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農業機械,具體地說是指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
背景技術:
隨著農業的規模化發展和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傳統的手工插秧模式逐漸被自動 化機械所代替。近20年來,雜交水稻技術的出現和推廣,又孕育出了雜交水稻缽體苗拋 秧移栽的模式,而且拋秧移栽具有省種子、省力、提高產量的優勢,因而迅速推廣開來。
目前己廣泛使用的水稻插秧機,卻完全不能適應雜交水稻缽體苗的拋秧移栽模式,水 稻缽體苗拋秧機研制的嚴重滯后,己嚴重阻礙了雜交水稻的種植效率。到目前為止的20 年間,我國推廣種植雜交水稻的面積僅為6千萬畝,且都是手工拋秧模式,既費力又雜亂 無序,影響種植質量和產量。同時,我國進口試用的國外拋秧機因其拋秧效率不高,不被
我國農民所接受而長期閑置。
水稻缽體苗拋秧機是將水稻缽體苗盡可能直立地拋入水田中的機械,缽體苗被拋入水
田中后,其缽體朝下,秧苗朝上,由此來實現秧苗的播種。中國專利200420112841. 3號
公開了一種漏斗分路導管式自由墜落定距水稻拋秧機,它包括機架,在機架下方裝有行走
機構,機架上設有動力裝置,動力裝置為發動機,發動機與固定在機架上的齒輪箱聯接,
齒輪箱分別連接秧苗背投輸送機構、行走機構、拋秧機構和升降轉向機構。
中國專利200410016940. 6號公開了一種旋轉式有序拋秧機構,它將凸輪圓筒固定在 軸上,工作時凸輪圓筒和軸都固定不動,凸輪圓筒外套有滾筒,滾筒上裝有排列整齊的缽 碗,滾筒內外圈之間裝有外套回位彈簧的頂桿,回位彈簧一端頂在頂桿上,另一端頂在缽 體碗碗底面上,缽碗用蟝釘固定在滾筒上,滾筒外面還布置柵條。工作時,滾筒轉動,缽 碗、頂桿和頂桿回位彈簧也隨之轉動,滾筒帶動裝有缽苗的缽秧盤轉動,秧盤下面的凸起 有序地嵌入缽碗,柵條擋住缽體苗,秧苗不會提前落下,滾筒轉到一定位置時,頂桿碰到 凸輪,使得頂桿動作,將缽秧苗頂離缽秧盤,缽秧苗順著導向滑道落入田中。
上述拋秧機均存在結構復雜、易出故障、自動化程度不高等問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提供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現有拋秧機結構復雜、易出 故障、自動化程度不高等缺點。 本發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包括主動輪,包括同步轉動的第一左同步輪和第一右同步 輪,其中之一的內側設有驅動其轉動的步進電機;從動輪,包括同步轉動的第二左同步輪 和第二右同步輪,二者之間設有朝前的推秧頭和驅動該推秧頭往復運動的氣缸;上述第一 左同步輪和第二左同步輪通過一左同步帶傳動連接,上述第一右同步輪和第二右同步輪通 過一右同步帶傳動連接;秧盤,其左右兩端分別定位于所述左同步帶和右同步帶上,該秧 盤上設有左右和前后方向排列的缽槽,缽槽底部設有與所述推秧頭對應的推秧孔;導秧筒, 設于所述從動輪前側下方。
前述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還包括一可編程控制器,所述步進電機和氣缸受控于該 可編程控制器。
前述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秧盤上每一橫排缽槽的數量為nXm個,分為n組, 每組m個,所述推秧頭及氣缸的數量與缽槽的數量相對應,所述導秧筒的數量為n個,每 一個導秧筒分別對應于一組缽槽,其中n、 m均為大于或等于l的整數。
前述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還包括一機架,該機架上設有左支座和右支座,所述從 動輪的第二左同步輪、第二右同步輪分別設于該左支座、右支座上;所述左支座、右支座 與所述主動輪的第一左同步輪、第一右同步輪之間分別通過一左連接板、一右連接板連接; 所述左同步帶、右同步帶于所述主動輪、從動輪頂部之間的部分的下方設有支撐盤,所述 左同步帶、右同步帶于所述主動輪、從動輪底部之間的部分的下方設有秧盤接盤,該支撐 盤與秧盤接盤通過連接桿與所述左連接板、右連接板連接。
所述左連接板的第一端與所述主動輪的第一左同步輪可轉動連接,所述左連接板的第 二端與所述左支座樞接,所述左連接板于該樞接部下方設有一以該樞接部為中心的弧形 孔,該弧形孔通過一螺栓與該左支座形成可調節的連接;所述右連接板和第一右同步輪、 右支座之間的連接結構與上述左連接板和第一左同步輪、左支座之間的連接結構成左右對稱。
所述導秧筒上部與所述左支座、右支座間通過一支撐架活動連接;所述導秧筒中部與 所述機架之間通過一調節裝置連接,該調節裝置包括固定于所述機架上的固定板和一端樞 接于所述導秧筒中部的連桿,該固定板上設有一長條形導孔,所述連桿的另一端通過一螺 栓與該長條形導孔形成可滑動并可轉動的配合連接。
所述左連接板、右連接板位于主動輪一端的下方連設有可調節高度的支撐調節桿。
所述左支座、右支座分別設有左軸承座、右軸承座,所述從動輪的第二左同步輪、第 二右同步輪分別通過軸承可轉動地支承于該左軸承座、右軸承座上,該左軸承座、右軸承 座之間通過一連接支撐板連接,所述推秧頭、氣缸設于該連接支撐板上。
前述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主動輪的第一左同步輪和第一右同步輪之間設有連接 支撐桿和保護罩,所述步進電機位于該保護罩內。
由上述對本發明結構的描述可知,和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如下優點 一,拋秧 動作由主動輪帶動從動輪步進轉動和氣缸帶動推秧頭動作兩個動作完成,其動作簡單有 效,傳動結構簡單,從而使整臺拋秧機結構簡單合理,不易出故障;二,拋秧動作的兩個 分解動作由可編程控制器統一控制完成,實現協調配合,自動化程度高;三,每個秧盤上 放置n組、每組m個缽體苗,每一次拋秧的數量每一組中的一個缽體苗、共為n個缽體苗, 每個秧盤上的所有缽體苗經m次拋秧動作后全部拋出,因此,主動輪、從動輪每步進一次 可實現拋秧ra次,此種動作安排進一步降低了機械故障率;四,驅動主動輪轉動的步進電 機設于主動輪內部,可得到有效保護,不易出故障;五,導秧筒相對于機架的角度可調節, 以達到缽體苗的最佳拋出效果;六,主動輪、從動輪相對于機架的角度可調節,從而可調 節左同步帶、右同步帶的松緊程度,并方便左同步帶、右同步帶的拆卸;七,六個導秧筒 呈扇射狀分布,變可調節其角度,以適應不同要求的行距。
圖1為本發明側視圖2為圖1中A處局部放大圖3為本發明正視圖;圖4為本發明主動輪剖視圖; 圖5為本發明從動輪的側視圖; 圖6為本發明從動輪的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
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參照圖l,其主要結構包括主動輪l、從動輪2、機架4和 導秧筒7。同時參照圖4,該主動輪1包括同步轉動的第一左同步輪10和第一右同步輪 10',該第一右同步輪10'內側設有驅動其轉動的步進電機ll,該步進電機ll通過傳動 齒輪副14帶動第一右同步輪10轉動,從而帶動整個主動輪1轉動。該主動輪1的第一左 同步輪10和第一右同步輪10'之間設有連接支撐桿12和保護罩13,所述步進電機11 位于該保護罩13內。
同時參照圖6,從動輪2包括同步轉動的第二左同步輪20和第二右同步輪20', 二者 之間設有朝前的推秧頭80和驅動該推秧頭80往復運動的氣缸8。上述第一左同步輪10 和第二左同步輪20通過一左同步帶3傳動連接,上述第一右同步輪10'和第二右同步輪 20'通過一右同步帶3'傳動連接。
參照圖5和圖6,左同步帶3和右同步帶3'之間定位有秧盤9,該秧盤9上設有左 右和前后方向排列的缽槽91,缽槽91底部設有與所述推秧頭80對應的推秧孔90;被動 輪2前側下方設有秧盤擋梳92和導向弧形板93,以使缽體苗順暢地從秧盤9落入導秧筒 7中。參照圖l,導秧筒7設于所述從動輪2前側下方。
參照圖l、圖4及圖6,所述機架4上設有左支座5和右支座5',所述從動輪2的第 二左同步輪20、第二右同步輪20'分別連接于該左支座5、右支座上5'。所述左支座5、 右支座5'分別設有左軸承座201、右軸承座201',所述從動輪2的第二左同步輪20、第 二右同步輪20'分別通過軸承可轉動地支承于該左軸承座201、右軸承座2or上,該左 軸承座20K右軸承座201'之間通過一連接支撐板200連接,所述推秧頭80、氣缸8設 于該連接支撐板200上。
所述左支座5、右支座5'與所述主動輪1的第一左同步輪10、第一右同步輪10'之間分別通過一左連接板6、 一右連接板6'連接。所述左同步帶3、右同步帶3'于所述主 動輪l、從動輪2頂部之間的部分的下方設有支撐盤31,所述左同步帶3、右同步帶3' 于所述主動輪l、從動輪2底部之間的部分的下方設有秧盤接盤32,該支撐盤31與秧盤 接盤32通過連接桿61、 62、 63、 61,、 62'、 63,與所述左連接板6、右連接板6'連接。
參照圖1、圖4及圖6,所述左連接板6的第一端與所述主動輪1的第一左同步輪10 可轉動連接,所述左連接板6的第二端與所述左支座5樞接,所述左連接板6于該樞接部 下方設有一以該樞接部為中心的弧形孔60,該弧形孔60通過一螺栓與該左支座形成可調 節的連接。所述右連接板6'和第一右同步輪10'、右支座5'之間的連接結構與上述左 連接板6和第一左同步輪10、左支座5之間的連接結構成左右對稱。參照圖1,該左連接 板6、右連接板6'位于主動輪1 一端的下方分別連設有可調節高度的支撐調節桿64、 64'。 通過此種連接結構,可使左連接板6、右連接板6'上下擺動,從而調節左同步帶3、右 同步帶3'的松緊,并方便維修時對左同步帶3、右同步帶3'的拆卸。
在本實施例中,秧盤9上每一橫排上的缽槽91的數量為24個,分為6組,每組4 個,所述推秧頭80及氣缸8的數量與缽槽91的數量相對應即24個,所述導秧筒7的數 量為6個,每一個導秧筒分別對應于一組即4個缽槽。參照圖5, 24個氣缸8由四路匯流 管81、 82、 83、 84控制,每一路匯流管控制6組氣缸8中每一組中的一個氣缸8,也就 是說,當一個匯流管導通時動作時,每一組缽槽91中有一缽槽91中的缽體苗落入對應的 導秧筒7,當24個氣缸分四次動作后,秧盤9上的24個缽體苗全部落入田中,并且在田 中分布為4排6行。上述匯流管81、 82、 83、 84受電磁閥控制。
參照圖1,所述導秧筒7上部與所述左支座5、右支座5'間通過一支撐架71活動連 接。所述導秧筒7中部與所述機架4之間通過一調節裝置72連接,參照圖2,該調節裝 置72包括固定于所述機架4上的固定板721和一端樞接于所述導秧筒7中部的連桿722, 該固定板721上設有一長條形導孔723,所述連桿722的另一端通過一螺栓724與該長條 形導孔723形成可滑動并可轉動的配合連接。由此,可調節各導秧筒7相對于機架4的傾 斜角度。六個導秧筒7呈扇射狀分布,亦可調節其角度,以適應不同要求的行距。
上述步進電機11和氣缸8的匯流管81、 82、 83、 84的電磁閥受控于一可編程控制器,由此實現自動化控制。
上述拋秧機可由拖拉機拖動并提供氣源和電源,不但輕便節能,而且綠色環保,不需 采用潤滑油,不會造成水田的污染。同時還可配備載秧船形車。
上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明的設計構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思 對本發明進行非實質性的改動,均應屬于侵犯本發明保護范圍的行為。
權利要求
1、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包括主動輪,包括同步轉動的第一左同步輪和第一右同步輪,其中之一的內側設有驅動其轉動的步進電機;從動輪,包括同步轉動的第二左同步輪和第二右同步輪,二者之間設有朝前的推秧頭和驅動該推秧頭往復運動的氣缸;上述第一左同步輪和第二左同步輪通過一左同步帶傳動連接,上述第一右同步輪和第二右同步輪通過一右同步帶傳動連接;秧盤,其左右兩端分別定位于所述左同步帶和右同步帶上,該秧盤上設有左右和前后方向排列的缽槽,缽槽底部設有與所述推秧頭對應的推秧孔;導秧筒,設于所述從動輪前側下方。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可編程控制器, 所述步進電機和氣缸受控于該可編程控制器。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秧盤上每一橫排缽槽 的數量為nXm個,分為n組,每組m個,所述推秧頭及氣缸的數量與缽槽的數量相對 應,所述導秧筒的數量為n個,每一個導秧筒分別對應于一組缽槽,其中n、 m均為大 于或等于1的整數。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一機架,該機架上 設有左支座和右支座,所述從動輪的第二左同步輪、第二右同步輪分別設于該左支座、 右支座上;所述左支座、右支座與所述主動輪的第一左同步輪、第一右同步輪之間分 別通過一左連接板、 一右連接板連接;所述左同步帶、右同步帶于所述主動輪、從動 輪頂部之間的部分的下方設有支撐盤,所述左同步帶、右同步帶于所述主動輪、從動 輪底部之間的部分的下方設有秧盤接盤,該支撐盤與秧盤接盤通過連接桿與所述左連 接板、右連接板連接。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連接板的第一端與 所述主動輪的第一左同步輪可轉動連接,所述左連接板的第二端與所述左支座樞接, 所述左連接板于該樞接部下方設有一以該樞接部為中心的弧形孔,該弧形孔通過一螺栓與該左支座形成可調節的連接;所述右連接板和第一右同步輪、右支座之間的連接 結構與上述左連接板和第一左同步輪、左支座之間的連接結構成左右對稱。
6、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導秧筒上部與所述左 支座、右支座間通過一支撐架活動連接;所述導秧筒中部與所述機架之間通過一調節 裝置連接,該調節裝置包括固定于所述機架上的固定板和一端樞接于所述導秧筒中部 的連桿,該固定板上設有一長條形導孔,所述連桿的另一端通過一螺栓與該長條形導 孔形成可滑動并可轉動的配合連接。
7、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連接板、右連接板 位于主動輪一端的下方連設有可調節高度的支撐調節桿。
8、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左支座、右支座分別 設有左軸承座、右軸承座,所述從動輪的第二左同步輪、第二右同步輪分別通過軸承 可轉動地支承于該左軸承座、右軸承座上,該左軸承座、右軸承座之間通過一連接支 撐板連接,所述推秧頭、氣缸設于該連接支撐板上。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動輪的第一左同步 輪和第一右同步輪之間設有連接支撐桿和保護罩,所述步進電機位于該保護罩內。
全文摘要
一種水稻缽體苗拋秧機,包括主動輪,包括同步轉動的第一左同步輪和第一右同步輪,其中之一的內側設有驅動其轉動的步進電機;從動輪,包括同步轉動的第二左同步輪和第二右同步輪,二者之間設有朝前的推秧頭和驅動該推秧頭往復運動的氣缸;上述第一左同步輪、第一右同步輪和第二左同步輪、第二右同步輪分別通過左同步帶、右同步帶傳動連接;秧盤,其左右兩端分別定位于所述左同步帶和右同步帶上,該秧盤上設有左右方向排列的缽槽,缽槽底部設有與所述推秧頭對應的推秧孔;導秧筒,設于所述從動輪前側下方。本發明具有傳動結構簡單、故障率低、使用方便等優點。
文檔編號A01C11/02GK101455145SQ200810072100
公開日2009年6月17日 申請日期2008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08年11月6日
發明者張國梁 申請人:張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