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田土耕作機,尤其是一種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
背景技術:
現有的田土耕作機主要有旋耕機和鏵犁機兩種。旋耕機是一種利用動力驅動工作部件以切碎土壤的耕作機械,主要存在以下缺陷(l)不能切斷秸稈,導致秸稈纏繞旋耕刀,因此無法耕作谷樁高于100mm的稻谷田;(2)無法耕作爛泥田和干板田;(3)不能糊田邊,導致水田不能保水。鏵犁機雖能避免上述問題,但是現有的鏵犁機的重量較重且拆卸不方便,如中國專利CN03250320. 2公開的一種"小型頂推式步行手扶犁耙機",該犁耙機的兩個驅動葉輪與減速器的輸出軸固定連接,扶手架和犁頭總成均固定安裝在機殼的后端,由于鏵犁機整機重量重,拆卸不方便,導致搬運不方便,限制了鏵犁機在山區的使用。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安裝、拆卸方便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包括機殼,在機殼內裝有發動機和減速器,減速器的輸入軸與發動機的輸出軸相連,該減速器的輸出軸從機殼的兩側穿出分別與兩行走驅動葉輪相連;在機殼的后端連接有扶手架和犁頭總成,其關鍵在于所述減速器的輸出軸與所述行走驅動葉輪通過花鍵連接;且在所述機殼的后端由上至下固定安裝有上安裝座和下安裝套筒,所述扶手架通過第一螺栓安裝在該上安裝座上,所述犁頭總成的牽引桿的前端插入所述下安裝套筒中,并通過第二螺栓緊固。[0005]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行走驅動葉輪和犁頭總成的安裝、拆卸都比較方便,而且,松動第一螺栓后就能將扶手架收折,這樣當在山區使用時,行走驅動葉輪和犁頭可以擔起走,而殼體可以背起走,因此,凡是人能行走的地方耕作機都能到達,大大方便了山區農民使用。 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減速器的輸出軸穿出所述行走驅動葉輪,并在穿出部分上設有定位銷,由該定位銷限制所述行走驅動葉輪軸向滑動。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選,所述第一螺栓由互成"L"形的螺桿部和手柄部相連構成,該螺桿部穿過所述扶手架和上安裝座,并通過螺母將兩者鎖緊,在手柄部的端部設有橡膠手柄。通過扳動橡膠手柄,能方便將扶手架與上安裝座鎖緊和松動。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優選,所述犁頭總成的牽引桿通過兩根所述第二螺栓與所述下安裝套筒相連,以避免牽引桿與下安裝相互串動。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另一優選,在所述機殼的下方設有倒"Ji "形壓樁器,該壓樁器的兩豎直支腳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機殼的下表面,且該壓樁器與耕作機的行進方向垂直,壓樁器既可以將秸稈樁壓倒,以利于耕作,又能在安裝拆卸行走驅動葉輪時候起到支撐機殼的作用。作為優選,在所述行走驅動葉輪的前后方分別設有前壓樁器和后壓樁器,該前壓樁器與后壓樁器的結構相同,該前壓樁器的兩所述豎直支腳均由上固定桿和下套管構成,在該上固定桿的下部設有2 7個高度調節孔,該上固定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機殼的下表面,下端插入所述豎直套管中,并通過橫向穿過所述高度調節孔的高度調節螺栓與豎直套管連接。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另一優選,在所述牽引桿的后端固定安裝有豎直雨傘安裝座,在雨傘安裝座上安裝雨陽傘,即使在天晴或下雨天氣也能耕作。 作為上述技術方案的另一優選,所述機殼由箱體和箱蓋構成,箱體和箱蓋密封連接形成一個密閉的腔室,所述發動機和減速器裝在該腔室內,在所述箱蓋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與該腔室連通的兩排氣管,兩排氣管的形狀呈牛角形且對稱布置。機殼為密封結構,避免了水進入腔室內,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行走驅動葉輪和犁頭總成的安裝、拆卸都比較方便,扶手架也便于收折,方便
了耕作機的搬運,有利于山區農民使用; (2)壓樁器能將秸稈樁壓倒,以利于耕作水稻田; (3)機殼為密封式船體結構,便于在水田中耕作。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行走驅動葉輪的主視圖; 圖4為行走驅動葉輪的左視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機殼的主視圖; 圖6為機殼的俯視圖; 圖7為機殼的右視圖; 圖8為本實用新型壓樁器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進一步對本實用新型加以說明。 參見圖1 8,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主要由機殼1、發動機2、減速器3、行走驅動葉輪4、扶手架5和犁頭總成6組成,機殼1為船體結構,由箱體la和箱蓋lb構成,箱體la和箱蓋lb密封連接形成一個密閉的腔室,在該腔室內裝有發動機2和減速器3,在箱蓋lb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與該腔室連通的兩排氣管14,兩排氣管14的形狀呈牛角形且對稱布置。 減速器3為臥式倒檔變送器,該減速器3的輸入軸通過皮帶與發動機2的輸出軸相連,該減速器3的輸出軸從機殼1的兩側穿出分別通過花鍵與兩行走驅動葉輪4相連,并且減速器3的輸出軸穿出行走驅動葉輪4,并在穿出部分上設有定位銷9,由該定位銷9限制所述行走驅動葉輪4軸向滑動。 在機殼1的后端由上至下固定安裝有上安裝座7和下安裝套筒8,扶手架5通過第一螺栓10安裝在該上安裝座7上,該第一螺栓10由互成"L"形的螺桿部和手柄部相連構 成,該螺桿部穿過扶手架5和上安裝座7,并通過螺母將兩者鎖緊,在手柄部的端部設有橡 膠手柄10a。在扶手架5安裝有油門拉線16。 犁頭總成6主要由犁鏵、犁鏵支架和牽引桿6a構成,牽引桿6a的前端插入下安裝 套筒8中,并通過兩根第二螺栓15緊固,且兩根第二螺栓15相互錯開。在牽引桿6a的后 端固定安裝有豎直雨傘安裝座13,需要打傘時,雨傘17的傘把通過螺栓安裝在雨傘安裝座 13上。 進一步參見圖1、8,在機殼1的下方設有倒"Ji "形壓樁器11、12,該壓樁器11、 12 的兩豎直支腳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機殼1的下表面,且該壓樁器11、12與耕作機的行進方向 垂直。在所述行走驅動葉輪4的前后方分別設有前壓樁器11和后壓樁器12,該前壓樁器 11與后壓樁器12的結構相同,該前壓樁器11的兩所述豎直支腳均由上固定桿lla和下套 管lib構成,在該上固定桿lla的下部設有2 7個高度調節孔,優選為4個,該上固定桿 lla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機殼1的下表面,下端插入所述豎直套管lib中,并通過橫向穿過所 述高度調節孔的高度調節螺栓lie與豎直套管lib連接。
權利要求一種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包括機殼(1),在機殼(1)內裝有發動機(2)和減速器(3),減速器(3)的輸入軸與發動機(2)的輸出軸相連,該減速器(3)的輸出軸從機殼(1)的兩側穿出分別與兩行走驅動葉輪(4)相連;在機殼(1)的后端連接有扶手架(5)和犁頭總成(6),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器(3)的輸出軸與所述行走驅動葉輪(4)通過花鍵連接;且在所述機殼(1)的后端由上至下固定安裝有上安裝座(7)和下安裝套筒(8),所述扶手架(5)通過第一螺栓(10)安裝在該上安裝座(7)上,所述犁頭總成(6)的牽引桿(6a)的前端插入所述下安裝套筒(8)中,并通過第二螺栓(15)緊固。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減速器(3)的輸出軸穿出所述行走驅動葉輪(4),并在穿出部分上設有定位銷(9),由該定位銷(9)限制所述行走驅動葉輪(4)軸向滑動。
3.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螺栓(10)由互成"L"形的螺桿部和手柄部相連構成,該螺桿部穿過所述扶手架(5)和上安裝座(7),并通過螺母將兩者鎖緊,在手柄部的端部設有橡膠手柄(10a)。
4.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犁頭總成(6)的牽引桿(6a)通過兩根所述第二螺栓(15)與所述下安裝套筒(8)相連。
5.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機殼(1)的下方設有倒"n "形壓樁器(11、12),該壓樁器(11、12)的兩豎直支腳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機殼(1)的下表面,且該壓樁器(11、12)與耕作機的行進方向垂直。
6. 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行走驅動葉輪(4)的前后方分別設有前壓樁器(11)和后壓樁器(12),該前壓樁器(11)與后壓樁器(12)的結構相同,該前壓樁器(11)的兩所述豎直支腳均由上固定桿(lla)和下套管(lib)構成,在該上固定桿(lla)的下部設有2 7個高度調節孔,該上固定桿(lla)的上端固定在所述機殼(1)的下表面,下端插入所述豎直套管(lib)中,并通過橫向穿過所述高度調節孔的高度調節螺栓(llc)與豎直套管(lib)連接。
7.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牽引桿(6a)的后端固定安裝有豎直雨傘安裝座(13)。
8.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殼(1)由箱體(la)和箱蓋(lb)構成,箱體(la)和箱蓋(lb)密封連接形成一個密閉的腔室,所述發動機(2)和減速器(3)裝在該腔室內,在所述箱蓋(lb)的上表面固定連接有與該腔室連通的兩排氣管(14),兩排氣管(14)的形狀呈牛角形且對稱布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手扶式微型多功能單犁雙耙田土耕作機,包括機殼,在機殼內裝有發動機和減速器,減速器的輸入軸與發動機的輸出軸相連,該減速器的輸出軸從機殼的兩側穿出分別與兩行走驅動葉輪相連;在機殼的后端連接有扶手架和犁頭總成,其關鍵在于所述減速器的輸出軸與所述行走驅動葉輪通過花鍵連接;且在所述機殼的后端由上至下固定安裝有上安裝座和下安裝套筒,所述扶手架通過第一螺栓安裝在該上安裝座上,所述犁頭總成的牽引桿的前端插入所述下安裝套筒中,并通過第二螺栓緊固。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搬運方便,有利于在山區使用;而且機殼為密封式船體結構,便于在冬水田耕作。
文檔編號A01B17/00GK201450700SQ2009201280
公開日2010年5月12日 申請日期2009年7月13日 優先權日2009年7月13日
發明者胡繼孟 申請人:胡繼孟