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滲透對流式排灌水管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排灌系統,主要是指一種用于排灌系統的滲透對流式排 灌水管裝置。
背景技術:
傳統現有的排灌水管采用毛孔式入水法及疏格型網喉再加過濾布,設計 是利用圓型式毛細孔外層阻隔外來碎石及沙泥,以便集中土壤中的水份在疏 流式引入管內排放,令斜坡不會形成泥土移動的危機。傳統的排灌水管在初 期會有正常的排水效果,但經長時間使用后,排水孔及過濾布會積累沙石及 泥土集物,容易令管道阻塞,而使排水管失去原有的功能。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滲透對流式排灌水管裝置,采用內外管三 孔式對流原理,灌水時,外排灌水槽進水,外管體底部的排灌水孔排水,排 水時,外管體底部的排灌水孔進水,而外排灌水槽排水,本結構較好地解決 了阻塞管道的問題,更好的發揮排灌水功能。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種排灌水管包括外管體和內管體及接 頭,其中所述內管體設置在外管體里,在內、外管體之間是外排灌水槽,在 內管體內設有內排灌水槽,該內管體包括三角形內管體或矩形內管體,其中 在外管體的圓周面設有排灌水孔,在內管體的側壁和底面分別設有排灌水 孔,其中內管體側壁的排灌水孔將內、外排灌水槽連通,內管體底面的排灌 水孔與外管體圓周面的排灌水孔對應相通。該技術方案還包括所述三角形內管體的內排灌水槽的兩端設有封頭;所述矩形內管體的內 排灌水槽的兩端設有封頭。所述三角形內管體為實芯體,其側壁和底面分別設有排灌水孔,其中側 壁和底面的排灌水孔之間通過連接孔連接。所述矩形內管體為實芯體,其側壁和底面分別設有排灌水孔,其中側壁 和底面的排灌水孔之間通過連接孔連接。所述外管體上下內壁分別設有由隔條組成的插槽,該插槽內插有隔水 板,隔水板之間是內排灌水槽,隔水板與外管體內壁之間是外排灌水槽,其 中在隔水板的上端設有排灌水孔。所述外管體的內壁上均勻分布有立式排灌管,該管的下端與外管體圓周 面的排灌水孔對應相通。所述外管體的內壁上均勻分布有立式排灌管,該管的下端與外管體圓周 面的排灌水孔對應相通,該管的上端設有開口槽。所述接頭包括管頭和連接塊,其中連接塊固定在管頭內,該連接塊端部 的形狀與內管體形狀相對應并插接或套接在內管體端部。所述管頭包括圓形直通形或圓形角通形或圓形三通形或圓形封頭或圓 形單向直通形。所述圓形單向直通形的管頭內孔設有變徑段,在該變徑段內設有密封球 體,其中變徑段的一端設有支塊。所述外管體內設置有A字形內管體,該A字形內管體的兩側壁上有對應 的排灌水孔。本實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該水管即可灌溉、又可通過采用雙管三孔 式設計對流原理吸排水,具有結構合理、節水、不堵塞、使用壽命長和應用 范圍廣等特點。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管體結構示意圖,表示圓形外管體和等腰三角形內管體。圖2是圖1的外管體示意圖。 圖3是圖1的內管體示意圖。圖4是圖1的實芯內管體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的管體結構示意圖,表示圓形外管體和矩形內管體。圖6是圖5的內管體示意圖。圖7是圖5的實芯內管體示意圖。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管體結構示意圖,表示圓形外管體和內排灌水槽結 構。圖8a是圖8的a向視圖。 圖9是圖8的立體示意圖。 圖10是圖8的隔水板示意圖。圖11是本實用新型的管體結構示意圖,表示圓形外管體和內部的立式 排灌管結構。圖12是圖11的立體示意圖。圖13是本實用新型的接頭示意圖。圖14是圖13的管頭示意圖。圖15是圖13的連接塊示意圖。圖16是圖14的單向直通形的管頭示意圖。圖17是本實用新型的排灌水管與接頭連接在一起的示意圖。圖18是圖11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表示立式排灌管上端有開口槽。圖19是圖18的側面示意圖。圖20是圖19的A-A剖視圖。圖21是本實用新型的管體結構示意圖,表示圓形外管體和A字形內管體。圖中l外管體、ll排灌水孔、12外排灌水槽、13螺絲孔、14內隔條、 15外隔條、2三角形內管體、21內排灌水槽、22連接孔、23三角形實芯內 管體、3矩形內管體、31矩形實芯內管體、4隔水板、5立式排灌管、51開 口槽、6管頭、61球體、62支塊、7連接塊、71限位塊、8 A字形內管體。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本裝置主要由外管體1、三角形內管體2、矩形內管體3和接頭組成。 其中外管體1可使用PVC/UPVC膠管、鍍鋅管內包膠、無縫鋼管、不銹鋼 管、銅喉管及常用鍍鋅管等制作,其外形為圓形,在外管體l內部設有三角 形內管體2或矩形內管體3或,管體2或3通過螺絲孔13與外管體1固定 在一起,其中在外管體1的底面有排灌水孔11,在三角形內管體2或矩形內 管體3的側壁和底面都分別設有排灌水孔11,排灌水孔11相通,內管體2 或3與外管體1之間形成外排灌水槽12,內管體2或3分為三種,其一是帶 有空心,該空心為內排灌水槽21,其二是兩端有封頭,其三是實芯內管體 23或31,該實芯上側壁和底面的排灌水孔11之間通過連接孔22導通,實 芯內管體23或31沒有內排灌水槽21,另外還有一種結構,即在外管體l 的上下內壁分別設有內隔條14和外隔條15,隔條14與隔條15之間是插槽, 該插槽內插有隔水板4,隔水板4的上端設有排灌水孔11,兩隔水板4之間 是內排灌水槽21,兩隔水板4與外管體1內壁之間是外排灌水槽12,此外 還可在外管體1的內壁上均勻分布有一排立式排灌管5,該管5的下端與外 管體圓周面的排灌水孔ll對應相通,該管5的上端還可有開口槽51,再有 一種結構是在外管體l內部設有A字形內管體8,兩者固定在一起,內管體8的兩側壁開有對應的排灌水孔11。外管體1之間可通過接頭連接在一起,該接頭是由管頭6和連接塊7組成,連接塊7通過限位塊71上的螺絲孔13 與管頭6固定在一起,連接塊7的端部形狀要與可以內管體2或3的端部形 狀相匹配,如三角形和矩形(包括三角形和矩形的凹槽),以便與內管體2 或3插接或套接。根據需要,管頭可做成直角形、三通形,以方便組網;還 可做成單向直通形,其結構是內孔設有變徑段,在該變徑段內設有密封球體 61, 一兩端還設有支塊62,以便水只能單方向流動。 工作原理(1) 排放式水經圓形外管體底部的入水孔引入內管體的內排灌水槽,再經內管體上 部的排水孔進入外排灌水槽排出管外。利用重力效應將沙泥與水分隔。因沙 泥及集物巳存有重量及密度,比水份要高,水自然因管外或引入管內水位的 高度而受壓,多余的水份自然由內管體進入外排灌水槽排出管外。(2) 灌溉式水經圓形外管體的外排灌水槽進入內管體的內排灌水槽,再由外管體底 部的排灌水孔排出。適用于安裝平原、沙漠、農田等泥土下植物根部的位置。 傳統的回轉自動噴水器,是利用噴射及拋物式灑水法或用人手式灌溉,利用 管道排列式灌溉在農場周邊安裝喉管,范圍內亦可做到灌溉式功能,上列的 方法在灌溉時因太陽的照射、風向及地面上溫度,使水份未能充足地分布植 物所需的位置。現今,水比黃金及石油更珍貴更具作用,如在干涸的地方用 此產品將會發揮到最佳的效果。如灌溉農田,令植物能在充足的水份下茁壯 成長,自然便起了防沙的作用。
權利要求1.一種排灌水管裝置,包括外管體和內管體及接頭,其特征是所述內管體設置在外管體里,在內、外管體之間是外排灌水槽,在內管體內設有內排灌水槽,該內管體包括三角形內管體或矩形內管體,其中在外管體的圓周面設有排灌水孔,在內管體的側壁和底面分別設有排灌水孔,其中內管體側壁的排灌水孔將內、外排灌水槽連通,內管體底面的排灌水孔與外管體圓周面的排灌水孔對應相通。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三角形內管體的 內排灌水槽的兩端設有封頭;所述矩形內管體的內排灌水槽的兩端設有封 頭。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三角形內管體為 實芯體,其側壁和底面分別設有排灌水孔,其中側壁和底面的排灌水孔之間 通過連接孔連接。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矩形內管體為實 芯體,其側壁和底面分別設有排灌水孔,其中側壁和底面的排灌水孔之間通 過連接孔連接。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管體上下內壁 分別設有由隔條組成的插槽,該插槽內插有隔水板,隔水板之間是內排灌水 槽,隔水板與外管體內壁之間是外排灌水槽,其中在隔水板的上端設有排灌 水孔。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管體的內壁上 均勻分布有立式排灌管,該管的下端與外管體圓周面的排灌水孔對應相通。
7. 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外管體的內壁上均勻分布有立式排灌管,該管的下端與外管體圓周面的排灌水孔對應相通, 該管的上端設有開口槽。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接頭包括管頭和 連接塊,其中連接塊固定在管頭內,該連接塊端部的形狀與內管體形狀相對 應并插接或套接在內管體端部。
9. 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管頭包括圓形直 通形或圓形角通形或圓形三通形或圓形封頭或圓形單向直通形。
10. 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排灌水管裝置,其特征是所述圓形單向直通形 的管頭內孔設有變徑段,在該變徑段內設有密封球體,其中變徑段的一端設 有支塊。
專利摘要一種排灌水管裝置,包括外管體和內管體及接頭,其中所述內管體設置在外管體里,在內、外管體之間是外排灌水槽,在內管體內設有內排灌水槽,該內管體包括三角形內管體或矩形內管體,其中在外管體的圓周面設有排灌水孔,在內管體的側壁和底面分別設有排灌水孔,其中內管體側壁的排灌水孔將內、外排灌水槽連通,內管體底面的排灌水孔與外管體圓周面的排灌水孔對應相通。此排灌水管裝置具有排水和灌溉的雙重功能。
文檔編號A01G25/06GK201119333SQ20072017170
公開日2008年9月24日 申請日期2007年9月5日 優先權日2007年9月5日
發明者張宗友 申請人:張宗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