旋轉而使插秧體25上下運動并下降到達下端位置時,通過凸輪46的作用產生的位置的變化而使動作臂44向前側轉動,內部線121a相對于開關用纜索121的外纜索121b而被向前側牽拉且前側開關用臂部25Fb和后側開關用臂部25Rb互相接近地轉動,后側插秧體25R繞后側的插秧體支撐軸34轉動而向后方移動,前側插秧體25F與之連動而繞前側的插秧體支撐軸33轉動并向前方移動,插秧體25的下部側前后打開而成為向下方打開狀態(tài)。然后,插秧體25上升,通過凸輪46的作用產生的位置的變化而使動作臂44相對于插秧體25向原位置(后側)轉動且開關用纜索121的內部線121a松弛,前后打開的插秧體25的下部關閉。這樣,由于采用使用開關用纜索121來進行插秧體25的開關的構成,所以與現(xiàn)有的桿或連桿所構成的開關機構比較,開關用纜索121的連接的自由度高,所以成為用動作臂44的少量動作量就能得到插秧體25的期望開關量的結構。此外,前側插秧體25F和后側插秧體25R通過未圖示的彈簧而被向插秧體25下部關閉一側轉動加力。另外,采用的結構為,開關用纜索121在共同的動作臂44上連接有多個(兩個),用共同的動作臂44來進行通過共同的上下運動機構26同步地上下運動的多個(兩個)插秧體25的開關。
將傳動箱28安裝于機體框架2b上的安裝部件32,以及支撐在變速箱8和行走用傳動箱9之間設置的軸箱9a的支撐框架9b之間,用支撐框架32a連接,提高傳動箱28和苗種植裝置3及苗供給裝置4的支撐強度。
安裝了向插秧體25的內側供給灌溉用的水的柱塞泵91的活塞桿91a。在前后方向觀察為門形狀的傳動箱28的內側,安裝向插秧體25的內側供給灌溉用的水的柱塞泵91,在傳動箱28的左右內側突出的上述轉軸40aR上安裝柱塞泵91的活塞桿91a,柱塞泵91的殼部分91b安裝在將上述傳動箱28裝于上部的安裝部件32上設置的柱塞泵安裝部上。T為儲存灌溉用的水的水箱。再有,從該水箱T到插秧體25的水的供給路徑(灌溉管100)的中途設有手動式泵101,通過作業(yè)者操作該手動式泵101而可任意向插秧體25供給水。這樣,在中斷種植作業(yè)并去除插秧體25內側的泥且洗凈該插秧體25時,以及在柱塞泵91為運轉不良時等,可方便適當?shù)叵虿逖眢w25供給水。再有,手動式的泵101配置于水箱T附近的上方位置,所以配置于距離后述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就座的作業(yè)者或者在后輪6的后側于操縱把手2的左右方向外側步行的作業(yè)者中的任一個皆很近的位置上且易于操作。
苗供給裝置4的結構為,設置有具有上下開口的筒狀體47和開關該筒狀體47的下側開口部47a的底蓋48且互相之間環(huán)狀連接的多個苗容納體29;在使該苗容納體29通過上述插秧體25的上方附近的狀態(tài)下以從機體俯視觀察前后較長的橢圓形環(huán)狀軌跡轉動的移動機構30;以及,將上述苗容納體29的底蓋48在插秧體25的上方位置打開的打開機構31。
苗供給裝置4,在上述苗容納體29的外周形成圓筒外周部,具有在該圓筒外周部從外側轉動自如地配合的配合部(圓孔)且設置多個將兩個苗容納體29連接的連接體49,將該連接體49的配合部轉動自如地與苗容納體29的圓筒外周部配合且以該圓筒外周部為轉軸而成為相鄰的苗容納體29轉動自如地連接的狀態(tài)且成為將多個苗容納體29相互連接的結構。即,成為用苗容納體29和連接體49如無接頭鏈般連接的結構。這樣,該插秧機,苗容納體29無論在直線移動的部分還是在圓弧狀移動的部分,與相鄰的苗容納體29之間的間隔均不變,所以,在從苗容納體29向插秧體25供給秧苗的地點,苗容納體29相對于插秧體25難以產生位置偏差且秧苗供給適當?shù)剡M行而可正確地種植秧苗。在設定苗容納體29的個數(shù)和轉動的范圍方面,能夠盡可能寬地形成苗容納體的上側開口部43b,在實現(xiàn)機體緊湊化的同時也盡可能地易于進行向苗容納體29供給秧苗的作業(yè)。
苗供給裝置4的移動機構30,與右側及左側的苗供給裝置4R、4L一起,分別使如無接頭鏈般互相連接的苗容納體29與左右設置的鏈輪50外周的圓弧狀切口部配合并卷掛,并通過用從傳動箱28內輸出的動力來旋轉驅動該左右鏈輪50,而成為使右側及左側的苗供給裝置4R、4L的各苗容納體29轉動的構成。可旋轉驅動地安裝鏈輪50的轉軸51的結構為,可轉動地安裝于在傳動箱28的上部支撐的支撐框架53a、53b上,從自傳動箱28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左右轉軸53a、53b經鏈輪和鏈傳遞到各轉軸51。
使苗容納體29轉動的前后軸51比左右后輪6更靠機體內側,且使苗容納體29轉動的前側的軸51比后輪6的車軸10的位置更靠前側,將苗容納體29轉動的后側的軸51配置于比后輪6的車軸10的位置更靠后側處。此外,插秧體25配置于比后輪6的車軸10的位置更靠后側處。
傳動箱28內的傳動機構,將從變速箱8輸出的動力從與傳動旋轉的傳動軸28a的后端連接的輸入軸96上安裝的第一錐齒輪54向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傳動軸55上轉動自如地安裝的第二錐齒輪56傳遞,而且,通過具有與在第二錐齒輪一端上設置的離合器爪可結合脫離的離合器爪的定位停止離合器即種植離合器C傳遞到傳動軸55。該種植離合器C,通過在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就座的作業(yè)者所進行的操作來操作在苗供給裝置4下方設置的把手,且通過該離合器C的通斷來使苗種植裝置3的驅動通斷。在傳動軸55的左右兩端部上,第一鏈輪57一體轉動地安裝,從該第一鏈輪55通過鏈59傳遞到從傳動箱28的左右兩端部向下方延伸的箱內下方設置的第二鏈輪58。此外,傳動軸55的左右兩端部從第一鏈輪57進一步延伸且突出到傳動箱28的左右兩外側。該突出部成為驅動軸41。與第二鏈輪58一體轉動的轉軸40aR也突出到傳動箱28的左右兩外側,進一步在其前端形成在偏心狀態(tài)下成為第一升降連桿40a的樞支軸的第一軸40aS并與轉軸40aR一體轉動。此外,在傳動軸55的中途部一體化轉動地安裝第三錐齒輪60,通過與其嚙合的第四錐齒輪61,旋轉驅動從傳動箱28上部向上方突出的一側的轉軸53a。另一側的轉軸53b,在該轉軸53b上設置的齒輪62與在一側轉軸53a上設置的齒輪63嚙合并逆向轉動傳動。采用的結構為,從該左右轉軸53a、53b,通過各鏈輪65a、65b和鏈65c傳動到支撐框架54b的左右兩側部上轉動自如地支撐的左右后側轉軸51,該支撐框架54b由在傳動箱28上安裝的支撐部件54a支撐并在橫向上延伸,并且,從這里通過各鏈輪66a、66b和鏈66c向左右的前側轉軸51傳動。
苗供給裝置4的打開機構31采用的結構為,在苗容納體29的轉動軌跡下方為使底蓋48不向下方轉動而設置從下方支撐底蓋48的支撐體67,通過在插秧體25的上方位置處不設置該支撐體67,在苗容納體29通過插秧體25的上方位置時,底蓋48解除由支撐體67支撐的狀態(tài)而向下方轉動并將苗容納體29打開以使秧苗可向下方落下。苗容納體29的底蓋48打開的時間預先調整為插秧體25上升到苗容納體29正下時。此外,取代上述結構,可采用的結構有,在插秧體25上升到苗容納體29正下時,在插秧體上設置的打開動作部件使限制位于插秧體上方的苗容納體底蓋打開的限制構件進行限制解除動作。
苗供給裝置4采用的結構為,對機體右側的兩個插秧體25供給秧苗的右側苗供給裝置4R和對機體左側的兩個插秧體25供給秧苗的左側苗供給裝置4L,使苗容納體29同時相對于兩個插秧體25旋轉移動一圈來供給秧苗。這樣,在采用苗容納體29相對于兩個插秧體25旋轉移動一周來供給秧苗的結構的情況下,向一側插秧體25落下供給的苗容納體29和向另一側插秧體25落下供給的苗容納體29交錯地連接,且設定為當向一側插秧體25落下供給的苗容納體29通過一側插秧體25上方時,向另一側插秧體25落下供給的苗容納體29通過另一側插秧體25上方,而且,設置打開限制構件,以至少在向苗容納體29的旋轉移動方向下手側的插秧體25落下供給的苗容納體29通過苗容納體29的旋轉移動方向上手側的插秧體25的上方時,對該苗容納體29不進行打開動作。除如此設計以外,還構成為插秧體25的上下運動動作一個周期期間苗容納體29旋轉移動兩周,此時,苗容納體29在直線通過兩個插秧體25上方的同時可對兩個插秧體25不發(fā)生秧苗供給遺漏的同時供給秧苗,而且,可在通過兩個插秧體25上方后不產生未供給秧苗的苗容納體29地對兩個插秧體25供給秧苗,從容地進行秧苗供給作業(yè),且能可靠地對兩個插秧體25供給秧苗。再有,上述打開限制構件可成為在例如在向苗容納體的旋轉移動方向下手側的插秧體落下供給的苗容納體的蓋上設置突起且該突起通過苗容納體的旋轉移動方向上手側的插秧體上方時從下方支撐的結構。
該插秧機將對插秧體25種植的秧苗進行蓋土壓地用的蓋土壓地輪80設置于各插秧體26的插秧地點的各后方左右兩側附近位置處。該蓋土壓地輪80是轉動輪,其安裝于蓋土壓地輪支撐框架102的轉動前端側(后側),蓋土壓地輪支撐框架102在固定于機體上的安裝部件32上繞左右方向的轉動支點軸82在各種植行上下轉動自如地安裝。而且,左右兩外側的種植行的蓋土壓地輪80符合秧苗的種植位置而配置于比左右內側的種植行的蓋土壓地輪80靠前的位置處。這樣,與在各種植行上前后不同的秧苗種植位置無關,各蓋土壓地輪80可在插秧體25剛種植秧苗后馬上對苗蓋土并輾壓周邊土壤,從而秧苗種植精度提高。上述蓋土壓地輪支撐框架102在俯視時為前側(轉動支點軸82側)打開的U形,通過將管框架適當彎折而構成,成為后端部稍微向上側立起的形狀。在該蓋土壓地輪支撐框架102地后端部將相對于各種植行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桿103的下端連接,使各種植行的桿103(共計四個)的上端在左右延伸的管狀左右框架104的適當位置處貫穿,并用前后方向的銷105相對于上述左右框架104使桿103不滑動地固定。再有,雖然是使上述銷105插入桿103上端部具備的孔(未圖示)而固定的結構,但上述孔以桿103的上下方向的規(guī)定間隔設置多個。因此,通過使插入銷105的桿103的孔的位置在各種植行的桿103上不同,可在各種植行單個改變并調節(jié)蓋土壓地輪80的壓地載荷,并可根據(jù)農場壟面的形狀和土壤特性(壟易崩潰的土壤特性等)來在各種植行適當?shù)卦诿缰車w土及壓地,從而實現(xiàn)各種植行的秧苗種植的適當化。
而且,上述左右框架104固定于繞機體框架上固定的左右方向的轉軸106前后乃至上下轉動的轉動臂107上。再有,上述轉軸106從機體框架2b左右延伸,在該轉軸106的兩端部左右分別設置轉動臂107,而成為左右各轉動臂107支撐左右框架104的適當位置的結構。此外,通過在轉軸106的兩端部固定板108,且轉動臂107抵接將該板108彎折而構成的限制部分108a,而限制轉動臂107不能再向上側(后斜上側)轉動。因此,上述限制部分108a成為轉動臂107的止塊。另外,在將上述板108用其它方法彎折而構成的部分108b和轉動臂107之間設置拉伸彈簧109,由該拉伸彈簧109使轉動臂107向下側(前斜下側)轉動地加力。因此,通過轉動臂108的向下側的轉動加力,不但使左右框架104而且使蓋土壓地輪80被向下加力,該蓋土壓地輪80以某種程度的載荷按壓地面而將得到對土壤的輾壓作用。將U形轉動杠桿110固定而設置以連接左右轉動臂107,該轉動杠桿110將與左右轉動臂107一體轉動。因此,通過轉動操作該轉動杠桿110,可使左右的轉動臂107轉動并使全部種植行(共計四行)的蓋土壓地輪80同時上下運動。因而,通過上述蓋土壓地輪支撐框架102、桿103、左右框架104、轉動臂107、拉伸彈簧109及轉動杠桿110等,而構成蓋土壓地輪支撐機構。
在操縱把手2附近設置用于僅驅動苗種植裝置3及苗供給裝置4而不使機體行走的空插秧杠桿111,成為通過該空插秧杠桿111而僅驅動苗種植裝置3及苗供給裝置4并進行這些裝置3、4的動作確認及檢查的結構。如圖1中實線所示,在操作上述空插秧杠桿111使其向下時,成為空插秧功能為關且通過種植及升降操作用具L的操作邊使機體行走邊使苗種植裝置3及苗供給裝置4工作的進行通常種植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如圖1中虛線所示,在操作上述空插秧杠桿111使其向后時,空插秧功能為開且在行走停止狀態(tài)下僅苗種植裝置3及苗供給裝置4工作。再有,空插秧杠桿111通過向該杠桿111加力的杠桿彈簧(未圖示)跨越死點來進行開、關的切換。而且,在空插秧杠桿111的中途部的前側(下側)部分設有鉤部112,該鉤部112成為嵌入上述轉動杠桿110的左右延伸部分的形狀。因此,在空插秧杠桿111為向下的通常種植作業(yè)狀態(tài)(空插秧功能的關狀態(tài))下,當通過蓋土壓地輪80的上升而使轉動杠桿110到達上述鉤部112的位置并向上側轉動且轉動杠桿107抵接鉤部112時,空插秧杠桿111克服杠桿彈簧所產生的向前側的轉動加力而向后側移動,轉動杠桿110越過鉤部112的突出部后用杠桿彈簧所進行的向前側的加力而可靠地結合到鉤部112并固定。這樣,在蓋土壓地輪80上升到規(guī)定高度時,由鉤部112既使轉動杠桿110又使左右的轉動臂107不轉動地固定,全部種植行(共計四行)的蓋土壓地輪80將被固定以不上下運動。再有,在空插秧杠桿111為向后的空插秧功能的開狀態(tài)下,鉤部112從轉動杠桿110的轉動區(qū)域脫離,成為即使轉動杠桿110在任何位置上下運動鉤部112也不配合的結構。因而,通過上述鉤部112,構成了固定蓋土壓地輪支撐機構且限制蓋土壓地輪80的上下運動的上下運動限制構件。再有,通過人工操作將轉動杠桿110結合到鉤部112,也可固定蓋土壓地輪80。另外,使左右的轉動臂110向下側轉動加力的拉伸彈簧109也作用于將轉動杠桿110結合到鉤部112一側(下側),所以可靠地實現(xiàn)了轉動杠桿110和鉤部112的結合。
再有,在上述中,雖然在空插秧杠桿111的操作中,鉤部112采用在限制蓋土壓地輪80的上下運動的限制狀態(tài)和不限制蓋土壓地輪80的上下運動的限制解除狀態(tài)之間切換的結構,但也可以將鉤部112與空插秧杠桿111分別設置,采用設置使鉤部112移動的專用切換操作用具而可任意切換上述限制狀態(tài)和上述限制解除狀態(tài)的結構。
該插秧機,為了向苗供給裝置4供給秧苗的作業(yè)者乘坐來進行秧苗供給作業(yè),而設有作業(yè)者乘坐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具體地說,在左側苗供給裝置4L的前側部的左外側附近配置左側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在右側苗供給裝置4R的前側部的右外側附近配置右側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R。這些坐席70L、70R的靠背設計為分別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外側,且在該坐席70L、70R上乘坐的作業(yè)者以朝向苗供給裝置4L、4R的前部側且面向機體內側的姿勢就座,對苗供給裝置4L、4R的前側部進行秧苗補給作業(yè)。此外,本實例的插秧機,在壟溝行走的后輪6的后側于機體后部上設置的操縱把手2的左右方向外側,形成了作業(yè)者邊站立向前步行邊可進行向苗供給裝置4的后側部補給秧苗的作業(yè)的作業(yè)空間W,可從在該作業(yè)空間W中站立的作業(yè)者對苗供給裝置4L、4R的后側部進行秧苗補給作業(yè)。
此外,左右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配置為位于比前輪7的車軸17的位置靠后側且比后輪6的車軸10的位置靠前側的位置處。再有,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配置為從機體側面觀察為坐席的一部分在后輪6的上方重疊。此外,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采用的結構為,從機體側面觀察為配置在行走用的傳動箱9的轉動軸心X的上方,前輪7配置為比行走用的傳動箱9的轉動軸心X更靠前側。
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支撐構成為,由坐席支撐部件72、73支撐,坐席支撐部件72、73安裝于支撐后輪6的車軸10的支撐部件即向傳動箱9內側突出的后輪6的車軸10上,在該坐席支撐部件72、73上,為了即使后輪6的車軸10上下運動,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也不會前后傾斜,而設置了姿勢保持機構。
在本實例中,該姿勢保持機構構成如下。首先,設置在上部安裝了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坐席支撐框架72,且設置前后較長的連接框架73,來連接作為支持前輪7的車軸17的支撐部件的上述縱框架16a和后輪6的車軸10。該連接框架73的前端部側,在支撐前輪7的車軸17的上述縱框架16a內側固定、突出的銷前后方向滑動自如地插入到轉動自如的支撐筒74中。此外,連接框架73的后端部側一體化固定到在后輪6的車軸10上轉動自如地安裝的筒部75上。因此,即使行走用的傳動箱9上下運動且后輪6的車軸10上下運動,連接框架73也不會出現(xiàn)前后傾斜。在該連接框架73的前后中途處,安裝了上述坐席支撐框架72的下部。因而,即使行走用的傳動箱9轉動且后輪6的車軸10上下運動,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也不會前后傾斜。此外,設計成相對于該連接框架73,坐席支撐框架72繞上下軸心轉動,而可使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向機體內側移動,這樣,移動時和儲存時可將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收納到機體內側。
再有,可將安裝連接框架73的前端部的上述支撐筒74安裝到前輪7的車軸17。此外,可將連接框架73的后端部轉動自如地安裝到上述筒部75上,上述筒部75在支撐后輪6的車軸10的支撐部件即行走用傳動箱9內側突出的軸上轉動自如。再有,連接框架73的前輪7側的連接部可采用的結構為,將連接框架73相對于前輪的車軸17或縱框架16a不能滑動且轉動自如地連接,連接框架73的后輪6側的連接部可采用的結構為,將連接框架73相對于后輪的車軸10或傳動箱9滑動自如且轉動自如地連接。若采用這種結構,當行走用傳動箱9向下方轉動且后輪6的車軸10下降時,后輪6對機體相對地向前移動,但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對機體在前后方向上相對不移動。因此,為使機體轉動,先使后輪6下降再使機體上升,而且,按下操縱把手2而成為兩輪接觸地面狀態(tài)并使機體轉動時,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在前后方向上將向后輪6的車軸10接近,所以可減輕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重量所產生的操縱把手2的下壓負載。此外,也可采用以下結構,連接框架73的前輪7側的連接部和連接框架73的后輪6側的連接部雙方皆將連接框架73滑動自如且轉動自如地連接。
再有,該插秧機,在左右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各機體左右方向內側下方設有臺階71L、71R。該臺階71L、71R從機體側面觀察在從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下方位置到前輪7的上方位置即機體前端附近的范圍內延伸設置。因此,作業(yè)者可經機體前方在該臺階71L、71R上乘降。后輪6是大直徑車輪,前輪7是小直徑車輪,在機體側面觀察,設計成臺階71L、71R的前側部分位于該小直徑車輪的前輪7的上方。臺階71L、71R將其后側安裝于軸箱9a的上部,將其前側固定安裝于在保險桿框架95上固定內端部的臺階支撐框架92和與該臺階支撐框架92的外端部固定且與上述支撐板9c一體的臺階支撐板93上。因此,在使行走用傳動箱9向下方轉動并使后輪6下降時,機體向前下傾斜且上述臺階71L、71R也向前側傾斜,所以作業(yè)者在機體前方和該臺階71L、71R之間可容易地乘降。此外,即使使后輪6下降,由于機體前方的地面和該臺階71L、71R之間的高度差不大,所以也可容易地乘降。
可設計成在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后側附近,從機體側面觀察時在后輪6的車軸10的上方位置,可設置能容納向苗供給裝置4補給的苗的容器C。在本實例中,設置與在用塑料等成形的箱狀的容器C的兩側部形成的把手孔C1的一側結合且支撐容器C的容器結合部件94,這樣,設計成可設置容器C且容器支撐部的構造簡單,而且,在不設置容器時容器支撐部不占用較大空間,實現(xiàn)了機體的緊湊化和輕量化、低成本化。圖示實例的具體結構為,容器結合部件94的上端部彎曲成曲柄狀,且將其上端部從外側插入到容器C的把手孔C1中并用曲柄狀的彎曲部掛上把手孔C1,可使容器C由容器結合部件94支撐。此外,容器結合部件94設計成,固定于坐席支撐框架72的上部,且在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后側立起。在路上行走時,在作業(yè)者就座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時兼作扶手。
該插秧機構成為可向插秧機25供給灌溉用的水,且與種植秧苗的同時進行灌溉。而且,儲存灌溉用水的水箱T,在后輪6的機體左右方向內側在機體側面觀察時可左右分布并裝載于在后輪6的車軸10附近設置的左右水箱支撐臺76上。該水箱支撐臺76固定于在上述連接框架73上固定的支撐部件上。再有,水箱T,在行走用傳動箱9的機體左右方向內側,且在俯視機體時配置于上述傳動箱9和機體框架2b之間的空間部,配置于可有效利用機體空間的位置處。因此,實現(xiàn)了機體的緊湊化。此外,由于儲存水的水箱T的重量在左右后輪6附近作用,所以水箱T的重量可靠地作用于后輪6上,可使后輪6的行走推進力穩(wěn)定的同時,在機體轉動時成為機體的轉動中心的行走車輪(后輪)6附近的左右中一側配置的水箱T的重量難以施加旋轉驅動負載,所以可減小機體轉動的轉矩而順利地轉動。再有,在機體轉動時使后輪6下降并使機體上升,則俯視機體時左右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將接近左右各后輪6,所以,左右中一側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接近成為轉動中心的行走車輪(后輪)6的上方附近且該左右中一側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重量難以施加旋轉驅動負載,可減小機體轉動的轉矩而順利地轉動。此外,水箱T的重量對機體轉動時的操縱把手2的下壓負載沒有太大影響,與水箱T的重量即水箱T內的水的容量無關,可將操縱把手2的下壓負載保持為適當?shù)呢撦d,并可提高轉動操作性。以往,水箱和作業(yè)者用坐席等配置于機體左右中央位置,所以在向左右任一方向轉動的情況下都會成為增大水箱和作業(yè)者用坐席轉動的轉矩的重要原因,有可能使轉動性能惡化。但是,如本實施方式那樣,將水箱T及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配置構成為左右分布且轉動時俯視機體時為重疊或接近,從而可實現(xiàn)轉動的圓滑并提高轉動性能。
再有,當作業(yè)者不坐在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而在后輪6的后側在操縱把手2的左右方向外側的作業(yè)空間W內邊步行邊進行作業(yè)時,由于不需要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以及臺階71L、71R,所以也可將水箱T裝載于該臺階71L、71R上。特別地,當壟較高且后輪6相對于機體6位于下降側時,傳動箱9將向前側下方轉動,所以后輪6相對于機體將位于靠前處,機體易于以后輪6的位置為支點而向后側傾斜且機體的前后方向的姿勢常變得不穩(wěn)定,但通過將水箱T裝載于位于水箱支撐臺76前側的臺階71L、71R上,可使機體整體的重心位置靠前,并可使機體的姿勢穩(wěn)定,還可良好地維持秧苗的種植姿勢或可防止機體向后側翻倒。
此外,在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后側,從機體側面觀察時在后輪6的車軸10的上方位置且從機體側面觀察時裝載于水箱支撐臺76上的水箱T的上方位置處可設置能容納向苗供給裝置4補給的秧苗的容器C。
如上所述,上述插秧機,在左右一對前輪和左右一對后輪跨越壟面的狀態(tài)下前進行走的同時,插秧體25在農場種植多行(四行)秧苗。苗供給裝置4L、4R向插秧體25供給秧苗。作業(yè)者就座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并可進行向苗供給裝置4L、4R補給秧苗的作業(yè)。
因而,該插秧機具備具備左右一對前輪7和左右一對后輪6的行走車體2;在農場種植秧苗的插秧體25;向該插秧體25供給秧苗的苗供給裝置4L、4R;以及,進行向該苗供給裝置4L、4R補給秧苗作業(yè)的作業(yè)者就座的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其中,將上述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設置為比上述前輪7的車軸17的位置靠后側且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的位置靠前側并在上述苗供給裝置4L、4R的左右方向外側附近朝向上述苗供給裝置4L、4R而能以面向機體內側的姿勢就座。因此,作業(yè)者以左右橫向姿勢就座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并可容易且效率良好地向苗供給裝置4L、4R補給秧苗,而且,能容易地辨認機體的前進方向前方及后方兩個方向,并適當?shù)剡M行機體的操作,作業(yè)者可安心乘坐,且可容易地確認已種植于農場上的秧苗的種植狀態(tài),并可在成為不適當?shù)胤N植狀態(tài)時迅速進行對應而進行良好的種植作業(yè)。再有,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重量和就座于該坐席上的作業(yè)者的體重作用于前后車輪6、7的各車軸10、17的前后之間,所以前輪6和后輪7兩者車輪的接觸地面壓力高,因而,抑制了前輪7的浮起,良好地進行秧苗的種植,而且,直線前進性也提高,秧苗的種植位置的左右偏移也難以發(fā)生。
此外,該插秧機,在行走車體2的前部側設置發(fā)動機5及變速箱8,該變速箱8的左右兩側部上轉動自如地安裝前后較長的行走用傳動箱9的前部,從該行走用傳動箱9的后部側面突出的車軸10上安裝上述后輪6,將為使該后輪6上下運動而將使上述行走用傳動箱9轉動的驅動構件12連接到上述行走用傳動箱9上,采用將上述變速箱8內的動力經上述行走用傳動箱9內的傳動機構傳遞到上述后輪6的車軸10并旋轉驅動上述后輪6的構成,在連接到上述行走車體2上的把手框架2b的后部以位于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更靠后方的位置處的狀態(tài)安裝步行操縱用的操縱把手2,將上述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配置為從機體側面觀察為坐席的一部分與上述后輪6上方重疊。因此,作為步行型的機體構成,實現(xiàn)了機體的緊湊化和簡化。此外,當在農場盡頭使車體轉向時,作業(yè)者按下機體后部的操縱把手2且以后輪6的車軸10為支點使機體向后側傾斜并使前輪7抬起而從四輪著地狀態(tài)變?yōu)閮奢喼貭顟B(tài)以使機體轉向,但在如此構成的插秧機中,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位于比后輪6的車軸10更靠前側,所以在按下操縱把手2時如果作業(yè)者就座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則因作業(yè)者的體重不能容易地進行操縱把手2的按下。但是,由于在機體的轉向時就座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作業(yè)者下到機體外,所以就座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的作業(yè)者的體重不會成為操縱把手2的按下時的較大負載,而且,如果行走用傳動箱9以其前部側為支點轉動并使后輪6下降到機體轉向前,則后輪6將移動到機體前側,而且,由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從機體側面觀察為坐席在后輪6上方的一部分重疊,所以在按下操縱把手2而以后輪6的車軸10為支點使機體向后側傾斜時,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將較大地向后方移動,在操縱把手2的按下時,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從機體側面觀察為向后輪6的車軸10上方位置移動,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的重量所產生的操縱把手2的按下時的負載變小,而可容易地進行機體的轉向操作。
此外,該插秧機,將步行操縱用的操縱把手2設置于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靠后方的位置上,將上述插秧體25作為前端向下的鳥嘴狀插秧體,該插秧體25采用將秧苗從上方接收并落下且在插入農場時打開下部而將秧苗放出到農場中然后上升來進行動作以將秧苗種植到農場中的結構,使苗供給裝置4的結構為將從上方接收秧苗并在內側容納秧苗的多個苗容納體29互相之間連接為環(huán)狀且繞前后配置的軸在俯視機體觀察為前后方向較長的橢圓軌跡上旋轉移動并在該軌跡的后側從上方向上述插秧體25落下供給秧苗,將上述插秧體25配置在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的位置更靠后側處,使上述苗容納體29轉動的前后的軸51位于比上述左右的后輪6更靠機體內側處,而且,使上述苗容納體29轉動的前側的軸51位于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更靠前側處,使上述苗容納體29轉動的后側的軸51配置于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的位置更靠后側處,將上述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設定為在上述苗供給裝置4的前側部的左右方向外側附近朝向上述苗供給裝置且能以面向機體內側的姿勢就座,在上述后輪6的后側于機體后部上設置的操縱把手2的左右方向外側形成了作業(yè)者可一邊站立向前步行一邊進行向上述苗供給裝置4的后側補給秧苗的作業(yè)的作業(yè)空間W。因此,可構成為將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配置于苗供給裝置4的左右外側的同時,使苗供給裝置4左右寬度較窄地形成以使機體緊湊,而且,作業(yè)者可就座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而容易且舒適地向苗供給裝置4的前側進行秧苗的補給,且在松軟的農場等中作業(yè)者不就座于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中,可在后輪6的后側站立并與機體的行進一同步行且容易地向苗供給裝置4的后側進行秧苗的補給。再有,對于苗供給裝置4的前側,在作業(yè)者用坐席70L、70R上就座的作業(yè)者進行秧苗的補給,對于苗供給裝置4的后側,在后輪6的后側站立且與機體的行進一同步行的作業(yè)者進行秧苗補給,從而能夠更加容易且效率良好地進行作業(yè)。
而且,該插秧機,在左右排列多個插秧體25,并通過由共同的上下運動機構26同步地上下移動而種植秧苗的多個插秧體25中,設置高度改變機構115,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相對于機體的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因此,為了通過高度改變機構115,無論是左右大體水平的壟面還是左右端部比左右方向中央部低的壟面或者該壟面的左右中央部和左右端部的高低差不同,都可根據(jù)因壟的成形過程和土質等而不同的壟面的各種形狀來使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適當,可改變機體的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相對于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而實現(xiàn)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的適當化。此外,通過高度改變把手119,作業(yè)者可從機體的后側容易地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
另外,在通過由共同的上下運動機構26同步地上下運動而種植秧苗的多個插秧體25中,相對于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將機體的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在前后方向上配置于靠近上述前輪7及后輪6的車軸10、17的前側位置處。因此,在可交錯地種植秧苗的同時,即使因壟溝部分的土面的凹凸等使前輪7或后輪6繞車軸10、17上下運動且機體的姿勢變化,也可將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的變化量抑制得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的變化量小,在左右端部低的半圓錐狀壟面中其左右端部傾斜角度大且其高度易于波動,但由于實現(xiàn)了機體的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所帶來的秧苗種植深度的穩(wěn)定化,所以可防止在壟的左右端部發(fā)生浮苗,從而實現(xiàn)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的適當化。
再有,如圖11及圖12所示,可將高度改變機構115構成為縮放式。該高度改變機構115具備將大體相同長度的四個連桿連接為四邊形的四邊連桿機構125;貫穿位于該四邊連桿機構125的對角位置的前后連接軸126、127的前后方向的螺栓軸128;以及,在該螺栓軸128的后端與該螺栓軸128一體化轉動的高度改變把手129。而且,上述前后連接軸126、127中的一個(前側)連接軸126與螺栓軸128螺紋連接,另一(后側)連接軸127轉動自如地支撐螺栓軸128。此外,四邊連桿機構125的對角位置處的上下連接軸130、38中的一個(上側)連接軸130固定于將上下運動機構26的上下的升降連桿40a、40b的各前端部上下連接的連接部件39上,另一(下側)連接軸38安裝于左右方向外側的秧苗導引部37上而成為支撐該秧苗導引部37的連接軸。而且,上述另一(下側)連接軸38由未圖示的滑動導引部限制移動方向以僅能夠在上下鉛直方向上移動。因此,成為作業(yè)者通過使高度改變把手129轉動,而使上述另一(下側)連接軸38在上下方向上移動并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秧苗導引部37及插秧體25的高度的結構。這樣,由于高度改變把手129位于比秧苗導引部37及插秧體25更靠后側處且朝向后方,所以位于機體后側的作業(yè)者可容易地操作高度改變把手129。
雖然以上對乘坐型插秧機進行詳細描述,但也可以是步進型插秧機。
權利要求
1.一種多行種植的插秧機,在機體左右方向上設置多個插秧體(25)的多行種植的插秧機中,其特征在于,設置高度改變機構(115),其以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為基準而用高度改變把手(119、129)來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的上下高度。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多行種植的插秧機,其特征在于,在機體上設置前輪(7)和后輪(6),在比上述后輪(6)的車軸(10)靠后側設置多個插秧體(25),將機體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25)配置為比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25)更靠前側。
全文摘要
現(xiàn)有多行種植的插秧機實現(xiàn)了在外側比左右方向中央部低的壟面上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的均勻化,但沒有提到的是,壟面形狀因壟的形成過程和土質等而不同,特別是壟面的左右方向外端部傾斜角度大且其高度易波動,而能夠一概使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適當。于是,本發(fā)明的課題是對應壟面的各種形狀而實現(xiàn)各種植行的秧苗的種植深度的適當化。在多行種植的插秧機中,設置高度改變機構,其以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為基準而用高度改變把手來改變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的上下高度。此外,在機體上設置前輪和后輪,在比上述后輪的車軸靠后側處設置多個插秧體,將機體左右方向外側的插秧體配置為比機體左右方向內側的插秧體更靠前側。
文檔編號A01C11/02GK1969602SQ20061014682
公開日2007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06年1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11月24日
發(fā)明者木下榮一郎, 勝野志郎, 村并昌實, 大久保嘉彥, 黑瀨英明, 土井宏貴, 山根暢宏 申請人:井關農機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峡县| 卢龙县| 泰兴市| 常熟市| 华池县| 兰考县| 股票| 汉川市| 罗城| 舞阳县| 泾阳县| 丹阳市| 杭州市| 巴东县| 大厂| 武义县| 海口市| 治多县| 博野县| 明光市| 池州市| 友谊县| 利辛县| 潜山县| 营口市| 汶上县| 博兴县| 肥城市| 张家港市| 射阳县| 桐庐县| 锡林郭勒盟| 麟游县| 吴忠市| 玛纳斯县| 司法| 屯留县| 台湾省| 大新县| 永泰县| 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